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达真堪布: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为什么有这两位菩萨呢?

达真堪布: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为什么有这两位菩萨呢?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这里说的是普贤的行愿、文殊的大愿。普贤菩萨的愿行是最圆满的,文殊菩萨也和普贤菩萨一样。在这里是要学文殊菩萨的智、普贤菩萨的行。文殊菩萨的智就像双眼,普贤菩萨的行就像双脚。要到达彼岸,要圆满菩提果,不能离开文殊菩萨的智慧,也不能离开普贤菩萨的行愿。

  行愿谁都有,但是有智慧的摄持,行愿才会圆满。阿罗汉、独觉也有愿行,但是他们的愿行不究竟、不圆满,因为缺少智慧。若是具足智慧,他们也不会这样,他们也不可能求自我解脱。世间人也有愿行,即为了世间的福报而行持善法。希求世间的福报,这也叫“愿”;为了世间的福报、人天的安乐而行持善法、积累福德,这也是“行”。但是这些愿行不究竟。即使愿行圆满了,获得了人天的福报与安乐,仍然没有逃脱三界,没有摆脱痛苦。即使名气再大,再有钱,还是一样烦恼痛苦,甚至内心的烦恼痛苦更大了。这就是缺乏智慧。若是具足智慧,他们也不会仅仅为了获得人天的安乐而去行持善法。可见,智慧很重要,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

  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象征与显相,也可以说是诸佛圆满智慧的显现。文殊菩萨形象上是菩萨,实际上他就是究竟的智慧,就是觉性圆满的象征。除此,没有再究竟的智慧,没有再圆满的智慧。这里为什么说要和文殊菩萨等同呢?就是智慧要究竟、圆满。若有这样一个究竟圆满的智慧作向导,不会走偏,愿行一定会达到最究竟、最圆满。

  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才会有普贤菩萨的行愿;有普贤菩萨的行愿,一定会有文殊菩萨的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二位菩萨代表福德和智慧,也可以说代表方便和智慧。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为什么有这两位菩萨呢?说明了要福慧双修,方便和智慧双运,才能回归自性,才能获得圆满。毗卢遮那佛代表自性,代表最究竟的菩提果位,为什么两位菩萨能成为毗卢遮那佛的左膀右臂呢?就是让我们了知要回归自性,要证得究竟的佛果,必须要靠两位菩萨所代表的智慧和愿行,缺一不可。

  尽未来一切劫中恒学两位菩萨的智慧和愿行,无有疲倦,无有厌足。若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就完全要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愿行。所以这里讲“未来际劫恒无倦。”若是真正明白了,就不会有疲倦和厌足的时候,因为这是自己唯一的心愿,唯一的希求。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闻思《普贤行愿品》,闻思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把它放在首位,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把它当成重点。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无论是心情好还是心情不好,无论是懈怠还是精进;无论是比较休闲还是比较繁忙,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任何时候都把它放在首位、当成重点,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叫重视,这叫珍惜。大家都没有珍惜吧!吃饭比这个重要,要吃饭了,就把它扔了;睡觉比这个重要,困了把书本扔到床下,就睡觉了;有其他事了,又一扔,就跑了;心情不好了,看都不看,“啪”地就扔到一边去了。你这是在造业。学佛修行不能凭兴致,更不能茶余饭后偶尔地学修的事。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不困了行,不饿了行,读一读、看一看;没有其他的事,闲得不得了,看一看;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学一学。不应该这样。

  其实念多念少,学多学少没有关系。“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如果心到位了,也许一下子就圆满了。主要是需要这种信心,需要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需要这样坚强的毅力,这是最重要的。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这种心态和发心来学来修,很快就会成就的,真的快了。“为什么没上课?”“有病了!”、“心情不好了!”、“没吃饭!”、“困了,睡觉去了!”这样学,这样修,能成就吗?以这样的心力和心态,绝对是不行的,不可能成就!

  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献给上师三宝?上师三宝不需要你的身口意。你自己要成就,就要靠这样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心。并不是真正要把身口意供养出去,佛菩萨拿不走,佛菩萨也不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有这种发心,把身口意全部奉献给上师三宝,奉献给众生,用自己的身口意来做利他的事业。如果能这样发心,成就就在当下了。

  大家要重视、珍惜《普贤行愿品》。佛讲的一切法都包括在《华严经》里,而《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关键,是精华中的精华。所以佛菩萨、诸大德、历代祖师们都特别重视《普贤行愿品》,它是解脱成佛唯一的、最殊胜的要诀。我们在此生能够遇到此法,并且有这样听闻的机会,真的是不可思议!这是自己宿世修来的福报,大家应该好好的珍惜!这不是谁都能遇到的,不是谁都能得到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