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境法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讲记

 若是在圣人的世界,这个法身佛的世界。我们娑婆世界,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不是释迦牟尼佛他那个圆满报身的世界,不是那个。若是观世音菩萨,到释迦牟尼佛那个圆满报身的世界,当然也不需要莲华化生,那也就是观世音菩萨自己的法身去见释迦牟尼佛,或者是见阿弥陀佛,或者见药师佛。

  若是到凡夫的世界,观世音菩萨的法性生身不可以,法性生身到了凡夫世界,你见不到的,他不能和你发生关系。所以他一定化现一个身体,他现一个身体,他也可以有父母,也可以莲华化生的。

  现在说这个: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不受这个胎藏之身。若是佛菩萨,他愿意受胎生,那是也是他的大悲心的一种作用。若是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受胎藏的身体,就是因为有欲的关系。若是我没有欲了,我到了色界天上去,也是化生,就不叫胎生。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上面是我们拜大悲忏的那一段文。前面「不受胎藏之身」,这以前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以前得到大悲心陀罗尼咒的经过,得到的功德。以下是说我们人间的人,想要受持大悲咒的时候,要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受持大悲呪。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前面的文,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开始学习大悲心陀罗尼的经过。这以下是说念诵大悲呪的方法,这个大悲呪我们应该怎么样诵持,应该怎么样受持。

  若有比丘、比丘尼。就是假设这两种人,一个是比丘,一个是比丘尼。这两种人就是出家人,比丘尼这个尼字,中国话就是「女」的意思。若有比丘那个地方没有说这个尼字,就是男的,男的出家人受了大戒了,称之比丘。

  比丘,是多含不翻,其中含有乞士的意思,就是乞求的人。就是他自己不生产,向人家乞求来维持生活,所以翻作乞士。也翻作破恶,就是修学佛法,破除自己的烦恼的人,破除内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身体能不杀、不盗、不淫;语言上不说谎话,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内心不贪、瞋、痴。烦恼,有活动的烦恼,有不活动的烦恼。不活动的烦恼就是种子。破恶,是破除去活动的烦恼,也要破除烦恼的种子。他做什么事情呢?就是破烦恼的事情,就是修行的事情。

  也说是怖魔,因为你修学圣道,魔王恐怖了。女人出家,就称之为比丘尼,就是女比丘。他的行为和思想,和比丘是一样的,同样地修学圣道,也可以得阿罗汉果,也可以得无生法忍的。这两种人是出家人。

  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居士,相信佛法的人,翻作清信士。翻作清信,就是他不断地学习佛法,对于佛法有清净的信心了,是这样的人。也翻作近事,近事男、近事女。近事这个「近」,就是他亲近三宝,常和佛法僧接近。也是做一些护持三宝的事情,他自己也时时地做栽培善根的事情,那么就叫做近事。这里边当然是说他皈依三宝了,也受了五戒,所以叫做近事男、近事女。

  童男、童女,或者说是小孩子,或者是没有结婚的人。当然他要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也同样地可以称之为优婆塞、优婆夷的。

  「欲诵持者」,说这六种人,他若愿意诵持大悲心陀罗尼的话。诵就是能背下来;持,一直地不忘,摄持在心里面不失掉,就是要常常的诵,他就不失掉,就不会忘了。你虽然能诵,但是你不天天的诵,他就会忘,就不能持了。若想要诵持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呪,想要得到大悲心陀罗尼的功德,应该怎么样诵持呢?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是

  要有什么条件呢?是「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就是个条件。你若想念大悲呪,你要对于一切众生,要发起慈悲心,要有这种心。

  众生是旧的翻译,新的翻译就是有情。就是有情识的,有了别性的动物。一般地山河大地,也是地水火风,但是它没有了别的识,没有识,就是无情物。这一切的动物,我们欲界的众生也好,色界天的众生也好,他的生命体,也是有地水火风的,但是在地水火风里面,他有识,那么就变成了有情。

  这些有情识的众生,或者是我们同类的说是人,我们不同类的,我们能看见得见的,就是这些飞禽走兽,或者是一只蚂蚁,或者是一只蚊虫这些动物。但是人与人,我们人和人是同类,人和人,中间的关系应该是更重要。我们对一只猫,或者对一只狗,我们对牠有爱心,我们见到人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应该更慈悲,更爱护,于他有慈悲心。

  于他有慈悲心,这是原则上说,内心里面没有伤害他的的意思,有爱护他的意思,有利益他的心。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说是五戒,我们同他的关系不杀,这就是慈悲。我们中国儒家的思想:「天有好生之德」。人也就是有好生之德,应该是这样子。不杀,这就是慈悲的行动。他若有困难了,我救护他。我能不能救护,这是一回事,我要有救护的心情,这就是慈悲了。

  不盗,我不偷盗,不偷盗也是慈悲。如果你偷盗,把他所爱护的所有财物,你若盗去了,他会很苦恼,那么你就是伤害他了。伤害的行为,与慈悲心就是有冲突了。所以若有慈悲心就不会盗。不妄语也是慈悲的行动,不饮酒能保护你的慈悲心。所以说五戒,也就是慈悲,所以有慈悲心,可以用五戒来表达你的慈悲心,这也是「于诸众生起慈悲心」。

  若是读《梵网经》,或者是读《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那就是比五戒更详细地说明了菩萨慈悲的行动。当然我们不须说这么多。我们若能把五戒守得很清净,我认为就是了不起了。

  这六种人想要受持、读诵大悲咒,或是你有种种的希求,希望持大悲咒来满足我,但是你要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我刚才说是,用五戒来表达这个慈悲心。这底下是观世音菩萨,更深刻地表示这个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就是发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你受持大悲咒,你先要随顺我的意思,发这样的愿力,你要建立这样的志愿才可以。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为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南无大悲观世音」,这底下是十愿,(十个愿)底下又有六个愿。「南无」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有几个翻译,也翻个救护的意思。我有困难,我希望你救护我,希望观世音菩萨,你慈悲救护我。也翻作顶礼,就是恭敬地向观世音菩萨叩头。也翻作皈命,这个皈命有很多解释,我看都是讲一种意思。命就是,譬如念大悲观世音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教导,叫做命。皈就是皈依,就是随顺的意思,说个白话就是我听你的招呼,听从你的教导,叫做皈命。在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之前,加个「南无」,就有这样的意思,有救护的意思,有皈命的意思,有顶礼的意思。

  「大悲」,大悲是赞叹的意思,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我以前讲过。譬如说是我没有饭吃,观世音菩萨给我一碗饭吃,好,观世音菩萨慈悲我。但是若在佛法的道理上讲,这可以说是慈悲,但是不能称为大悲。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能够为你讲说佛法,使令你得涅槃,这是大悲。

  悲和大悲有什么不同呢?就是我没有饭吃,你给我饭吃;我没有衣服穿,你给我衣服;我有病,到医院里看病。说我吃饭,我吃饱了;但是过几天,可能我又没有饭吃了,过几天我又有病了,我又没有衣服穿了。你给我衣服穿,你给我治病,都是暂时的,没能够究竟地解决这个问题,将来还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虽然是同情了你,救护了你,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要是你听观世音菩萨佛法的开示,你修学戒定慧,你得了涅槃,这件事解决了,从这么以后,永久没有问题了。所以这样的行动,是大悲。

  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能够满我所愿,满我们的希求。观世音菩萨是有大悲心的,能为你彻底地解决问题,所以称之为大悲。我们一般人做功德,也是有这个分别的。

  譬如说是我去造一间医院,我造个学校,这是很有功德,是的。但是你若造观世音菩萨像,那就不同,这个功德就不同。要是你造一间庙,也不同,和在社会上做一般的事情不一样。譬如说我建一所学校,出了很多人才,但是这个人是国家的一个贼,是一个大贼,他可以危害国家几十年,使令这个国家本来是很兴盛的,一下子搞垮了。那么你这个学校出了这么一个人,你办了一所学校,学校里出了这么一个人,你感觉怎么样!若是你造观世音菩萨像,大家去磕一个头,这个人将来可以转凡成圣,将来一定得无上菩提。他磕头的时候,这个造像的人,就有一份功德,他磕一个头,你有一份功德,他磕两个头,你有两份功德。假设这一天有一百个人磕头,你这个造像的人,你在那里什么事也没有做,你有一百份功德。所以世间的功德和出世间的功德不一样。这就是悲和大悲的不同。

  南无大悲观世音,观世音菩萨有慈悲心,慈眼视众生。这个「观」,是观察。我们说用耳朵闻,用耳去闻声音。用耳去闻声音,但是这里不说是闻,不是「大悲闻世音」,不是说「闻」,是说「观」。这个闻和观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我们人,说用耳闻,当然也对,可是从识的作用来说,我们能听声音,当然这个耳根是正常的,没有病。没有病,耳根发出来耳识,能听到声音,但是这个耳识一剎那间就灭了,他不能听声音。

  但是他听到以后,第六意识由耳识同他转过来,第六意识才听到声音。

  第六意识他不能够离开了耳识,不假藉耳识直接去听声音,不行,第六意识不能,要有耳识、耳根,同声音接触,然后这个第六意识才能听到声音。第六意识听到声音,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心闻,心听到这个声音。但是心里面这个耳识,他同声音一接触,他不会分别,就是没有智慧,这个耳识没有智慧,没有分别的智慧。第六意识是有智慧的,所以观,第六意识一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他就观察这个声音,喔,这个「戒定真香」唱得好,第六意识会分别,实在这是观。

  现在观世音菩萨,当然是他的天耳通,世间上众生的苦恼,求观世音菩萨救护,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发出来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天耳通,听闻到了。听到了,观世音菩萨他也是有第六意识,他就是大智慧,观察这个声音。观察这个声音,观世音菩萨当然就是救护他,所以叫观世音。说观世音,是观世音这个大悲心,他观察世间众生求救护的音声,而去救护一切众生。这就等于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有救护众生的这种慈悲的行动,所以先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你这样称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发出声音来了,向观世音菩萨有所陈述。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一共是十条。我的意思是这样,「愿我速知一切法,愿我早得智能眼,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四个愿,前两个愿,就是愿得大智慧的意思。「速知一切法」,是大智慧的所知;「早得智慧」,就是能知。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愿得大智慧。「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就是愿我成就大悲心的意思。

  我们凡夫,我们有烦恼。平平常常的,有我执,有我、我所执着的凡夫,要发出来行动的话,是怎么样发出来这种行为呢?就是思。能发出来这个行动,最初这个动机,就是私,按佛法的话来,就是我。这件事对我有利益,我就采取这样的行动;或者对我所爱的人有利益,对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姐姐,我的妹妹,我的哥哥,我的弟弟,我的好朋友。对于我有利益,对我的国家,对于我的民族有利益,我就做这种事情,一定是要有我。

  圣人,由佛法的道理来说,佛法说无我,这样子,你采取行动这个动机没有了。没有动机,怎么能够发出来行为呢?就是大悲心,要有大悲心,才能做这种事情,若没有大悲心,他就不动。

  昨天有居士他说出一个道理,他说是:一个人的心空了,观一切法空,心里面没有分别了,他就会有慈悲心吗?这句话不决定,这个道理不决定。因为什么呢?譬如说有定性的阿罗汉,阿罗汉如果是听《阿含经》,得阿罗汉果,或者是听《般若经》,得阿罗汉果,这就不一样了。譬如说听《阿含经》,佛说四念处,你修行成功得阿罗汉果,他主要是破除我、我所执,就是破除我执,得到了我空。他也不会去执着一切法,但是对于一切法空,就和听《般若经》观一切法空会有一点距离。

  若是听《般若经》,得阿罗汉果的时候,我空、法空。他那个时候照见五蕴皆空,无我、无我所,他这个定性阿罗汉,他就不发大悲心。你若从《阿含经》上看,得阿罗汉以后,你在阿罗汉的这些传记上看,有的阿罗汉果也很积极地去度众生;有的阿罗汉就是乞食,然后就入定,那么就听佛说法也有可能,但是他不去度众生的,不去弘扬佛法的。

  有位薄拘罗,或是那一位阿罗汉,连一句佛法也不讲。阿育王去拜见阿罗汉的塔,说是你这个阿罗汉一句佛法也不讲,我只供养你一个钱,供养阿难尊者就供养很多很多。就供养一个钱在薄拘罗那里,这个钱就飞出去了,这个钱我不受。

  从《阿含经》上看,从《瑜伽师地论》上看,有的阿罗汉,他入无余涅槃以后,就是休息了,永久不再和众生的世界有关系。他也是「照见五蕴皆空」了,「无智亦无得」,离一切分别相了,但是他没有大悲心,他不去度众生,弘扬佛法。

  可见他怎么样才能发出来行动呢?要有大悲心才行。所以唯有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观一切法空,无众生可度,但是还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他就是有大悲心。

