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仅供学习参考)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 ——36

定的修持

     ——《楞伽经讲记》吴信如

   

对禅也有种种。太师讲,在如来禅之后,中这个禅是指以后的祖师禅对这应该怎么看,因为讲禅很多,在《楞伽的是种禅,而且特别标来禅种种,比如天台宗有天台宗对禅的分,太有太解。

   
究竟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认为这样的:首先修行的本体是我修行的人,这个人在悟之前,我们说瞋痴之一具,是瞋痴无始以的无明的一集合体。这个集合体,也确是一臭皮囊,但是他要修、要,要把瞋痴通戒定慧来证得如藏,来证得他自己的本面目。他修候,是用他的瞋痴一具修一具。无非一是我的肉体,一是我的精神,一就是我的呼吸。看我入主要是方面,一身体,一精神,一呼吸。身体是色法,呼吸是息法,精神是心法。色、息、心。所以我人能修的呢,就是拿我色、息、心去修。色、息、心也叫精、、神,也叫食、息、眠。一人要吃,靠色法长养身体。要呼吸,人活一口气嘛。要睡眠,睡眠才能有精神。我人睡眠的时间占一半,活一百年睡五十年,不睡怎么行呢。有的人修“不倒”,不睡,那是另外一,如果按《楞伽》上,那是愚夫所行的。然不要诽谤啊,在那个阶要修“不倒”,那应该修的。

   
于精,息,睡眠于神,精、、神。道家讲炼精化炼气化神,还虚。我道三家,儒家就食、、眠,道家就精、、神,我佛家就色、息、心。藏教进一步,色是脉,息是,心呢就是明点,脉、、明点。实际都是法不同、次不同、境界不同而已,本上其都是一个东西,讲饮食,呼吸,睡眠,世法离不

   
修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色息心。那所修的是什么东西呢?你这个身体,是色息心,?所以我能修的是色息心,所修也是色息心,不是我修么东西,修到别处去了,是修的的身体,离不开你的呼吸、食和的意,能修所修都是色息心。所以我说禅定就是以色息心修色息心。

   
能修的色息心就是我的八怎么?就是拿的眼耳鼻舌身意,再一步的末那是七,再就是第八根源在阿识嘛你现在能修的色息心是八所修的色息心是什呢?就是要认清你的本面目——如藏。不知我说清楚了有。得如藏,如藏的清净的心识状态跟我们现在能修的这个,那就不是一回事了,境界就不同了。我是打比方来简单说这个问题。因为讲了四种禅了更好地明白四种禅,我一下这个意思。

   
要看到,色息心个东西是分不的。你说只要身体,不要呼吸,不要精神,行?不行。你说我只呼吸.不身体跟精神,行?也不行。你说我光精神,不要身体,不要呼吸,行不行?是不行。它们系在一起的。所以修色的候,它牵连到息跟心。修息的候,牵连到心跟色。修心的候,牵连到色跟息。所以是系着的,看做是一整体,互相分不的。但是在修行的步上,在修行的方法上,他有所重。三方面重点方面,这个还是可以的。

   
这样修持的候,因为对色息心重点不同、方法不同、次第不同,就生了三种禅。着重修色法的,我叫秘密;着重心法上修的,我叫做祖师禅;着重在息法上修的,我叫如来禅。重点不同。所以祖师禅是即心成佛,明心性成佛。秘密即身成佛。而如来禅即身即心,离妄证真,就是离开污得的如藏,这个是如来禅是我对禅的看法,供大家考。

   
摩祖师当来传禅,我都知道的,摩的认为宗的,都叫祖师禅。但我人体摩祖师来传候,他种禅都有。然,后来学的重点不同,修持的重点不同,才有南宗北宗之分,才有渐顿之分,我这么说。我前面不是说过吗摩祖师讲“二入四行”。二入:一理入,一行入。行人,我认为就是如来禅。理入,就包括了祖师禅和秘密摩作壁就包括了如来禅和祖师禅是我人体经论说法上有的,体,也可能我领会错了。如果领会错了,就是我的罪了,我承。如果说还考价,那我就希望能够研

   
么从行入,方面他就是的;理入方面,他就有的。

   
有南宗、北宗之分,也正是因为达摩他本来传候,他就有二入,所以就必然有渐顿。前面了,事是的,理是的,事。理入了,他可以悟;事入了,他就要修。神秀是事入,着重修;慧能他理入,着重悟。这么来渐顿。但是我要体摩祖是完整地把这个顿渐了。而且摩他拿《楞伽印心,在修行次第方面一定按《楞伽的,要先有义禅、攀,然后如来禅。已经说得很楚了。所以种禅

   
而且,前面还讲了四行:善自心外性无性,离生住灭见这样才能智的境界。总说就是

   
里我提醒一点,我们讲来禅,重点在息法上,祖师禅呢,着重在心法上,即心而悟。我得慧能南宗的是祖师禅,北宗神秀的偏重于如来禅,是《楞伽这种修法,着重在息道上修。

   
息道很要,在佛定,定一定是要修息道。

   
息道不是功。功,怎么样,无么气功,他都是在一呼一吸上修。我们讲息道,是在呼吸的折上,吸转为呼,呼转为吸,在这个修。是很重要的。

   
就拿呼吸来说一呼一吸,人身就是“寿三,是命根”。命根上个寿,一个识,一暖,在命根上修。寿就是的生命,暖就是身上的度,就是指的身体,就是的心。寿就是讲你的呼吸,就生成,你没寿了。所以寿也可以看成色息心。

   
自己看你这,一出一入,呼吸的这个息,就是一法。

你这个法,不要说别的了,就在自己本具有的能生活的

上,你怎么起修,怎么够晓得自心所、外性非性,怎么样离生灭见,四行看,这个息一出一,一一折,折的候,息,看到息的自相是的自心所显现看自心所显现的同时啊你还要看到外性非性,看到息有自性。注意要同,不是先看到呼吸的这个相,再看到无自性,要同时观息无自性,是空的。

   
所以佛教讲观空性要息,是最好的法。他就不是像道家或其他外道的方法,让你看肚底下三寸的地方,有什么哪地方,系于一地方。方法来说,各有各的作用,但是毛病很多。而佛家是空,空最好是空。看呼吸有自性的,你观呼吸怎么怎么灭,在呼吸上离生灭见,呼吸它没有生,它没这个一步了。

   
我前面了,念、去妄心,如果想一方法除掉妄心,去掉念,往往是妄上加妄,最主要的是把的念的呼吸能相依,互相依托。念依于息,使念依于呼吸,息能跟念相融,也就是安般守意。否系着呢,就是安般不守意。我前面了的,最早的定的,也就是来禅方法的典叫《安般守意》。《安般守意》有南的,有汉传的。南简单一点,汉传的呢,唉,跟《楞伽》一,文字很古,不大容易。因为汉传的《安般守意》曾有人注解,注解得非常好,也是实证的境界,但注解跟文又混在一起,分不了,不文,是注解,所以《安般守意》更加难读。但是得很好学习、很好究的,是一部们实际修持息法的一部典。

   
安那般那要熊守意,息念要能相融。我前面也了,支配我思想念的是思,支配我呼吸的是呼吸神这两个往往打架,两个司令部不一。一旦一起了,成司令部了,那心息一体了,这时候不但念少了,而且从这个地方才能入定。不然的都不是定,都是散心,不是定心。

   
心息相依以后,才能入定,心息不相依都是散心。这个心息相依了,两个司令部一起了,就是我最好的休息状态。按照苏联甫洛夫学说的大层来讲这时层既不是兴奋状态,也不是抑的状态,而是秘的平衡状态,我生理上大如果是这么种状态,那人身的生理机能,就自然把身体部的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了。我们现医学的,各激素,各种内分泌,各荷尔蒙,西就积极了,自动调节的,身体部分少了,去,哪个地方多了,调动,所以身体上的障碍就小。

   
所以息法,如来禅都有实际的修法,都不是空的,《安般守意》就告诉你修法。在藏,他把原理的叫做,把具体的修法叫做。在密教讲原理的都是具体修法都是仪轨就是仪轨,就是方法。讲经文就等于我正式的文;具体方法就好像实习讲义,大致上这么比方

   
你们这个息字,我的文字也是很巧妙。我们汉字的小篆大篆,讲这个呼吸的息字,息上面是自己的自字,在篆文里这么形象,自就是大,有左、有右下垂体,等于一个脑。篆文的心是这样写的心。跟心合起就是的自心,息是自心,所以自己的心在里呀?在息上。文解字。要在息上修,所以密教教人“如知自心”

   
从这个息上你观空,在息上知道自己无自性。只有在息上空,最方便、最捷,就在你这个鼻子底下。所以修息道的方法有,叫“鼻端白”。“”是看,“白”就是来进去一呼一吸的息,吸转为呼,呼又转为吸。什叫“白”呢,看冬天的候,口里呼出白的雾气,白就是你这个息。看鼻端,就是看鼻孔底下的股息,叫鼻端白。就告诉你怎么样的念的呼吸合起这个视内视,眼睛半内视是念着鼻端,不是要拿眼睛看着你这个气,那成近眼了,不是那你内视鼻端的出入,从这个慢慢修。这个内视就是的意,你这个白,慢慢就是身,就是意生身。《楞伽了很多意生身,下面意生身,意生身的?修证来的呀。怎么证来的?如来禅头来的。

   
为说种禅,我了一点供考的修。我这样够帮助我了解上所的四种禅的法,而且接着下面好多西也可以。下面其实讲的是秘密。就是在一点本身实际上也已经讲到秘密了。看偈子是这么讲:“舍离彼一切,是无所有。”这个无所有就是空性的境界,就是如来禅的境界,也是祖师禅的境界。但是下面:“一切刹佛,以不思手,一摩其。”就是秘密了。一切佛的佛,以不思的手他灌就是秘密了。所以我说这种禅分不《楞伽》的候,他拿《楞伽印心,不光是后面所的祖师禅,他已把《楞伽的如来禅和秘密也都了,所以我讲达候,他是把色息心三方面的修持都了,理入事入,法。不过问题是什呢?摩的具体方法怎么样,他有具体的仪轨传,就是敦煌发现的《二入四行》,然了,有世俗上的《摩易筋》,有什么传经,有人怀疑是假的,造的。不过从修行看,不能这么说

   
我想我们从《楞伽》上慢慢探索,特是我出家的大德,能在修上、体上把慢慢悟出,是可以有一套摩的方法的。然了方面多了,五宗七派,好多都是方法,默照、看话头,都是方法。

   
昨天了四种禅明四种禅有后面两种神力加持,因此我就修证来说呢,把色息心方面的了。明息道,我就了呼吸要在安那般那入息出息之1;功夫。我就鼻端白,然因不是专门讲这个,可能有的地方到。

   
鼻端就是鼻鼻端白是不是看着鼻孔前面的白?那错误地理解了。然,那白是有那个现象,冬天到外面,我身体内气温高,呼出热气碰到冷候,就了白色。所以冬天都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呼吸,但鼻端白不是看那色。在又到息道这个问题了呢,跟《楞伽》很有系。

   
敦煌出土的文,近年以来发现的一些料,这个问题。有些料很重要,就是们禅宗的摩衍到西藏去的候,怎么样莲华辩论,有这么一篇文章。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才使我知道摩衍他法是《楞伽》的法。这个怎么说呢,摩衍是六祖神秀底下的第四代。六祖是两个嘛,一慧能,一神秀。摩衍在写给当时的西藏王的信里,他他的承。他讲这么一句:“我依止和”,就是我依靠我的父。和有六,法叫做降魔、叫做小福、叫做、叫做准西、叫做大福、叫做六和,他父有六在初步的考,他的六个师父,其中六和就是保唐无住,有一个讲准西就是惟正。惟正是普寂的下,都知道普寂是神秀的大弟子,当时神秀的法,在朝庭上很得到重的。因此摩衍他依止的是普寂下的惟正和保唐无住和。普寂应该是第七代了,是七祖,跟南宗的怀让祖是同的。可衍他是北宗一系的,是直接从达摩、慧可的。

   
有一本叫《代法宝记》,不是在才发现的,去就有。《代法宝记》是保唐无住的著作,他在有一段,是无相和的。无相就是保唐无住《六和》的。《代法宝记》上,无相在每年的十二月、正月和四弟子百千万,聚集在很大的道上,无相就高座法,他怎么说呢,先引念佛,大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口念完,一口念完了以后,无相就:“无、无念、无妄”。就人念佛一口念,念完了,无、无念、无妄三句下面再接着念阿弥陀佛。无相,无是戒,无念是定,无妄是慧。

   
就是,就是的修持的法,《代法宝记得很楚,无相和尚亲的。接着无相大这么说:“我此三句,”我三句,“无,无念,无妄”,是摩祖法。看,他说这不是洗和、唐和尚教我的,摩直接的法。无相这么说,无相是摩衍的祖。

