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56】空观成就的人他还有没有第七识?

  问:师父慈悲!师父刚刚讲过说,只有在三界流转还有第七识跟第八识,那么一个修空观成就的人,他法空我空都已经没有了,那他还有没有第七识?

  答:第七意识当然有,它是把第七意识转变,它转识成智嘛!它不是把第七意识破坏,比方说这个水,这个水本来是泛滥成灾的嘛,它把这个水疏导成灌溉了。所以心识是不能消灭的,心识只能够转变。大乘佛法是这样态度,当然小乘佛法是用极度的手段,把前六识给灭了,所以叫错损菩提。你把第六识灭了,你的菩提心也没了。那么大乘佛法的态度,它是转变而不是断灭,你必须引导它,教育它,跟自己沟通。这个唯识的教理是这样子的,你这个学完教理以后,你要把这个教理套在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容易理解了,就是它不是只是个教理。

  其实佛法有些东西你是不能套的,你看你读《华严经》,诸佛菩萨的功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对不对?坐微尘里转大fa 轮,你套在你的身心世界套不起来,那是一种功德庄严,我们只能够羡慕、随喜、赞叹。但是唯识的东西都可以套到你的身心世界,它是可以套在你的身心世界,因为它是在讲凡夫的缘起嘛!它跟那个真如缘起佛菩萨的因缘,不一样。

  【57】为什么要靠发愿来对治我们的第七意识?

  问:请问一下,师父提到那个第七意识,对过去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兴趣,只对现在发生的事情有执取,但是师父也提到说对治第七意识,发愿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方式,但是发愿成佛或是求生净土,它是一个寄托在未来的思考方式,为什么对治第七意识,它这么有力量?谢谢。

  因为发愿它本身,它是用第六意识的愿力来抗拒第七意识的执著,它是用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为什么要发愿?第六意识它虽然造业力强,但第六识有很大的弱点,就是它没有定性,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他可能今天参加个佛三,然后回去就开始放逸,放逸以后他觉得不对再来参加佛三,他是经常变来变去的。所以,你要让第六意识稳定性的上路,它必须要靠一个誓愿,要一个愿力来主导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必须靠愿力跟空正见,才有办法抗拒第七意识。

  诸位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受戒吗?说好话、做好事就好了,因为你没有戒体,没有愿力,所以第六意识它虽然造业力强,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缺点就是它没定性,它很容易受外境影响,它遇到好的环境,它就正念分明,它回到家的时候就开始放逸,所以这第六意识就是这样子。

  所以伟大的佛陀知道只能够靠发愿来引导第六意识,因为你如果不这样子你永远不是第七意识的对手,第七意识可专心了,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七意识是一个非常专一的心识,它专门执著我。所以第六意识呢,它只能够暂时的调伏它。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识要相续的调伏它,就必须要把善念提升到善根,否则你永远不是它的对手。你不发愿的话,你就是经常进进退退,你有时候很精进,有时候你就退到没有学佛之前的你,你就是永远在那个地方充满了不确定。

  所以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怎么去强化第六意识。我们到了这个应用篇,讲到二块,第一个圣道门的菩提心跟空正见,用愿力跟空性来引导第七意识;第二个透过净土门的忆佛念佛,来引导第七意识,两个地方。当然第六意识你也可以造善业,如果你只是处理业力的问题,那你就比较简单,因为第六意识造善业是问题不大。但是第七意识如果要处理你的颠倒的时候,从善业力集中到正念力的时候,那就不简单了。因为你开始面对轮回的时候,你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力量就不够了,善念就不够了,那就是善根了,那你的观照力、誓愿力,你必须靠这两个,你才能够补强第六意识,把第六意识的弱项,它的不确定性,因为第六意识是它很容易受外境刺激,尤其是感受,这个苦乐的感受一刺激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变。