  所以一个人,发出来行动,有两个动机:一个为我。这件事于我有利益,我才做这件事,不然我不做;第二个动机就是要有大悲心,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才做这件事,不是为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

  现在这个地方: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里的意思就是要有大悲心。有大悲心,只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这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和童

  男、童女,这几种人。我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的大悲心不是那么强,可也不能说一点也没有,但是不是很强,不是很强,那怎么办呢?「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就是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教我这个大悲心增长,我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大悲心逐渐,逐渐地栽培,才有大悲心的。

  所以前面这四个愿,前两个愿就是愿得大智慧,其次的两个愿,是愿得大悲心,这是愿。这个大智慧、大悲心圆满了,就是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所以前四个愿,等于就是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先说这个大意。以下「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早得越苦海,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速得戒定道」,这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就是行。

  前四个愿是属于愿,戒定慧属于行。愿我早得越苦海,愿我早登涅槃山,愿我速会无为舍,愿我早同法性身,这是果。愿、行、果。这十个愿就是这三个字:愿、行、果。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愿,然后去学习戒定慧。学就是修行,我们佛教里面的用词,有的时候说「学」,有的时候说「修」。说修,就是你正在用功修行;但是有的时候也说学,学就是修行,有这个意思的。

  有了愿,又有了行,然后就得果了。得果,这底下说:登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这是果。越苦海应该也是说果。下面的,我们暂时不讲,先说这个大意。这十个愿,就是愿、行、果,就是这三个意思。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这个文也明白了,因为这就是念大悲咒的一个方法。你先要发这样慈悲心的愿。

  「愿我速知一切法」,先念「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个意思就是我这个人没有智慧,我不知道一切法是怎么回事,希望菩萨能够帮助我,我能够开智慧,我能知道一切法是怎么回事。知道一切法怎么回事,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我做这种事情,是有功德的;我做这种事情,是有罪过的。是道德?是不道德?我们做人,佛法的意思,就是一开始应该有这样的智慧。这也就叫做是非,什么叫做是?什么叫做非?是,就是我应该去做;非,就是我不应该去做。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什么事情是劳而无功,徒劳无益,你做这个事情没有用。

  譬如说不吃饭,不吃饭,在《南海寄归传》上说,说出家人有病,最初先饿三天,饿了三天不吃饭,这个病也许就可能会好了,要是没有好,你要去看医生。不可以超过七天不吃饭,你若超过七天不吃饭,因为我们这个身体,一切众生都要以饮食来维持生命,说不吃饭,不吃饭,这个身体就是要死掉了。说是有的人他说他没有吃饭,他还能生存,这句话有问题。或者说是我没有吃白米饭,我吃面条了,这当然是说笑话了,那不算数。

  或说我打饿七,有的人身体健康,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不吃饭,他也能生存,但是对身体有伤害,这就是无益苦行,没什么益处。有些事做,啊,我有功德,其实也没有什么功德,也可能没有罪过。但是这样,你就是把时间空过了。所以知道这件事是有功德,或是有罪过,也知道这件事做了,没有功德,也没有罪过,那么就白费时间了。

  也应该要知道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什么是凡夫?什么是圣人?什么是阿罗汉、辟支佛?什么是菩萨?什么是佛?什么是六波罗蜜?什么是三十七道品?那么这一切法一切法,你要通达。通达什么是惑业苦?什么是六道生死?这一切法要明白。什么叫做我?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世俗谛?什么叫做第一义谛?什么叫做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这一切法要通达世间法,及通达一切的出世间法。

  譬如说是我学习佛法多少年了,忽然间我对于《金刚经》有兴趣,我就把《金刚经》努力认真地学习它一遍。这也就包括在速知一切法里边了。或者说我愿意把《大智度论》学一学,或者我愿意把《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佛法里面重要的经论,我不能完全学,其中我最少要把重要的经论学一部。甚深的第一义谛,我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但是语言文字的佛法也是很重要,我要学一学,尝尝味道,染指知味。这也是包括在「愿我速知一切法」。

  在社会上生存,当然就是学习一点生存的技能,然后在社会上做事,然后就是这样老病死,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其它事情你若不学,则完全不知道。但是你若学习佛法,就像在屋子里面开着窗,啊,外面还有这样的世界!那时候就不同了,看法就不一样了。所以是「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愿我速知一切法,因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世间上五欲的境界生活。说我听闻了佛法,但是不知道这是不对的,那么就是我没有智慧,所以「愿我早得智慧眼」。智慧眼,用眼作譬喻,人若没有眼睛,是什么的境界呢?有了眼睛,你看得清清楚楚,走路的时候也很安全。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你眼睛看清楚了,你再采取行动比较好,没有眼睛是不得了。人若没有智慧,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愿我早得智慧眼,就会速知一切法了。

  在佛说里面,非常地重视智慧。通常说什么是智慧呢?就是要明白有因,就有果。有善因,有善果;有恶因,则有恶果。你能够相信这件事,这就是智慧。你知道世间的因果,知道出世间的因果。世间法都是无常的,荣华富贵虽然是人之所欲,但是这个东西靠不住,靠不住就令人苦恼。这就是无智慧,若知道是无常的,你知道无常,这就是智慧;知道是无我,这也是智慧。说无常、无我,说一切法空,在佛法来说,这就是智慧。但是智慧究竟圆满了,唯有佛,唯有佛才是大智慧。我希望得到大智慧,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大智慧,他就是要由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逐渐地增长,逐渐地进步,慢慢地就得大智慧,是这样子。

  有的文上写,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佛法,则凡圣永隔,凡夫和圣人,中间就是隔碍住了。凡夫,你若用功,就可以成为圣人,就可以通到圣人的境界,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佛法,这个凡夫就障碍住了,你没有办法成为圣人了,有的地方有这个话的。所以从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去学习智慧,逐渐地、逐渐地就得大智慧了。

  我们自己因为还在凡夫的时期,对于佛法学习得少,我希望开智慧,但是我怎么办法我都不知道?我念: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你常祈求,观世音菩萨慢慢地、慢慢地会有个安排,会给你个安排,慢慢地、慢慢地就会有进步。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前面是说自己要速知一切法,早得智慧眼。这刚才说过,愿我得到大智慧境界。其次这个地方:早得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什么呢?就是希望我「速度一切众」。因为一切众生在那里痛苦,有很多很多的苦恼困扰着一切众生。那么我能够很迅速、很快的,我能有这种能力,有「早得善方便」的能力,我能度化一切众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度是度化,就是转化的意思。转化,实在的情形,最初的转化,就是转恶为善。众生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因为有贪瞋痴的关系,就多做恶,而少做善。所以要度化一切众生,应转恶为善。转恶为善,虽然他为善,其实还是迷迷糊糊的,所以应该转迷启悟。转恶为善,转迷启悟。还要叫他明白,虽然人天的境界也不错,但是还是有问题,所以应该发慈悲心,发无上菩提心,要得涅槃。那么你若这样,就是转迷启悟。转迷启悟,就是你开悟了。

  这是两个阶段,一个是转恶为善,或者说改过迁善;然后转迷启悟;然后修行,就是转凡成圣了。这是三转,也就是三种转化的境界。佛菩萨度化众生,也不是一定要这样的次第。但通常地说,是这样的次第:转恶为善,然后转迷启悟,然后转凡成圣。圣,也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也是有很长的阶段,所以圣人也有因,也有果,就是转因向果,这是第四转了。

  度化众生,佛菩萨有的时候是按照这个次第,有的时候佛菩萨也不按照这个次第,他也可能一下子就叫你转迷启悟。

  不是非要开始的时候,转恶为善。这是从凡夫到佛的境界,中间有这么多的转。

  我们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愿我速度一切众」,这是大悲心的一个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度化众生,说是转恶为善,转迷启悟,转凡为圣。转因向果,我们姑且不说,不是那么容易啊!就是你很亲爱的人,他不信佛,你叫他信佛,不容易,他不听你的。度化众生不是容易,你要有度化众生的善方便,要有善巧的方便。

  方便,施为可则,叫方。就是你度化众生的时候,你采取的行动,你有所作为,你采取的这些办法,都是合乎法则,不是乱来的,是有道理的,所以叫做方,方叫做法则。善逗机宜,曰便。你采取这个行动是合理,很合道理,但是不契机。善者,能也;或者是善巧。逗,是契合的意思,能契合众生的根机,与他很合适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真实能使令他得到佛法的利益,真是发生作用了,他真实在佛法里面能投入了。你要有这样的善方便,你才能够去度众生的。说是我没有这个方便,我度众生,就是随我的意思,我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那样不能契机。契不契机不一定。所以我们凡夫说度众生,明白一点说,就是说大话了,凡夫那里能度众生呢!

  所以一定是菩萨才可以,所以「愿我早得善方便」。我要能得到善方便,才去度众生的。凡夫不行。这四个愿,合起来说也就是两个愿,一个是愿得大智慧,一个是愿得大悲心。先发这四个愿,而后底下才有戒定慧的修行,然后能得到涅槃果,得到法性身,得到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前面的四愿上一次讲过了,这底下的六愿,第一是:「愿我速乘般若船」。上一次说这十愿大意的时候,「速乘般若船」,和「速得戒定道」,这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是属于行,属于修行的事情。

  前面的四愿是属于愿,其余的「越苦海」、「涅槃山」那四愿,是属于果。愿、行、果。

  「愿我速乘般若船」,跪在观世音菩萨的前面,诚恳地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请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帮助我,愿我速乘般若船,我希望我能很快的、很迅速的能够坐般若的船,能够超越苦恼的大海。

  所有的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初开始来到佛法里边来,当然是对于佛法有多少信心。可是真实地能迈步向前走,是很不容易的,就是第一步能迈出去,很不容易。第一步能迈出去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般若船,再明白一点说,就是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这一步,很不容易成就的,所以这些初发心的佛教徒,应该是有共同的愿望。所有的佛教徒,大家都愿意迈这一步。迈这一步,这里面怎么回事情呢?就是我们没有迈这一步的时候,想要迈这一步,就感觉到:好像佛法讲的很容易,很有道理。我们深深地生起了欢喜心,但是总感觉到,在我们的思想上,在行为上,不能与佛法相应。我对于佛法有欢喜心,但是佛法在我的思想上,总是不能够融合,就是我讲,我是能讲,但要你叫我那样做,就不容易做得来。

  譬如说是,大家可能会读《金刚经》,《金刚经》说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也不是太难懂,但是你叫我那样做,就感觉到好像搞不好。

  就是没得无生法忍之前,有两种:内凡与外凡。得无生法忍之后就是圣人,在圣位之前,就是凡夫。凡夫分两种,一个是外凡,一个是内凡。这两种人,虽然都是凡夫,但是有内外之别。

  对于学习佛法,感觉到总是,不是那么顺,这就是外凡位的境界。这个外凡,你叫我磕头可以,你叫我照本读经也可以,或者是唱个炉香赞,我也能唱。但是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点困难,这就不行,这是外凡位的境界。外凡的境界,就是我们通说: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样讲。当然也有道理,可是我们若读《中观论》,读《大智度论》,他很少这样讲法,那么你说《中观论》和《大智度论》、《大品般若经》这不是佛法吗?你能这样讲吗?所以这句话,只是可以说我们佛法的一部份。

  这个外字怎么讲呢?外,就是心不能和理融合。譬如说是我空、法空、诸法实相这个道理,这种道理可以讲,你嘴巴里讲,好像也可以讲,但是叫我们实际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内心,同它融合起来,就不行。这个心有里外,我们这个心,各式各样的活动很多很多的,妄想纷飞,都是与理不相应,所以叫做心有里外。这样的用功叫做外凡。我们就是磕头,这样可以。我们心里观想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在这里,这种诚心可能发出来。但是若用诸法实相的尺去量,我们还是心有里外,这就是叫做外凡。

  这个外凡的人,就是不能够与理相应,你想与理相应很难。难,当然是要佛法的标准的修行的步骤来说,我们要尊重圣言量。「圣言」,就是佛的语言,佛说的话,佛说的法语。佛说的法语,叫做圣言。或者我们再放宽一点,就是菩萨说的话,或者大阿罗汉说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它包含在圣言里面。这是个「量」,这个量就是标准。譬如有一个尺,或者是秤。你这一包米,放在磅上一称,喔,这有一百磅。用它那个量(ㄌㄧㄤˋ),你量(ㄌㄧㄤˊ)出来。你这块布有多少尺,他用尺一量,喔,这是二十尺。

  就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以圣言为量。不是因为这个话是我师父说的,就是对的。这句话不对,你应该以佛菩萨为量。以佛菩萨为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外凡这种学习佛法的人,应多读佛菩萨的经论,要多闻熏习。多闻,就是读。闻,说是我听你讲,那也是闻,但是也包括读,阅读,你要阅读佛菩萨的法语,佛菩萨的圣言,就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中国历代大德的法语也是好,那么要多读,