   
所以我们读《楞伽》,我一始就了,《楞伽藏,而藏跟藏最古老的派宁巴他确连带关系。因藏,大中。摩到那里去的候,的佛究竟怎么这个络现在只是究、探。但从这里我看到法里有,至少有这个线索了。看,念完了一《佛》以后,就是无、无念、无妄,是修持的法门啊。先是念,念完了以后就呼吸,再念,就等于我的呼吸,入息出息。入息要转为出息的候中有一停,那他这个念佛的候,在念之,无无念无妄,就有点像我呼吸中有一停。他是念有一停。这个着。我们讲是等无间缘,念念相续没有停的。所以这个不是停,因形容的。比如呼吸,呼吸怎么能停呢,呼转为吸,吸转为呼,是不的,不呼跟吸中在那里有回旋。念也是这样的,然等无间缘,但念也有回旋。可得无相和的法跟大圆满教人呼吸的,我认为这系。一息上人,在相看到一空隙,无相和尚教的是在两个法尔的空隙。这个是很高的,我这么认为

   
为数这两个息,出入息,安那般那之这个东西,是印度祖师传的,有的。所以我说达来传法的候,应该是也这个。所以摩的法在呼吸道上,在息道上。来禅着重在息道上修,不像后完全的即心成佛,那样顿悟。两个方法摩都了,《楞伽》也都了,顿见顿证知,都了很多顿嘛

   
所以讲这一点呢,好像是西和《楞伽》无实际上有很大的系。假使我有心的同可以从两个方面,如果从学术方面,是很好的一篇大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上,我慢慢体法,他的息、念,在修应该怎么,理出了一,那就是了不起,是功德无量。么讲这种禅种禅加上两种神力,我又提出这个呢,跟《楞伽》有了使大家我原来讲的息道,鼻端白,有更正确的理解,我再一下。

   
,祖师禅也好,秘密也好,如来禅也好,无非是色息心行也好,坐也好,也好,都是。但是一定首先把身体安好。然了我平常行如,坐如,站如松,如弓,但是行住坐,特是坐,应该掌握一基本的要这个在修行上很要的。比如在我大都是双盘,叫跏跌坐,单盘叫半跏跌坐,是很重要的。跏跌坐可以是如坐,佛菩都是这样坐的,但也有半跏跌坐的。坐姿式很多,孔雀坐,子坐,有游坐等,像如意轮观世音菩他是胡坐,就是游坐,无论怎么坐,无行持,行住坐的一就是:推,或者叫尾开这点很有重要,可能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或者有这个方面的承。

   
就是我的尾骨。支持我人身体架的就是背脊骨。平常干了不好的事人戳脊梁骨,遭人。背脊骨的下端,最末了的就是尾骨。我人的背脊骨的架子形有点像英文的S形,下面小,上面大。脊,脊,背脊。我胸腔就系于背脊的旁,背脊骨支持我人的一生,能站,能坐,能

   
坐的候,尾骨推看背脊骨的最后一点自然地往外稍微排一下,稍微向后排一下。自然的不是故意的,故意的那就不自然了。自己感舒服,舒适度,那就了,很自然的,我身体自然的结构这样一排,胸腔,肺活量是最大的,坐坐看,可以试验的,量,是事行住坐也可以把尾骨排。而且尾骨排了,人的重心就掌握住了,不偏不倚。因知道按几何上的,重心是垂直线,最短的,这个很要,如果坐的候重心一掌握了,人体受地心引力的影最小的。我都知道在科学发达明了这个问题,凡是在地球上的西,只要是的速度,的体积没有超地球的,都要受地球引力的影。我人体也这样的。地心引力人体的影很有系呀。

   
再有尾骨一推,按中医学来讲,有穴道叫会阴穴,就尾下面。按中医说法,人的手,有三个阴脉,三个阳脉,叫手三。脚也有三个阳脉,三个阴脉,叫足三。所以叫十二经络的都知道,三,太、少明,太、少、厥。除了十二脉以外,有奇八脉。十二经络管我身体正常的生活。所以十二经络畅通了,我人的正常生活就很好,十二经络有毛病,我正常生活就有毛病了,生病了。中医圣张仲景他部著作,都是中典著作,一部叫《》,一部叫《金要略》。《》就拿十二经络为纲,治常病。《金要略》治疑难杂症,比如治癌、瘤、精神病,因为这些病一般都是出在奇八脉上。奇八脉:督脉、任脉、冲脉、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就是我人能正常生活,十二经络之所能正常行,跟奇八脉都有系。

   
八脉很重要。督脉就是从会阴穴起,沿着背脊上一直到我上牙齿这个地方。督脉主管我人一身之的。另外也是从会阴穴起的,往前面的一脉,一直到我下牙齿这个地方止,叫任脉。任脉就是管我一身之血的。在督脉任脉之,也是从会阴穴起往上冲,一冲脉,冲到心胸腔上部,就散了,叫冲脉。藏他不是任脉、督脉、冲脉,他是一脉,右一脉,中一脉,左脉、右脉、中脉,中脉是最要的了。有一脉,叫脉。脉就是子一圈。脉就是系我人身血的接,好像纽带它连接起。冲脉是人体的方面把接起了。从横的的方面腰一圈,把接起了。所以冲、督、任、四脉很要。特是冲、任、督脉都是从会阴穴起的,而恰恰我骨就在会阴穴旁

   
督脉到了上牙齿为止,任脉到下牙齿为止。这两个脉不相交,所以要使它们交起,我一般做功都是告人家舌抵上腭,舌抵着上腭,就把任脉跟督脉接起了。舌一抵就好像搭。七月十五喜鹊给牛朗女搭了个桥,以此这个桥是在上面搭的叫上鹊桥。但是督脉任脉都是从会阴穴起的,下面怎么交呢?了,任脉督脉就交了,所以叫下鹊桥。所以很重要呢,就使血在人体循上能交融。尾了,我们气血就比容易流通。所以我定,行住坐要推

   
有一点重要的,也是有的同学问过这问题,我眼耳鼻舌身意都有根之相对应,六识对六根,比如眼睛等等。前五识对应的眼睛、耳、鼻子、舌都在上,身体也在里,第六意里我们现在也楚了,我有神,有大。第八阿里呢,它输眼睛、耳,眼睛、耳子就是阿的表,我也可以找得到。就是这个末那第七里?在我身体器官的什地方,楚了,我身体上哪个东西是末那的。但承上来说,有一个说法。因无量劫,都是无始的无明支配着我的身口意,造业嘛形成力,习气种都是力在运转。那人一生下以后,“”的一,我了。我了,就把那,无始以习气带来了。他脐带离,他先天带来的那个东西,就在我人的肚子后往下一沉,。就这么一股在我子下面,生殖器的上面,就这么地方。

   
气盘到那里,天生的,生俱的。一带来这呢,就使我骨上面本的一脉不通了,这条脉叫中脉,使中脉不通了。我凡夫一生下,中脉是不通的,就是因为业它压着了。所以我就老是无明这个业就是无始以们带来习气它变是形象地,(不能著,一著毛病就又出了)像一蛇一样盘你这个,不是说你真里有蛇,是形容像蛇一,睡懒觉盘着不冲不动它不是一智慧,是

   
么东西呢?我知道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说气有思“我的我的”,熏得,影的身体也就是“我的我的”,这么形容这个东西。

   
因此,我末那里呀?方便的法,就在就是末那的表。所以要去掉我光是思想上不要我的,不要分,那是空的,不掉,所以一定要在身体上作功夫,把去掉,把中脉通起。那么怎么通呢?劫业气一定要靠自己身体的能量,股能量像火一,高量,才能把气驱除出去。这个高能度的量就叫拙火。高的高的拙火的?就是我身上的,慢慢把它积累,气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候,它产量,所以修法的人就在我上下这个地方好像一个瓶子一,要把这个气积累起这个叫做宝瓶气,修这个宝瓶气。由这个宝瓶气产生了作用就把气给驱除了。气这个蛇被拙火一呆不住了,就往上冲,冲得就散了,散出去,中脉自然就通了。所以我把尾,使我自己身上的集中,能够为宝瓶气、修拙火,提供件。

   
所以尾在修行上很重要,我身体怎么安置,要点,所以“推”是,我复讲这个东西,不是简简单单个动作,把尾,好像我做健美操或体操的候,这样作,不是的。是一关键西。

   
好,身体安好了,第二步,再的呼吸,安那般那,入息出息。这个入息出息,我鼻端白,观这个子。白,白不是指的白色,是看上吸、出,那白就是鼻端白就是看。但是我了,不在呼吸上,折上的,所以不用“”字,特用“白”字,这个“白”字有光明的意思。看到鼻头这一点,这个气上是跟法界系着的在光明的你现看不到。但是要看,鼻端白的这个视内视,是念一下,不是睁开眼睛看,我那天睁开眼睛看成近眼。也不是着不看。所以半,思想意一下,就内视实际内视就是我,止是同用的。

   
然后呼吸的息,我吸去,一,呼出,又吸去,二,又呼出……,一般到十,再回过头来一。入息。不是吸是一呼是二,那就了,吸就不呼,呼就不吸。出息也是这样子的。呼出来数一,吸去,呼出二,再吸去,再呼出三,吸去……这个一般我入息(吸)比好,出息(呼)又是一方法,另有作用了。因去的多,出少才好,所以一般都是吸,不呼。照一下入息出息。看呼吸的折上。慢慢了以后,念跟着息走,息跟着念息,慢慢就可以止息,息到了哪个部分,或者哪个部分。止息以后可以息,然后就是息,息。就是天台的六妙不但是显教的天台宗有六妙,密六妙。所以第二句,推以后叫鼻端白。鼻端白修到一程度了以后,出的的功用功能作用慢慢就会显露出

   
讲这一口一口气并简单,按中法,我人身体的部至少有七十二种气看,心有心,肝有肝,睥有脾,肺有肺肾气,血里行的营气,在脉以外的卫气有我天生下的元,我不要元了,那。我十二经络运转维持正常的生活,是生活力。奇八脉的运转,是人本,命根的,所以是生命力的。一般生,他只在生活力方面修,强身健体,而我定都是生命力上修的,他不光是要生,生是要的,是副品,主要的是悟道,他要,是生命力上,是命根上的。因为气在我身体上有上行、下行、平行、遍行,最根本的是命根,我寿三是命根。那个寿就是,命根

   
修到一定境界了,呼的息,是长还是短,是虚还,是冷是暖。仔细观息的候,我们讲身上七十二种气嘛,那么你怎么样怎么样,肺怎么样呼出的候,可以看得到。就在离开你一指这么个地方,有功夫就看到这个气么颜色。如果这个人的意太强了,太傲了,那一般都是色,脾太大了,呼出的这个都有的。肝火太旺了,呼出来青颜色就比多。肝的,心的,脾的,肺是白的,肾气是黑的。所以可以看到这个气,有有短。从这个慢慢到一定候,就知道身体究竟到什程度了,如果了,唉呀,差不多了,要回去了,知道自己寿命的短,至不是一句空,在实际功夫上都是可以知道的,高僧大德,有修行,可以至。是第二句鼻端白。

   
第三句叫安那般那。前面的第一句,推,第二句鼻端白。第三句安那般那,就是出息入息,是梵入息和出息这个目的是心息要相依,安般要守意,这个很要。就是呼吸跟要互相接起,就是把的神的呼吸神枢统一起,使的在大层处于一个既不是兴奋态又不是这种平衡状态。上面说过了,我不多了。因为讲种禅起三种禅种禅就又不得不息。

   
才有两个学问问题,一个问:“你刚的地方在身体的前面是后面?”实际们从娘胎里带来,全身的有通修行把它转智慧之前,我全身都是,我血脉也是劫脉,不是智慧脉。不过业气它集中在肚以下的腹部,不在前,不在后,而在下腹部的腹腔里。所以你说业气它从哪跑啊,首先是把这个集中的散,散一般是上行的,由下而上冲的。然最后全身如果要,那就是四面八方了。是一个问题

   
有一学问了:“有的定,使皮很柔有的,是不是修定能够这样子?”我们讲了粗身粗心是我们现在的情,一般的,有修定的人都是粗身粗心。所粗身粗心就是他受了限制,眼耳鼻舌身意受了限制,受限制?因他是粗四大,地水火,是粗的。修定是什呢,在中身心就慢慢地化,身心是系着的,你说我修定只修心不修身,回事,理化,身体也跟着化。生理身体有化,心理也跟着化。所以修定的候,把粗的四大的四大,要有个过程,但是是有表的,所以修定,特是修如来禅定,很明

   
一般来说定的境界,可以分有入定之前是什,正要入定是什,入了定以后定中是什对这些,修证过来的人有很致的述,《安般守意》《三藏要》都了的。有天台宗的止,像智者大师写的《蜜》些也都了。一般的有完全入定快要入定的候,这种境界叫末到定。修到这种境界的候,客上他必然有个检验,因是粗的四大的四大,所以身体上就有表的。比如身体的地大了,身体很重了,或者感身体很了,是地大了。如果身体感发烧度高,或者身上很凉,度低,火大了。感到身体好痒,或者浮了。感到身上皮滑,很柔,或者皮粗糙,摸起不光滑,有阻碍一的,身体上水大在了。

