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海涛法师:若真要忏悔,要俱足七种心,业障可以消除

海涛法师:若真要忏悔,要俱足七种心,业障可以消除



犯色戒而还俗, 重点是你有没有真心地忏悔,所以,有一个小和尚,有一天,他看到一只青蛙很好玩,然后就给它带来玩,结果,出家人当然不能犯杀生,但是有一天,他把青蛙玩一玩放在那边,他不知道青蛙在那边休息,他一屁股坐下去要打坐,就把青蛙压死了,然后压死以后,他就去跟老和尚忏悔,老和尚完了,我犯了杀戒,怎么办,老和尚,我要怎么忏悔,我犯了杀戒,老和尚就要考试,好吧,你既然犯了杀生,你唯有一条路可以忏悔,跳崖自杀.

  他一想,完了,我这么小出家,就是我家很穷,爸爸妈妈很苦,我希望我出家,能够功德回向我爸爸妈妈,但是老和尚既然这么讲,他也很难过,他就跪在那边,朝爸爸妈妈的方向跪下丟,磕头,愿我来世再报父母恩,我现在犯了这个杀戒,我如果不跳崖,就不能忏除杀业,愿我来世投胎,又做你儿子,然后就跑到悬崖开始哭,又拜,朝着十方拜,朝着师父拜,爸爸妈妈拜,哭,准备跳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走过去,看到这个小孩子想要自杀,就拉着他,"你要做什么,"他说:"你不要拉我,我要跳崖,我才可以忏除业障,"这个男人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跳崖,我一不小心杀死一保青蛙,我如果不跳崖,我就要下地狱,所以,我师父叫我要这样,忏除业障,结果这个年轻人一听,还得了,你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在杀猪的,开玩笑,你压死一只青蛙,就要跳崖自杀,我一天杀死二三十头猪,我这下不完了吗?他说,小和尚,你不用跳,我替你跳好了,我这个罪更重,然后他就把小和尚往后面一拉,他就跳下去了,结果跳下去以后,老和尚早就用神通在外面,莲花接着他,这个叫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所以,我想,不分在家,出家,重点,你犯了戒以后,你准备现在怎么做,你是不是真心,百分之一百会改,有些人虽然嘴巴讲会改,然后看到女人就改不了了,对不对,有些女人有说,我要改,我要改,然后看到帅哥就控制不了了,那就没办法了,那个叫没有真心要改。像我,我出家的时候,我就发愿,我去受戒,发愿,我师父问我发什么愿,我说:"师父,如果我这一辈子再谈恋爱,我就下无间地狱,然后活的时候就被车撞死,"我师父说:"对,这个愿好。"为什么要这样发,就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要发这个毒誓给自己,对不对,你不发这种愿,你就是放纵你自己,我准备再犯下一次,那就不行,所以,任何一个人犯了戒,要诚心地忏悔,改过以后,决定力,我如果再怎么样,我就会这样,你就很容易断除,但是各位要思惟业性本空,所以,一个人要忏悔,要俱足七种心,业障可以消除,哪七种心?

  第一个,来跟我念一下,来,大惭愧心,我知道错了,所以,全世界的人都比我伟大,我有什么好骄傲的,要有大惭愧心;第二个,来,大恐怖心,想着我下地狱,做这个苦,想着,天天很怕,就像明天要把你抓去关起来,关十年,你就会很怕,要有这个大恐怖心;第三个,大出离心,所以,我一定要脱离业报,我一定要消除这个业障,脱离轮回,叫大出离心;第四个,念佛报恩心,所以,我这么大的业障,谁能够帮我忏除,就靠佛的力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所以,要靠着佛,所以,我们要依止力,叫念佛报恩心,好在我们听闻佛法,佛法无边,就能够把这业障,消除掉;第五个要生起什么心,来,大悲救苦心,我们造了这个业障很痛苦,然后跟我们造一样业障的人更苦。所以,我希望,跟我造一样业障,乃至现在已经堕落在地狱,鬼道的,愿他们离苦,要生起这个大悲心;第六个,冤亲平等心,对,各位,既然要忏悔,就要想着所有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一样,我不能特别爱那个,特别恨那个,要有这个平等心;第七个,来,观业报本空心,业报的体性也是空,你才可以超越,所以,你能够俱足这七种心,再加上刚刚讲的四种忏悔力,你就能够把业障消除,所以再背一次,来,大惭愧心,大恐怖心,大出离心,念佛报恩心,大悲救苦心,冤亲平等心,业性本空心,各位要学我这样老实背,背下来,然后自己天天在这样思考。