  多闻熏习,多闻熏习,我们就慢慢的、慢慢的对于佛法的理解,渐渐的、渐渐的就深刻了,逐渐地也会正确。初开始的时候,当然有的时候会偏了,但是你不断地读,不断地读,逐渐地你对佛法的认识,就会好一点,理解就会精确一点,不是那么浮泛。

  只是你的理解渐渐的好一点,但是做不到,做不到,这时候当然就会有这种情形,我几时能够得无生法忍?自然的就会有这个愿望。「愿我速乘般若船」,这句话换白话来说,就是我希望我很快的能得无生法忍,就是这么一句话。在得无生法忍之前,我们就是应多闻熏习。多闻熏习就是闻思修。这个闻思修,不论《大智度论》也好,《瑜伽师地论》也好,《解深密经》也好,《华严经》、《大般若经》、《涅槃经》这些经论,都是一致地这样讲:闻思修。就是你要多闻熏习,内心里面要思惟,然后你要修一心不乱,学习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句话也不是难懂,但是也可以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你在这里静坐也好,你在经行也好,你内心里面,你常能知道你自己的内心,明明了了的。你知道你的内心,一直地明明了了的。你几时不知道自己内心明明了了的时候,你就是乱了。

  这种话,假设常有静坐经验的人,这句话应该容易明白。譬如说是我现在心里面的境界是这样,佛菩萨的大智慧光明,知道你现在心里明明了了,喔,又打妄想了,喔,又没有忘想了,心里又明明了了,又有正念了。这样子,有时候乱,有时候不乱。佛菩萨知道你的情形。现在不说佛菩萨,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内心是有正念,是没有正念。你自己常是注意自己的心,明明了了。喔,胡涂了;有时候不胡涂了。自己常知道自己。

  你在知的时候,那就叫做一心不乱,这就叫做修,闻思修,这就叫做修。你不断地长时期努力这样修,你就得禅定了,你的定就成功了。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四个禅是最好。欲界定是难得而易失,你想得到它,很不容易,但是忽然间你夜间起来,一静坐,喔,欲界定出来了,但是很容易失掉。你出门买东西,和人说几句话,再回来静坐,这个欲界定没有了。或者是欲界定还有,但是你出定以后,与人通个电话,你再静坐,就没有了。或者是你骂人几句,你心一动,这个欲界定没有了。或者是赞叹你一句,你再静坐的时候,你欲界定没有了。或者你忽然间头疼、肚子疼,病了几天,你的欲界定没有了。难得而易失,这就是修行的确是不容易,你费了很大的辛苦,有一点成就,喔,忽然间一点事,就失掉了,就没有了。

  所以欲界定是很令人不舒服,但是进一步到未到地定,好一点,不是那么容易失掉,但是还不坚固,要到初禅就好了,到初禅就坚固了,不是容易破坏的,还是可以破坏,但是不容易。说破坏,说是容易破坏,或者是难破坏,但是我们也不必失望,你已经成就过,又失掉了,你再努力,它还会再回来的。

  这是说修。你得到一心不乱了,得到禅定的时候,再继续地思惟佛法的真义,那么有一天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就是乘般若船了。

  般若,在《大智度论》上的用语,他用的词句,就是你没得无生法忍之前,叫做观,或者叫做空,叫做思惟。等到得无生法忍以后,他就不用这个,用「般若」了。这个般若表示什么呢?就是圣人清净的智慧,就是已经断烦恼了,但是烦恼还没有完全除掉。可是这个时候,你心里面是光明的,有了光明的智慧了,就是金刚般若。

  我们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是语言文字的金刚般若,现在得无生法忍,不是语言文字,是你内心里面的光明成就了。成就了,这个时候用般若船,你的正念一提起来,这个般若就现前了,无论什么境界,在你心里面对你没有影响,那时候修行就容易了,就是容易,不是太困难了。所以是「愿我速乘般若船」,希望我赶快的,我不要这样苦恼,不要做个苦恼人。

  到了光明的、无漏的、清净的智慧现前了,这时候我们中国禅宗的大禅师会说出来一种很妙的话,叫做「无事人」。这个无事人,我们现在讲,他也不去士农工商,什么事也不做,他就在那里入定;或者在深山里面,或者在一个大寺院里面的禅堂里,做个无事人。这样讲,我不同意。无事人是什么?就是在一切事上,他心里面无事。因为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光明一现前,所有的黑暗都没有了,有事就是没有事。

  乘般若船,得无生法忍以后的,这个正念一现前,就叫做无事人。「愿我速乘般若船」,般若船的这个船的意思,是要继续向前进的,你的事情还没有完全成功,你继续坐这个船要向前进,还有很多的烦恼还会出现。

  初得无生法忍的人,他这个般若智慧并不是昼夜六时常现前的,他也要睡觉,也要吃饭,和我们一般人表面上一样,也是老病死的。他有这个身体,他也会有很多事。就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事,他自己身上很多很多也有事。有事的时候,他这个般若有时候也不现前,但是想要现前就能现前。所以他很多的功德没有成就。

  我们呢,假设我们学习了一部《法华经》,或者我能背下来,我也能讲,感觉我成就了很多功德。其实,得无生法忍的那个人,他会感觉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都没成就,他会有这个感觉。我们若学一部经论,或者有多少成就,喔,已经很多了。但是若得无生法忍的人,他的心情,他不像那个人那么快乐,他就感觉到很多很多的功德还没有成就。

  因为什么呢?因为初得无生法忍这个人,他可能一入定,和很多更高的圣人会接触,会接触,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另外他还有很多的神通道力都没有成就。说是来了一个人,向他请法,他只是看这个人,他没有天眼通,没有天耳通,他也没有他心通,也没有神足通,也没有宿命通,他也是凭自己的智慧说法,当然比凡夫不同,可是究竟他还有很多的地方不知道。那么他就会感觉到:哎呀!我太惭愧了,我不能

  向他说法的。所以他要继续精进地修行。他很愿意到佛世界去亲近佛,要向佛学习。

  所以「愿我速乘般若船」,这个船有向前进的意思,不是停在那里,我已经成功了,不是,他没有这种想法。所以「愿我速乘般若船」,是这样意思。但是「愿我速乘般若船」这句话,就表示他还没有乘般若船,就是在闻思修阶段的时候。闻思修也是智慧,但是这是在凡夫初开始用功的时候,愿我速乘般若船。

  我为什么要速乘般若船呢?「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原来是这么回事,就是感觉到人生太苦了,所以我要赶快地超越、解脱,解脱这个苦海。这个海是譬喻,譬喻这个苦恼太多了,广大无边。苦海表示苦恼很多,我们一般说:生老病死苦很多。昼夜六时,如果不对劲,睡觉睡不好,也是苦;吃饭的时候,味口不对劲,也是苦。很多很多的问题,身体不对劲,也是苦;六道轮回也是苦。但是如果把它缩小的话,把这苦海缩小,简单地说一句这个苦海是什么呢?就是执着,就是我们这一念执着心,就是苦海。

  如果我们没有执着心,所有的苦都不苦了。不过是得了阿罗汉果的人,他是不执着了,但是初得阿罗汉的人,这个身体当然还是凡夫有漏的身体。这样的阿罗汉,他也是有老病死。所以用六识来说明他的分际的话,前五识和前五尘接触的时候,当然也有苦受,也有乐受。我们说这个苦,他也有苦受。譬如说他若在猛火里面烧一下子,他也是感觉苦;或者用刀, 杀害他,前一剎那他也是苦。但是到第六识的时候,他这个正念一现前,这个苦的境界没有了。

  所以这句话,在《阿含经》上说:「身苦心不苦」。阿罗汉能做到这个境界。身苦心不苦怎么讲呢?就是前五识的接触,如果接触苦恼的境界是苦的,到第六识就不苦了。第六识不苦,就是他这个正念般若的智慧,他有禅定是更好了,就到无为舍里面去了。下面说:「愿我速会无为舍」,他的心到了无为舍去了。这些杂乱的生住异灭苦恼的境界,与他不相干了,所以他不苦。如果第六识没有那样的般若智慧的时候,那就不行。那就是我们凡夫,苦恼的境界来苦恼你,你没有办法躲避,你这个心就被苦恼的境界困住了,你不能作主,你躲避不了。

  所以「愿我早得越苦海」,这就是要无着的境界才可以。若是解脱了,阿罗汉弃舍了这个身体,他到了无漏的佛世界去,那当然没有苦了。到了阿弥陀佛国去,「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也是好。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人,那就不同,不是那么地安乐。所以现在观世音菩萨,劝我们先发愿,「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早得越苦海」。能无着,无着就能越苦海。什么是无着,就是般若。没有成就般若的智慧,他就是要执着的,不能不着。这等于是告诉我们学习佛法的步骤,你要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就是乘般若船了。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刚才说闻思修的时候,已经说了定,但是他没有说戒。戒和闻思修是同时的,但是用语言文字去讲说的时候,他就有先后了。有先后,而这个地方先说般若,先说般若,就包含闻思修。如果要分别这个次第来说呢,就是学习佛法的人,我们出家人也是在内的。这个正知、正见很重要,正知、正见属于智慧。说我能持戒,这很重要,但是智慧也特别重要,就是要有正知正见,你先要学习正知、正见。

  所以那个是「愿我速乘般若船」。能乘般若船的,就是闻思修,由闻思修前进到般若船。不但是正知正见,你还要有戒,就是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这些戒法。

  「戒」简单说,实在就是所有于人有损的事情,都不要做;其实也是对自己有伤害的事情,也不应该做。前面说:「愿我速知一切法」,速知一切法,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恶法不可以做,这就是戒了。

  要能够受戒,守戒,也要修定,就是刚才说了,你能修习正念,使令自己念念分明,明明白白的。假设你能够修数息观,数息观正好是这么一个境界,念念分明,他没有去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自己不知道自己了。你常常知道: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这个正知常能保持得住,就是念念分明,从这里就可以得定。有定的时候,这个定在佛法里面来说,和外道又不同。

  外道的意思,认为有几种事情。一个是贪着定的快乐,这是一件事;第二认为定就是涅槃了,譬如说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认为是得涅槃了。或者得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处定,就认为是得涅槃了,这就是邪知邪见。而佛法所谓修定,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定,佛法是重视它的堪能性。这个定如果修成功了,它有很强大的力量。定若成就了...,说是定,有的时候也说心。戒增上学、心增上学、慧增上学,这三增上学。三增上学,这个定,不说定,而说心。定是什么?就是心,就是心有殊胜的能力。

  你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你心的力量非常大。心的力量大,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能容易成就般若,这个般若能成就;你也可以成就种种的神通,那么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能力强。没有神通,行菩萨道的时候,很多的事情做不到,你度化众生的时候,你的条件不够。所以「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和般若是同时的,同时之中,但是般若是成就正念的一个条件,所以先说般若。可是只是般若也不行,一定也要有戒、有定,所以这个地方也说戒定。有了戒,又有了定,又有了般若的时候,你才能越苦海。

  越苦海,那个「船」,其实就是「道」,这条道路可以向前进,这就是愿我速得戒定道的船,就可以越苦海了。没有苦海了,就得大解脱,得大安乐了。我们应该这样发愿,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这样子发愿。这也等于是学习佛法的一个过程,你一定是要经过这里,由这里渐渐地进步,才能到无上菩提那里去。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为我早同法性身」。这段文一共是十愿,前四个愿是发无上菩提心,中间的戒定慧是属于修行,愿、行。刚才念的这三愿,加上前面的「愿我早得越苦海」,这是属于果。愿、行、果。

  愿我早得越苦海,苦海能够解脱了,能出离苦海。当然这是所有众生的愿望,这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由于修行戒定慧,有了成就以后,就能够越苦海。昨天这一个意思讲过了,这底下说到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也就是越苦海的时候,你为什么能够越苦海呢?就是登了涅槃山,会无为舍,同法性身了,你才能够越苦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在我们初开始,有诚意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只是知道人生是苦,什么是涅槃?什么是无为舍?什么是法性?在我们的意识里边,还不能意会到那里是怎么回事。名字是能知道,涅槃、无为、法性这样的名字,当然从书本上也能读到,也可能会听人讲解,但是那里面真实的情况,在我们的意识上,是还没能接触。这个越苦海,是我们的要求,这是比较明显的。现在这里说到愿、行、果,就不是这样了,就是你已经到达了那个地方,到达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了。所以是果,这个果是有成就了。