   
所以粗四大四大,就是我们刚种现象:地大表现两种现象,水大有两种现象,火大有两种现象,两种现象,就是重、冷、痒、滑涩这种现象,叫八。八是先后而的,不是一起都的,根据人不同的身体情,有的是地大的那两种,有的是大的这两种,不一,因人而

   
好,八触发了以后,那就同这个叫十眷这个十眷是同的。十眷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解、境界相。就是感身体空,身体安,看到前面有光明,不是那种见性的光,但眼睛感明亮了,等等。有十种现象出叫十眷之后,就入定入初去了,所以八、十眷是末到定,就是要入定了还没有入定的这种证得。之后、二、三、四,修行人就由粗身粗心到心,再到微身微心。所以同学问定身体皮肤细软一点了,完全可能的。

   
前面了息道,有些父就提了一些问题,我想是因专门讲息道,的不完整,了把这个说清楚,免得在有疑,想再一下,这样就可以比完整地了解修安那般那的方法。

   
了就是推,好多同志不了解,尾闾怎么实际上很简单,尾骨在我背脊骨的最后的那地方,人有尾巴就到屁股后头为止,那就是尾骨,我骨。坐的候尾骨稍微向后一点推,推候不是故意的那样你憋气了,很自然的推闾你自己感舒服就行了,有什秘密的,思想意要着意-下,使尾骨推,但又不是故意的。故意就不舒服了。

   
第二点,我们说转为吸、吸转为呼,中个转折,这个有的同好像不大理解。实际上也是很自然的,我气进去,一吸完了,中停一下,他要转为,吸后必然有一呼,呼后必然有一吸。不能只吸不呼,或者只呼不吸。呼和吸有一转嘛这个,叫正的息。这个息我叫做住息。中一停实际上就是住息。这个住息要很自然的,要慢慢的,呼吸的候越越好。住息刚开始住不了多久,逐步练习,慢慢一点。注意,是很自然的,不要憋气故意地让它长,那就不了。是自然地入息、住息、出息。始可能住息停得短一点,不要,慢慢,久而久之,这个住息时间会长了。住息越就越好,可能只有几秒,能住到一分就了不起了。慢慢,能,三分,一般的也就是住得这么钟吧。再高的境界,七八分这个叫住息。

   
要使心依于息,我就要息。息的候,昨天我了一下我们数入不出,入息的候,出息。多少呢,以十限。看吸去了,住,再出是一。不是入是一,出是二。一,入一住一出,二,入一住一出,三,入一住一出,……到十了,再回过头来,又是一,二,三,四……再到十。这样来到十,十是个圆满数。因在佛,是有他特的法的。看《华严经》用都是用十,十是圆满数到十止。

   
那是不是我可以继续数到十不停,十一,十二,十三,……直下去呢?这个本事那然了不起了。问题是,我告诉你不到三十几或四十几的候,就不知道里去了,不你数的是多少了,糊涂了,你还从头来数你说下去,这个,我大家不要这样做,确实你一下不到。你真下去,一直能够数下去了,那就了不得了,那成就了。呢?看我一分呼吸几次,我一般的常人来说,吸一住一呼,一分是十五次呼吸,那六十分是九百次呼吸,一个时辰是两个,就是一千八百次呼吸。我一天二十四,十二个时辰,就是二万一千六百次呼吸。所以我常人一般就是二万一千六百次呼吸,就是一天的呼吸。一天是么概念呢?就是地球自己了一圈。所以一天二万一千六百次呼吸,就是地球了一圈。那么你从到二万一千六就跟地球的一圈正好相。什叫天人相应啊简单说这就是天人相然天人相不光是这个方面,但呼吸方面来说你就天人相了。因为你呼吸二万一千六跟地球一圈好相合,成r。但是你办得到?你办不到。不要说数到二万一千六,你数到二百一十六都要有相的定力才行呢。所以的方便,是老老实实到十,有这个了,将来可能到二万一千六。

   
是上面我息道的候,的不完整的地方,我再充了一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
37

                                

山西      
亚丽  
李芳义   
整理


                     
四、佛涅槃

  
下面第四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讲种禅,第四个问题佛涅槃。佛涅槃不是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了,而是佛的涅槃。因外道他也涅槃,二乘也涅槃,但是里着重的是佛的涅槃。

                       
(一)明涅槃真义

佛涅槃,首先要明涅槃的真义,明白涅槃的真实佛涅槃是从两个方面的,一涅槃的真义,一佛力加持,佛的力量加持,一段是从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来讲佛的涅槃。

首先我们讲:明涅槃真义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何等法谓为涅槃?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言涅槃。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所说涅槃,说何等法名为涅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言:世尊说涅桀,云何为涅粱义耶?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又对世尊说道:“世尊啊,所说‘涅槃,涅槃’,究竟什么称为涅槃?
注解
涅槃如果作词来说就是不生不死,了生死的境界。涅槃跟生死是相的,就等于菩提跟无明相的一是有系的。我前面说过嘛,无明是无始,但是有。如果无明,那我就永不能悟,不能成佛了。所以无明无始,但是有。涅槃是有始无。因生死跟涅槃是一起的,无明跟菩提是一起的,所以者一接起了,是无始无

我前面说过了,涅槃作词来讲是涅槃,他的涅槃了,叫般涅槃。前面的般是一个动词,后面涅槃是一,般涅槃就是入涅槃了。

大慧菩萨问怎么样才能叫做涅槃。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识见习转变,名涅槃。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言涅槃者。转灭诸识法体相故。转诸见熏习故。转心意阿梨耶识法相熏习。名为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识意、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世尊答言:於一切识自性与习气一一包括阿赖耶识(心)、未那识(意)与意识(第六
识),遍计习气即由彼处生,当彼等[]皆成转依时,我及诸佛即称之为涅槃(此即与
二乘涅粱不同。彼所得者为“涅粱觉”)。涅槃道与涅槃自性都为空性,是真实境界。

世尊说道:“转离一切识和自性习气、阿赖耶识、意、意识和诸见习气,一切佛和我称这为涅槃,也就是达到涅槃,自性空性事境界。
注解
涅槃的真实义的第一意思,“一切自性习气”,就是阿的一切子,,意根和意,“见习转变,那些转变了,叫做涅槃。一切自性习气,就包括有漏子也好,无漏子也好,有漏面的名言子也好,业种子也好,一切子,包括第八阿、第七末那、第六意习气,都转变了。都怎么转变了呢?清净了,离垢了,染了,就是涅槃了。心染,就生死。本来清净,或者离垢了,染了,就是涅槃。这讲的是一意思。

   
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佛跟我都是这样的境界在涅槃自性空的境界里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涅槃者,智自境界,离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自相共相妄想,故非常。云何非一切,去来现在得自,故非

大慧。我及诸佛说如是涅槃法体境界空事故。复次大慧。言涅槃者。谓内身圣智修行境界故。离虚妄分别有无法故。大慧。云何非常。谓离自相同相分别法故。是故非常。大慧。云何非断。谓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圣人内身证得故。是故非断。
复次,大慧,涅槃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断常及以有无。云何非常?谓离自相共相诸分别故。云何非断?谓去来现在一切圣者自证智所行故。

更者,大慧,涅桀是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常断、有无。
云何非常?以其已离自[]共相分别故,是以非常(常、断是相,所以离相即不可说常)。云何非断?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智者所内自证故,是以非断。

“还有,大慧啊,涅槃是自觉圣智境界,摆脱断常和有无分别。为什么不是常?摆脱自性和共相分别,故而不是常。为什么不是断?过去、未来和现在一切圣者获得自证,故而不是断。

注解
迦牟尼佛又了,涅槃是自智境界,“离常妄想性非性”。就是非非常,离断见、常见这些分的自性,无所有,也无所无。

“云何非常?自相共相妄想,故非常。云何非一切,去来现在得自,故非。”有自相共相的分,所以叫做非常。将来圣贤虽然离了妄想,而能够亲证第一智,叫非。非常是故非有性,非是故非无性。所以讲圣智自的境界离常的分想。是第二点。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若坏者,应堕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依。

大慧。般涅槃者非死非灭。大慧。若般涅槃是死法者。应有生缚故。大慧。若般涅槃是灭法者。应堕有为法故。是故大慧。般涅槃者非死非灭。如实修行者之所归依故。
复次,大慧,大般涅槃不坏不死。若死者,应更受生;若坏者,应是有为。是故涅槃不坏不死,诸修行者之所归趣。


复次,大慧,大般涅桀(maha-parinirv ana圆寂,音译“大般涅槃”,意为圆满诸

德,寂灭诸恶)非坏非死。大慧,若大般涅粱是死,其应更有生与相续。大般涅粱若坏,
则彼当是有为法。以此之故,大般涅槃非坏非死,为行人之所归趣。

“还有大慧啊,大般涅槃不是灭,不是死。大慧啊,如果大般涅槃是死,就会连接生。如果是灭,就会陷入有为相。因此,大慧啊,大般涅槃不是灭,不是死。瑜伽行者达到无死之死。
注解
第三点,涅槃不坏不死。如果涅槃是死,那就他要再要受生,要相习气种是流注不。所以他不是死。

   
若坏呢,他应该堕相。但涅槃不是有相,所以涅槃离坏离死,是修行者之所依,是修行者应该的。的第三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非常,非一,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复次大慧。言涅槃者非可取非可舍。非此处非彼处。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故名为涅槃。
复次,大慧,无舍无得故,非断非常故,不一不异故,说名涅槃。


复次,大慧,大般涅粱无舍亦无得、非常亦非断、非一义亦非无义(此旬旧译作“非

一义,非种种义”[故唐译为『木一不异』],盖所据梵本有异文之故。按义理,应以『亦非无义j为合,因此非一异之相对境),是名涅桀。

还有,大慧啊,大般涅槃无舍也无得,不断也不常,非一义也非种种义,故而称为涅槃。

注解
第四,“涅槃非舍非得,非常非,非一”,不是讲你证得一意思,“非种种义”,也不是说证种种义这个叫涅槃。

涅槃的真实义,名相上这么释说一下,但都是要靠你证得的,不修是不得的。我体会释迦佛涅槃的真义实际上就是了涅槃的四德性:常、、我、


第一句,“一切自性习气,藏意识见习转变,就是的一切有漏、无漏子都转变了,不就是净吗,常

智自境界,离常妄想性非性”,像这样子自觉圣智境界是不是乐啊,前面“得自智善,第二

第三“涅槃不坏不死”,离坏死,是常。

后面这个“非舍非得,非非常,非一,非种种义”,是我。什么东西不着?法身的我

了涅槃的真义就是涅槃常、、我、,四德性。也可以涅槃的三德相,般若、解、法身的明。前一实际上就是般若,后一个讲的“我”实际上就是法身,“常、”就是解。所以涅槃真义经书讲是一致的,不这个地方,他离垢的方面来说了涅槃的真义

佛的涅槃跟二乘、外道修的涅槃不一。因外道二乘他也,也讲证涅槃,所以佛又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自相共相,不近,境界不,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


复次大慧。声闻涅槃者。观察自相同相觉诸法故。名声闻涅槃。大慧。辟支佛涅槃者不乐愦闹。见诸境界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不生颠倒相。是故声闻辟支佛非究竟处生涅槃想故。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知自共相,舍离愦闹,不生颠倒,不起分别,彼于其中生涅槃想。


复次,大慧,二乘之涅槃,见为於远离世缘中、於世间无颠倒不起分别中,现证自

[]共相。此是彼等涅粲想。

“还有,大慧啊,声闻和缘觉的涅槃。觉知自相和共相,远离尘器,于境界不起颠倒妄见,故而不妄想分别。这便是他们的涅槃智。

注解
段就是二乘缘觉声闻的涅槃。他们讲的涅槃就是
看到一切法自相共相“不
近,境界不,妄想不生”,认为就是涅槃了。“近”就是离世纷扰

声闻缘觉二乘的涅槃境界,只是悟到自我,离了著外界的染,舍离了习气,再不生起倒的妄想。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了。是有余涅槃,很有限的,不是佛的涅槃。佛的涅槃叫无余涅槃。因为声闻缘觉他只能够断烦恼障,但不能所知障;他了我,但;他了分生死,但有了易生死;所以他不是无余涅槃,不是佛的涅槃,不是常的涅槃。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二自性相。云何二?自性相著,事自性相著。言自性相著者,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著者,自心生。

复次大慧。我为汝说二法体相。何等为二。一者执著言说体相。二者执著世事体相。大慧。何者执著言说体相。谓无始来执著言说戏论熏习生故。大慧。何者执著世事体相。谓不如实知唯是自心见外境界故。
复次,大慧,有二种自性相。何者为二?谓执著言说自性相、执著诸法自性相。执著言说自性相者,以无始戏论执著言说习气故起;执著诸法自性相著,以不觉自心所现故起。

