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慧法师:为何古今有大修行的真人,不愿露相,隐逸世间呢?

净慧法师:为何古今有大修行的真人,不愿露相,隐逸世间呢?


问:“为何古今有大修行的真人,不愿露相,隐逸世间呢?他们的心态境界与价值观念又如何呢?”心有好奇,可否满愿。

  答:古今汉地,确有修证得道者;他们各依因缘,观察世间,不愿露相,隐世修行。对隐逸者中,少知有其法名留世,多有不知其名何如;如禅宗三祖僧璨俗名为谁。又如报端发现一山洞中,有十数不同年代圆寂坐身,不见史记。时至今日,仍有太多避世住山洞茅蓬修行无法知其名者,还有很多隐蔽世间修行不露实相名者。如此现象,实属正常,不足为奇,也不为怪;后世还会有续,直至佛法灭度,不以名相为纪,秘密传承佛法。至于依何因缘,只可悟知,不可明示。只能如法顺缘,略开可显法义。

  总的来讲,能隐修世间,密行其道者,多为载法载戒之人。即有出家二众,混同于普通僧尼之中,功德如山不显其高,戒法如水不显其深;也有在家二众,混同于平常人群中,种福无量不显其广,智慧无边不显其际。皆能隐蔽真实之我,藏精显拙假我于人。心态净洁如珠,境界高远脱俗,气质幽雅沁香,宁静不慕虚荣。价值看破名相,观念放下执著,守持戒身法体,无为不染世俗。好似说平常话,其义理不平常;看似办平常事,其正行不平常;貌似做平常人,其表法不平常;相似处平常中,其功用不平常。但在凡夫眼里,尽是平常太平常。而隐士自知,保持平常心,活在平常中,平常才真实,根植众生深;如滴水入海,随浪作波涛,避免高热处,易被蒸发掉。若具体来讲,主要为珍惜生命,清净禅行,护持本色,导引佛风。

  珍惜生命,为人身难得今已得,有限时间不可浪费,一切荣华富贵皆为有限价值,一切享乐安逸尽在荒废生命。唯有依法持戒才为实现真实自利,唯有禅行证道才为实现无限价值;珍惜生命价值在于真实自利,无限价值利他方显生命可贵。浪费时间为愚痴无智,荒废生命为枉来世间;若再造作无量恶业,更是对自我慧命的极大犯罪。若要珍惜生命,唯有隐修世间,减少顺逆因缘,避免磕磕绊绊,才能实现效应最大化,可永世享用。

  清净禅行,为化解尘缘少事扰,不逐物欲得静闲,身心清净无垢染,第一要务大禅行。将人生定位于解决生死大事,其它事务皆为副业;生死大事须坦然实际,疏忽不得;其它副业须应酬付出,不必认真。关键是能隐得住身子,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贫苦,持得住恒心,守得住道业,坐得住年月。否则,嘴上功夫一流,屁股上功夫没有,头衔学位一大堆,拥赞风光显尊贵,欲求次第证道解脱,只有意念无定力。

  护持本色,为自知应念什么、行什么、是什么、该什么,心有之明,护持初心;如一元一包的盐,可入味餐桌常菜,还可入味百千万元珍馐,而盐还是原来的价值,咸入众口还是一味。既然选择了信佛修行,就无怨无悔,无论何时何处,不失自我本质,保持佛门法性。可尘世滚滚洪流,会冲淡盐的咸味;将见水不见盐,淡水入口不再咸。故有限量的盐,入限量的菜,显适量的味,得定量的妙。

  导引佛风,为重实修轻名相,重传承轻言说之风,口传心授至今。故隐世修行,既有传统,可潜移默化;又有传闻,可熏染各宗。由一个人、一颗心、一辈子、一传承,到一群人、一片心、一愿行、一佛风。佛门风气正,世风有标准,修证者引领示范,后继者信众扩充。佛法于平凡处,信众在平凡中;平凡处有惜福,平凡中有惜缘。人知惜福乐知足,众皆惜缘自和睦。佛风清正,身心净行,勤于道业,不枉人生。

 问:“在末法时代,有人认为魔法兴盛,佛法衰败;有人认为佛法兴盛,魔法衰败;究竟是谁盛谁衰呢?”对此疑问,您的知见如何呢?