  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有这样的文,我们跪在那里:「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这是在观世音菩萨的前面发愿。「愿我早」,不要太晚,早一点能够登上涅槃山。涅槃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翻作圆寂。圆寂是玄奘法师翻译,把这个「涅槃」翻作圆寂两个字。圆寂两个字怎么解释呢?古德解释说:「德无不备,曰圆」。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叫做圆;「累无不灭,曰寂」。这个「累」就是累赘,系缚你、苦恼你这一些的事情都息灭了,都没有了。前面说是越苦海,这个苦的境界没有了。

  苦的原因就是烦恼,没有烦恼的时候,就没有苦了。所以这个「累无不灭」,也就等于说: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那么叫做寂。可是我们在这里面应该说,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业,惑、业、苦三件事。惑是迷惑,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对于事情的真相,迷惑不明白,那么我自己虚妄分别,所以有了烦恼,这叫做惑。业,是由我们的虚妄分别,发出来的行动。动身发语,你内心里面思想,也是业;你发出来种种的语言或行动,也都是业。这些业,有了业以后,就会有果报,有果报,叫做苦,有果报就是苦。

  现在这个佛教徒修学佛法,有了成就的时候,就是得涅槃,得涅槃的时候,累无不灭,应该说是惑业苦,这三种都清除了。可是在事实上,他并不是同时的这三种都清除了,这三种的息灭不是同时的。譬如阿罗汉,他息灭了很多的烦恼,但是他这个身体,他这个生命体,就是果报,这个生命还在,还没有灭。他也有很多的业,不要说阿罗汉果,就说初果。这个修行人初入圣道的时候,叫初果须陀洹。初入圣道的时候,他灭除了一部份的烦恼。他也有很多很多的罪业,很多的罪业。

  这个罪业又分多少种。譬如在人间,会受到很多的苦恼,这是一种业;又有一种的罪业,不是在人间,要到地狱、饿鬼、畜生去受果报,这叫做三恶道的罪业。

  这个初果须陀洹的人,也是有的(三恶道的罪业),也是有,但是他因为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成就了无我的智慧,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个智慧成就了,三恶道的业力就不活动。三恶道的业力,不能使令这个初果圣人,到三恶道去受苦,这就不能活动。这个业力不活动,但是这个业力还是有。人间的果报,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他还有些罪业,应该在人间受苦,在人间受苦还是有的,还是有苦的。

  譬如说频婆娑罗王,就是阿阇世王的父亲──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是得初果了,得了初果,他是圣人了,但是他在最后的时候,阿阇世是个太子,他同大臣联络好了,就作了王,就把他父亲关在牢狱里。关在牢狱里,这时候频婆娑罗王就念佛。我们念佛,是念佛的名号,也是对,但是其中有个想念的意思。我想念我的父亲,想念我的母亲,想念。当然口可能会念名字,但是心里面想念。

  频婆娑罗王这时候关在牢狱里面,原来是国王,忽然间关在牢狱里面,也无可奈何!这时候,他就念佛。佛就派目犍连尊者来,给他受八关斋戒,同时目犍连尊者把佛的话转告他。我们明白一点,就是要求佛来帮助他。说:「佛所能帮助你的,已经完全做好了,你剩余的还有一些不如意的苦恼,你要忍耐」。佛把这句话,叫目犍连尊者转告他。这也就是说初果圣人,当然也不是完全这样子,就是初果圣人灭了烦恼,但是在人间的苦,有人的苦不能灭,还是要受的,但是三恶道的业力是可以灭了,不会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圣人,这个惑业苦,得涅槃的时候,应该说惑、业、苦都应该灭了,但不是同时的。有的也是不用去受,但是有的还是要受的。

  当然这时候,初果圣人他也见到涅槃的道理了,但是还没有圆满,要继续修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的智慧也好,他的道力当然是高过初果,可是也不能够把人世间所有的苦恼都清除,也不能。尽管道力很高了,但是人间的苦,有的时候有的情形还是要受一点。这个事情就是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说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换一句话就是大国王,就是他能统治全世界的,不是说一个小国王。这是可以称之为大福德人了,他从生至死,都是如意自在的,没有任何人能苦恼他,没有这回事。但是这个转轮圣王是个凡夫,并不是圣人。所以我们不能够用这个人这一生,有的时候,运气好;有的时候,运气坏。不能用这个来衡量这个人的道力是高是低,不能这样子。这也是福报的问题,也是福德的问题;也是宿世的业力。

  (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缺录了一小段)这句话怎么讲呢?譬如说是你享福,说享福,我们会说这个人走运发财了,他的近况很满意,但是这里面有待缘的意思,待缘,所以要等待因缘。等待因缘,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最初你作福的时候,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多少人,大家的智慧去造这个福。你做人的时候这样子,你去得果报的时候,也要大家在一起,这个福报才能来的,你单独去享福,不可以,这个福报不来,要带那个福才可以。

  我看见报纸上,大概是在七七事变之前,在中国有个南天王,姓陈。他有个太太,他有时候不满意这个太太的行为,就把太太退回去,一退回去,他就倒霉;然后把这个太太请回来,立刻又走运。他尽管不高兴她,但非要在一起才行,在一起才能走运,不在一起不行,所以只好在一起。

  这在佛法的意思,就是待缘。最初你造福的时候,或者是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或者多数人,共同的智慧做这个功德。那么你在享福的时候,也要在一起。造罪也是,也要待缘。

  说你宿世,前多少生,你造了罪,造了罪,现在你遇见三宝,修行有成就了,但是宿世那个罪,现在来了,这个缘也来了,虽然你是圣人,但是这个时候,你也还是要受一点,这就是缘的问题。所以若说转轮圣王,或者不是说转轮圣王,他父亲也是国王,他儿子也是国王,那么当然他这一生不会太坏。所以得涅槃了,惑业苦完全清除了,但是还是有次第的。原则上说,就是惑业苦都寂灭了,完全清除了,你这时候就是越苦海了。

  前面说是「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慧,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也可能有次第,也可能这个人没有次第。他在持戒的时候,他就学习般若波罗蜜,他也是修定;也有的人受了戒,也欢喜静坐,不欢喜般若波罗蜜,不学;有的人受了戒,受了三皈五戒,也不修定,也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不高兴去读经,也不听经。听经这句话,应该说就是自己也不看经。那么就是只有一个戒,如果没有定,也没有慧,这个戒也不会坚固,你也很难得到正见。所以佛教徒的身份,也可能过多少日子,我不信佛了,也可能是这样。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不够,随时就可能会变。

  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学习佛法的情况,也是各式各样的。如果他的因缘好,他戒定慧都能具足,而后能够登上涅槃山了,从初果须陀洹开始,大乘佛法说是初得无生法忍开始,那么就像《金刚经》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登涅槃山了。当然由初果到阿罗汉,由初得无生法忍,一直到佛,这个涅槃山,你才能够「德无不备,曰圆;累无不灭,曰寂」,这才是圆满。那个时候,那是一个大安乐的境界。不像在人间的圣人,人间的圣人,有的时候表面上还有些不如意。这个是「愿我早登涅槃山」,这句话也就是前面「越苦海」的意思。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无为」这句话是对「有为」说的。无为这个词,不只是佛教有,其它的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也有这种话。但是佛法用这个词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也可以用两个意思解释,一个解释,是凡是因缘生法,是凡是因缘条件组成的事情,他都是有生,有灭,有变化的,就叫做有为;没有这样的生灭变化,就叫做无为。这是佛法的意思,这个也很简单。

  第二个解释,这个有为怎么讲呢?就是烦恼所为。有为就是烦恼所做的事情,叫做有为。无为就是不是烦恼做的事情。说涅槃,假设说不生不灭的理性,这一定是清净的无分别智才能够达到的境界,不是烦恼能为的,不是烦恼能接触的,所以叫做无为,也有这样解释的。

  这个地方,无为这个话,其实也就是涅槃,也就是《心经》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诸法空性,它就叫做无为。无为这个地方放个「舍」字,什么意思呢?这个舍,就是房舍。这个地方用个舍字,等于是个譬喻,譬喻我们居住的房舍。我们在房舍里边住,我们感觉到很安稳,这里没有毒蛇,没有恶兽。尤其是现在先进的国家,进步的国家,冷的时候,房子里不太冷,空气可以调节;特别热的时候,这个房子里也不太热,那儿有调节的设备,使令你不受大寒大热的苦恼,使令你很安乐自在地在这里面住,这是「舍」的意思。

  现在这个地方用这个「舍」,来譬喻,来形容无为的事情。就是无为这个地方,是个安乐的住处,我们住在这里就是最好的,是最安稳,最自在的地方,表示这个意思。本来我们人,譬如说我们是住最好的房子,我们在里边住,我们为什么要到无为那里去住呢?我们现在住这个地方不是很好吗?这个地方不太好。

  普通说这个识,有一个词,叫做四识住。四识住就是色、受、想、行是识所依止的地方。我们这个第六意识,这个意识在什么地方住呢?就在色、受、想、行上住。色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识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住。受、想、行也是识所居住的地方。我们这个识在这个地方住,我们自己感觉怎么样?我们这个身体,若是随时有病的时候,这个识就感觉到苦恼。不管你是牙疼、头庝、肚子疼,各式各样的病痛,这个识就感觉到苦恼。感觉到苦恼,这也就是受想行。

  可见我们这个识,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不快乐,这不是一个好的居住的地方,不是安全的地方。说我们现代的建筑师、工程师能造出很好很好的房子,这也靠不住,这房子也不太好,因为很容易破坏。地、水、火、风都能把这个房子破坏,地震能破坏它,水也能破坏它,火也能把这个房子破坏,风也能把这个房子破坏。说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也不是好地方。我们到天上去,天上也不好。所以所有的这些有为的境界,都是不安全的,唯有无为这个地方,是不可破坏的,是最安全的了。

  这一段文是观世音说的,在其它的经论也有这个话。佛菩萨告诉我们,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无为,就是诸法实相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个最好的房子,我们可以到那个地方去住,所以叫做无为舍。那个地方,其实也就是涅槃。

  到了天上去,天上虽然不老不病,但是要死亡,就是又破坏了,死能把这些事情破坏了。所以到了无为的地方住,就没有这个问题,永久地安乐自在了。所以就是「愿我速会无为舍」,希望我能迅速地契合无为舍,我到那个地方去住,就是这么个意思。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涅槃,是用三个譬喻,表示这个涅槃是很高的。初果圣人还没圆满,要继续修行;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也没圆满,要继续修行到佛的境界才圆满,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这个无为舍,用舍来表示无为是安稳处。现在说法性,用身作譬喻。用身作譬喻,说是我们人间的人,这个四大,这个生理的组织:地、水、火、风,由业力假藉父母的液体。

  我们自己前生造的业力,用父母的液体,把他组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出胎以后,也还要依赖空气、营养,继续地支持他,这个生命逐渐逐渐地成熟了,就成为一个大人,这是这样的身体。这个身体当然为老病死破坏了,可能也有多少如意的事情,但是如意的事情很少,苦恼的事情很多,这个不如意事,特别多。可见人间的好事不是太多。这是人间的这个生命体,这个身体不对劲;天上的身体也不行,刚才说了,他也要死亡的。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体才是最坚固的呢?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的毕竟空性。它是不可破坏的,永久没有老病死了。你若成就了法性身,就是永久也不会老,也不会病,也不会死亡的。

  我以前讲过,我们从头说。譬如说有的人静坐的功夫稍好一点,他能够出神。出神是什么意思呢?我是出家晚,在东北出了家,很快的跑去香港。到了香港以后,就听年纪大的老和尚说。这个人和我还算是师兄弟吧!他说在东北的时候,有些老和尚,老和尚有几种情形,就是夜间,东北的长春以北,是很冷的,长春以南,像沈阳、郢口天气稍为好一点。年纪大了,那么这些老人在夜间要出来小便。东北那个地方,是个农村,是个落后的社会,不像这个地方,房子里面还有车,有卫生间。所以那些老和尚,他们要到外边去洗,夜间也要到外边去小解。但是这些老和尚就是有点功夫,他就是坐下来,一出神。换一句话说,就是出来一个小孩,这小孩到外面去小解,能有这种事情,这是一样。另外一样事情,说是老和尚什么时候有事情,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走到中途,喔,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办,那么他不回去,他就坐在那里,他坐在那里,就出来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回去了。回去了,就把这个事情办好了。这就是出

  神,有这个事情。

  这个境界,当然是要有功夫,没有功夫,这个事情做不来。不过有个解释,这种出神,有阴阳的不同。有阴阳的不同怎么讲呢?就是他出了这个小孩,别人不能看见。好像没现出形像,那叫做阴;能现出形像,别人能看见的,叫做阳。有这种事情。头几年在柏克莱住的陈健民上师,我从他的文章,从别人的介绍上看,他有这个能力。当然这个事情,这也要有点修行才可以,这是一种。