  你看我们在修行当中稍微遇到痛苦,我们就很容易哎呀,算了,反正打佛七少一两天也没关系,是吧?但是你说我发愿,我无论如何这七天一定要把它实践,那么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对错问题了,你认为你要实践你的愿力,那就没有理由了。这个时候你不能拜要它拜,不能专要它专。当你的修行的诉求提升到誓愿力的时候,那这个是超越感受了。你把它当作目标在实践,否则你这个前五识跟第七意识的我执加在一起,这个第七意识是很会保护自己的,我爱、我见、我慢、我痴,它一旦这个“我”受到伤害的时候,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一抗议,第六意识就没辄了。

  所以我们后面会讲到说,我们怎么用第六意识,要把它的弱项,它的这种很容易受到外境刺激的这第六意识,怎么样把它生根,它已经不是一个花瓶的花,而是一个菩提的树,让它能够坚定的走下去。那么向外调伏感受、向内对治颠倒,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修行的这一块。当然我们先了解有漏,先了解,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到缘起,先讲到我们是怎么来的,先谈谈过去,我们今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后面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怎么去开展未来,我们先了解我们的过去,找出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唯识的缘起,它是谈你的过去,到底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在三界轮回,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当然第一个就是业力,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当然受到临终的恶念的邪念的刺激,最后得果报。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九

  【58】真如缘起也有它不足的地方!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四面,我们讲到二、种子之由来。我们这一科是讲到依唯识相安立缘起,也就是说从唯识学的角度来探讨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缘起。那么佛陀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生命的缘起,主要分成两块:一个是真如缘起,一个是赖耶缘起。

  真如缘起,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离一切相,第二个即一切法。真如是没有相状的,在时间上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相状;在空间上,它也没有十法界的凡圣的差别相状。所以它离一切相,我们只能够勉强的去形容它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清净,它不是一个相状,它只是在解释它是没有相状的。第二个,它即一切法。在我们一念的清净心中,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之法、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之法。所以真如的这种思考,会让我们一个菩萨在逆境当中得到很大的加持。因为我们虽然是业障凡夫,我们受到很多业力的冲击跟烦恼的干扰,但是我们跟佛陀能够分享真如的大智慧光明,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

  那么对于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安住真如,给我们一种不退转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心永远是如此的清净,永远的具足如此的功德。

  但是真如缘起有它不足的地方,因为它有两个特点是它不足的地方:

  第一个,它只论相应,不论相续。那么真如它要的是你相应,一时的相应,你只要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但是你相应了以后,那我们怎么去相续呢?生命是相续的,我们没办法看到生命的相续,它是一个点状的缘起观,所以它只有点状的相应,它没办法解释一个片状的相续的生命。这个是真如缘起不足的地方。

  第二个,它只论迷悟,不论业力。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但事实上我们觉悟以后,我们还是要面对业力的,这是一种现实。比方说你知道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现在想去极乐世界可以吗?当然不可以。虽然你现在信愿具足,你的资粮都具足,但是,你有生死的业力未了。

  所以你觉悟是一回事,你必须要面对你的无始的生死业力,你必须把今生的业力给偿还结束了,所以往生净土是临命终时。你今生的业,必须把它受完了,你才可以到净土去,所以这样子,对往生的人来说是充满了变数。比方说我现在在佛堂打坐非常好,我信心具足、愿力具足、佛号具足,三资粮具足,阿弥陀佛你赶紧来接我吧!不可以!只有觉悟是不能往生的,你要考虑业力的现实,因为你是个业报身!

  所以真如缘起的理想化,它某种程度忽略了生命的相续,忽略了业力的相续,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在真如缘起的另外,开出了赖耶缘起。就是我们有理想化的安住真如,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务实的面对我们的生命。所以佛陀讲阿赖耶缘起的时候,他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它就有相状了,它不像真如是离一切相,它是有相状的,它有染净的相状,它有过去、现在、未来的相状。当然从你投胎那天开始,你就必须要面对阿赖耶识,因为我们夹带了无量的生命来投胎的。那么一个修行者,你想要创造来生的净土,你要先做一件事情,你必须面对你的过去。你不面对你的过去,你怎么知道你生命当中,过去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哪些是你的盲点?哪些是你的特点?哪些该调伏?哪些该引导?你没有下手处,你就没办法把你的生命顺从本愿,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所以如实的面对过去,这个是唯识学非常重要的特点,把你带回过去,了解自己。