  答:在世间法中,凡夫之人执著名相,以相生心,佛法仅停留在言说诸相上,见闻觉知事事尽有为,身心感受处处皆魔法,有魔子魔民住伽蓝,更有高价香、假僧尼、贪名闻、喜利养、图安逸、多放纵、破戒仪、不禅行等事频发,故说魔法兴盛。而正修之人多以禅行为主,魔法仅在我法二执中,有为事中含无为法,一切事物存在皆佛法,一切身心行作皆正法;人的境界不同,智慧有别,对魔法与佛法的认知也不同,证悟之人可转烦恼为菩提,故说佛法兴盛。

  魔法兴盛,身心欲望強烈,十不善法盛行,众生业习加重,皆是背道而驰。人心道德丧失,生存条件遭糕,世间灾祸频传,邪恶尽堕魔网。佛法兴盛,民风淳朴清正,气候顺时分明,人有气节志远,世间善法流行。人皆节制欲望,众生业习减轻,天地增长福寿,自发向圣道心。魔法兴盛,从反面利益人;迷者执著贪求不舍,以苦为乐颠倒终生;悟者智明魔法考验,守持戒律警钟长鸣。佛法兴盛,从正面利益人;教人善行可转迷为悟,修苦乐法知宇宙人生;放下解脱得觉悟自在,彼岸清净可极乐永生。于人道而言,佛法兴盛是有阶段性的,是有善法条件的;阶段性为有佛出世与无佛岀世,有佛出世为短暂,无佛岀世为长期;在有佛出世时期,还有正法、像法、末法时代存在;善法条件为众生因缘善根,既有值佛住世难,还有得人身难。而魔法兴盛是无期的,也是有不善条件的;无期为从无始劫来到无始劫去,既无开始,又无结束;不善条件为众生恶因缘恶业习,障重不闻佛法,业重恶道苦受。

  在三界法则中,有五浊恶法,众生命运皆难堪忍,六道轮回生灭不息,相杀相食不断,相害相欺常有。魔王为三界主,依魔法魔律驱使魔子魔民,既恼害众生清净而防逃离,又破坏修行证道而怕解缚。唯佛得神通自在,与三界法则及魔法魔律不共,当有部分众生因缘善根成熟时,方降迹世间,示现成佛立教说法,教化因缘善根成熟者逃离魔法魔律控制的路径,示范行证道果自解绑缚的方法,转化五浊恶法为五蕴皆空,永离难堪忍受为清净极乐。但是,不善因缘善根的众生,习惯于魔法魔律支配而不觉,在生灭法则中苦受而不知,对佛法善音充遍世间而不闻,身处邪见恶行报应剧烈而不见;从而不信不解佛法,不作不修善行。

  如此讲法,仅是从佛法功德妙用而讲;若从佛法实相而讲,三界也为报身佛依法性而安立,此世界也是佛法性身的一部分;是佛慈悲愿力与众生因缘业力和合而成,故三世诸佛相继,无量众生不断。佛法与魔法,此消彼长皆因缘,兴盛衰败依善根,非人力能为,非想象所主。2014/3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常听人说,多闻不如修无漏学,不知其中义理是什么,恳请智者解释一下。”您知其中义理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倡导修无漏学,并不排斥多闻;而是在多闻的同时,注重与实际修行相结合,互为功用,互不为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多闻理解有二;一为对广学博闻、见多识远、理论丰富、记忆不凡的人,给予的综合评价;二为对参学受教、明法不疑、通达知义、开智堪任之士,作出的认可结论。无漏对应有漏,有漏为身心俱漏;即欲习漏、诸有漏、无明漏。修无漏学,须从身心为下手处,即持戒、禅定、智慧。

  凡有学之人,均须多闻;从初入佛门者至诸菩萨,皆为有学。对初学者而言,有学为参访、受法、读经、禅行等。对学有所成者而言,有学为戒行、禅观、入经、求证等。对诸菩萨而言,有学为亲近诸佛、拥护道场、请法受教、得佛授记等。有学与多闻,各有其含义;有学既向外学又向内学,既向理学又向习学;而多闻则为外学理学,非内学习学。初学者若寡闻,则难依明师、难闻胜义、难辩法理、难成大器,故各宗门皆有鼓励多闻之风。故初学者,在重视知教义明法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与行之间的结合,才能进入修行的最佳状态。否则,只重多闻,忽略实修,既得多闻第一,仍为道旁数沙;如佛侍者阿难,从世尊处学得八万二千法,又从佛弟子舍利弗处,学得二千法,共计八万四千法,仍遭魔事,佛入涅槃后,结合实修方圆成大阿罗汉道。