  其次,《楞伽经》说到意生身的事情。说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有意生身,那就是圣人了。圣人当然一定要有禅定,他就要比刚才说的,那个力量,那个作用是更大了,那么叫做意生身。刚才说出小人,实在就是意生身。我们说俗话,叫出小人,实在用佛法的意义来形容他,这样的称呼好一点──意生身,就是他心里面要有禅定,在禅定里边,他心里面一作意,一想就出来了。

  不过我们刚才说的这种境界,我在香港的时候,那位老法师告诉我这件事,我猜这还是凡夫境界,还不是圣人。刚才像《楞伽经》里面说的十地菩萨,那是圣人的境界了。圣人的境界,那么他叫做意生身。这个意生身也随着他的道力,逐渐地进步,逐渐地进步,那么到八地菩萨以上,那就不可思议了,那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当然就是他已经完全把三界内的烦恼,全部的清除了,那是清净、无漏的境界,那就是可以称之为法性身了。因为他见到法性理了,与法性统一了。

  我们说是用语言文字去形容,说这个法性是这样子,我们听见这种话,看见这样的文句,我们心里面想、思惟,当然我们初学佛法,只有这样开始,但是真实的境界不是这样。真实的境界是没有能、所的分别,不是有个能分别、所分别的境界,不是这样子。那么与法性统一了的境界,那个时候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意生身,那叫做法性身。

  这样说法性身,可以分成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这位菩萨,他从开始得无生法忍,就是开始入了圣道以后,他由大悲心的推动,他常能去弘扬佛法,去普度众生的。那么他有这样的行为,也就是所谓功德了。这个功德逐渐地增多,那么由这样的清净功德招感的一种果报,所谓意生身,就是这个果报。这样的果报,还是有形相的,当然不是凡夫能见到的,不是凡夫这个肉眼能见到;也不是阿罗汉的天眼能见到的。大菩萨的境界,连阿罗汉的天眼都不能见到。那要是弃舍了这个生死的身体,生到佛世界去的阿罗汉,回小向大了,他也有法性身了,那样的人才能见到那个境界的。

  那么这样说,那样的法性身,有形相的,有种种不可思议作用的。我们通常说是无量寿,那个法性身就是无量寿了。寿命是永久的了,不会再死亡的了,没有这个问题了。这是一种法性身。其次就是离一切相,不可思议的,就是法性理。你和这个法性理统一了以后,那个如如智、如如境统一了,那个离一切相的境界,那个是法性身。这样讲,就是两种法性身。

  这个离一切相的法性身,就是说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离一切相的那个,就可以称之为法身;有形相的那个法性身,就是报身。这两种身,都是不可破坏的。

  说是「愿我早同法性身」,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凡夫的时代,感觉到我们现在这个老病死的身体,我们不满意,所以愿意成就一个最满意的法性身,这是这个意思。前面说最迫切的问题,我愿意离苦海,早得越苦海。那么愿我早登涅槃山,涅槃山就是安乐的地方。愿我速会无为舍,无为舍就是没有这些老病死了,没有这些有为的苦恼境界。愿我早同法性身,法性身就是永久常住不可破坏了。其实这是一回事,但是譬喻不同,名字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但是又是一回事。这是告诉我们,要念大悲咒的时候,前面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要「起慈悲心」。

  起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怎么样叫慈悲心呢?就是发这十个愿,这是一个最清净、圆满的大悲心,不是我们一般的慈悲心。我们一般的慈悲心,不是广大圆满。

  由前四愿的发无上菩提心,中间的愿:乘般若船、戒定道是愿,越苦海、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是所得的果。发了这样的愿,再念大悲咒,是这样意思。你若发了这样的愿了的话,你就不是普通一般的人了。在佛菩萨的慧眼来看,这个人就是未来佛了,这个人将来一定要成佛的。你若发了这样的大愿,你是将来的佛了,那么你要念大悲咒的时候,你的功德是很大的。

  譬如说是我们拜大悲忏,我们(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有缺录)...就是不同了。如果你发了这十个愿,然后再去念大悲咒,那是什么情形?说我没有发愿,我不要那么啰嗦,我就是随随便便自由,然后我就念大悲咒,我希望我的愿望成功,我希求的事情,佛菩萨帮我的忙。这情形也不同的。佛菩萨是慈悲,会帮助我们,但是按佛法的理论上说,有因才有果,你不造因就没有果。这个果,说是你自己不努力,佛菩萨给你一个果报,不行!这个事情办不到。但是你自己努力,佛菩萨可以帮你一下。所以我们若念大悲咒,大悲咒有不可思议的灵验,但是我们读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才知道,你要有这样的愿,才可以,它才有灵验。你说大悲咒很灵验,我念了很多遍,我也没有满愿!是的,是没有满愿,但是你还是条件没准备好,还不行。

  这十个愿,里面的意思很深的,很广的。我很笨,我只能讲到这里。这个意思我说完全了,现在我说第二样,说忏悔这件事。我是从香港来的,所以说话,有的时候就会想起来香港的事情。在香港一般佛教徒的情形,在年终的时候,要供天。供天做什么呢?就是这一年很顺利,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谢谢天的保护,所以要供天。新的一

  年要来了,我们也祈求天的保护,希望事业能够成功,或者就是希望能发财。这样做,这也是人之常情,也不能说不对。我们拜忏也可以有这样的动机在里面,或是说我们过去这一年,我们一直地不能约束自己,我们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忏悔忏悔。新的一年,我们也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我们身心安乐,事业也能容易成功,能够发菩提心,能够善根增长,这样也很好。我们这样子诚心的忏悔,也是好。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但是在佛法里边,忏悔这件事,不是在年终的时候才忏悔,应该是时时的忏悔。在经论上看,弥勒菩萨他在过去的时代,他修行的一个项目,就是忏悔,昼夜六时,有六时的忏悔,昼三时、夜三时,每一时都有忏悔。可见弥勒菩萨,在过去时代,他睡觉的时候,他不是连续睡几个钟头,他睡这么一、两个钟头就不睡了,不睡,就起来用功修行,其中有一项是忏悔,时时的忏悔。

  时时的忏悔,这件事在佛法里面来说呢,在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人来说,忏悔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刚才说了,我们的身口意很粗犷,烦恼的力量很大,自己有的时候约束不住自己,就会做错事。做错事情就是有罪了,有罪怎么办呢?佛菩萨慈悲给我们开一个缘──忏悔。忏悔会怎么样呢?就是能使令轻微的罪过,能全部的消灭了,轻微的罪过,能完全消灭清净。重大的,强大的,有力量的罪过,能令它软弱一点,不是那么强。

  软弱一点,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罪过,将来还是要受果报的,要受苦报。受苦报的时候,时间不会那么长。你若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这个罪报,这个苦恼的境界容易转变过去。若是强大的时候,这个苦恼的境界长,你念观世音菩萨,不容易转变。所以忏悔有这样的好处。

  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地忏悔。忏悔,一方面使令罪过减轻了,息灭了,另外我们也容易开发智慧。我们读印光老法师的《文钞》,他时常用一句话:「业消智朗」。这个「业消智朗」,就是罪业它一消灭了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就明朗了,就光明了。这就是罪过一息灭了,我们容易增长智慧,这个智慧若是增长了,我们就不容易犯错误,很多有功德的事情也容易成就,就不会像以前那么样的笨,那么样的愚蠢,常会做错误的事情。

  以前多少年了,有一个人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问我:「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罪呢?」这个意思是说,说是这个人品德很好,他也可能不信仰佛教,但是他的品德也是不错的,他没有做什么坏事,那么他没有什么罪吗!你做错误的事情才有罪,他没有做错误的事情,应该说没有罪。那么你怎么知道他有罪呢?他向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可能会有答复,怎么答复的,我记不清了。但是我现在解释这个问题。

  怎么知道会有罪?这个事情要是严格地说,我看没有一个人没有罪的,任何人都有罪。我们可以问一问这个人,譬如说是吃饭,这是很平常的事。这个饭做得很不对你的口味,你会怎么想?说是你遇见了如意的事情的时候,你心生欢喜,你遇见不如意的事情,你的心情怎么办呢?你自己问一问。如果说是你心里面,也是随着寒热、冷暖的境界变动,那就可以知道你有罪,你心随境转了,你就会做错事情,你就可以知道你有罪。

  我举一个例子,我不知道这个例子举得合不合适,你们再想一想。就说汉高祖──刘邦那个时代的人,三杰之一:韩信这个人。韩信这个人,他受胯下之辱,他受漂母的呵斥,他都能忍受。逐渐地,逐渐地他后来作了山西王,作了怀阴侯,这在当时是一个有军权的人物,连汉高祖都要怕他几分的。这种人,后来我们《史记》上看,有人报告汉高祖,说是韩信要造反。大家就开会议,说怎么办法?刘邦的部下也有很多将军,就说:「打他」。陈平说:「谁敢同他打」?陈平这一问,没有一个人敢发言。这就可以知道,刘邦所有的这些将军,认真地来说,没有一个人敢同他斗,都是怕他。

  这时候不敢打,怎么办呢?就是这个书生,不敢轻视,你不能轻视书生的。陈平就出个主意,就是「委由云梦」。就是汉高祖刘邦,你可以「委由云梦」,你的心意是要抓住韩信的,但是你不要到韩信那里去,到他旁边一个地方去,看他怎么反应?如果他来了,就预备几力士,一伸手就抓住他了,你不要派军队出去战,不能这样做。果然陈平这个计谋成功了,就抓住他(韩信)。抓住他,就把他放在车上,他就和王(刘邦)说话。韩信当然说得很明白,现在中国已经统一了,世界太平了,用不着我了,当然是把他抓住,安心一点!所谓功高震主,这是人之常情。

  到了长安以后,这等于是软禁了,韩信这个心情不快乐,后来真就是要造反了。造反,他的计划是什么呢?他又没有军。当然我是小孩子出家,我那能议论这件事,我这又不知自量了。你以前做山西王的时候,作怀阴侯的时候,你有军政大权,你有军队在手里,你都不造反。到了长安去,你家里面只有三百个工人,这时候想造反。我以为这就是个错误。当然韩信可能用三百个人,战你十万个人的军队,他也可能有这种想法。结果是有一个工人,犯他的规矩,他打这个工人,这个工人偷偷的跑出去,就报告了,说他造反。造反了,这个时候刘邦不在长安,这几个书生:萧何、陈平这几个在,张良也是在。这几个书生又开会,开会,就派谁去请他(韩信)来,他不来,不来,说派萧何去请,萧何就去请他。请他,他也不愿意去,萧何说:「你到一到,然后你就回来」,他就勉强同意了。到那里,还是几个力士一伸手就把他抓住了,然后当然就是把他杀死了。

  但是我在想,韩信用兵如神,他是战无不胜的那种境界,他有那么好的头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造反!训练三百个工人要造反。你打了这个工人,这个工人他会怎么反应呢?他就没有想到这件事。所以这件事情失败了!我们通常说:「智者千虑,不如一失」,我可以这样讲。但是这件事,我的想法是什么呢?韩信有罪,他杀死的人太多了,太多了,他现在要开始受报,所以不得好死。他这个罪,使令他的头脑没有那么灵活了,就胡涂了。所以他就是自己做一些愚蠢的事,把自己害了。

  所以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罪呢」?你有的时候,头脑不灵活,就知道自己有罪,可以证明你有罪。韩信那么好的头脑,他还会这样子,要是我们头脑没有那么好的人,更是容易胡涂啊!为什么会胡涂呢?当然懂得心理学或生理学的人,说是脑神经什么什么的,其实按佛法来说,就是你有罪。你这个罪,使令你要受报了,你自己会有一个引发性,你自己会出来一个引发性,引导这个罪过过来,所以就是这样子。

  我们日常做什么事情,大事情、小事情;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多得很!有的时候会判断错误,当然可能判断错误的结果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我们也是有罪。这个罪过,我昨天讲,要待缘,缘没有来的时候,可能这个罪还不出来。但是缘若到了,那就不行。

  我对一个居士讲,我们任何人都有罪,就像什么事情呢?就像你开的车,有了毛病了,你不修理,你还在公路上跑,忽然间这个毛病爆发了,在公路上就出事情,危不危险!说我们的身口意里边,无量劫来,没有疑问的,会造了很多罪,他随时会发现,发现的时候,你就有问题。若是我们常常忏悔,就是虽然没能完全息灭,总是使令它软弱一点。这种果报出现的时候,容易处理。所以我们应该常常忏悔,不只是说,非要在年终的时候才忏悔。这是第三段,我讲完了,接下来我讲第四段。

