打印

僧俗共勉,师父与居士之间要慎重

僧俗共勉,师父与居士之间要慎重


   师父与居士之间要慎重,分清楚关系,否则造业无边。

  师父,出家,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居士是护法,要护持师父修行,护持师父的清净心,护持师父持戒,帮助师父成就戒定慧,帮助师父成佛度众生。

  但很多居士不懂,非常热心照顾寺院,非常热情照顾师父:

  感情深重的居士,护持师父总会满腔热情,几乎把师父当父母或儿子来照顾;

  注重身体的居士,会特别注重师父的身体健康,会常常给师父补品营养品,把师父当病人来照顾;

  喜欢游玩的居士,会常常带师父游山玩水,美其名曰去朝圣,把师父当成游客来照顾;

  喜欢发财升职求福的居士,常常找师父消灾普佛做佛事,甚至请师父算命看风水,把师父当成财神爷跟算命先生。

  喜欢聊天的居士,常常无聊找师父泡茶聊家常,把师父当成世俗朋友无聊消遣时间。

  最忌讳的是,师父居士之间不分男女,关系太过亲蜜,造成谣言四起,严重破坏佛门形象,将来果报非常可怕。

  曾经有法师非常痛心地呼吁在家人莫把师父当三陪,就是陪吃陪玩陪聊天……

  以上的居士是愚痴不懂法的居士,出家师父要方便远离,要注意保重自己的法身慧命。

  当年六祖慧能当居士时,初到到黄梅五祖处,五祖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对曰:“弟子是领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居士到寺院亲近出家师父,要如六祖,为作佛而来,为解脱生死轮回而来,就是真正学佛人。诸佛欢喜,菩萨赞叹,龙天自然护佑!

  如果居士到寺院,只是为了世间的福报,那就空来佛门,佛教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金钱无法解脱的事情:生老病死,六道轮回。

  有个道场,师父与居士之间,做得非常令人佩服赞叹:曾经有居士晚上买蛋糕为师父祝生日,被居士负责人大骂:你们不知师父有过午不食戒吗?师父破戒下地狱,是你们造成的,你们将来也难免苦报!下午不许拿东西给师父吃,师父如果需要,师父自己拿,师父自己会去忏悔非时食。我们居士不要害师父,又害了自己。

  有居士要请师父出去素菜馆吃饭,居士负责人不许:你们不懂师父应该安心修道吗?道业未成,怎么可以促成师父放逸懈怠?

  这个道场的师父持金钱戒,就是佛制的不碰钱戒,不蓄钱戒。有需要物品,居士供养。这里的师父也不参与任何佛事,比如居士家洒净或者佛教婚礼助念出殡等等,师父只负责讲经教学,每星期天都讲课,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佛教与归命西方阿弥陀佛。所以这里的师父基本不到居士家,一般都是在道场念佛修行。

  这里的居士不敢随便找师父聊天喝茶,不许随便向师父谈论家事,对师父只能请教佛法。

  因为师父尚未成佛,正在修行当中,必须保护师父的清净心。出家修行不容易,居士要懂得护持师父持戒修行,成就一个出家人,功德无量!因为他成就了,可以度无量众生。反之,不懂护持,给师父吃好住好,给师父手机汽车电脑,让师父道心失去,最后堕落,居士,您忍心么?

  师父与居士之间,要以道相交,必须没有任何名利金钱利益,纯属一起回归清净平等觉悟。到佛门就是要求出离轮回了生死,要除去俗气,要智慧不能以感情。佛告诫佛弟子要四依法,我们依了么?

  到佛门来,仍然是一大堆世俗的东西:追求金钱名利,喜欢游玩吃喝,讲究吃住,计较埋怨寺院待遇太差红包太少……将来的后果就是: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如何是以道相交?祖师常说,生死事大!佛弟子在一起,要常谈论生死无常轮回路险,要互相提醒要看破放下名利感情,放下虚妄,回归本来佛性。念佛人,要互相提醒老实念佛,远离世间八法。

  愿我们佛弟子,不管在家出家,都做好个人本份,出家人,好好修行弘法,在家人,如法念佛护法,弘护一致依佛所教,如此,则佛教能兴,正法久住,诸佛欢喜,众生有福,阿弥陀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什么是佛教的僧伽制度?
  佛教对僧团的管理,以‘六和敬’为主要的僧伽制度。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推而广之,也是建立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乃至安和乐利社会的重要根基。六和敬是:
   1.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平等和谐的生活,这是相处的和乐。
   2.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彼此说话诚挚,语气委婉,这是语言的亲切。
   3.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不计较是非利害,不比较人我得失,养成开阔的胸襟、愉悦的心境,这是心意的开展。
   4.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大家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这是法制的平等。
   5.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对佛法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作为行事的最高标准,不越离轨道,这是思想的统一。
   6.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同享应有的福利与照顾,使大家都能有舒适、安稳的生活,这是经济的均衡。
  