复次,大慧,此有两种自性性相。云何施二?是谓:执着言说而起自性、执着境事而起自性等二性相。执着言说而起自性者,大慧,谓由无始来时执着於言说之习气与遍计而起。执着於外境而起自性者,谓由不知外世间实唯自心而起。

“还有,大慧啊,有两种自性相。哪两种?执著言说自性相和执著事物自性相。其中,大慧啊,执著言说自性产生于执著无始言语戏论习气。其中,大慧啊,执著事物自性相产生于不觉知唯自心所现。

注解
释迦佛说有以下二种执著的自性相。前面是讲声闻缘觉,他们的“涅槃”不是佛的涅槃。这个讲两种自性相,但并不是重复前面讲的言说自性相、事自性相。就是说外道他讲的涅槃实际上就是“言说”和“事”这二种自性相的计著,言说自性相的执著与事自性相的执著。

什么叫言说自性相的执著呢?就是无始以来的言语理论熏习的习气积累而来,因此就产生了虚伪的执著习气。比如我们常常先入为主,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都是这么来的。
什么叫做事自性的执著呢?就是不知遒自己分别心所见到的各种外界的差别境界都是妄相,认为这些东西都是事实,都是实在的,不知道那些都是遍计所执,而非真正实有的。

这两种实际上都是外道讲的涅槃的东西。佛为什么说这一段呢?就是讲外道的涅槃、二乘的涅槃,都不是佛说的涅槃。因为佛讲了四种禅定,大慧就想到外道也说涅槃,二乘也说涅槃,您现在讲禅定,因为禅定最后都是要证得涅槃,所以大慧在佛说了四种禅定以后,问涅槃。释迦牟尼佛就说了佛的涅槃跟声闻二乘、外道讲的涅槃的差别。这是讲涅槃的真实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38
                                    

山西
:亚丽  
李芳义   
整理



(二)明佛力加持

   
下面这一段讲佛力加持。大乘菩萨因为有如来的加持力,入于三昧。诸佛手灌其顶,他受到加持,他就能够不堕声闻地,不停留在声闻缘觉讲的涅槃境界,能够入如来地。这一段明佛力加持,我认为就是讲的秘密禅。我们先看看经上怎么说的。


宋译
魏译
唐译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复次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依二种愿力住持故。顶礼诸佛如来应正遍知问所疑事。大慧。何等二种愿力住持。一者依三昧三摩跋提住持力。二者遍身得乐谓佛如来手摩其顶受位住持力。
复次,大慧,诸佛有二种加持持诸菩萨,令顶礼佛足,请问众义。云何为二?谓令入三昧,及身现其前,手灌其顶。


复次,大慧,此有两种如来应正等觉加持力,得加持故,[菩萨摩诃萨]乃得顶礼佛
足请问。
   
云何为加持诸菩萨之两种力?
其一,由力令得入三摩地与等至;其二,由力令得诸佛现身於彼等面前,手灌其顶。


还有,大慧啊,众菩萨受两种护持,拜倒在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脚下提问。受哪两种护持?受入定护持和受显现一切身、面以及佛手灌顶护持。
注解

就是如来以两种神力使一切菩萨都能够“顶礼诸佛”,都能够“听受问义”接受佛的教导。就是菩萨受了佛的两种神力的加持,修持证果就快。

“云何二种神力建立?”什么叫做二种神力建立呢?“谓三昧正受”,三昧就是定,三摩地,在定中的正受。菩萨怎么能够接受如来神力的加持呢?是在三昧正受,是在正受的定境当中,佛给他现两种神力:“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还有一种“手灌顶神力”。
这点要明白,就是说佛力加持菩萨,菩萨是在定中,在三昧正受的时候,这两种神力显现加持。这要弄清楚,是在三昧正受的定境,跟没有入三昧是不一样的。我们常人也是这个情况嘛。我们生活上,我们心识的境界不是定心而是散心。我们心识是散的,是攀缘心,不是攀缘如禅,他是攀外缘,心攀到外缘,随着外缘转。这
- 442 -
是我们常说的受到环境的支配吧。想东想西,想南想北,心是散的。平常活动当中,我们心是在散位;睡觉了,意识有时不活动了,但是心还是个散的,一般都做梦,做梦就进入了梦位,梦位还是散心啊;俗人、凡夫好喝酒,一喝醉了是醉位;还有的颠倒妄想,神经错乱,得精神病,那就进入狂位,发狂发癫哪。散位、梦位、醉位、狂位,这都是散心,不是定心。恐怕有的凡夫一辈子都是散心,他没定过,没有入过定。入了定,到了定位就不同了。一进了定位,他是三昧正受,定里头当然还有种种境界。

一般修定的方法有止有观有舍,梵文叫做:毗摩他,毗摩舍那,优毗舍。就观行的境界来说,跟一般人也不一样。比如做梦,我们有修行境界的人,他晚上睡着了,他有时也要做梦,但是这个梦,因为是在定心上的梦,不是散心上的梦。散心上的梦,就是讲因缘相讲的梦见城,梦见森林啊等等,那个是梦幻的梦。那么在定中定心现的梦境他就不同了,这个叫遍行。我们很多经上讲,在梦中,比如文殊室利菩萨在《药师经》就讲,我在梦中为你说法。还有《地藏经》很多也都讲梦中遍行。遍行的本质跟梦一样,但是作用跟梦是两回事,就等于无明跟菩提一样,本体是一个东西,但是两回事。所以定心进入梦境界,有时候听到佛讲法。当然这个要区别,有时候梦境是一种幻觉,它还是梦境不是遍行。遍行是法界的力量、神力的加持,神力就是法界的力量。佛以二种神力,就是佛以法界的二种力量加持,这种力量能够遍行。不然的话,那都是梦,梦幻泡影的梦,所以经上讲这句话,“谓三昧正受”,他入定了,在定里头“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现这两种神力。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

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住初地中承诸如来住持力故。名入菩萨大乘光明三昧。大慧。诸菩萨摩诃萨入大乘光明三昧已。尔时十方诸佛如来应正遍知。与诸菩萨住持力故现身口意。大慧。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萨摩诃萨。

大慧,初地菩萨摩诃萨蒙诸佛持力故,入菩萨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诸佛普现其前身语加持,如金刚藏及余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萨摩诃萨者是。





大慧,蒙佛加持力,初地菩萨摩诃萨能入菩萨三摩地,名为大乘光明三摩地。入已,

即见十方如来应正等觉现身於前,面对彼菩萨予以身语意加持。大慧,此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其馀成就如是功德与性相之菩萨摩诃萨,即然如是。
   
是故,大慧,初地菩是摩诃萨於三摩地与三摩钵底中,蒙如来力加持。



其中,大慧啊,众菩萨大士进入初地,受佛护持,进入名为大乘光的菩萨入定,众菩萨大士进入大乘光菩萨入定后,随即住在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显现,展示一切身、面和言语,加以护持。大慧啊,如同金刚藏菩萨大士和其他具有同样形象和功德的菩萨大士,大慧啊,众菩萨大士在初地获得入定护持。
注解

初地菩萨,只要登了地,“住佛神力”,这就可以受到佛的这两种神力的加持。怎么入三昧正受来受神力加持呢?“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就是菩萨首先要修禅定,先入三昧,然后再断分别障、所知障、烦恼障,登地了,那么佛就用两种神力,现一切身面言说的神力及手灌顶的神力来加持他。

前面我们讲过,我们参禅的时候,有时候会“磕着”了,这是禅宗的语言,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碰上了。一下子,一刹那,好像证得无分别的境界。怎么说呢,因为证得的东西不好说了。我那天讲了,佛的心识境界,那一刹那见性嘛,身界呀,界没有了,跟法界接触了那么一下。大光明啊,旱地白牛。我上次说了这个。

菩萨到了这个时候,登了地了,他就“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大乘照明三昧就是大乘的光明定。这大乘光明定,我前面讲了如来藏它是六道众生的内在光明,光明定就是进入这个境界。当然这还是初步的,但就在这里他登地了。

“入是三昧已”,进到这个大乘光明定,安住在这个定里头,这个时候,“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在密教里讲金刚藏菩萨有胎藏界的,也有金刚界的。一般在佛经里,显教说的金刚藏菩萨,就是讲这个菩萨他的坚固性像金刚藏一样,所以叫金刚藏菩萨。就是入定,这种三昧坚固如金刚,当然这不是讲的金刚喻定,金刚喻定那是到了究竟位的时候才能够证,这里还只是大光明定,但是这个就能够像金刚藏等菩萨一样,有种种的境界吧。这是佛加持使这个菩萨成就。

“大慧,是名初地菩萨。”这个是初菩萨地,登地菩萨进入的初欢喜地。所以登地菩萨他一定要经过这个境界,这个大光明定,我们禅宗所说的一刹那的见性,内在光明现了一下。


宋译
魏译
唐译
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瞻卜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大慧。如是诸菩萨摩诃萨。住初地中三昧三摩跋提力住持故。以百千万亿劫修集善根力故。次第如实知地对治法相成就。菩萨摩诃萨至法云地。住大宝莲华王宫殿师子座上坐。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如阎浮檀金瞻卜日月光明胜莲花色。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各申其手。遥摩莲花王座上菩萨摩诃萨顶。如得自在王帝释王转轮王灌太子顶授位故。大慧。彼授位菩萨。及眷属菩萨摩诃萨。依如来手摩顶故得遍身乐。是故言手摩菩萨顶住持力。大慧。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住持力。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蒙佛持力入三昧已,于百千劫集诸善根,渐入诸地,善能通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处大莲华微妙宫殿,坐于宝座,同类菩萨所共围绕,首戴宝冠,身如黄金瞻葡,华色如盛满月,放大光明;十方诸佛舒莲华手,于其座上而灌其顶,如转轮王太子受灌顶已而得自在。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是名为二。

由百千劫积集福德资粮,渐进诸地,善成就能对治(paksa)《相]、所对治(vipaksa)相,而至於菩萨法云地。是时此菩萨摩诃萨,见自坐於大莲花微妙宫殿中宝座上,同等菩萨摩诃萨众环绕,首戴诸宝庄严宝冠,身如黄金瞻萄花色,如盛满月,放大光明。十方诸佛舒莲花手而灌其顶——菩萨摩诃萨坐於莲花富座上,佛灌其顶如灌转轮王太子。如是,菩萨摩诃萨即谓得佛力加持,受其手灌顶。

依靠百千劫积累的善根,通晓诸地正反相,依次递进,达到法云菩萨地。这样的菩萨大士坐在大莲花宫宝座,与他同类的众菩萨大士围绕,顶冠装饰有一切宝石首饰,来自十方世界的一切佛的佛手如同黄金。瞻波迦花、月光和莲花,为这位坐在莲花宫宝座的菩萨大士灌顶,如同自在转轮王和因陀罗王接受一切身。面和手灌顶。这称为这位菩萨和众菩萨受佛手灌顶护持。
注解

菩萨得三昧正受,受佛神力加持,无量劫以来,他聚积的善根,他修行所得的成就,然后一地一地的修行,次第诸地,对治心识上的污垢、污染。这个是总的来说了。初地对什么,二地对什么,前面也说了,一般,初地能够证得慧境界,到二地三地他才能够智境界嘛,再就是见境界、超二见境界,次第“对治所治相”,最后“通达究竟,至法云地。”法云地是十地。

“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到了通达究竟的法云地的时候,他就住在大莲华微妙宫殿里,“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跟他相同的那一类的菩萨摩诃萨,成为他的眷属,围绕他。“众宝璎珞庄严其身”,种种宝物璎珞庄严他的身体。他的身体“如黄金瞻卜,日月光明。”像黄金一样。瞻卜是印度有一种树,叫金婆罗花树,这种树颜色是金色的,非常好看.像纯金的一样,像日月的光明一样。“诸最胜子从十方来”,最胜子就是佛,从十方来,就在莲花宫殿的宝座上,给他灌顶。

“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好像世间法的转轮圣王一样的,还好比“天帝释太子灌顶”,也好比仞利天这些天为太子灌顶。过去印度国王传位给太子的时候要行灌顶礼,表示太子可以继承王位。这个仪式,后来被佛教接受了,把它改造了,利用了,佛传法给法王子,也要灌顶,堪为法器嘛,使他继续弘法,续如来家业。

“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这叫菩萨手灌顶神力。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依此二种住持力故。能观察一切诸如来身。大慧。若无二种住持力者。则不得见诸佛如来。
诸菩萨摩诃萨为二种持之所持故,即能亲见一切诸佛,异则不能。

大慧,此即谓菩萨摩诃萨所受之两种加持力。由两种加持力,即能至诸佛现前处,
更无余法可得见如来应正等觉。

“大慧啊,这是众菩萨大士的两种护持。众菩萨大士受这两种护持,看到一切佛面。否则,看不到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
注解

菩萨因为这两种神力加持,就能够看到诸佛如来,就能够看到无量数的世界,否则没有这两种神力就不能见。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菩诃萨,凡所分,三昧神足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神力。