  第四段就是「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愿我速知一切法」,一共是十愿。这十愿,我在想,我们或者我有病,医生治不好,我要求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能够消灭我的病痛,使令我恢复健康;或者我有特别的什么困难,我要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帮我的忙。那么观世音菩萨提出这样的条件──「愿我速知一切法,愿我早得智慧眼,愿我速乘般若船」,提出十个条件。这等于是发无上菩提心,要修学圣道,要得无上菩提的这种境界。为什么这样子呢?观世音菩萨提出这种条件来。

  你要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你想要求我帮忙,你要发这十个愿」。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么一个口气。这个我也在想,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应该说,喔,我现在有困难,你求我帮忙,我就给你解决这个困难好了,为什么要发这十个愿呢?我的虚妄分别,观世音菩萨的想法,譬如说你有病,你求我,我把你的病痛治好了。这件事,观世音菩萨应该有这个力量,能够把你这个病痛除掉,他能的。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你过了多久的时候,又有病了。像我刚才说的问题,是一个问题,

  因为还有很多的罪业,有很多的罪业,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给你转了一下,过了一个时期,你那个罪业又发生作用了。

  这个罪一来了,不是有病,或者就是有其它的问题,那么你还是没能够得安乐。说是把你这个病治好了,将来你还是有问题,几时这个事情才能完呢?所以你还是要去求观世音菩萨,还是要这样做。这样做,观世音菩萨再帮你忙,也是可以,但是你的问题始终还是不能完的,那怎么办呢?所以观世音菩萨提出这个条件,你若肯这样发愿的话,真实诚恳地发这个愿,就是一劳永逸了,就是将来你成功的时候,你就可以得无生法忍了,你可以成为法身菩萨,你成佛了,那么这个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如果你不发这个愿的话,只是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帮你忙了,你永远还是生死凡夫。

  《大智度论》上,举莲华色比丘尼的一个因缘。莲华色比丘尼,她是大阿罗汉,有六神通的大阿罗汉。有人说:「佛法歧视女人」。其实佛法真实是平等,女人一样可以得六神通,可以得大阿罗汉;也可以得无生法忍,可以成佛,男女是平等的。这个女人出了家,得了阿罗汉果以后,她就到各地方去,贫苦的人也好,富贵人家的女人也好,就劝她们出家。你是年轻的女人也好,你是年歳大一点的女人也好,不管怎么样,就劝这些女人出家。劝人出家,有的人,当然有多少福德因缘的人,我不单单说是女人。年纪也不大,对他就不同意,就说:「你劝我们出家,我们现在这个情形若出家,出了家以后不能持戒,犯戒,犯了戒不是要下地狱吗」?莲华色比丘尼说:「下地狱就下地狱嘛」。说:「下地狱不是要受苦吗」?「是的,下地狱要受苦。但是你出了家,和没出家,没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的人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说是你根本与佛法无缘,你不栽培善根,你造了很多罪,你要下地狱了。下地狱,有可能经过饿鬼、畜生道,又来到人间。来到人间,你可能做善事,有可能做恶事,又是到地狱去了。就是这样流转。要是你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你出过家,你修学过戒定慧了,愿我速乘般若船,你发过这个愿,栽培善根了,那就不同。就是你造了罪,下了地狱,你从地狱,三恶道出来以后,一定会遇见佛。遇见佛的时候,你善根成熟了,你最低限度得阿罗汉果。得无生法忍,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大菩萨了。从那么以后,就永久不会再堕落了。所以出家还是好过在家。

  现在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意思,说是你有问题,求我帮忙,我若不教你发无上菩提心,不这样发愿的话,你的问题没个完,老是要求我帮忙,如果你发愿,终究有一天,这个问题就彻底地解决了,就不须要再求我了,那么不是很好!所以我在想:我求你帮帮忙,你提出来这么大的要求,我这么推测,这个原因就在这里。你若是发了这十个愿,你诚恳地发了愿,那就不可思议!我们在想:这个愿我很难办到,

  你这个观世音菩萨,求你这么难,他提出这个条件。我看这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问:从一些亲戚、朋友,或者书本上,说有的愿,你希望观世音菩萨帮忙,但是他们有的愿,发得比较小一点,这个做得到,可是这个好像比较长期的。这些愿,如放生、素食,或者是做一些什么功德。发一些愿,是否可以救一些急难?

  答:一般说是,我发心吃素,或我要放生,当然也是好。我看,观世音菩萨教我们发的愿,我看这个愿好更好,因为这个作用是很大,作用很大很大。说是我能放生,我能吃素,也是好。但是放生和吃素,对于得涅槃的关系,疏远了一点,得三乘圣道的这个力量疏远一点,所以还是发这个十大愿好。当然这个比较容易做。放生好像也容易做,吃素,有的人好像感觉困难,但要能做到,也是好。如果是发心吃素,或者是发心放生,要知道放生和吃素的动机,为什么要吃素?我为什么要放生?要把那个真义能认识清楚,就是发慈悲心。

  说是我吃素,就是对这一切的动物发慈悲心;放生,我们一般说放生,也就是放鱼,或者鸟,或者什么的,也就是对牠们有爱心,也是一个慈悲心。我们说,哎呀,我现在有病,我吃素,我去放生,用这个功德,使令我的病痛好了,这个也等于是个贸易。但是也好,不能说不对。但是你要明白这件事,这个行动的动机,是慈悲心的话,你就发心对一切人都有慈悲心,我认为会比放生功德大。你见到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哥哥、我的妹妹、我的嫂嫂,我的所有的朋友,认识、不认识的人,我都发慈悲心。我认为这个功德,要好过放生的功德大,比放生的功德还大。说是我放生了,啊,这只乌龟,我把牠放到海里了,回到家,我哥哥说一句话不对,破口大骂。我认为这个还不行!这个也有功德,你放生也有功德,但是功德不是太大。如果说是他骂我一句,这不是他的本心在骂我,是他的烦恼起作用,他的本心还是好的。你常这样想:他的心还是比我好,他只是一时有点烦恼。这个烦恼过去了,他还是对我好的。你总是想他们都对我好,我对他们都发欢喜心,不去计较这些事情。你若常这样子,我认为你的病,很快会好。《大悲心陀罗尼经》这个后文我们还没有讲,后文上面说,我们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求观世音菩萨,应该是要拜三七二十一天,不是拜三天,应该是拜二十一天。但是我们业障重,发不起来这个心,拜了三天就感觉辛苦。

  问:我们若拜一天,要拜几部?

  答:有两种情形,一个是大众一起拜,一个是你个人单独拜。若是大众一起拜,像我们这个情形,我看顶多就是拜四次,多的话,可能就拜不来。如果你一个人自己拜……,二十一遍大悲呪,最慢就是一个小时,拜一遍就是四十五分钟,那么一天可

  以拜六部。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现在的文,是说念大悲咒的方法,须要先发菩提心,「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前面是十愿,讲过了,这以下又有六愿。前面的十愿,是诵持大悲咒的人,自己发的愿,对于自己祈求无上菩提的愿。我上一次讲的时候,分为愿、行、果三种的不同,这以下的六愿,是由大悲心为一切众生除苦的愿。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这是说诵持大悲咒的人,我若面向刀山的时候,刀山自然地就破坏了。刀山是杀业特别重的人,受苦的地方。杀业重的人,他在前一生,前多少生,用这些武器去杀害一切人,自己受报的时候,也还是有这些武器来伤害他的生命。这样的人,受这样的痛苦,譬如说诵持大悲咒的人,发大悲心,「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使令他的痛苦能够停下来。这是地狱的境界。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这也是地狱。就是特别炎热的汤,这个罪人在里面受苦。念诵大悲咒的人,发出来这样的大悲心:「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前面两个愿是别说,这一愿是总说。我若向地狱,地狱自然消灭、破坏了。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饿鬼就是常受饥虚的痛苦,没有水饮,没有饭吃。这样饥饿的鬼,几千年、几万年,长时受饥食之苦,但是他不死。诵持大悲咒的人怜悯他,说「我若向饿鬼,饿鬼自(然会)饱满」,能够远离饥虚之苦。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阿修罗在六道众生里面,他算一道,如果说五道,他就属于鬼神之类,也是有种种神通的人。恶心自调伏,他对人也有恶心。在《法苑珠林》上,记载一个阿修罗的故事。我们人间的人到山里面,忽然间在一个地方遇到了阿修罗,阿修罗当然比人的身量高大。阿修罗就送给他一个果,这个阿修罗就说:「你吃这个果以后,你要赶快回去,你不能耽搁时间」。这个人可能没有这种知识,所以吃了这个果,他也是回家了,但是走路的时候不是走得太快,他在两山之间走过去,可能是从一个洞走过去,他吃了这个果以后,他这个身体就变大。还没走出地洞,他这个身体已经挤在洞里面,就走不出去了。《法苑珠林》上记载这么一件事。

  阿修罗在佛在世时的情形,也有阿修罗相信佛教,听佛说法的。但是他对于佛也有疑惑心,他心里面想:佛为我说四念处,佛为诸天说五念处,他(诸天)多一个,给我说,就少说一个,就是这样疑惑。他疑惑佛偏袒诸天,歧视阿修罗,总是认为佛对别人好,对我不好,这样疑惑。

  有位居士说:佛是偏袒诸天,歧视阿修罗的。说是释提桓因常常到佛这里来,请求能战胜阿修罗的一个方法,佛就给他一个方法,所以就是把阿修罗打败了。这就事实上证明,佛是偏于诸天了,并不是一个公平的地位。这个说法是个误会。你读《大品般若经》上,可以知道这件事。就是阿修罗要恼乱诸天的时候,佛告诉释提桓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样念的时候,阿修罗自然会撤退。只是把战争停下来,并不是阿修罗受到伤害,诸天占了便宜,不是那样子。你读《大品般若经》可以看出来。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诵持大悲咒的人,对于阿修罗也有慈悲心,所以能使令他所有的恶心能够调伏,不生起。「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畜生的世界,特别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受持大悲咒的人,如果面向他的时候,希望他自然地,很容易地能成就大智慧。

  这个智慧,如果按人间的情形来说,能够相信善恶果报,这是第一个智慧。做善有善报,做恶有恶报,你有这样的信心,这是第一个智慧。能够通达人命无常,事事都是无常、有变化的,这是第二个智慧。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这一共是六个愿,指示诵持大悲呪的人,观世音菩萨说,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个文就告诉我们起慈悲心的相貌。面向一切众生的时候,希望一切众生远离苦恼,得安稳住,你要有这种慈悲心。这段文就是诵持大悲咒的人,你要这样发大悲心,你在诵持大悲呪的时候,你会得到大悲呪的灵验,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大品般若经》,说到了一件事。就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譬如他作梦,梦的时候,这一个地方有了大火,有了大火的时候,这个菩萨在梦中说:「如果我得无生法忍的话,希望这个大火熄灭」。这个大火就熄灭了,他这么一发出来这个诚实之言,大火就灭了,那么这个菩萨就是得无生法忍了。

  他醒觉了以后,当然这是个梦。醒觉之后,能看见一个地方起了大火。对于人的财产,损失很大的一种境界。这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说:「我在梦中有这样灵验,我现在醒觉的时候,如果我真是得无生法忍,希望这个大火熄灭」,这个大火就熄灭了。这是圣人,不是凡夫的境界。和现在的文不一样。当然念大悲咒的人,发这样的愿,也通于凡圣,像前面观世音菩萨,他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他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他就超到第八地。这也通于圣人。

  这是《大般若经》说这件事,可是同时又说出来不同的事情。就是菩萨未得无生法忍,他也发这样的誓。说看见起火了,啊,我若得无生法忍,希望这个火熄灭,火也不熄灭。火会熄灭,是怎么熄灭的呢?不是这个菩萨他自己有这个力量,而是魔王

  从中动了手脚。魔王的力量使令这个火熄灭了,但是这个菩萨自己不知道,认为这是我的力量,这个火熄灭了。于是使令这个菩萨起了增上慢,对于其它的菩萨就分别:我是得无生法忍了,你们都是生死凡夫。于是乎就会起很多的纠纷,会引起很多的烦恼。

  这个事情,在《大品般若经》上,佛就说:「菩萨要善于知道是魔,非魔」,要知道这件事。现在这段文,当然是通于圣凡,可是应该是偏重于凡夫,只是发这个愿,不是说你有这样的实效。这只是说,你遇见苦恼的境界,你要发大悲心,应该是这样子。

  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前面是说发愿,发愿以后,还要至心称念我的名字。这个至心,后边的文,或者其它的经论上,说是有至诚的心。这个至诚心究竟是什么心呢?就是真实的心,你心里面没有虚伪。以真实的心来称念我之名字。这个「我」,就是观世音菩萨自称,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专一其心,忆念我本师,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师阿弥陀如来。

  通常说这个本师,如果说是我们受戒,给我们受戒的这个人,是我们的本师;或者是我出家了,给我剃度的人,也算是我的本师。出家以后,授我沙弥戒的比丘,也可以称他为本师。授比丘戒,授菩萨戒的人,都可以称他为本师。