  有一些人都有这样的坏习惯,当别人发生zai 难或是意外事故时,都喜欢去围观或探听消息。把别人的伤心事当做自己的娱乐作目,这样多管闲事的心态是错误的。

  更有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成功了他会去偏低和毁谤成功的人,乃至加害。有时失败他会下井落石和嘲笑别人。这些人又没有去得罪他,只不过他多管闲事的癖好而已。这是削弱及折掉很多福的因,心念不正,心胸狭小是折福的直接因素。

  攀比心更是让人失去慈悲的心灵。有时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居、或熟人,很多人都要去攀比一翻。比财产、比脸子、比能耐、比人丁兴隆、比房子、比各种用品,什么东西都要拿来攀比炫耀一下,一句话就是不要输人。犹不知这些人都是自身的亲朋眷属,都是自己人,有什么可比性。不外印证自己争强好胜、爱慕虚荣的品格而已,由此心又萌发消福的举动,此乃贪嗔痴的表现也。

  很多人认为,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进步可以,而且要不断提高自我而进步。并不是去压低别人、坑害别人,使自己得到进步。要攀比也可以,那就跟历代贤圣攀比,历代贤圣做得那么多功德和贡献,自己比不上,那就要多做一些好事功德事,使我们与贤圣的距离拉近一些。并不是看到周遭亲朋生活没法过下去,而沾沾自喜,我胜利了。我把他比下去。这是堕落边地下贱之报的因素,我们须戒之。

  因此,我们要远离多管闲事,而是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要远离贬低毁谤他人,而是去导人向善且积功累德、修福修慧学习圣贤正法。要远离攀比炫耀的心、好高骛远虚荣的心。而是要提高自己能力去帮助老弱病残贫苦之人。这样做,我们自身的业力会减少,慈悲力会增进很多,福报同时也会增益良多。

吉美林巴尊者开示

  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而废,就要发展其潜力。为了使经过努力的事业变得更为有意义,必须做回向。关于回向,分三个部分进行叙述:安立总论、具体叙述、怎样做回向。安立总论包括性相、词义、需要三方面。先说性相。

  有漏或与此相反的无漏,由二真谛所摄的一切善根的行为,都要变为无尚的菩提道。比如,黄金的本性从来是宝贵的,若是不经过能工巧匠把它制造成身、语、心的所依,那它就不会变为福泽物。《现观庄严论》说:“只有做完全特殊的回向,它的作用才变得殊胜。”

  词义。“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而废,就要发展其潜力。为了不与其他名词混淆起来,就称为“回向”。

  需要。将一切善根发展成为大菩提道,这是佛教特殊而无尚的正法的需要,只有通过做回向,才能达到此目的。关于这一点,外道典籍和其他典籍从来没有规定过。《殊胜赞》说:“将积累的全部福泽,回向给广大的众生,薄伽梵的亲切教诲,其他典籍从无记载。”所以,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这是非常重要的。若只有细小的善根,如能先发菩提心,中间做到无缘,最后去做回向,也不会浪费所积累的善根,甚至能使之得到发展,成为菩提之因,能获得大菩提果位。这与解脱和一切遍知的道路联系紧密,因此十分必要。比如,把一滴水滴入大海,这滴水在一劫时间里也不会干掉。《智慧海所问经》说:“将一滴水滴入大海,大海没有干涸之前,这滴水也不会枯干;为菩提而回向善事,未获菩提果位之前,善事也不存在浪费。”

  以上的话,《智慧无尽经》也同样说过。假如不做回向,善根会在中途消耗殆尽。胜解行的大部善事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出于善心所做的善事之结果,暂时能得到善趣,但也可能完全耗尽;即使不耗尽,福泽也会变得浅陋,往后想获得果位的后劲极小。若对圣者等再生忿怒等恶业,就会使善根耗尽。

  《入中观论》说:“善根完全耗尽,不再产生财富。”《入菩萨行论》说:“花费千劫时光,积累无数善根,施舍巨大财富,敬供如来佛陀,这数不尽的善事,竟被一次嗔恚所毁!”这是说,只能为一切遍知的方面去做回向,不能逆于这一方面,否则会半途而废,难获大菩提果位,只成为一般的善根。《离庶毗子所问经》说:“诸多善事变成了微弱的结果,就是因为没有向一切善事方面做回向。”只有凭加行、正行和结行去做善事,才是顺解脱分的善事。否则,只能叫做顺福分,其结果是非常微小的。以上是安立总论。下面具体叙述回向与有关方面的界限。主要有:回向的对象在福泽上的区别、回向的对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回向的方便道之间的区别,共三条。