复次,大慧,诸菩萨摩诃萨,入于三昧现通说法,如是一切皆由诸佛二种持力。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之三摩地、神通、说法,皆得诸佛两种加持力加持。


“还有,大慧啊,众菩萨大士正是受一切佛的两种护持,而展示入定、神通、和说法。
注解

  
“凡所分”,就是菩在定中的这种正智的分,以及“三昧神足法之行”,要到里,就到为众法。都是依靠佛的这两种神力加持而得实现的。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若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所以者何?不住神力故。

大慧。若诸菩萨摩诃萨。离二种住持力能说法者。愚痴凡夫亦应说法。何以故。谓不以得诸佛住持力故。
大慧,若诸菩萨离佛加持能说法者,则诸凡夫亦应能说。


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加持力而能展示其辩才者,则凡愚浅智者亦常能展示其辩才。何以故?以得加持或不得故(此处梵文为adhisthana-anadhisthitatVat,疑有缺文。唐译无此旬,刘宋译为『谓不住神力故j,魏译『不暾得诸佛住持力故j,皆应有缺文)。


大慧啊,如果众菩萨大士不受护持,也能这样,那么,大慧啊,愚夫们也能这样。为什么?因为不受护持。
注解

   
如果离了佛的神力他能,那一切凡夫也都能够说一切凡夫不能够说呢?受不了加持。他受不了加持呢?“不住神力故”。他不能入定,他不在定中。菩是能在定中,而且是在三昧正受的大光明定,大乘照明三昧,入的是这个定。

   
所以佛要加持,他也是有件的,有的。你没有(入定)这个条件,佛要加持,他加不持。加持,佛的身体给你东西,是加,接受了,是持。不是不加给你,加而不持,不持,怎么加持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山石木,及诸乐器,城郭殿,以如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何有心者。盲喑无量苦,皆得解。如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生。

大慧。依诸如来住持力故。山河石壁草木园林及种种伎乐。城邑聚落宫殿屋宅。皆能出于说法之声。自然皆出伎乐之音。大慧。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生离诸苦恼。大慧。诸佛如来住持之力。无量利益安乐众生。
大慧,山林草树、城郭宫殿及诸乐器如来至处,以佛持力尚演法音,况有心者!聋盲喑哑,离苦解脱。大慧,如来持力有如是等广大作用。


如来加持力所至处,非只诸乐器,即使山林草木以至城中宫殿房舍、圣者住处,皆

能普出乐音,更何况具知觉者。盲聋暗哑[由是)得治其缺陷,享解脱乐,如是大慧,此即诸如来[加持力]之殊胜大功德。

大慧啊,各种草丛、树木和山岳,乐器和器皿,城市、住宅、房屋、宫殿、坐处和立处,因如来进入而受护持,都会发声,大慧啊,何况这些有知觉者?大慧啊,即使是聋子、瞎子和哑巴,也会摆脱自己的缺陷。大慧啊,这是如来护持的大功德。
注解

   
就是蒙如神力加持后,一切无情之物,像山石木,有些器城郭殿,因威神的加持的故,都自然地听的音些无情之物都能出声响,更何有情有心者,无论你聋盲也好,喑也好,无量的苦都能得到解。“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生”,为众生做利益。

   
一段神力加持。佛以两种神力加持菩,使菩够进入如的境界。前面了如来禅,我说这一段就是秘密。就是密的灌顶啊身的神力,灌的神力,这两种神力都是密的。所以我《楞伽》,不密部的,至少也是跟密部非常有系的典。前面第一品“婆那王劝请品”,就是的密乘的一些境界,有后面“陀尼品”,些神力,佛力加持。所以呀密呀,在是很有系。

  
才休息的候,在F面走了一下,看见你们编的《宗七便翻了一下目,目里有《楞伽》,有《诘经》。

   
说净慧法师真的是高明,具慧眼。《诘经》是密乘的经啊,而且是大乘里首先,下面有机我再。唉呀,这个见解的人,很把《诘经宗的典里去。《诘经》不光是入不二法的,是密乘的法。按我们现在的料所知道的,大乘第一个讲密法的是。而且金刚萨埵到人间传密法,第一接受的也是将来有机会讲诘经》就楚。《诘经》是藏的,他有很多问题讲藏,跟《楞伽藏是可以互相美的,他密法的西也更突出一些。所以我秘密这个定中所的境界都是真实的,不是假的。比如,住大莲华微妙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种种宝璎珞庄其身,像金瞻卜,像日月光,佛菩手摩其,像这种种境界怎么说呢?真实境界。不然的话这是神了,不是的。都是在身上显现的,都是在定中这个身上显现的。

   
看我们讲宫殿,讲宝座,讲璎珞,些都是的色(身体)。

   
讲莲花,日月光明些方面,不是息就是些都是色息心在定中所。所以我说它不是神而是真实境界。讲这西,佛说这是表法,表法是抽象的,但又是真实的,点我要理病了,他是是假病?迦佛派那多位菩萨来他,就有两种意思,一是表法,是示,一他也是病,所以这两种意思都有。里也是的,定中种种三昧象,一方面表法,一方面是真实的。

   
所以我说这一段是秘密然他讲怎么具体修,只提了一点,就是首先要能入三昧正受,能登地,就是前面的那个资粮位、加行位、修位,要经过那些境界,然后才能登地,登地后得神力加持。再要地地增,才能到究竟位。定里修色息心,其中重就身体(色)方面修的是秘密,就息道方面修的是如来禅,就心法方面修的是祖师禅

   
秘密即身成佛,他都是就身体方面来讲的。身体里都是以你实际西修的。比如修心,他修什?就是修的肉心,就是我们这个实实在在的血液循的心,不是我们计量分这个心。分的心,这个心法是祖师禅,要离妄,从这方面的心。秘密他是修肉心。底下: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 以何因

来应供等正
诃萨住三昧正受胜进地灌顶时
加其神力?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何故诸菩萨摩诃萨入三昧三摩跋提及入诸地时。诸佛如来应正遍知作住持力。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何故如来以其持力,令诸菩萨入于三昧,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



大慧复言:世尊,何故於菩萨摩诃萨入三摩地与三摩钵底时、於殊胜地受灌顶时,如来应正等觉赐加持於彼?


大慧又说道:“世尊啊,为何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在众菩萨大士入定时和进入殊胜地时给予灌顶和护持?”
注解

   
就是受到佛的两种神力的加持。就是菩住三昧正受的候,在他初地到十地,地地增候,受到佛的身加持和灌的加持,一切身面言神力的加持及手灌其的加持。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
离魔业烦恼故,
及不
堕声闻故,得如地故,
及增
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成以神力建立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
诸声闻
魔希望,
不得阿跋多
三藐三菩提。以是故,
佛如成以神力诃萨

佛告大慧。为护魔业烦恼散乱心故。为不堕声闻禅定地故。为内身证如来地故。为增长内身证法故。大慧。是故诸佛如来应正遍知。为诸菩萨作住持力。大慧。若诸如来不为菩萨作住持力者。堕诸外道声闻辟支佛魔事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如来应正遍知。大慈摄取诸菩萨故。

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魔业诸烦恼故,为令不堕声闻地故,为令速入如来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长故,是故诸佛以加持力持诸菩萨。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萨便堕外道及以声闻、魔境之中,则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如来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世尊答言:为欲令其离魔、离业、离诸烦恼故;为欲令其不堕声闻地故;为欲令其
内自证如来地故;为欲令其於所得证量增长故。以此之故,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力加持诸菩萨摩诃萨。若不得此加持,大慧,彼能堕入颠倒外道、声闻、魔者之思维,而不能[现证]无上正等正觉。以此之故,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如来应正等觉所摄受。

世尊说道:“为了排除摩罗和诸业烦恼,不陷入声闻禅地,自证如来地,增长已经获得的正法。因此,大慧啊,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护持众菩萨大士。大慧啊,众菩萨大士不受护持,会陷入邪恶外道、声闻和摩罗的心思,不能证得无上正等觉。因此,众菩萨大士受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护持。”
注解

   
佛告大慧菩有四因:一,“离魔业烦恼故”。了使得菩离魔业烦恼,所以佛加持。

   
第二是“不堕声闻故”。就是使他不在小乘的境界里,免二乘的偏

   
第三,“得如地故”。使他得到如地,就是使他速得自觉圣智,是三

   
第四,“增所得法故”。就是使菩他所得的修持。这个可以说显示大乘的功德。

   

是四,使菩萨远离魔烦恼,免二乘的偏,速得自觉圣智,示大乘的功德,。“是故如来应供等正”,就是佛,“咸以神力”,因不是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以二神力,“建立诃萨”,加持些菩诃萨

   
佛接着,如果不是以这两种神力建立的,如果不是神力的加持,那就会堕到外道邪妄想里去,或诸声闻去,或者魔所希望,些魔道里去了,“不得阿跋多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佛都是以神力来摄些菩诃萨,加持他修


宋译
魏译
唐译

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初地及十地。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菩萨依自身 本愿力清净
入三昧授位 初地至十地

诸佛人中尊 神力作住持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世尊清净愿, 有大加持力
初地十地中,
三昧及灌顶。



故说偈日一
165由於诸佛之誓旬   
故加持力得清净

  
於三摩地及灌顶   
由彼初地至十地



这里,这样说道:
世尊们的誓愿净化护持,
灌顶和入定,初地至十地。(163)
注解

     
“人中尊”就是佛,“神力”就是佛的神力。“大愿悉清净”。佛度生的大愿是清净的。“三摩提灌”,在定中初地至十地都是这两种神力的加持。

   
秘密,他是在身体上实际,不单纯是法界的体起作用的问题。因为关于修行我前面了,一是色身透法界,一是法界透色身。我“人之大患,吾有身”,老子的。我们烦恼就是我有身体,这个身体也烦恼。可身体不掉,死了呢,也拉不倒,所以麻烦来了。那只有靠修定,定就使得我自己本有的在光明跟法界的光明能平常不能接呢?因身体障碍了,这个身体障碍,光明是相通的,光明是相融的。所以我可以通的色身透法界,把我自己在的光明给显露出。也可以通法界的光明露我自己的光明,以法界透色身。健就是去这个障碍,这个身体色身的障碍。

   
这个色身的障碍有两种。一是心理上的障碍,着有我,老是我我我,这个界限就分明了,分我以我以外,他就障碍了。有一实际身体上的障碍,我身体是我业报嘛怎么办呢?通修定把身体部改了,不是我们现在的粗身、粗心。他到初地的候,到大光明定的候,已经进入微身微心了。对这个身体障碍,只要受到法界力量的加持、佛力的加持,他可以突破界限,逐步露他自己的本面目、在的光明、原始的性。所以我殿、花、西都是相,是在定中的相,不完全是神的描一点要弄楚。

   
里也很容易有另外一想法,想到神通了。我们讲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最后一通,外道他修前五通都容易修,而且他修有还蛮高明,但是他始不能得漏通。佛菩他不但是通,而且他,
有明。

   
这个通,一意思神通,是常常的。另外一通的意思呢,是六根通,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互能都起作用,根通,这个通就比前面的天眼通、天耳通更,更重要。菩一般讲发通,不是他的天眼通、天耳通能看得多、听得多广,不是这样子,而是六根互通。

   
然我身体有局限。像我一般的粗身粗心,我眼睛看的有限,就是在一定的光波段看得,超一定的光波段,看太光,紫外线你受不了,线你又看不到,眼睛就有局限性。听也是,在一定的分贝内听得到,超波又听不到,躁音受不了,是不是。所以我的感官都是很局限。假使突破这个局限了,身、心了,那看的野就广了,听的范也就广了,那是神通。但更重要的,我六根互通呢,就是眼睛、耳、鼻子、身体都互相作用,六根互用,眼睛可以鼻子用,耳可以眼睛用。互通互用。所以世音菩,本来声音是听的,世音菩,但音可以看得到,他不是听得到,而且可以看得到。可以嗅得到,可以接得到。六根互用才有神力。佛菩六根互用了,他能够现一切身面言的神力,所以要理解这个来讲的通。

   
是第二段,明佛的加持。就禅来说这就是秘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39
      

山西
:亚丽  
李芳义   
整理

                        

五、结说诸义

  
下面就到第五问题了,我叫做结说诸义离垢了四方面,总说四行,别说三位,离匹句,然后佛涅槃,下面就是结说诸义。就是再一步说种种修离垢藏的理。结说诸义又分好多段,下面的第一段就是明起性空,佛慈悲还进一步说缘起性空。

(一)明起性空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菩诃萨复白佛言:
世尊, 佛
说缘起如是
不自
道。世尊,
外道亦

谓胜、自在、、微生,
如是
性生。然世尊所性言,有悉檀,
悉檀?
世尊, 外道亦
有无有生。世尊亦无有生,
生已
。如世尊所无明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非有
世尊建立作如是
,此有故彼有,非建立生。外道说胜
非如
所以者何? 世尊,外道因不从缘生,
而有所生。世尊
说观因有事,
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
如是展