  但是其中有一个,你因这一个人的开导,发无上菩提心了,这个人是你的本师;或者是你因为他的开导,你得无生法忍了,那么这个人是你的本师。现在这里是说:亦应专念本师阿弥陀如来。若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说,释迦牟尼佛是一切佛教徒的本师,因为这个世界所有的佛法,都是由释迦牟尼佛那里来的。

  现在观世音菩萨,称阿弥陀佛为本师。「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呪」。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经》的经文上,就是说: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我们拜大悲忏,到这个地方,就是念十声,「观世音菩萨」念十声,「阿弥陀佛」念十声。这就是大悲忏的编集者:四明尊者,他这样规定。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呪,就可以诵此陀罗尼神呪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一宿就是一夜之间,你能够诵满五遍,就能够灭除去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里边,百千万亿劫的生死重罪。百千万亿的生死重罪,从这个时间的数目上看,这个罪是很多了,还加上一个「重」字。念五遍大悲咒,能灭除去这么多的罪过,可见大悲咒的威力有多大。可以这样解释这个意思。

  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前面念大悲呪的方法说完了,就是念大悲咒能够除罪。以下是「若诸人」间,或者天上的人,「诵持大悲」的「章句」。这个章应该说是全部的大悲呪,句就是章里边的一句一句。「临命终」的「时」候,「十方诸佛皆来授手」,就是十方诸佛都伸手来提拔你、来救护你的意思。「欲生何等佛土」,你愿意往生那一个佛世界。「随愿皆得往生」,都可以往生的。

  我们现在居住的,当然这是凡夫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就是苦恼的世界。佛的世界是和平、安乐的世界。我们到和平安乐的世界,当然是好过不和平的世界,所以愿生佛世界,也是对的。不过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还有很多的好朋友在这个世界,我们走了以后,同这些人分离了,分离了,有的人就不愿意到佛世界去。

  这个意思在大本的《阿弥陀经》上有提到,提到阿弥陀佛国世界的人,在那里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修学佛法,那么你修学有成就了,你随时还可以到其它的世界,你也可以回到你原来的世界,所以并不是留在那里。

  所以这上面,临命终的时候,十方诸佛都来授手,这是个非常殊胜的境界。我们凡夫难免有些错误的地方,命终的时候,若跑到三恶道去,是很苦恼,若是因为念大悲咒的功德殊胜,使令罪业潜伏在那里不动,佛菩萨接引我们到佛世界,这是佛教徒最吉祥的事情,非佛教徒很难有这样事情。因为非佛教徒不相信佛法,他不肯念大悲咒,当然就不容易有这样的事情。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诚。

  底下这一段文,在大悲忏上有引。观世音菩萨又对「佛」说:「若诸众生」,他肯「诵持大悲咒」。「诵」就是把大悲呪背下来了;「持」就是不忘。你天天的念诵大悲呪,当然不忘。你要是诵下来以后,你不念,不念,就忘了。诵持表示天天的持诵。这个人若「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誓是决定的意思,我决定不成佛。

  我以前曾经讲过,这个咒的作用。意思就是大悲心陀罗尼这个章句,为什么我们念它,它会有这个作用呢?就是千光王静住如来,或观世音菩萨,由他那个清净无为,

  离一切相的那个清净心、大悲心,加持了这个咒,赐予这个咒有这样的力量。

  譬如说是一根针,医生对这个针说:说是希望这个针,它能治好人的病痛。他就这么祝愿。这个祝愿可能灵验,也可能不灵验。但是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说,要是得了禅定的人,他要祝愿,就会有灵验;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心里面散乱的人,你想祝愿就不一定灵。大福德人也多少有些力量,有禅定的人,他要祝愿,就会有力量。

  得了禅定,他又成就圣道了,得无生法忍了,或者是到了第八地菩萨这个法身菩萨;或者是成佛了的人。他那个圆满、清净、光明的大悲心,他能够祝愿这个章句,他有这样的力量。他说:「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他就是赐予这个章句有这个力量。有这个力量了,他就是会有这样的灵验,你若这样诵持,他就不堕三恶道。

  「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若不往生到诸佛的世界去,我决定不成佛。前面是远离苦恼的世界,这个地方是到安乐的世界。「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有罪,造了罪的人,自己没有办法调转业力,当然就随业流转。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神咒,能令你转变,使令你不堕三恶道。

  我们愿生佛世界,我们没有神通,是个普通的凡夫,说是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去,这是很不容易,这是很难的。但是念大悲咒,就能成就这件事。若用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等于是有飞机票,你若念大悲呪,等于是有一张飞机票,那么你坐这个飞机就是到阿弥陀佛国。

  这底下: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有的人欢喜静坐,欢喜静坐,但是坐下来的时候,用奢摩他的方法,让这一念心,叫他一心不乱,很困难!很不容易!很不容易一心不乱,很不容易得禅定。你现在,一天如果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然后你静坐,你试一试,他就好得多,他就容易一心不乱,你试一试。

  现在学习科学的人,什么事都要实验,实验一下,看这件事对不对;现在这个事情,也是可以实验的。你一天念更多,更好。你念,普通地说,是一分钟一遍,六十分钟,如果你念熟了,能念六十多遍,不过你不要念太快,一分钟一遍,已经很可以了。一小时,念六十遍,一天念五百遍,或者六百遍大悲咒,我看也就可以了。

  或者是你发心拿出一点时间,连续地念十万遍大悲咒。你一天如果是念五百遍,你看要用多少天,把十万遍念好。你有所求,你求什么事情,求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这样做,你看看会怎样。

  现在说是得三昧,你就这样试验一下,你看看静坐会不会有进步。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三昧」是定,三昧也有的地方翻作三摩地,翻中国话,翻作等持,这个我讲过多少次了。「辩才」,是人内心的智慧,通达真理的时候,能善巧地表示这个真理的相貌,有这样的能力。真理不是容易表示的,但是他有这样的辩才,能把它很适当的表示出来。有什么曲折,他也能够如量的说明它,所以叫做辩才。

  有的人虽然没有念大悲咒,但是他也有多少辩才,他如果不同意你说的真理时,他会提出来相反的意见。那么在佛法上有辩才的这位诵持大悲咒的人,能够很合适地解释他的疑难,那就叫做辩才,他有这种辩解的能力。

  辩才也不是容易的。说是没有人难问我,我可以随我的意,这样解释,若有人难问的时候,我就不容易去解答;或者是稍为难一点,稍为有多少曲折的时候,我就不能说了。比较简单的,我可以解释,比较是隐微的事情,我就不大会说。

  那么我希望我有辩才,怎么办呢?现在有这个办法,诵持大悲咒,就能得无量辩才。可见佛菩萨这个大成就的人,对于初学佛法的人,知道他有什么困难,知道他有什么希求,给你一个方法,你按照这个去做,你就能满愿。但是你若不肯努力,那是不行的。所以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这一句是总说,前面是各别的说。于现在生中,于现在的生命存在的这个时期之内。一切所求,有的人并不是求不堕三恶道,他也不只是求生诸佛国,也不单是求无量三昧辩才,他还有其它的希求。其它的希求,这里不一样一样的提出来,所以就总说:一切所求。

  若不果遂者,若不满你的愿的话,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那就不是大悲咒了。这个意思,其它一切所求,你若肯诵持大悲咒,也能满你所愿。不过这底下还有两个条件,就是「惟除不善,除不至诚」,这是两个条件。惟除不善,不善就是恶事。下文有「斋戒」两个字。下边说是诵大悲呪的人,要斋戒。这样说,斋戒的意思,就是你的行为要好,你要诵持大悲呪,你的行为要好,这个斋戒是表示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地方说不善,是否和那个意思同不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和那个斋戒的意思相同了,那也就是重复了。我解释这个惟除不善,是指前面,你念大悲咒的目的,是避免堕三恶道;你念大悲呪,希望往生佛国;你念大悲呪,希望得无量三昧,得无量辩才,你或者还有种种、种种的希求。这个惟除不善,就是唯独是不可以希求恶事,是指这个意思。有些不合理的事情,你念大悲咒,不能满你所愿。

  说是某人和我有怨恨,我要念大悲呪呪他死,这就不可以。所以惟除不善,你有不好的愿望,我不能满你愿的。我这样解释,说是你还有其它种种对人不利的愿望,叫做不善,我想这么解释。如果说是念大悲呪的人,他的行为很好,那个意思在下文说了。

  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经》没有批注,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参考书,我就这么解释,你们也可以再思惟。或者有其它我不知道的参考书,也有可能。这是第一个条件:你不能够有对人不利的希望。有杀害人的意愿,这是不可以的,那就不灵了。除不至诚,第二个条件,你不至诚也不可以。你念大悲咒的时候,你心里面不至诚,就是不是特别诚恳,那也是不会有灵验的。用这两个条件。

  若诸女人厌贱女身,欲成男子身,诵持大悲陀罗尼章句,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前面说:一切所求,若不果遂,那是总说的,这底下说出来一样一样的事情。「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这个地方没有说时间。「若诸女人厌贱」这个「女身」,希望能够转成男子身。这个希望转成男子身,没有说时间,说我希望今生就转成男子身,或者我希望来生转成男子身,这个地方没有这样分别。「诵持大悲陀罗尼章句」,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你对大悲咒的灵验,你有小小一点疑惑心,那也不能满你愿的,你不能疑惑的。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

  这又说罪过的事情。「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常住」这两个字,我去查出家人的戒律,在盗戒这个地方。对于这个常住,道宣律师、灵芝律师就是大概地这么解释一下。我们上供的时候,「南无常住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这样子念。但是这个地方的常住,我看道宣律师、灵芝律师的说法,和那个意思有点不一样。他是说什么呢?是说寺院的财产,财产的所有权,这样的财产,这个所有权是固定了,不可以移转,那叫做常住。是这个意思。这不是私人所有的东西,不是私人的所有物,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常住,现在的僧团,出家人的寺院里边,要随顺国家的法律,那么就是你组织这个团体,由这个团体来管理这个财产。若随顺国家的法律,是这样意思;但是在律上,范围是大了一点。就是这一个寺院的财产,并不就是你这个团体里边的人管的,是十方僧的,十方僧都有权管理这个财产。这是律上的意思。十方僧,有的地方说是四方僧,东西南北四方,四方僧。

  侵损常住饮食财物,你侵损了饮食财物,你非份地侵损了常住的饮食财物。就是大众共同的受用,你吃两碗饭也可以,你吃三碗饭也可以,反正吃饱就好了。那是这个常住的饮食财物,你各别,特别地受用。或者你特别拿出来,自己随便支配,那就不行,那就是不合法。这样的罪过,就是犯了盗戒。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不要说一位佛,就是千佛出世,你向佛忏悔,都忏悔不来的。「纵忏亦不除灭」,这个罪也不除灭的!「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这个罪就灭了。这个地方应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向佛忏悔,这个罪不灭,若念大悲咒,就可以除灭。我想解释这个意思。比丘戒,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犯了根本戒,你不能忏悔的,是不通忏悔,不容许你忏悔把罪灭了,没有这回事!那么正好就是这个意思: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可是大乘佛法是可以忏悔的,你念大悲神咒,就能除灭;你能够读诵《大般若经》,观一切法自性空,也能灭罪,这在《维摩诘经》上也有说,在《大般若经》上也有说。不过《大智度论》的解释,说是能转重为轻,完全把罪都灭了,不可能!这个地方说:你诵大悲咒,即得除灭。

  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若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时的贪心,非份地侵损食用常住的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要对十方的出家人,对比丘僧忏谢。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按比丘戒的道理,就是没有达到犯根本戒的时候,这时候是可以忏悔的。前面说: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就是犯了盗戒的根本,达到那个标准了。佛在世的时候,当时佛制戒的时候,佛这样问:「现在国家的法律,你盗人家的财物,盗多少是犯死罪」?当时的法律是盗五个金钱,盗五个金钱的时候,犯死罪。因此佛就制订,说这个比丘,或者是比丘尼,如果你盗了五个金钱,你盗qu侵损常住饮食财物,若值五个金钱的时候,你就是犯根本戒了。

  下边这段文:若侵损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这是说不足五个金钱,不足五个金钱,你是可以忏悔的,你忏悔,这个罪是可以灭的。

  「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你没有向十方僧忏悔,但是你念大悲咒,念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十方师就来作证,对你说,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了。

  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惟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一切十恶五逆」,这底下又总说,人的十种恶法,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瞋、痴。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转*轮,这都是逆罪。「谤人谤法」,人家没有犯这种罪,你就说那个人有这种罪,那么就是谤人。谤法就是谤毁佛法。