  身心有漏者,身执欲习,心贪诸有,蕴含无明。执欲习则不善法生,难持净戒,道法身器必漏明洁净水。贪诸有则一切烦恼生,破坏道心,佛道心器必漏妙理福水。含无明则染著业习生,常遇魔事,心性妙器必漏菩提智水。唯修持戒,升华善行功德,方能去除欲习烦恼。唯修禅定,保持身心清净,方能化转诸有烦恼。唯修智慧,禅观心光升起,方能空掉无明烦恼。对修净宗者,唯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方能去除欲习、诸有、无明烦恼。烦恼尽除,心无诸漏,清净梵行,道业成就。

  在我们中间,有修清净梵行者,身心俱得无漏,却示现不尽漏相,众皆不识,有时还笑他傻呢!在你们周围,有弘法利生者,早已道业成就,可度有为而不现无为相,众难起信,有时还打杀骂辱呢!为何出现如此现象,皆因将多闻知识化,应用学术化,身执名相,心生骄慢,背离了佛法多闻实义,脱离了修习多闻法理。可见修无漏学有多么重要,故有经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学之说;如老百姓选药时的一句大实话,“不看广告看疗效。”2014、4

“我刚皈依佛门不久,不想只念一句佛号,想择选法门修行,择选法师依止;可听人说,这个是邪法,那个是邪师,弄得不知所措,想请高人指点一二。”这样的疑问,可以回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由于地域历史不同,各宗法脉渊源不同,各人选择修学不同,没有统一固定标准。只能讲一些共性法义,照顾一些特性法理;具体如何选择辨别,要靠自己开心智、明法眼、掌标准、作决断。但在这里,须回答二个疑问;一是如何择法择师;二是如何辨别邪法邪师。

  如何择法;择法为选定法门修行,各宗不同,法门不同;宗门相同,也有法门不同;法门很多,差别很大。在求法上,总体来讲,先明宗后求法,知难易能行持,重解脱轻名闻,法平等贵专一。具体有十种事项;一是沉得住气,身心莫急,多参遍访,受教校量,择上从之;二是避免好奇,不为功利,特别在禅密选择上,不为禅而禅,不为密而密;三是自打基础,有静坐功夫,身心静下来,知如何修禅行,才能把握准确;四是随顺因缘,不强求法,有时法可遇不可求,法缘可顺不可逆;五是适应根基,自量己德,择法愿求不宜过高,否则眼高手低,难载重法;六是注意年龄,不同法门有不同要求,禅宗有莫到老来方修道,密法有三十五岁前为最佳,为体能可适应;七是身有正行,品德厚道,可与法缘和合,择法无碍,速得法益;八是心有正见,不受邪法,远离外道,契入正法,得立正命;九是禁忌猜疑,这个法门是否最高,是否还有最上,是否可证道,是否外道邪法,疑虑重重;十是勿乱分别,这里寻密法,那里寻密诀,哪个法门快,哪个修的慢,妄自差别。

  如何择师;择师为在择法的同时,选择师承为依止;各宗法门皆有师承,有时择法即在择师,有时择师即在择法,名为二回事,实则一回事,一切法门皆由人载。在此时代,圣贤隐伏,邪法增盛,求法甚难,求师亦难。在求师上,总体来讲,重明师轻名相,重见地轻功夫,重传承轻言说,重实修轻哗宠。具体有十功德相;一是清净持戒,心地具足戒本,身口意三业无亏;二是多闻有智,通达教义法理,不执诸相生心;三是精勤禅行,为法可以忘躯,常赞叹清净梵行;四是心怀慈悲,对众苦有怜悯心,能方便救护众生;五是善说正法,对诸事有责任担当,方便教化而无厌倦;六是难忍能忍,能堪受辱而不嗔,还能以德报怨;七是身心无畏,弘法利生坦然无惧,众前忏悔己过无怯;八是义理圆融,正见分明无缺,信众愿乐欲闻;九是不求名利,常亲近善友而淡名闻,节俭惜福而远离金钱;十是真诚朴素,以人生平凡为最高,以老实做人为最妙。同时,有四种病师,心病无边,其中有一,不能依止;一是作病师,时时思维揣度他人,处处算计校量得失;二是任病师,随诸法性任意浮沉,一切妄从信缘任运而行;三是止病师,止息妄情误解寂然平等,迷于取静误认止妄即真;四是灭病师,妄计身心根尘本来空寂,执着断尽烦恼一切永寂。