  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次的过去的生命,我们做过天上的天王,我们做过地上的蚂蚁,我们也曾经到过三恶道去,但是现在有个问题,过去跑哪里去了?我们那么多的过去生命,到哪儿去了?当然,被无常的大火完全破坏了,但是它留下很多的轨迹。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有轨迹的,就是你的种子,在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个就是你的过去。所以我们出生开始,当你踏上修行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面对你的阿赖耶识,你前生留给你的礼物,就是种子。这些善恶的种子,你必须要面对的,你怎么能够善巧的引导它,让它在临终的时候不干扰你,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必须对种子有所了解了。

  【59】唯识学把种子分成两种相貌、四种功用!

  在唯识学把种子分成它的两种相貌、四种功用。第一个,它的相貌是「刹那灭」。种子是变化的,它不是一种寂静的状态,它是不断的不断的生,不断的灭,所以也就是说它可以改造的,它可以调整。第二个,它是「相续的」,种子没有有效期限。你说,欸,我这件事情已经做了三千年,你应该消失了吧?没有这回事情。种子一旦进入你阿赖耶识,它永久都不会消失,永久都不会,它没有有效期限,除非你忏悔,除非你用空观来对治它,它才会消失。所以它是恒常相续,前后变化的,这是它两种相貌。那么这样子讲,它就有四种功能了:

  第一个,果俱有。这个是我们最容易忽略而最可怕的功能,就是当你把这个种子种下去以后,它会有一种等流的力量,它自己会蔓延。你说,欸,我昨天做的错事,但是我今天没做了,它怎么蔓延呢?对不起,你没忏悔。你没忏悔,它自己会蔓延。它就是说,你把这个种子种下去,它有一种特性,它自己会往下蔓延下去,它有一种等流力量,你只要不把它stop,它会不断的从两个种子变四个种子,由四个种子变八个种子,它不断的相续下去,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你不能忽略你的行为。

  第二个,性决定。它的体性是不会改变的。

  那么第三个,待众缘。如果你临终的时候有任何的恶念,执著,去刺激到这个恶业的地雷,它就是要爆炸了,要得果报了。

  最后一个,引自果。

  所以我们学习唯识学,当我们在研究缘起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很认真的很心平气和的面对你的过去所留下的无量无边的种子,你必须了解它,你才有办法带它,引导这些无量无边的种子,让它顺从本愿,在临终的时候不干扰你。愿我临终无障碍,所有的障碍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有种子你不去处理它,你忽略它的存在,但是你忽略它的存在,它还是存在!所以我们迟早得面对它的,你与其等到临终的时候,你再来后悔,你倒不如早一点面对它,对你有好处,因为它是你过去生留下的东西。那么唯识学建立了这个种子的时候,当然,我们今生有某种程度的主导权,我们可以把过去不好的种子破坏掉,把好的种子珍藏起来,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60】种子它是怎么来的?

  好,我们看第二个,种子的由来。那么我们前面讲到种子的特性,这以下,说明这个种子它是怎么样来的,它怎么去影响我们人生的定位?好,我们来看看这个种子,对我们修行当中产生一个多么重要的影响。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唯识论》云: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如初说,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好,那么《成唯识论》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就有两类的种子:一个是本来就有的,一个是后天熏习而有的。什么叫本有呢?就是无始劫来我们的第八识,它本来就具足能够生起种种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种差别果报的功能。那么世尊就依此这种本有的种子来说,众生无始劫来有种种的差别的种性,就好像恶叉聚。这个恶叉聚,就是印度的一种水果,它一出生就具足三个水果,它本来就是这样,它不是后天把它粘上去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真的有它的一种种性的差别,那么这个叫做本性住种,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我们透过后天的熏习,就无始劫来我们不断的学习,去熏习我们的第八识。佛陀就说这有情因为内心有种种染净诸法,他可能亲近杂染法,他一天到晚用杀盗淫妄去熏习它,他出现了这个三涂种性,或者他亲近了这种清净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他出现了一种三乘的种性。就是说,你透过后天的染净诸法的熏习,那么产生不同的种子而累积成一种力量。在其他的诸论也说到染净种子是随顺染净诸法的熏习而生起,这个就是习所成种。