  「破斋破戒」,破斋,过什不食叫做斋。过午,你又吃东西,违犯律的规定,叫破斋。或者你受了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或者是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菩萨戒,这里面有轻戒,有重戒。

  「破塔坏寺」,供养佛舍利的,你把它破坏了;或者是一个寺院,大众僧在那里修行的地方,你把这个寺院破坏了;或者你「偷僧祇物」,偷大众僧的财物;或者「污净梵行」,譬如说是你受了八关斋戒,你破他的戒,那么就是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若诵持大悲咒,使令这个罪灭了。

  「惟除一事」,什么事呢?「于呪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你诵了大悲咒,虽然没把重罪灭掉,但是能远远地为你作无上菩提的因缘,使令你终究有一天能发菩提心,可以成佛。

  前面的文,从「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前面说: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是诵持大悲陀罗尼咒的人,须要起慈悲心,发这十六个愿,这等于是念大悲陀罗尼咒的方法。之后的这一大段文,是观世音菩萨,加持大悲陀罗尼咒的力量,使令诵持的人,能得到利益。这说出观世音菩萨加持的力量。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其恶死者,一者、不令其饥饿困苦死,二者、不为枷禁、杖楚死,三者、不为怨家雠对死,四者、不为军阵相杀死,五者、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六者、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七者、不为水火焚漂死,八者、不为毒药所中死,九者、不为蛊毒害死,十者、不为狂乱失念死,十一者、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十二者、不为恶人厌魅死,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十四者、不为恶病缠身死,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诵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种恶死也。

  以下是说,诵持大悲咒的人,能得到的利益。以下是念咒能得利益,原因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若是没有佛菩萨的加持力,你念陀罗尼咒,是不会有灵验的。

  「复白佛言」,观世音菩萨又对佛禀白说:「世尊,若诸人天」,假设一切的人,一切的天。可见念大悲咒,不但是人间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念大悲咒。人到无求品自高,你若有所求,也就表示自己有所不足。人间的人,多诸苦难,天上的人也一样,他也是有所不足的。所以也有所求于佛菩萨。

  现在这里说怎么样求法呢?「诵持大悲心咒」,诵就是背着本能念下来,不是照本

  念。初开始当然是要照本念,不然我们不会念,但是你若长期这样念,如果你想多念,你照本念很辛苦,所以你要是诵下来,你念得很多很多,他不是太辛苦,所以应该是诵下来好。

  持就是不忘,你常常诵,常常诵,他就不失掉。你虽然诵下来了,但是你不常诵,他就会忘记了,所以这个持,就表示常常诵的意思。这个诵持大悲心咒的人,他常常诵持大悲呪,他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

  「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有这样的好处。能灭十五种恶,能成就十五种善,有这样的好处。「其恶死者」,这十五种恶死,是那十五种呢?

  「一者、不令其饥饿困苦死」。你常常的能诵持大悲咒,你天天的诵,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因饥饿的困苦而死亡,这可见他的生活一定是很自在的。

  第「二」种,「不为枷禁、杖楚死」。枷是一种刑具,古代的刑具。我查字典上,它画出一个图。那就是把这个人脖子那个地方,放在枷的地方,他那么一压,就是把他压死了,是那么回事,是枷禁而死。杖楚死,这个楚是一种木,用具。杖楚,楚为一种木,用这种木作杖,所以叫做杖楚。这等于是用杖楚来打这个人,因杖楚而死。诵持大悲咒的人,不会这样子死亡的。

  「三者、不为怨家雠对死」,怨家就是有怨恨的仇家,和自己有怨恨的,也就是有仇恨,也就是和自己有敌对的人。这样仇恨的人,把自己搞死了。念大悲咒的人,不会这样子。

  「四者、不为军阵相杀死」,不会两军打仗的时候,被杀死,不会有这种事情。

  「五者、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诵持大悲呪的人,不会被虎、狼,或者其它的恶兽,残害而死。

  「六者、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不会被这些毒蛇、蚖蝎伤害而死。

  「七者、不为水、火焚漂死」,不会被水所漂、火所焚而死。

  「八者、不为毒药所中死」,不会吃了毒的药,不会被毒的药毒死。

  「九者、不为蛊毒害死」。蛊毒怎么讲呢?我查字典,字典上说,是用一百种有毒的虫,放在一起,牠们互相吞噉,最后剩余的虫是最毒的。用这个虫的毒,来毒这个人,这个人非死不可。念大悲咒的人,不会为这样的蛊毒所害。

  「十者、不为狂乱失念死」,狂乱若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说就是神精病。失念就是没有记忆力,没有记忆力,有了神病颠狂而死。念大悲咒的人,他的神智永远是清明的,不会得精神病颠狂而死。也不会失念,记忆力也会特别正常,或者是特别好。

  「十一者、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念大悲咒的人,登高山的时候,不会从高山上掉下来;上树的时候,也不会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也不会从山的崖,或者河的岸,掉下来死了,不会这样死。

  「十二者、不为恶人厌魅死」。厌魅,这个厌是什么呢?厌就是巫术,恶人他懂得巫术,他念恶咒,呪这个起尸鬼。这个起尸鬼,就是新死亡的人,全身都没有缺少,他这个头、手、身体都是完整的。用这个咒能把鬼招来,附在这个死尸上面,这个死尸就起来,然后给他一把刀,巫术这个人命令这个鬼去杀有仇恨的人。把这个人杀死了,这就叫做厌魅。

  念大悲咒的人,不为恶人厌魅死,不会这样子。大悲咒能保护你的安全,起尸鬼来的时候,他不能杀害你,他就回去了,回去杀那个呪起尸鬼的人。去杀那个人,那个人也预先有个方法,就是预备一只羊。预备一只羊,就是这个起尸鬼,不能杀那个人的时候,他回来,就杀这个羊,就算完了。有这样的事。如果你完全没有预备,那么呪这个起尸鬼的人,就会被杀。念大悲咒的人,有大悲咒的保护,不为恶人厌魅而死。

  「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鬼神的世界也和人的世界差不多,也有善恶的分别。神有邪正,鬼也有善恶的不同。邪神和恶鬼,他也会做种种的恶事,你想用功修行,他偏要捣乱,也有这个事情。但是你若念大悲咒,这个邪神、恶鬼得不到机会来伤害你。我们没有入圣道的人,我们这个内心,不与真理相应,有的时候用功修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心里也会有正念,但是有的时候又不能有正念,因为你不可能是昼夜六时,长时期地内心清净,你办不到。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三个月不违仁,可见这个人的修行是很好,能九十天保持内心的清净。他这样的修行也很好了。但是说我们发心用功修行的人,我们能够一天二十四小时保持清净,都很困难。那么我们常念大悲呪,有的时候心里面也是有杂念,或者有不清净的思想,这就是邪神、恶鬼向你捣乱的机会,这就叫做便。可是你若常念大悲咒,邪神、恶鬼不得便。虽然有便,而不得,就是还是不能伤害你。这是念大悲呪有这样的情况。

  我看古代的世界,说是古代的时候,人多数是有道德,但是也有不道德的。现在的世界也不能说没有道德,但是不道德可能多一点。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也比较多,非佛教徒我们不说,我们是佛教徒,相信善恶因果,我们不敢做恶。不敢做恶,但是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要使令那个邪神、恶鬼得便,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所以佛菩萨慈悲,虽然有的时候谈玄说妙,但是也会想到这个地方,让你念大悲咒来保护你的安全。

  我们平常说:「圣与凡绝交」,经论上祖师有这个话,圣人和凡夫绝交。我们人与人之间,大家作朋友,不是绝交,大家互相有来往,但是我们若想和圣人作朋友,很难很难。我在加拿大遇见一个女孩,其实年纪也不小了,她原来是念观世音菩萨,现在不念观世音菩萨,改念上帝了。我说:「妳为什么不念观世音菩萨,而念上帝呢」?她说:「我以前念观世音菩萨,我母亲念,我也随着念,我有问题的时候,我念观世音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不睬我,我要求他一点事情,他不睬我,他不帮我的忙。后来我的同学,有信上帝的告诉我念上帝,立刻有灵验,上帝跟我说话了」。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平常相信了佛教,我们每天也可能信心很强,每天都有作功课,或者拜佛,或者念《阿弥陀经》,或者是念《金刚经》,或者是念什么。但是有时候也有问题,就是感觉一点不灵验,有时候有这个境界。我们念念观世音菩萨,到时候不灵验,这怎么办呢?所以经论上说:「圣与凡绝交」。绝交这句话,就表示没有感应,有这种情形,那么怎么办呢?观世音菩萨也知道这件事,告诉我们念大悲咒,念大悲咒就有效。你求观世音菩萨,说没有效,我念弥勒菩萨也无效,念地藏菩萨也没有效,现在就告诉你念大悲咒。念大悲咒的时候,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这个地方是有些问题的。

  「十四者、不为恶病缠身死」。念大悲咒的人,不会被特别恶的病缠身,医生也没有办法治得好,但是念大悲呪就没有这个问题。

  「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第十五样,就是不会非本分的,就是不合乎常情的,譬如这个人自杀,有了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不能解决,我死了就完了,好像就解决了,其实死了,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的。但是若是常常念大悲咒,就不会有这种非分的事情,就不会有自杀的这种思想。也等于说,不会有那样的困难,使令你走头无路,不会那样。

  「诵持大悲神呪者,不被如是十五种恶死也」。我们常常念大悲咒,就不会遭遇到这十五种恶事,这十五种恶事,都不是我们欢喜的。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有什么方法能避免呢?念大悲咒,可见佛教徒的光明,佛教徒有这种荣幸!

  得十五种善生者,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国;三者、常值好时;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纯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九者、资具财食,常得丰足;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他劫夺;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称遂;十三者、龙天善神,恒常拥卫;十四者、所生之处,见佛闻法;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种善生也。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

  「得十五种善生者」,是那十五种呢?「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就是我们常常念大悲咒,如果你死掉以后,你生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常逢善王,你能够遇见好

  的国王,按现在的来说,就是好的政府,这个政府很开明、公平。你能遇见这样的政府。

  「二者、常生善国」。念大悲呪的人死掉了以后,能生到一个很好的国家。这个常逢善王,只是一部分,善国则是这个国家全部都是好的。

  「三者、常值好时」。念大悲咒的人,他能够常遇到好的时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别繁荣的时候。如果经济衰退,那就不是好时。可以这么说,就是特别兴旺的一个时期。我头几天看报纸,看《民报》上写方块文章,他摘录刘平彦文章里的一小段,他说我们中国,不是说经济搞好了,问题就解决了,不是的,因为还有其它的问题。其它还有什么问题呢?他说经过四十年的统治,人性都被扭曲了。因为没有孔孟之道,又取消了宗教,取消了旧道德,人是心性、品德被扭曲了。这个问题,不是光是经济搞好就可以。

  现在说:常值好时,这句话我刚才说,是繁荣的时候,我说这句话也不太对,应该说,是那个时期的人,都是品德好的,品德大多数是好的。像我们读《阿弥陀经》上说:「极乐国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就是好时!应该这么说好一点。

  「四者、常逢善友」。你还能遇见好朋友。司马迁在那一篇文章上说,什么叫做好朋友?同明相照。同明相照,那是好朋友。如果再明白一点说,就是他能用智慧的光明,来照耀你,这就是好朋友,应该是这么说。说是大家的情感很好,但是常劝你去做些放逸的事,这不是好朋友。所以常逢善友,应该这么说。

  「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就是你常念大悲咒的话,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就是眼睛正常,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眼也有,耳也有,鼻舌身意都是很正常、很端正的,都具足。具足这六根里边,这个第六意根很重要。有的人,眼耳鼻舌身都很好,但是第六意根不正常,就是这个人很痴呆,或者是记忆力很不好,那么这个人就是很难有什么成就,所以也等于说意根有所不足。现在说,身根常得具足,他的生命体上,六根都是圆满的。念大悲呪,也能有这样的好处。

  我们六根具足了,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自己若是缺了一个耳朵,或者缺了一个眼睛,这时候,心情怎么样?所以身根常得具足这句话,还是非常重要的。

  「六者、道心纯熟」。前面说这么多的好,固然是好,但是这一句话,就关系到佛法上来了。就是你若能相信佛法,而能够对三乘圣道,有欢喜心,有希求心,我想要做圣人。这样的道心,这个心就是誓愿、愿望的意思。就是希求圣道的愿力,成熟了。就是对世间上的有为、有漏的繁华境界,不那么留恋,能希求圣道,有这样高尚的意愿,这就是道心纯熟。

  说是我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我六根都具足了,但是世间有为、有漏的境界,终究是无常的,还是靠不住的。你非要成就圣道以后,才能够常、乐、我、净,不然的话,世间上的事情,无论怎么美满,到时候终归无常。所以这个道心纯熟,还是很重要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