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爱情也可修行?你们夫妻一同学佛了吗?

爱情也可修行?你们夫妻一同学佛了吗?

 
问:在学佛修行的路上,若能有人一起学习,分享甘露法喜,就能更坚定信心。请教法师,夫妻也能成为一起用功的朋友吗?

  答:以佛教来说,称一起修行的朋友为道侣、道友、同修。「道」是要求自己的身心和语言,朝着修行的方向去做,也就是鼓励我们增长智能和慈悲,让自己少烦恼,对他人要慈悲、帮助。

  一个佛教的修行人如果没有道侣,修行起来不容易得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同参道友」。同参的「参」,是参学、参禅的意思,也就是寻师访道最好有同伴,这样才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和勉励。

  若是夫妻一同学佛,则鼓励他们互称「师兄」、「师姊」,这是为了强化夫妻之间的关系。两人因为感情的基础互为配偶,又因共同的信仰互为道侣,如此一来,家庭的基础一定非常稳固,也因为多了一层道侣的关系,彼此相处时,摩擦就能减少了。 

马上就是传统的七夕情人节了,很多年轻人一定不会错过这场热闹,但是作为佛教徒,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爱情呢?

  师徒两人,无事泡茶谈天,因近日七夕将近,便聊起爱情这个话题。

  徒:情人是什么人?

  师:情人是爱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徒:为何如此说?

  师:两人相爱时,是爱人;反目成仇时,是仇人;视同陌路时,是陌生人。

  徒:为何会演变成为这样?

  师:情的产生是因为贪爱,有贪爱故有执著,因执著而想占有,因拥有故不知不觉想掌控对方,因不能如己所愿,故疑心起、妒心起、嗔心起、无明起,故开始争执、吵闹、互不信任、彼此伤害、粗暴动手、甚至要摧毁对方、更可怕的是想同归于尽。

  徒:为何不要彼此珍惜?若是不能在一起,也应好聚好散。

  师:无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无私的人少。蛮横的人多,体谅的人少。主观的人多,客观的人少。您说!谁能真正替人着想,除非明白事理,才能够宽容于人,愿意利益于人。

  徒:原来如此,所以师父才会出家!

  师:当一个人被情爱所困时,开始如春天,一切尽是美好的;接着就是夏天,常常争执不断;再来便是秋天,渐渐冷淡起来;最后则是冬天,结束这段感情。但此情还会继续延续,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辙;因为冬天之后,春天仍旧再来,依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众生于爱欲之河,生死轮回的主因。

  徒:那师父是不鼓励人谈恋爱吗?

  师:不可说“好”,亦不可说“不好”,怎么做才是“最好”,由自己决定!

  徒:若是不谈恋爱,就不会结婚;不结婚,就不会有小孩;没有小孩,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世界不就荒废了吗?

  师: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当您遇到心爱的人时,自然就会结婚;正如有人问我,若是所有的人都出家,那国家的经济怎么办?人类的延续又该如何?我回答对方:“您的假设不能成立,因为您本身就不想出家,所以不用杞人忧天,好好照顾您自己比较重要。”

  徒:情人是什么人?

  师:情人是菩萨、是诸佛。

  七夕情人节和学佛之人有什么关系呢?

  修行之人该如何面对、看待和处理自己与俗世之间的各种联系呢?特别是爱情?

  这就是大家对修行认识的误区,以为修行必须和俗世之间划清一切界限,方能达到修行的境界。殊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佛法本来就在世间,完全脱离了世间的修行,就如同要寻找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一样,是根本找不到的。

  许多对佛教不了解的人,认为佛教是反对婚姻和爱情的,其实并不尽然,佛教虽认为情欲是阻碍证道的障碍,但却会站在众生的立场,随顺众生,并不反对婚姻和爱情。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类立场所需,是欲界众生所免不了的。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

  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智慧)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那么修行人应该如何对待情感?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选择出家生活。出家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亲人,佛陀暂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

  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

  所以,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佛陀又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  

  

  



  爱是有层次的,我们从最初夫妻之情的两情相悦,进而至兄弟姐妹的手足之爱,再扩大为亲戚朋友的守望关照,而提升为对世界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悲愍。

  从凡夫占有的情爱进而能到达到圣贤爱国民的情爱,最后升华为诸佛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慈大悲。

  情爱如水一般,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但是水能润物,水也能覆舟,感情处理不当,也会让我们灭顶丧生。我们要如何来处理感情呢?我仅提出四点献给各位:

  我们要“以智化情”——用理智来净化感情。

  我们要“以慈作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

  我们要“以法范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

  我们要“以德导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

  我们如何把心上的私情私爱去除,陶冶为奉献大众的胸襟?

  我们如何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是我们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华生命内涵,必须慎思的问题,有了服务众生、奉献社会的慈悲,我们的感情生活将更丰富,更隽永!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