  所以我们这个阿赖耶识,首先,我们在面对我们过去的种子先把它切开来分成两类,一个是本有的,一个是始有。这个本有它所要强调的就是说,我们的阿赖耶识有些种子,它不是那么坚固,它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改造的,这个就是始有。但是有些种子,你很难改变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在唯识里面,它把众生列出五种种性,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因为唯识学它从阿赖耶识讲起,你看《唯识三十颂》一开始,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它是从众生一念不觉以后开始讲缘起,所以阿赖耶识之前是怎么,它不探讨,所以它就有这个本性住种的概念了。当然这个意思,我们也不要执著说,一定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来不清净,也不要这样讲,因为它是从阿赖耶识谈起!所以这个地方,主要我们要认识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的确不平等,有些个性是不容易改变。所以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

  第一个定性声闻。有些人一接触佛法,佛陀说了无量无边的法,他什么法都没兴趣,只对苦谛的法特别好乐,特别欢喜修习无常苦谛,所以他经常思惟无常苦谛,他的内心有很强烈的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这种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小果,再回小向大成就佛道的,他没办法改变,即便遇到佛陀都没办法,叫定性声闻,这个他本性住种太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二种人是定性的缘觉。那么缘觉乘,他就比声闻乘好一点,他也有出离心,但是他不从苦谛生起,他是观因缘的生灭,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他从生灭的因缘当中,观到无我的真理,而证入了偏空涅槃。这种人个性比较没那么偏激,他虽有出离心,但是他的对立心没那么强。这种人是利根的小乘人,缘觉乘。

  第三种是定性菩萨。我们看历代的祖师,很多这种例子,那个菩萨种性太强。我们的祖师里面,有些是年轻的时候都造过恶业,但是那种菩萨种性力量强的人,他的特点虽作恶业,速疾能悔。那么很多祖师,他年轻的时候,甚至于做过杀盗淫妄,甚至于毁谤佛法,但是因为他学儒家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这种误导,但是他一旦接触佛法以后,他把他的菩萨种性的善根一启动的时候,他立马忏悔,就他那种反转的力量特别强。定性的菩萨,这种人他一定会成佛的,直趋佛道的,他虽有一些一时的逆境,但是不能障碍他的,因为他种性已经成就了,定性的菩萨。

  第四种是最多的,就不定种性,他可能会变成声闻种性,他可能会变成缘觉种性,他也可能变成菩萨种性。我们一般人就是不决定,譬如空中的羽毛,你运气好一点,遇到大乘佛法的老师,你就变成菩萨种性,你运气差一点,遇到了邪师外道,你就变成外道种性。因为你过去生没有产生一个坚固的善根,所以你就看你今生的造作,来决定你的种性,第四种是不定种性。

  第五种是最糟糕的,无性种性。他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只喜欢修习人天福报。那么当然在净土宗它是很强调菩萨种性的,就是说你这个往生净土,你必须要有大乘的善根,再加上净土的善根,这一点在《法华经》佛陀是讲很清楚。就是说我们一念不觉,从真如开始堕落到六道轮回,就是离家出走了,那么离家出走以后,后续就是怎么回家的问题了。在《法华经》上说,我们回家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走同一个道路,不是。有些人是走直接快速的道路,直接回家,有些人是要绕个山路,走迂回的路回家。的确有这些差别,那么就是看你自己,你回家的道路是走在哪一个道法上,你走到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那么就影响到你成佛速度的快慢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大乘经典,就是这样子了。诸位,你刚学佛的时候是很重要了,因为我们一般都是不定种性了,你走在哪一个跑道是很重要,非常重要。你现在不知道怕,但是你看《法华经》的时候,因为佛陀讲《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那些阿罗汉,痛哭流涕,非常懊悔,说为什么我们同样依止佛陀来修行,我们只得到一个偏空的涅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成就这么多的功德庄严,我们什么庄严都没有,向佛陀提出这样的质疑。佛陀说这个跟我是没有关系的!佛陀的心是平等大悲,像雨水一样普润大地。佛陀说你的根机小,你一开始就把种性弄小,所以你这个小草,我给你太多雨水对你没好处,我只能够对你说苦空无常的法,因为给你太多的水会把你淹死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棵大树,你给他的雨水越多,他多多益善,他可以广修六度。