  回向对象在福泽上的区别

  没有三毒之心所做的身、语、心所积的任何善事,都是所做的业的善事。《宝珠论》说:“没有贪爱和嗔恚,这样做的业才是善事。”施舍、守戒、修行,共有三种积福方式。从施舍方面积福的话,具体内容有四项:“财施、法施、无畏施,还有悲施,四种施舍,常常去做。”具体怎样做呢?有诗说:“及时施舍,永不后悔,心爱之物,乐于施舍,施舍完了,不望异熟。”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条件,就可以向成佛的事业做回向,这一福泽里面就包括着四种施舍。根据《广藏》、《汇集偈》、《三聚经》等的精神,在十方世界里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些世界里有三时佛陀。他们首先发菩提心,最后圆满成佛。在这期间,从六个波罗蜜多方面所积的善根,以及聚跟菩萨、独觉佛、有学道的声闻、无学者的声闻和佛陀们的那些天、人等所积的有漏的、无漏的全部善根,都可以用大智慧加以回向。《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存在于十方世界的所有善根,都可以反复加以积累,为了安慰所有众生,让他们都得到利益,用大智慧向他们做回向。”

  回向的对象之间的差别

  这些善根要全部回向于成佛的事业,而不能为得到大梵天、帝释天、转轮王、边地小以及他们的随从的果位,或为了得到他们的圆满的财富而做回向。后者不是好的回向,因为这些安乐是暂时的,处于轮回之间,没有超越痛苦的结果,为此所做的善根只能为究竟意乐目的而加以积累。所谓“究竟意乐”,仅仅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得到解脱,而去追求声闻、独觉佛的果位而去做回向。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专门谋求安乐,反使利他事业成为圆满成佛方面的障碍。真正合格的回向,恰如《大般若经》所说的那样:“一切善根只能向一切遍知方面,而不能向声闻和独觉佛方面做完全的回向。”

  回向的方便道之间的差别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抛开回向动机方面的错误做法;二是要采取正确的做法。对于第一方面,要以坚定的信念回向积福,不过,对行持布施的三轮有相者,并不具备无所得的智慧,所做的回向也有罪过。《八千经》说:“持所缘想法的人,并不存在回向。为什么呢?因为所缘里掺杂着毒素。”因此,对物、对思想、对境持真实贪爱的是三轮妄念,成了所知障。依怙弥勒说:“任何三轮妄念,俱为所知障也。”

  那么,怎样才算回向的正确做法呢?以方便菩提心的智慧和无我精神加以完全回向,才是具备了四佳的回向。有诗说:“好的所缘和教诲,好的方便与厌离,好的行为和本质,加上正确的祈祷。”这才是四佳回向的条件。方便是由菩提心所摄的,将所积累的一切善事,都作为与量等齐虚空的无数众生共同成佛的愿望,并持此恒存。寂天大师说:“直接也好,间接也罢,除了为众生谋利益,不做其他事情,一心为了众生,把全部的善事,回向给为众生获得菩提果位。”在这样的菩提心摄持下的福泽的果实是用之不尽的,而且还会得到顺利的发展。这比一切善事都要殊胜。《菩萨行论》说:“其他一切善事,如同芭蕉树一样,果实摘光了,树枝树叶就枯萎了。只有菩提心的如意树,不但有享用不尽的果实,树大根深叶茂,而且四季常青。”

  向无限的众生回向,就会得到无限的福泽。《宝珠论》说:“众生之界无限,利益众生之心的报应,也是无限制的。”这一切,在智慧无我的见解定慧里,是三轮五分别慧。但在后得时,就应懂得在如幻如梦的自性空中加以回向。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菩提道。《般若波罗蜜多总括》说:“如果众多的法都停滞而消失的话,那么,向某处所做的回向也会消失殆尽,明白了对一切法不做回向的道理,实际上,这意味着做了完全的回向,道理原来这么简单。”在做这样的回向时,佛陀和菩萨都会注视。《入菩萨行论》说:“一切佛陀和菩萨,经常无碍注视着众生,在他们眼底下,我会经常被关注着。”这就是说,因果是不会颠倒,也不会被诱骗。在十方无限的刹土上,薄伽梵和弟子们在三时里无障碍地注视着众生,在他们的眼底下,不需要从别处请求什么证人,符合菩提道的回向,就会有相应的果报。