  如何辨别邪法邪师;邪法为行持一切外道之法,邪师为行持诸外道法之师。辨别邪法邪师,初学以外道法为邪法;在修禅定中,由邪定所生种种邪法。九十六种外道,皆为邪师。由于所涉内容过多,这里只能略义,不便详解;故可依四依法,参照佛说有关邪法邪师的具体表现,自我参学为好。但是应知,初学人在辩别邪法时,应依三法印与实相印;在辩别邪师时,应依佛说经典制法;不应依人所说与自制标准,更不依不明教义法理的知见。否则,妄认修证出世间法、发菩提心的人为行邪法,妄指修行正定三昧所生正智的人为准邪师;特别是随意妄责他人为行邪法、准邪师者,往往自己正在行邪法,为准邪师而不知,误己又误人而不明。2014/4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学佛人应念佛、禅行外,还应如何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呢?”愿您为其解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于禅行中自能念佛,念佛中不碍行住坐卧诸事。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不是修行之外的事,而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但是,学佛人与平常人的基本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既有衡量标准的差别,又有功德妙用的不同。于出家二众,益修清净梵行,少省烦恼干扰;益得拥护赞叹,少了猜忌抵毁;益于四众和敬,少分有说是非;益利佛事兴隆,少去道场荒废。于在家二众,益摆脱红尘诱惑,少欲知足增雅志;益有善友常共事,少疑人事养公心;益众团结成合力,少恶因缘减内耗;益善行种悲福田,少疲奔命好修道。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看似平常,实为重要,是学佛人一生修行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做人德行的基本要约;若修为不好时,可损毁修行、道业、善缘、诸事,为行不如法,心不如戒,事项不圆融,功德有缺失处,不可不慎,不可不修。

  修身心,首先应平静心态,端正言行,淡化俗念,放下名相;远离是非,不生烦恼,都摄六根,精进禅行。然后须做到,值遇逆缘不暴燥,会见恶友不嗔恨,闻说是非不痴行,受到毁辱不恶口。还须做到,安住慈悲行愿,坚固菩提道心,放大胸怀眼量,平等一切众生。还须做到,喜闻大乘经论,欢欣正法修行,精勤忘记疲倦,不染世俗清净。还须做到,礼敬供养诸佛,请佛长久住世,印制流通经典,赞叹佛像庄严。

  讲诚信,首先应诚恳待人,浩养道德,常说如语,做事无欺;讲究信义,直心为人,言真做到,一诺千金。然后须做到,言行相符不诳语,表里如一不奸诈,信守承诺不失约,诚实做人不欺瞒。还须做到,善友众前磊落,光明不覆诸恶,承认忏悔过失,厚德推功揽过。还须做到,常闻知识讲法,顺受择善而行,不求过失于人,切忌功高我慢。还须做到,辩法为明义理,相左求同存异,千万不起恶心,引咎自责罪己。

  无怨敌,首先应淡化名利,不计得失,看破荣辱,心无怨恨;逆缘可亲,化解仇恨,容让取智,仁者无敌。然后须做到,欺辱言谢善知识,揭露己过大善人,伤害侵损我感恩,亲近善友无谄心。还须做到,拥护他人成功,赞叹同修法胜,好事予他不争,一切心无嫉妒。还须做到,欢喜人获名誉,抬举德者贵重,勤劳不贪利益,自醒智慧心语。还须做到,常行换位思考,改换心态慧观,菩萨行人谦卑,切莫狂傲轻毁。

  得富贵,首先应积德行善,端正良心,孝行养家,才能报国;重道轻术,公平正取,以仁为富,受敬得贵。然后须做到,勤俭养德不纵欲,和气生财用技能,平等正义酬合理,扶危济困施贫人。还须做到,供养三宝得福,怜悯残弱悲田,不能轻起心慢,慈善事业助人。还须做到,面带笑容奉献,恵施服务爱心,众皆拥赞口碑,聚义笼财资本。还须做到,恪守生财之道,轻道重术有损,善恶法无空过,奉献不求报果。

  只有如此行作,才能为当今后世常修身心、真讲诚信、素无怨敌、大得富贵。因为,大乘佛法的核心,依三德为重,菩萨行人在世间,应遵教奉行;佛救护众生如一子想为恩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愿力为固本;佛化度众生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为断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悲心为上首;佛解脱众生依平等智照了诸法圆融无碍为智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智慧为方便。菩萨行人融会贯通三德修行中,修持广大正行,重于菩提愿力;践习甚深中观,重于空观智慧;弘法利生事项,重于所具悲心。菩提愿力通过广大正行才能显现,形成一体。甚深中观义理为佛教纲领,一切义理含空观智慧。弘法利生事项圆成所具悲心,为行菩萨道。所以,如此行作为最上,以空实一相而得成。2016/3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