  所以身为佛陀他也不能改造你的种性,佛陀只能够怎么样呢?应机说法!佛陀不能改造你的种性。所以你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你不是说一天过一天,不是这个意思,你要看看你这一条路,这个跑道它到最后是跑哪里去了。

  就是你内心的活动,你是经常怎么思考的,这是一个道路了,当你走上弯路的时候你就惨了。诸位,你走到中间再换跑道,就很困难了,非常困难,因为你已经产生习惯了,这个定性声闻遇到佛陀,佛陀跟他讲这个法空的思想,他就很习惯就开始执著法执。这成佛之道,你最好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做得不圆满,然后再来调整,你就很被动了。

  所以它这个种性意思就是说,你形成一个什么种性,就决定你未来的命运了,你这个成佛之道的快慢就决定了,佛陀都改不了,佛陀没办法改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把你的种性弄得正确,菩萨种性先建立起来,不要急着去积集资粮,你要把你的跑道走对了,这个车子走上一个正确的跑道了,然后你再来加速。你走错了跑道,你加速的越快,你那个种性就越坚固,到最后你根本不可能改变了,你只好乖乖的先成就小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再

  回小向大,再慢慢的往上爬,你的同梯的早就成佛了,你还在那个地方慢慢晃,因为你一开始跑道就弄错了。所以这个种性,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好,那么这说明我们无量劫来,我们一般人都是不定种性,那么我们可以透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的因地发心,把它弄得跟成佛的菩萨种性是一条线的,这是第一个。

  【61】种子的种类——什么是有漏的种子?

  我们看下一个种子的种类。那么影响种性的这些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的种性呢?为什么他生出来是人天种性、他生出来是二乘种性、他生出来是菩萨种性呢?它的理由在哪里呢?它的过程是怎么来的?

  我们来看看种子的种类。首先,我们把我们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分成两类:

  一个是有漏的种子,一个是无漏的种子。我们把这个有漏种子念一遍:

  一、名言种子——谓由名言所熏,能引生一切善恶诸法自果之各别亲因缘种子。

  二、业种子——谓由造作善恶等业,所熏成之种子。第六识相应思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恶等业,熏自思种于阿赖耶识,名业种子。我们先讲讲我们今天,我们在学佛之前,我们开始在规划未来,开创未来,首先我们要看看我们的过去留下了什么东西给我们。首先我们一定面对一些有漏的种子。

  这个漏是什么意思?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过失,第二个是障碍。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有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造的善业跟恶业通通是有漏。那么有漏在因地上,它有贪瞋痴烦恼的过失,因为你依止自我来造业,就很可能跟众生产生对立,众生让你满意的,你起贪,让你不满意的,你起瞋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会跟着你的善业一起活动,就是在善业当中夹杂着烦恼,这个叫做有漏,它因地有过失,有过失的善业。那么在果报上,它产生了障碍。这个漏就是漏落于生死轮回,你这个业力呀,只能够在轮回里面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虽然让你快乐,但是有老病死的障碍,它不得自在。

  那么这有漏的种子,我们把它分成两类:

  第一个名言种子,就是由名言的熏习。名言就是思想,那么能够引生一切善念恶念诸法自果的亲因缘种子。名言种子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透过学习,你可能透过你的师长、同参道友跟你讲些什么话而熏习成一种思想,透过学习而来;第二个透过你的生活经验,你小时候可能受过别人的伤害,所以你就产生一种比较悲观的,苦谛的思考,也是可能的。就是你的生活经验,也会给你产生一定的名言种子,包括了生活体验,包括了学习,都会影响到我们形成一种名言种子,这个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了。