   
入楞伽经卷第四


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十二因缘从因生果。不说自心妄想分别见力而生。世尊。若尔外道亦说从因生果。世尊。外道说言。从于自性自在天时微尘等因生一切法。如来亦说依于因缘而生诸法。而不说有自建立法。世尊。外道亦说从于有无而生诸法。世尊说言。诸法本无依因缘生生已还灭。世尊说从无明缘行乃至于有。依眼识等生一切法。如世尊说。亦有诸法无因而生。何以故。不从因生一时无前后生。以因此法生此法。世尊自说。因虚妄因法生。此法非次第生故。世尊。若尔外道说法胜而如来不如。何以故。世尊。外道说因无因缘能生果。如来说法因亦依果果亦依因。若尔因缘无因无果。世尊。若尔彼此因果展转无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义有别。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何以故?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言:世尊所说缘起,依因生果,此非建立为自体生。
然而外道亦说由因生,如彼说诸法由胜性、自在、神我、时、微麈等缘生起。今世尊但以因缘异名说一切法生起,何能与外道於义理上有所区别耶?世尊,外道说从有与无而生,若依世尊,一切法实从本无而成有,生已还灭,世尊,此即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世尊说此教法,实说为无因,非说有因,以世尊说“此有故彼有”故。若此为同时成缘而非次第相依者,则不应理。世尊,外道说实生,非如来说也。何以故?外道施设因,非依缘起而生果,然而世尊,如来所说之因与果相依,而果又复与因相依(唐译『果待於因,因复待因J,与此立论不同。此处谓因果辗转相依,为一重因果,唐译则说两重因果。以唐译较优),如是因与缘互相连系,由其辗转即犯无穷过。至若“此有故彼有”,则更是说无因也。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又对世尊说道:“世尊宣示缘起,称为原因,并非依据自己的教法本性言说。世尊啊,外道也描述从原因产生,说万物产生缘于原质、自在天、原人、时间和极微。世尊则用另一种缘起名称描述万物的产生,而宗旨并无区别。世尊啊,外道也描述万物从有和无产生,产生后,随缘而毁灭。世尊也说缘无明故有行,直至老和死。世尊描述的是无因说,而非有因说。世尊啊,‘此有故彼有’,这是同时确立的说法,不是渐次相待确立的说法。世尊啊,外道的说法而非你的说法优胜。为什么?世尊啊,按照外道的说法,是原因而非缘起产生结果。世尊啊,按照你的说法,原因有待于结果,结果也有待于原因。这样,原因和缘起混杂,陷入互相依待而无穷尽。世尊啊,世间所说的‘此有故彼有’是无因说。”
注解

   
一段大慧菩萨来问佛,提了好几您说一切法因而起,非自然生的,但是外道也,外道他也万事万物从哪的,万法从哪里生的。但外道他不是说从生,外道”,有造物主;“自在”,大自在天;”,因时间而生的;“微”,有四大而生的。“如是性生”,外道万事万物是些原因生的。“世尊所生,性言,有悉擅,无悉擅?”但是世尊的万法都是因而生、无自性些理,是有悉擅是无悉擅呢?

  
“悉擅”是印度,翻成中国话来讲就是宗的主旨宗旨是什。悉擅有候叫施,也叫成就。一的主要的宗旨叫悉擅。“无”,因论语》上有这么一句:“于吾言无所不”。就是孔夫子说颜回,对这个话说了。就是我常常口头讲的:“了”。就是这个东西很完全、很美没说的了,就是无。如果的,那么你这个事情不完整呢,就是有

   
“有悉擅,无悉檀”,就是老人家的因法,有自性,是无悉檀,是有悉擅呢?实际也就是是了义还是不了呢?

  
大慧菩接着佛:世尊,外道他也有无有生,世尊也无有生(无生),您说生已。比如世尊十二因,十二因大家都熟悉的了。十二因,一是流,一还灭嘛。大慧您讲些无明行乃至老死,十二因,此是无因呢?是有因呢?

  
一段是大慧菩提的第一大疑。就是迦牟尼佛您讲法,因果,有因有果那就不是自心所显现的呀,然不是自心所显现的,那外道他也、有性,有自在,有些因,他也生一切法。不是万法是由心生因果法,都是起,那是不是就跟外道的一,都是有一因而生的一切法呢,不是有点相像?所以这么问

   
“世尊建立作如是,此有故彼有,非建立生”。外道作者,无生有,有能无;说诸法本无,是因和合而生,生又还灭您这个跟外道的也差不多。

   
外道第一因,我们说没有第一因。外道第一因不从缘生,那就是能生万物而不万物所生。能生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生,那认为就是第一因,实际这个有的。这个生万物,而有那因能生。所以外道的是常住不生万法。而佛的十二因,无明行乃至老死,展相因,此有彼有,行了,无明也就了,说没有第一因。相因,实际上就是有第一因。

   
外道说胜,非如也,所以者何?”外道有第一因,不是如法,是什么缘故。

   
“世尊,外道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十二因因果,您这样法建立,因有事,事有因,因果相生,讲没有第一因,展这个好像比外道还杂乱了,差一点似的。大慧菩萨这么来问佛。底下佛就正面答大慧: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非性,自心量。大慧,若摄计著,不自心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非我说缘起。我常言,因和合而生法,非无因生。

世尊说言。从此法生彼法。若尔无因生法。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我今当说。因此法生彼法。不同外道所立因果。无因之法亦从因生。我不如是。我说诸法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亦不杂乱。亦无展转无穷之过。何以故。以无能取可取法故。大慧。外道不知自心见故。执著能取可取之法。不知不觉惟自心见内外法故。大慧。彼诸外道不知自心内境界故见有无物。是故外道有如是过。非我过也。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著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世尊答言:非是,大慧,我说者非为无因之缘起,非於因缘相连中辗转[无穷]。我说“此有故彼有”者,以我见外境自性无所有,但唯自心故;以能取所取非真实故。大慧,若有人执着能取所取义,彼即不能了知世间唯心自见为境,大慧,彼之过失,为将外境取为真实而说有无,然此非我所说缘起。

世尊说道:“大慧啊,我说‘此有故彼有’,出自所取和能取不存在,出自觉知唯自心所现,并不陷入无因说以及原因和缘起混杂。大慧啊,他们执著所取和能取,外界事物有无,不觉知唯心所现。大慧啊,是他们陷入错误,而非我的因缘说。”
注解

,我不是讲没有因,也不是杂乱。“此有故彼有者,非性,自心量。”我悟自心量,有能够摄取和所取的,能有自性。

   
“大慧,若摄计著,不自心量,外境界性非性”。你抓着有能生的,有所生的,那就有第一因。能生,造物主能造万法。外道不察,着能所两边著心外的一些境界,他不认识,不自心的量,看不到自心真实的情

   
“外境界性非性”。外在的境界实际上也是无自性的,是空的。他不明了起性空。“彼有如是”,就是错误,“非我说缘起”。外道西不是我起。“我常言,因和合而生法,非无因生。”我常常这么讲的,因和合而生法,不是无因生,我是讲没有第一因,但不是有因。法有第一因,但是法是因所生的,又有因。这个跟外道的就不一了。外道要他不第一因,说没有因,或者因的,他就认为一因生一切万法,万法都是一因而生。都是错误的。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白佛言:世尊,非言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不生。是故言有性,有一切性。

大慧复言。世尊。有言语说应有诸法。世尊。若无诸法者应不说言语。世尊。是故依言说应有诸法。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有言说故,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依何起?


大慧复白言:世尊,岂非以言说真实,故有诸法耶?若不由言说,世尊,诸法[概念]无有生起。由是世尊,一切法之有实由言说真实而成。(yadi---hhava na
syurabhilapo na praVartete
。唐译『若无诸法,言依何起j,是说有诸法然後有言说,与胱有言说然後诸法始依言说之概念而成为有,恰恰相反)


大慧又说道:“世尊啊,一切事物存在难道不是依据言说存在吗?世尊啊,如果事物不存在,言说就不会出现。然而,言说出现。因此,世尊啊,一切事物存在依据言说存在。”

注解

   
里大慧是有些西有弄明白,得佛西只有言说没体,好像有点不合道理。因为你用言语来说话语你的意思表不出怎么说诸法呢。如果有自性的,那么你这个,言词概念依何而起呢?就是这个意思。前面迦佛说过了言妄想。

  
“世尊,若无性者,言不生。是故言有性,有一切性。”您说一切法有自性,比如我们讲话这个您说它无自性,但是是有这个然有这个您说它没有自性,这怎么说法呢?因语它存在,人都要说话嘛,所以言也就是一法,然言存在,您说无自性,有自性,这个怎么说呢?“是故言有性,有一切性。”所以言的自性,因此一切万法,也有的自性。大慧这样说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谓兔毛等,世间现。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耳。如汝所,言有性,有一切性者,
论则坏。

佛告大慧。亦有无法而说言语。谓兔角龟毛石女儿等。于世间中而有言说。大慧。彼兔角非有非无而说言语。大慧。汝言以有言说应有诸法者。此义已破。
佛言:大慧,虽无诸法,亦有言说。岂不现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于中皆起言说!大慧,彼非有非非有,而有言说耳!大慧,如汝所说,有言说故有诸法者,此论则坏。

世尊言:虽无外境亦有言说,大慧,例如兔角、龟毛、石女儿,彼等於世间全不可见,然却有言说。大慧,彼等非有非非有而有言就。大慧,若汝谓因言说真实始成外境有,此不应理。

世尊说道:“大慧啊,即使事物不存在,言说也出现。兔角、龟毛和石女之子等等言说在世上能见到。大慧啊,它们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只是有言说。大慧啊,你说‘一切事物存在依据言说存在’,此说不成立。
注解

   
佛就,世法也有这个,就是事情有自性,但是它还是客存在。在言来说更是这样子。比如,我们说话讲龟角,本来龟有毛的,有角的,我们讲龟没有毛,兔没有角,这个叫非性,回事。但是非性,不是名词没无事,却有的抽象名存在,所以又是非非性。我们讲龟毛,这个实体,但言有,“但言耳”体,看到过龟的毛看到过兔的角有。但是我们讲龟毛,讲兔角,候,这个毛、角”在言存在。明事物有自性,但存在。世法都这样子,本不生,因而生了。本不生是有第一因,因而生是有而生,这个并不矛盾,因此一切法乃至于有言,“如汝所,言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你认为法的言一定有确的根据,实际上不是这样子,你这个论不能成立,因本身也无自性。因是世假法而立。

   
下面就了,也不是所有的法,都一定要通才能表的。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言者是作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眉,或有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及香世界,普来国土,但以瞻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有性有一切性。大慧,此世界蚊蚋虫,是等生无有言
而各
事。

大慧。非一切佛国土言语说法。何以故。以诸言语惟是人心分别说故是故大慧。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语名为说法。有佛国土直尔示相名为说法。有佛国土但动眉相名为说法。有佛国土惟动眼相名为说法。有佛国土笑名说法。有佛国土欠呿名说法。有佛国土咳名说法。有佛国土念名说法。有佛国土身名说法。大慧。如无瞬世界及众香世界。于普贤如来应正遍知。彼菩萨摩诃萨。观察如来目不暂瞬。得无生法忍。亦得无量胜三昧法。是故大慧。汝不得言有言语说应有诸法。大慧。如来亦见诸世界中。一切微虫蚊虻蝇等众生之类。不说言语共作自事而得成办。
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

非一切佛土有言说,言说者,大慧,假施设而已。或有佛土,瞪视而显意,或由手势,亦有由皱眉、瞬目、笑或呵欠,复有由清喉、忆念,以至哆嗦。大慧,此如不瞬世界、妙香国,以及普贤(Samantahhadra,密乘建立普贤王如来为法身佛,此处建立之为报身,故说有刹土)如来应正等觉刹土,由瞪目而视,诸菩萨摩诃萨现证无生法忍及种种殊胜三摩地。以此之故,大慧,一切法之成立,实无关於言说。试看,大慧,於此世界中如是有情国度,如蚁、蜂等,虽无言说,而能成事。

大慧啊,一切佛土不重言说。大慧啊,言说是人为造作。大慧啊,在佛土有时用瞪眼示法,有时用姿势动作,有时用扬眉,有时用转睛,有时用微笑,有时用哈欠,有时用咳嗽声,有时用回忆佛土,有时用颤动。例如,大慧啊,在无瞬和妙香世界,在普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佛土,众菩萨大士依靠瞪眼不眨达到忍受无生法和获得其他种种殊胜入定。因此,大慧啊,一切事物存在不依据言语存在。大慧啊,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上,蝼蚁和蚊蝇等等这些特殊生物都不言说而完成自己的事。”
注解

   
不是一切佛刹土都要像我们这样的言,利用这个工具表意思的。

   
“言者是作耳。”言是我造作出的。“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有些佛土佛,他不是用言,而是用眼睛瞻视来表情意的,来说明法的。“或有作相”,或者有作的表示,或者眉毛眼睛,或者笑笑,或者欠伸一下,或者咳嗽,或者念刹土,或者动摇,用种种作,互相通。