  《四事业轮后续》说:“到了劫浊之时,只有具光女神,还有文殊菩萨,才能给以成就,任何持明者们,不要到别处寻求。”恩德无量、事业极广、对浩瀚大海般的大乘教法无比精通的菩萨摩诃萨、童子文殊、童子具佳牟尼,在许多超群的善知识中,学习了持随后修行的意志,把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积善,为一切众生都获得无上菩萨地位,加以圆满的回向。对此,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做了善事之后,必须做回向,否则是祈祷。”这样区分,与《三聚经》等经典的精神相违背。应该说,从现在起,做了善根也罢,没有做也罢,只要具备了三轮无分别的智慧,就是回向,否则就只是祈祷,不应该有何时间的区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菩萨之十种修行

  (1)信,信仰佛法。

  (2)悲,拔众生苦。

  (3)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无自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4)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

  (5)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

  (6)知经书,指知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

  (7)知世间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

  (8)惭愧,耻罪过而生惭愧。

  (9)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

  (10)供养,供养诸佛及如其教说修行。(菩萨地持经)

  ◎十行摄善法

  (1)慈悲行(不杀生)

  (2)少欲行(不偷盗)

  (3)净梵行(不邪淫)

  (4)谛语行(不妄语)

  (5)明慧行(不饮酒)

  (6)护法行(不说人过)

  (7)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

  (8)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

  (9)忍辱行(不嗔恚)

  (10)赞三宝行。

    什么是魔?如何对治?

  魔有四种,各有司主:一为阴魔,毒害众生佛性;二为烦恼魔,障碍众生证菩提圣果;三为死魔,断取众生法身慧命;四为天魔,不喜众生出离三界,故对佛及修道者作种种扰乱。

  佛陀为我们指出了六种对治之法:

  一、 观一切法如同幻相,则破阴魔;见一切法皆是空相,则破烦恼魔;见一切法不生不灭,则破死魔;根除骄慢,则破天魔。

  二、用四谛法对治:知道“苦”,能破阴魔;远离“集”,能破烦恼魔;证悟“寂灭”,能破死魔;修“道”,能破天魔。

  三、用苦、空、无常、无我对治:见到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皆是“苦”,则破阴魔;见到一切有为法“无常”,则破烦恼魔;见到一切法真实“无我”,则破死魔;见到一切法“寂静涅盘”,则破天魔。

  四、用六度波罗蜜心法来对治。

  1.布施:菩萨如果能对这个身没有贪执,舍去这个身而行布施,布施时回向菩提,能破阴魔;布施时远离悭贪的心,能破烦恼魔;观财物乃至一切皆无常,能破死魔;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慈悲布施,能破天魔。

  2.持戒:菩萨不因为有“我见”而受持清净的戒律,能破阴魔;菩萨不因为有“贪”而受持清净的戒律,能破烦恼魔;为了远离生死的过失而受持清净的戒律,能破死魔;能发心令毁禁戒律的人都能受持清净的戒律而受持净戒,能破天魔。

  3.忍辱:菩萨不见 “我”而修于忍辱,能破阴魔;不见 “众生相”而修忍辱,能破烦恼魔;不见“生死”,能破死魔;不见“菩提”,能破天魔。

  4.精进:菩萨勤修精进,他的身寂静,能破阴魔;勤行精进,他的心寂静,能破烦恼魔;勤行精进,观一切法无生,能破死魔;勤行精进,为了调伏一切众生令他们出离生死,能破天魔。

  5.禅定:菩萨不为这个五阴具足的身体而修集禅定,能破阴魔;不执着于三界十八界处而修集禅定,能破烦恼魔;不执着入处修集禅定,能破死魔;所有一切善回向于菩提,能破天魔。

  6.般若(智慧):菩萨知道五阴的智慧方便,能破阴魔;知道三界十八界的智慧方便,能破烦恼魔;知道入的智慧方便,能破死魔;以如是等种种智慧方便回向菩提,能破天魔。

  五、以空、无相、无愿法门对治:菩萨观一切法都是“空相”,则破阴魔;观一切法皆是“无相”,则破烦恼魔;观一切法皆是无愿,则破死魔;具足如是三法而回向菩提,则破天魔。