  第二个是业种子,就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恶等业所熏习的一种业种子,就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是愿望、意乐,我们知道造业一定要意乐了,你没有意乐那就是无心之过了,那就不能构成业力了。业力一定要有主动的愿望,当然愿望有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邪的,依止身口意的三业,造作善恶等业,而熏习这种思心所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名业种子,我们每一个人造一个业,你第八识都会同时产生名言种子跟业种子,同时。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你布施的行为做完以后,你的名言种子使你更想布施了,你加强布施的思想,这个就是名言种子;第二个你布施的行为,会让你来生得到富贵的果报,叫做业种子。所以你每一个行为,都会成就两个种子,一个是对你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增加,第二个是你的善恶的业力,也产生一定的增加,这两个都会增加,但是因为这两个都是依止自我意识而生起的,所以它都是有漏的。因为你在造业的这个时候,你没有修空观嘛,也没有发菩提心嘛,所以你会认为说,欸,我来造这个善业,那么以后也是由我来得这个安乐果报,那么你这样子想,这个行为就是有漏了,依止自我意识所带动的身口意,都是有漏了。

  【62】种子的种类——什么是无漏的种子?

  我们来看看无漏的种子。无漏种子有三种,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道无漏法。

  二、法空无漏种子;三、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无漏法。

  那么无漏的种子,它必须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的,就是说它是一种出世间的功德。那么首先它有三种:

  第一个我们看生空无漏种子,就是引生二乘道无漏法的。这个生空就是我空,如果你在修习这个善业的时候,你思惟无常,其实我所修的善业是无常的,那么我们的身心世界,只是一个心识的活动,就是修善业,是第六意识刹那刹那的生灭,面对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外境,由无常生灭的心去修一个无常生灭的境,所以这个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没有一个主宰者。那么你能够修无常观,来修这个善业,那么就是生空无漏种子,这种种子不会加强生死的业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法空无漏种子,第三个俱空无漏种子。这个大乘的空观有两种,一种是根本的空观,一个是对治的空观。我们先讲俱空。俱空的意思就是说它从根本上观察无生,所以这个空观你不需要对治,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就没有业力,因为它直观真如嘛,它正念真如嘛,所以它本来就站在一种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嘛,这个就是完全没有对立心,这个叫做俱空,它从根本上观空,这种理观是可以的,但是唯识学不采取这个观法,我们后面会说过,我们唯识学的空观是对治的。但是这种观法,在了分段生死特别有力量,叫做无分别智,我解释一下:这个就是说菩萨的空观,在对治这一块,他修无分别智,我们凡夫的执著要经过分别才会生起,就是你必须打妄想,你才会产生执著,所以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怎么知道哪一个人的生死业力特别重?哪一个人知道?就是说临终的时候有些人念几句佛号,欸,阿弥陀佛就把他接走了,有些人佛号念了很久,他也没办法走,因为你的业力太强了。如果你对每一件事情都打很多妄想,你背后的生死业力一定比别人重,因为分别的我法二执,第七意识它最需要第六意识去分别,所以无分别智它的重点在于截断妄流,就是你这个妄想 stop,你不能打下去了,你只有把妄想停下来,你的执著才能停下来。古人有句话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这个道路你不能走下去了,你越往下走越是一个无底洞。就是说你要把这个道路切断了,截断妄流、及时回头。

  所以诸位,有些人事,你的妄想不能一直打下去,因为一直打下去,你就把自己的生死给绑住了,你绑住了你自己。我们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临终无障碍,但是你知道这个障碍是怎么来的,诸位知道吗?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希望临终的时候很自在的往生,你平常就不能为你的临终制造障碍,因为你每打一个很深重的妄想,就加强一种生死的业力。凡夫的妄想都夹带我法二执,所以我们后面会讲到,怎么样断生死的业力,有两个方法:忏悔;第二个修无分别智。这两个药都要同时下去,一个事修,一个理观。