   
“大慧,如瞻及香世界,普来国土”,瞻的世界和香的世界。香世界彼此了解的,就是香,到香了就知道是什意思。瞻世界,眼睛一看就知道做什,瞻是普王如土。

   
“普来国土,但以瞻,令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像普土,他就以瞻些菩就得到无生法忍和各种胜妙的三昧。

  
“是故非言有性,有一切性。”所以不是有言就成就一切事情的,不是不能离。就比如我们现在的世界,“此世界蚊蚋虫,是等生无有言,而各事。”蚊子蚂蚁说话嘛蚂蚁走的它碰得食物在那里,接着去搬食物,没说分工作,做得很好。


宋译
      
魏译

唐译

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角,及与椠大子,无而有言,如是性妄想。

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知,回三有宅。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 及与石女儿
无而有言说 如是妄分别

因缘和合法 愚痴分别生
不知如实法 轮回三有中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如虚空兔角, 及与石女儿, 无而有言说, 妄计法如是。
因缘和合中,
愚夫妄谓生,

不能如实解,
流转于三有。



故颂言——
166兔角与彼石女儿   
实无所有如虚空   
除於言说表达外   
是故其有为遍计

167当於因缘和合时   
凡愚遍计此为生   
於此未能如实解   
流转三有居停处


这里,这样说道:
虚空、兔角和石女之子不存在,而有言说,这些都是事物妄想。(164)
愚夫们将因缘和合妄想为生,不知道这个法门,在三界游荡。(165)
注解

   
“槃大子”的意思就是石女怀着孩子,跟角是一的意思。

   
就是生他不知道些因所生法。言说当然也是一法,因所生,有自性。你抓着不放了,也是妄想。都是因著,不知道因着万法不放,就回三界,有休息。

   
一段法义还是很深的,我明天再

   
们讲到了离垢藏的第五方面,结说诸义结说诸义第一点,是要明起性空,一段昨天基本上完了。我昨天回去又想了一下,这个缘起性空,在我教来讲就好像老,一就是起性空,这说明法深入人心,而且是人普遍都知道的。但是要的落一下什起性空,自,都有糊涂的候,所以我们讲《楞伽》在讲这个方面的候,我想是把头绪楚一下,比更正确地把握一下什起性空,不然的很容易囫囵吞枣的,不知其味了。

   
前面这么个问题,“非一切刹土有言者,言者是作耳。或有佛刹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眉,或有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等等。这个我再稍微一下。

   
前面我们讲过诸法因生,法都有自性。万事万物从哪的,它没有一个来源,因为它没有第一因。有第一因就说它没有自性,立的存在的这种。任何事物立存在的本都是一些件的合,因和合而生。因为没有第一因,就不生不有第一因,始,就不生。不生就不。但是你说没有生,那眼前的物世界,山河大地客存在是什原因呢?是本有,因而生,但是的本是空的。第一因,但是它还是有功能,是有作用的,是有形的。正是有功能、有作用、有形,我们说它假有才有根据。正是因这么根据,龙树诸缘所生法,我就是空,亦是假名。它没有第一因,就是空性;然性空,亦是假名,但是的功能作用存在,有的,这个是假名。

   
这个假名,不要单纯地理解给它名字就叫假名。给它名字叫假名,是很的。更深一叫假呢,就是说它没有本,但是它还是有一功能作用,这个是假。这个就比容易理解了。一假的名字怎么够发生那多作用呢,它实际上有作用功能,所以客存在。比如,我人的言是表思想的,互相交流,言法,这个本身它没有第一因的,是无自性的,但是这个的功能作用是有的。这个就是假名。起即空,就是一切法无自性,有第一因。空即起,那它虽有本,但有功能作用。

   
但是言的功能作用是有限的,文上,不是一切法都是用言语来的,或者说没有言语没有文字就不行了,不能这么说,因也可以不用言语来表示思想。所以,不是一切刹土一切佛都用言

   
们禅这么大一,是怎么传的呀?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上拈花示,默然不中大不解其意,只有摩迦叶破微笑,心,佛便:“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相无相,微妙法,不立文字,别传,付迦叶。”所以宗正是以心心,不立文字

   
土用视觉来传递思想,也不积国用香表情意,就拿我的娑婆世界来说现实生活也是一的,可以用言,也可以不用言看,我说话,我手这么一招,他了,是不用言,他领会我的意思,招之即出去,用手一之即去。常用的。各多,常有些情况嘛有男女之暗送秋波,眉目情,都是不用言的。喜怒哀形于色。他的都是形象思。我用言的意思叫逻辑。有名念,有前提,有判,有结论逻辑。不用言文字表我的意思,非逻辑,不是逻辑,免强是形象的思。免强的这个词还不完全恰。美形象思,姑且借用这个词吧

   
逻辑是我的常是一般世俗世法的,大家都公的,都承的,常就是逻辑。非逻辑,就是形象思,一般是超常,不是常上的认识。比如举个例子来说,小孩子一生下,家庭育、育,就告怎么样认识事物。告他,是白的,那是的。他也辨别噢是白的,那是的,好,是常,社所一致公的。但是再一步他,什是白的,他可以,白是白的,是白的,或者粉是白的,我穿的衣服是白的,可以出一系列白的西出就是白。我再一步他,就是白?算是有水平,学过物理,什叫白,诉你拿三棱镜一分析太可以分出光波段,什么样的光波段,就是什么样颜色,什么样的波,就是白色,物理回答这个就是白色。再一步他,白是怎么成的,然了深次的物理他也可以解,什基本粒子的活等等。但是,就等于万物的一,一直到他答不上止,言或者说逻辑停止了,他想不下去了。他再怎么想,能回答的都回答出了,再回答不出了,逻辑不下去了,明我们这个以及表达这个东西的言都是有限的。

   
我前面也讲过就是用言语来说吧说来说去,不是有,就是无,要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不是肯定,就是否定,要就是矛盾,要就是不定,就是这个语言局限。所以正的认识论就不应该停留在逻辑语言上,认识事物不要按常认识要跳出这个圈子来认识这样认识的境界,那就超了,就不是被常限制住了。就是可以不单纯表示,不单纯用我们声表示,可以用什呢,可以六根通用,眼耳鼻舌身前五,都可以的思,眼睛表示,耳朵来表示,通用,这样六根一打通,能量就大了。然我用六根很,就用这么一点点,再用,用不下去了。宗他就用得多了,比如你问事,他拿一拂子个圆圈,再就是敲一棒子,再不然理都不理,回笑),些是什意思?他是非逻辑这个是有境界的呀,假装是假装不了的。你说我装祖,人家来问也敲他一棒,那人家不回一棒子才怪呢,(笑)所以装不了的。然装摸做装得像,也有些人被糊弄了,着他顶礼膜拜。假的也有,像这样的社上的象,但是的就是的,假的究是假的,总会被戳穿破的。

   
所以我了解《楞伽讲这一段,么禅宗不用言语啊,可以《楞伽》把这个道理透了,所以摩拿《楞伽传为禅宗的典,是有道理。

   
下面我接着这个缘起性空,我了,要理清头绪,把弄透是要下点功夫。起性空的问题,我就展开说
一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40

                    吴老:《楞伽经讲记》P461——499

1.般若的含义

首先把般若弄清楚,什么叫般若。般若在佛教经典里头占了很

大一个部分。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有二十二年说般若,可见得释

迦佛对般若的重视。关于般若说得很多,像《大般若经》六百卷,

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四个地方,开了十六次大会,说了二十二年,这

样结集的经。《大般若经》从初会到十六会,初会分量最重,差不

- 462 -

多占六百卷的一半,为什么初会讲得那么多,讲得那么重呢?就是

因为释迦牟尼对初机的人,就是对开始学佛的菩萨们多讲一些,好

使他们明白般若,所以就不厌其烦地反复来讲。因此初会有好多很

重复的地方,当年玄奘译这个经的时候,看到初会那么多,这么重

复,他想删掉一些重复的部分,把它简化一下,结果一开始这么做

的时候,当天晚上他就做了一个梦,梦中受到警告:你不能这样做。

神力加持啊,正如我们刚讲的佛现一切身面言语神力,以手摩其顶。

神力,警告他不能这样做,还是要从头到尾翻译好。所以玄奘没有

删节,还是老老实实,如实地从头到尾翻译了。这在历史记载上,

《玄奘传》里都有讲了这个事情。可见这是为初心菩萨讲的。所以

我们要学般若也要有基础,我之所以讲缘起性空,要把它理顺弄清

楚,就不要含糊。

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以及佛在其他方面的经典上讲的般若,

归纳起来讲般若的含意,可以从几个方面说。

一个是从佛的智慧上来说。般若一般说就是智慧。智慧有凡夫

的智慧,有外道的智慧,有缘觉声闻的智慧,有菩萨的智慧,有佛

的智慧,我们讲智慧最高的是佛的智慧。从佛的智慧来说,一般分

成二谛:根本智,后得智,或者一切智,一切智智。二谛就是世俗

谛和胜义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谛、真谛。从佛智上来讲般若一

般是从二谛上说的。佛是一切智,还有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根本智,

一切智智是后得智。根本智是无所得,后得智是无尽得。所以这是

从般若一个含义来讲,从智慧来讲,我们讲二谛。

再一个是从般若实相上来讲呢,我们可以说是诸法的空性,缘

起性空的那个空性,诸法的空性是般若。这是从实相上来讲,所以

我们要知道缘起性空通一切,但是还要看到有二谛的问题。

还有,我讲的从法门上,不二法门嘛,由不二法门上来讲,无

分别,没有分别。般若是什么,般若是无分别。这是从法门来说。

- 463 -

那么从佛证的境界来说,般若是无所得。从实相上来说是诸

法的空性。从智慧上来说是世俗谛、胜义谛。从法门来说是无分

别。可见般若是从很多方面来说来证,但是主要是讲的这四个方

面含义:或者是从佛智上说,或者是从实相上说,或者是从法门

说,或者是从佛所证的境界上说。当然实证上来讲,你不能说就

这四个东西就把般若包括尽了,但我们用名言用假设,用思维来

领会的话,就是概括说这么四个。实证的境界那当然不是说得这

么简单的事情。

由实相所说的诸法空性,缘起性空,这可以说是见,诸法空性

是见。无有,有没有,这是见。

由法门说无分别,这个无分别可说是修。

由佛所证的境界无所得来说,无所得是行,境界是行。

由佛智说二谛来说呢,最后佛他圆满成功,还是智慧嘛,这是

果。

见、修、行、果,所以般若有讲见的、有讲修的、有讲行的、

有讲果的,这么分。见,是无有。修,是无分别,是平等。行,是

无所得,是圆成。果,佛所得的智,证得的智,是法尔的自然的智,

是唯一,无以复加,无可说了。

这里我们就要弄清楚,般若我们一般是讲的见地。而我们讲如

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如来藏是果。见和果当然不一样,因为不

一样,所以我们就分别说般若和如来藏,我们不可以泛泛地把如来

藏思想用般若思想等同起来。如果从事相体系上来说,从见上来说

的话,那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来藏是深层次的般若。深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嘛。因为般若是有不同的层次的,像小

乘缘觉声闻他也证得般若,他是人空般若。菩萨他能证法空般若。

如来藏就是深层次的般若。

为了讲缘起性空,我就说了般若的含义,从几个方面来讲比较

- 464 -

明白。那么缘起性空是从般若的实相上来讲的。我们还看到从般若

的法门上讲,是无分别,从佛证得的境界来说般若,是无所得,从

佛的智慧来讲般若,还要讲二谛。那么如来藏虽然是果位,但作为

思想体系来说,从见地来说,它是更深层次的般若。所以《楞伽经》

我们要了解它的缘起性空,要从深层次的,行深般若波罗蜜来掌握

它,观照它。因为真正实相般若就是如来藏。

2.四宗宗义

我又想了一下,还是要把缘起性空说得更透彻一点,因为我们

佛学院要出人材,要出高僧大德,所以还是要系统地讲一讲更好一

点。比如关于有无,空不空啊。这样子我就想讲一讲,不单纯是讲

缘起性空,而且从这里头可以晓得整个佛法的一些宗义。所以下面

我要讲四个宗的宗义。这四个宗把它弄明白了,很多问题就可以弄

明白了。

(1)毗婆沙宗(说一切有部)宗义

首先我讲一下毗婆沙宗的宗义。因为佛教有个大论典《大毗婆

沙论》,这个论很重要的,在印度部派佛教里头都很尊重这部经典。

这个毗婆沙部就是说一切有部,说一切都是有的这个部。

印度的小乘佛教,从结集经以后,分成上座部和大众部这两个

部之后,又分了很多部,分成十八部,连带原来的上座部和大众部

一共变成了二十部。玄奘法师翻的《异部宗轮论》对这二十部的每

一个宗部都讲得很清楚。这都是小乘。

但是小乘的这二十个部,他们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宗义,

当然有些是大同小异的,都归结起来,在小乘里说,是两个大宗派:

一个就是毗婆沙宗,就是说一切有部;另外一个宗派叫经部,也叫

经量部。经部就不是根据《毗婆沙论》,不是根据这些论,而是根

据佛所说的经来讲一切法义的,叫经部,经部宗。依据《毗婆沙论》

的宗叫毗婆沙宗。所以小乘的部派就可以说主要是两个教派,这两

- 465 -

个大派弄清楚了,其他的教派基本上就清楚了。

毗婆沙宗是说一切有部,这个说一切有部,他对万事万物的看

法,对一切法的看法有两条:一条认为外境实有。外面存在的境界,

比如我们色声香味触法,这不是外境吗,他讲外境是实实在在有的。

实际上说一切有部的宗认为,一切有,外境是实有的,那么内心呢?