  六、用正观四念处对治:菩萨观身以及身处不觉不着,能破阴魔;观感受和感受处不觉不着,能破烦恼魔;观心及心处不觉不着,能破死魔;观一切法及法处不觉不着,能破天魔。作如是的观法,终不退失菩提心,能破四魔;如果执着于“我相”,则会增长魔事。

  魔以恼害众生修正法、求出离、证菩提为业,放生,为魔第一大怕。

  一、放生是救众生的第一大法门,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效。

  二、放生是度众生入佛法第一大快法,没有什么跟这个比得上。试想你所放的众生哪个不谢你、哪个对佛不感恩戴德、哪个将来不护持佛法呢?他们因佛得救。

  三,放生是使自己、使所救众生快速入佛门,缩短成佛过程的第一大法。众生于极度恐惧中得救,对其宣讲佛法,相信它们必是终生难忘,日日思维,将来来人间修行,信心坚固,无可摧也,裨使佛法兴旺,

  四,放生是众生循环相救第一大法。众生因放生得救,将来必欢喜放生救众生。

  放生之人上合天道,下度众生,魔亦不能为害。

  一、杀一放生人,等于杀无量众生,这个罪谁都承担不起。

  二、害一放生人,等于断了无量众生的佛种。魔王神通智慧知道祂们会因此永处恶道、不得解脱,这个因果他们也是不敢承担的。

  最后注意:放生可令你人丁兴旺、家庭和睦、事运发达……有说不尽的利益,但所有这些都是副产品。放生直指心性。放生就是慈悲、救急、救命!放生就是发最大的菩提心!

  放生是如此的重要和不可思议,为魔王第一大怕。魔王只能通过一些法子来打击报复使你自己退心,到时你不想放生就不是祂的过失了。各位同修,切记呀。

  肉身不坏的清严法师在世时,有次感染重病,沉病缠绵,起居不便。虽服药石,诵经礼忏,试种种法,效果不彰。乃发愿放生,不久重病即得痊愈。是故放生者,乃消灾解厄之最后法宝也。

  十方诸佛神圣的保佑加持力,运心平等,犹如大风无所不吹。而众生犹如大船,上载业障大石,业障石重,虽蒙大风所吹,其船仍走欲进乏力。若走业障石轻,则一路顺风。故最根本消业之道,乃在清心寡欲,自净其意,犹如把业障石去入烦恼大海,船身自可渐轻。然众生业重,丢石入海,费时犹多。欲取捷径,莫如发大心、立大愿、行大功。发心积德,好像把船上小帆,换成大帆,除非业重船沉大海,不然只要经大风一吹,一定一帆风顺,速达解脱彼岸。积德中以放生功德令人觉得难以思议。

  宋时,张奎,钱塘人。小时候到溪边捕鱼剖之,不小心误伤指头,心中乃悟我伤一指如此痛楚,鱼遭剖割,其痛何如,遂将一篮鱼尽放之。常戒杀放生。后梦一人赠以大鱼,乃生一子,登进士为永州太守,累世富厚。若人欲求子,或求子秀孙贤者,力行放生,必能遂意。

  某富翁生一个痴呆儿子,富翁亦是深感烦恼。一天有道士来化缘,手摩其儿子头顶言:「官官好一生相,惜杀业太重,灵窍不开耳。」富翁心有所悟,从此活物不送入厨房。后有一日,路见乞丐提花蛇一条,身又未带钱,乃劝一个开市店的友人买蛇放生。夜梦花衣人来谢,欲助公子读书成名。后来其子,忽吐黑水数斗,颖悟异常,登甲榜。是故放生可消杀业,得智慧与功名。

  明朝吴文英平生好劝人放生为善,日久每令人厌烦。朋友讥之曰;「你劝人为善;究竟善在於别人,又不在於你,何苦令人如此生厌」。后来听雪禅师告之曰:「我闻经中说一人劝一人,作福两平分」。於是吴文英劝人更加卖力,终其一生,没有灾厄坎坷之忧。

  戒杀吃斋之最高表现即是放生。吃不了素者,亦可放生积功补过。

  举凡求寿、求子、求健康、求智慧,欲消灾解厄,想行事顺利,试种种法,效果不显著者,可力行放生,必能感应迅速,圆满所求。何以故?人生最重自由,众生界亦复如是;给众生解脱自由,即是给自己如意自在。

  宽宏大量,处处给人方便者,这亦是一种放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