  二、什么是佛教的信徒制度?
  佛教的信徒制度有:
   1.皈敬三宝: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间的圣财。佛如光,能圆熟众生,是为世间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润众生,是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长众生,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识。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宝,才得以长养法身慧命,升华心灵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篱。
   2.受持五戒:是信仰的实践。戒为一切善法的根本,戒的本质是不侵犯,从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受持五戒,可以增长信心,可以生出功德,可以产生力量,可以人身平安,可以增加道念,可以慧由心生,可以获得尊重,可以产生和谐。
   3.听经闻法:凡遇有听经闻法的机会,要发心前往参加;或藉由研读经典,从中认识佛教的精神所在,提升信仰的层次。
   4.深信因果:佛教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教徒要远离苦恼,不仅要明因识果,更要深信因果,不悖因果。
   5.护持正法:三宝弟子的责任是‘护法’,即护持正法,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都是护法的行为。譬如:对毁谤三宝者,挺身辩解;支持佛教教育的事业,培养佛教青年等。综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护持迷信、邪信的宗教,要护持正信的佛法。
  
  三、什么是‘僧事僧决’?
  凡有关出家僧团之事,如:佛门清规及寺院各项职务的行事等,应该依止戒律的制订,遵循清规以及长老师长的公决,或依往例等原则办理。出家僧侣弘法,在家居士护法,如此,信众可以积极参与寺院各项护法、义工,协助僧众弘法的推动,以其丰富的社会资历,提供寺院事务的咨商,或对社会协助弘传与教化,也可办理文教等佛门事业。但若逢僧团发生任何事端,不评论僧团的好坏是非,以免滋生困扰;对溜单的僧众,不宜收留,以免犯‘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之过为要。僧事应由僧团全权处理,如此才能维护僧团的和乐、清净,信众也才能如法护法。
  
  四、在家居士可以经营管理寺庙吗?
  佛教自早期就有许多居士林、念佛会、莲社、各种善堂,都是由在家居士发心负责,其职务可以称林长、会长、社长、堂主,但不宜称‘住持’,因住持为住持三宝之义。居士成立的团体,以从事佛教的慈善事业为主,不宜从事法会佛事经忏等。此外,婚丧喜庆的法事,应交由僧众负责。佛陀以‘出家内弘,在家外护’为教团纲纪、佛法久住的准则,为令僧信和合、教团伦理有序,应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助合作。
  
  五、在家居士可以从事经忏佛事吗?
  僧众负有住持佛法、广度众生的任务;在家居士则可在寺院中奉献服务、护法卫教,两者各有角色,不容混淆。尤其在家居士不可以越俎代庖,将经忏佛事作为谋生之道。
  
  六、僧信之间应如何相处?
  僧众对待信徒之道:
   1.教他佛法,助长家和。
   2.鼓励发心,爱家爱人。
   3.劝其正业,正勤正乐。
   4.传授正法,增加信心。
   5.老病死生,给予开导。
   6.人我烦恼,为其化解。
  在家信徒待僧众之道:
   1.四事供养,恭敬尊重。
   2.请转法 lun,随缘学习。
   3.宣扬圣德,赞叹有道。
   4.护持道业,助其修道。
   5.随其修行,增益品德。
   6.令众无缺,广增僧信。
  
  七、如何认识寺院庵堂的性质?
  佛教修行者的修道场所称为寺院、庵堂、道场、精舍、伽蓝、兰若、丛林、讲堂、莲社、佛刹、学舍、念佛会、布教所、居士林等,现在一般均以‘寺院庵堂’作为佛教的专用名称。
   ‘寺’,古为男众修行者所居,原为我国古代接待贵宾的官署。西域高僧竺法兰、迦叶摩腾到中国时,朝廷使其暂住于寺,后建白马寺使二人安居于此译经,此后‘寺’即为佛教建筑的专有名词,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
   ‘院’,以学习为主,如佛学院。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太宗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供玄奘大师做为译经的场所,名为翻经院,自此成为佛教建筑物称为‘院’的端绪,一般以侧重文教方面者,称为‘院’。
   ‘庵’,为女众修行者所住。是指出家人或隐遁者远离村落所居住的简陋草庵。后世特称比丘尼所居住的地方为庵。然而庵寺昔日原本通指僧或尼所居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寺。
   ‘堂’,为在家学佛者共住的地方之通称。又指供奉佛像,或者作为讲经修行等用途的建筑物。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