他认为内心也是实有的,而且这个实有不但现在实有,过去也是实

有,未来也是实有,三世都是实有的。这是说一切有部的一条,外

境实有。

第二条,这个宗不承认有个什么自证分。自证分我讲四分的时

候说了,我下面再说一下。他不承认有自证分。一个外境,一个内

心,外境跟内心,内心是能缘的,外境是你内心所缘的,这两个东

西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比如我上次说过了,桌椅板凳,这个是

客观存在,一般说来跟我的内心没有关系,你有内心也好,你没内

心也好,你看它也好,你不看它也好,它都在那里,不是说你看就

在,你不看它就不在了。法相唯识就那么说,唯识所变,你不看它

就没有,而且你这看(能看)是怎么来的,也是你心里起来的,这

是另外的一个说法。我现在讲毗婆沙宗。毗婆沙宗认为这两个东西

是独立存在的,外境是客观存在的,内心也是客观存在。因为,并

不是没有了桌椅板凳我就没有内心了、有了桌椅板凳我们才有内心,

不是的。这是两不相干,都客观存在。

这就有个问题了,这个外境对内心究竟是怎么接上关系的?究

竟内境跟外境是什么关系。说一切有部,他怎么讲这两者之间究竟

是什么关系呢?他讲,就是在能缘的内心上有所缘的外境的相状显

出来了,也就是外境的相状反映到你的内心上出现了一个表象,就

这么一个关系。这是说一切有部说的。

安慧论师,印度讲唯识的一个论师叫安慧,他就提出来自证分,

一分说嘛,认为相分也好,证自证分也好,归到了最后还是这一分

- 466 -

——自证分。这个自证分是什么呢?他就说,外境跟内心究竟是什

么关系呀,外境,比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内心的识变的。

如果直接说是由识变的,那太直接了当了,安慧不这么说。比如山

河大地,你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这些颜色声音,外境显现的

东西是什么呢?不是你直接能够看到这个颜色、听到这个声音,而

是这个颜色这个声音所映到你的心识上来了以后,你的心识上另外

产生一个了别的心识,证明它,证明你看到的听到的就是这个,所

以这个东西叫自证分。就是自己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自己证明你看

到的听到的那个东西是那个东西。所以他(安慧)所讲的那就不是

直接了当的了,不是说的听到的看到的就是外境反映到你心里的,

就是你识的厂别作用,不是的。外境反映到你内心里来了以后,它

是这个心识上的反映,但这个心识上的反映还不能够自己知道自己,

还有另外一个识知道你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这个识是不错。看到的

听到的并不能分别它,要另外一个心识引发起来自己证明你看到的

听到的是不错的,这叫自证分。这个自证分主要讲外境跟内心怎么

发生关系的。

说一切有部,他就说外境是在你内心上显现的一个影子,是反

映在你心上一个相状,一个形象吧,就是有部的说法。安慧的说法

呢,就是有个心识自己证明自己的认识,这叫自证分。这个说一切

有部就不承认自证分。因为如果是承认了这个自证分了,就是自己

有个心识再来认识这个心识,那就说明外境不是实有了。外境是实

有的嘛,怎么会变成你自己心里证明这个东西呢。所以既然他主张

实有,就不能承认自证分。这个要弄清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说一切有部对于我们前面讲的百法五位,就是色法、心法、心

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五法,他认为这个无为法是恒

常的,前面四个有为法是不恒常的。无论是恒常还是不恒常,五位

不管它有为法无为法,恒常还是不恒常,它们都是实体,都是有个

- 467 -

实体组成的。什么叫实体呢?说一切有部认为,时间分得不能再分

叫一刹那;在物上你分得不能再分叫极微。刹那跟极微,一个是时

间单位,一个是空间的单位。因为一切法一切事物都是在时间在空

间里活动的。不能再分的时间刹那,不能再分的物质单位极微,这

个就是实体,这个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有这个实体就可以建立一

切法,一切法都是这个实体。那你可能就会问了,要是这样说一切

有部不是跟上帝造物那些外道说的差不多了吗。在}仑点上,说一

切有部是这样说的,但是他跟外道还是有不同的。后面我们可以看

到。

有部认为由这个实体所成的事物,它是真实的。虽然是真实的

存在,但不必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并不是以极微、刹那这种实体的

形式存在。所以不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又是存在,这个叫假有。

假有跟实体是相对的。那么假有就是世俗谛,实体是胜义谛,我们

讲二谛嘛。假有就是世间法的认识,实体是就是出世间法的认识。

所以说世俗谛是世间常识的认识,胜义谛是非常识的认识,是更深

一层次的认识。

这个我是讲说一切有部的宗义,不承认有自证分,主要的是讲

外境实有,而且三世实有。

(2)经部宗宗义

经部宗的宗义是怎么样呢?先讲的有部(说一切有部),而经

部宗好像跟有部刚好相反。经部他认为,外境是实有的,但他讲外

境实有,跟毗婆沙有些不一样,他这个外境实有,不是三世实有,

而只是现在法是实有。这就跟有部不同了,有部是认为过去、现在、

未来都是实有,经部就说现在的法是实有,过去的已经灭了,过去

了,而未来的还没有生,所以他认为只有现在的法是实有,这跟有

部不同。这是一个。再一个,他承认自证分,这又跟毗婆沙宗相反。

毗婆沙宗不承认有自证分,经部承认有自证分,而且这个自证分是

- 468 -

真实的存在。

我们要知道,小乘佛教的二十个部派都是承认外境实有的。问

题在哪里呢,就是在心识怎么去攀缘外境上,在这个问题上小乘各

部派种种的说法就不一样了。部派佛教,有个正量部,说得最直接,

他说内心可以直接攀缘外境。二十个部派里头,就是这一个正量部

这样说。内心是能缘,外境是所缘,内心能直接去攀缘外境,就这

个部这么说。有部毗婆沙部怎么说呢,我刚才讲了,是由外境引发

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形象,这个跟正量部就不一样,正量部认为内

心直接就可以攀缘外境。有部还是说由于外境引发你内心一个形象,

你才了解外境是什么回事,不是你的心识直接来认识外境。经部怎

么说呢,经部说外境反映在你内心上变成个表象,然后你心识再对

表象加以了别。这说明外境跟内心的关系,正量部、有部、经部三

个部的说法不同。

你看经部说外境映入你的内心变为一个表象,然后你的心识对

这个表象加以分别,这么一说了,经部他就必定要承认自证分。因

为既然外境映到你内心里的一个表象,你内心再去认识,你内心的

这种心识的活动就是自证分。你自己领受它嘛,自己领受到了,那

不就是自证分吗。所以经部承认自证分,这和有部不一样了。所以

我们把这个弄清楚。经部是承认现世实有,有部是承认三世实有。

有部不承认自证分,经部承认自证分。这是区别。

但是还有一个要弄清楚,经部承认自证分跟唯识宗讲的承认自

证分又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因为经部讲的自证是实有的外境映

在内心的表象,自己再来认识。所以不是唯识宗讲的自证自所变现

的那种自证。因为唯识讲的自证,就是你心里头看到听到的这个心

识,然后又另外有个心识来证明你看到的听到的这是真实的,这是

唯识讲的。所以唯识讲的自证分是主观,而经部讲的自证分是客观。

经部讲的自证分,是外境映入心,然后心里才起一个反映认识它,

- 469 -

这还是客观的嘛,而唯识讲的外境现于心,这个外境就是你的心识

变的,唯识所变嘛,是你自己的心识变的,而你自己的心识又来认

识它,是这么一个自证自的自证分。所以唯识的是主观的,经部是

客观的,这个自证分有这么一个分别。所以经部讲的外境和内心是

对立的,外境是真实的,内心也是真实的,二者相对立,都是客观

存在的。这就不像唯识宗所说的外境、内心都是唯识所变,都是由

心统摄了。

所以经部对外境可以这么说,心所了别的事物就是外境。因此

一切心能够了别的所知法,不是世俗就是胜义,不是共相就是自相。

自相是有自己独立的特殊性质的事情,共相就是共同性质的方面。

从这个道理上讲,经部对世俗谛、胜义谛二谛的看法就跟前面的有

部不一样了。经部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依靠名言概念才能够成立的

事情,这是世俗谛。比如虚空,这个是经部特别的见解。在经部来

看什么是虚空,虚空是不具体的东西,是抽象的,虚空,这是个常

识,所以要依靠概念才成立的,说空,或者抽象的空,这个就是世

俗。

事物的存在不必依靠概念名言施设就能够成立的,这个就是胜

义,是胜义谛。比如这个茶杯,你看,它不需要你另外给它一个什

么东西,一看就知道它存在那里,这是胜义。这个难说一点,我再

说一下。我们说白,白颜色,你说白墙、白粉笔、白衣服,很具体

吧,这个很具体的,在经部来看,这是胜义谛。因为它很具体,很

具体就是自相。看得很清楚的,白衣服、白粉笔有它的特性,你不

会把白粉笔当作白衣服。它很具体,就是自相,它就在那里,不必

要用什么名词概念表示它,用什么来称呼它都无所谓。

但是我说白,不是白衣服,也不是白粉笔,就是白,我现在单

说一个白,是抽象的,是从白衣服、白粉笔里头抽出来的,这个白

是不具体的。这个不具体的抽象就是共相。因为白粉笔是个白,白

- 470 -

颜色也是个白,白衣服也是个白,这个白是共相。具体的东西是看得

见,摸得着啊,白衣服、白粉笔呀,离开了具体东西,抽象的白你看

不到也摸不着,你凭空抓个白给我看看,白是什么东西呀,对不对。

在经部看来,这样抽象的东西是常识上的事情,他认为这是世

俗谛,抽象的,不具体的,共相的,依靠名词概念的是世俗谛。反

之不依靠名词概念的,具体的,自相的是胜义谛。这是经部看法。

毗婆沙宗有部他跟经部恰恰相相反,他认为这些抽象的共相的白,

这个是常识,你要能够从这些白东西里头抽出来它的共相,这个是

胜义,恰好和经部相反。

另外有部还有个意见,有部他认为如果一个事情事物被破坏了,

或者你用心识去分析它,分析得不能分了,那就不成一个整体了,

那你内心就会放弃这个概念,不再那么想。比如我们说花蔓,菩萨

戴的花蔓,我们叫花环。这个花蔓是一朵一朵花组成的。假设这一

朵一朵的花逐个掉下来了,慢慢花蔓就不成为花蔓了,你心识也就

放弃对花蔓这个概念了。这个他认为就是世俗谛的假有。假使这个

事物被分析得不能再分的时候,仍然维持这个事物的性质概念,那

么这个就是胜义谛。比如一滴水,一直分下去,分到分子型态H20,

这时它还保持水的特性,如果再分就成原子型态了,就不具水的特

性,所以是假有。这个是有部的。

经部和他刚刚相反。比如讲虚空,好像我们抽象的白一样,在

经部来看是世俗谛。茶杯,为什么经部把它定为胜义呢,因为真实

的,一看它客观存在,它的自性自相就显露出来了,所以你看到这

个杯的时候,你没有想到什么概念,看到实物倒是很少分别心,一

看就明白。倒是那些形而上的抽象的事情你分别心就多得多,因为

不清楚嘛。所以经部有他的道理。

为什么经部这样分呢?还要把自相共相这两个名词弄清楚。我

们《楞伽经》是有很多这一类的名词,我们学习研究,有功夫可以

- 471 -

把它理一理,像什么性非性、性自性、自相共相等等很多这一类的

名词,你搞不清楚,一读的时候就含糊。自相就是具有独特性质而

能承办事情的,叫自相,比如茶杯。共相就是没有自己的特性,它

不成一件事情,比如虚空。所以成事不成事,就是具体不具体,茶

杯有它具体的作用,能够装水,是自相。共相它办不成事,它是概

念,不具体的,比如虚空是空的,它不能成为事。所以经部他就这

么讲,共相是假有,是世俗谛,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世俗,倒是有

为法真有的是胜义的。这个在我们学大乘经典的来看,好像荒谬得

很。小乘经部他就这么说,你认为胜义的我认为是世俗,你认为是

世俗的我认为是胜义,你说杯子是世俗,我说是胜义,你说虚空是

胜义啊,我说虚空是世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