  当然这个无分别智,你也可以跟大乘圆教的真如思想配合,就是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修无分别智,就是站在本来就没有妄想的角度,来截断妄想。我再讲一次,我们修无分别智就是要把妄想停下来。当然你要是认为妄想是真实的,那你压力就很大了,你就跟它抗拒了,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妄想,然后把它停下来。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件事情让心中不要讲话,你不能讲话,因为你一讲话就打妄想——名言嘛!这言语是个道路嘛,你创造一个语言,你就为妄想铺路嘛!言语的道路,你必须把它的道路切断了,这个妄想就走不过去了,你只要把你心中的话拿掉,你就不能打妄想了,然后你的临终障碍就没有了,就叫愿我临终无障碍,当然我们也得忏悔一些业力的问题,这个是根本上,那枝末上也得忏悔业障,这两个双管齐下,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修无分别智,那么这个就是,一个是对治的空观,一个是根本的空观,一个是无生观,一个是无分别智,这个我们后面都会说到。

  那么这三种无常观、无生观跟无分别智,都是无漏的种子,这些种子你越修越多,它会消除你生死的业力,它会有效的把生死业力让它沉淀下来。

  【63】你平常的念头就是你临终的念头!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我们把它念一遍:

  首先我们要检查我们过去所留下的种子,有一种是坚固的,有一种是不坚固的。那么坚固的就是影响我们种性了,一个种子是不坚固的,就是我们可以透过一些修改。那么这些坚固跟不坚固的种子,又分成两类,一个是有漏的,就是以自我意识所带动的业力跟名言。那么这个有漏包括了善业也包括恶业,因为你有一个我,你也可能造善,因为你这个我,你也可以深信因果嘛,你如果这个我是相信因果的,你就造善,就得安乐果报;如果这个我是不相信因果的,那就造恶。所以有漏包括善恶,但是无漏只有善没有恶,佛菩萨不管示现什么样的情况,佛菩萨即便示现杀盗淫妄全部是善,因为他都是依止空正见跟菩提心,叫做顺逆皆方便。佛菩萨的造业没有罪业,所以无漏的只有善业,这个种子它形成我们的一个思考,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比方说有漏种子,有漏种子的根本思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看一个人,他完全不修无常观无我观,他在佛教界里面整天修福报,他会有一个特点,他的内心世界特别的刚强傲慢,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那个我特别大,因为平常他走的道路都走这个道路嘛,他平常就往这个道路在走嘛,当然他的生死业力也特别重,因为他平常的活动,都是由自我带动的。所以你不断的熏习自我,他那个自我力量就强了。

  第二种是属于我空的人,他经常修我空观的人,这种人你跟他接触,你会发现这个人内心调柔寂静,不喜欢多事,因为他无我,他的心是调柔的,调柔善顺的,他不会想要去主导什么东西,他认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人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的阿赖耶识他的内心世界,他我空的功能很强,他散发出来的身口意是调柔寂静的。

  当然大乘菩萨除了调柔寂静以外,他必须要多一个广大圆融,他要多一个法空的思想,心量广大,做事情善巧圆融。你看忏公师父常说:我们做事情怎么样做好,我们就怎么做,看因缘办事,这就法空思想了,他那个思想就比较圆融广大了。所以我们应该要不断的去反省自己的内心世界,你是走在一个什么样的道路上,就是你的种子是哪一个势力强,你是属于刚强傲慢型的,你还是属于调柔寂静型的,还是比较属于善巧圆融型的,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都有机会调整,因为它养成一种势力的时候,这样讲,你平常的念头就是你临终的念头了,因为它这个水流,就是说它不断的往这边流,你不做改变,它就继续流下去的了。当然你没有失掉生命之前,你有机会去调整这个水流的,但是前提是你先了解自己,就是说你现在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是你要的吗?是跟你的目标相应的吗?你要先想一想!

  所以我们在教理当中先了解自己,就是说你现在是怎么样,然后你的目标是什么,现在我们在学教理的时候先想一想,就是说你现在的等流性跟你的目标是不是顺从,说我要往北方去,结果你走到南方的道路上,这个就是你的因果不顺从。你要求生净土,结果你不断的在增长生死业力,这个就不顺从嘛!我们现在不是说,学佛不是说你看到车子就一直开,你看看这个道路,到底是不是你要的道路。佛教是先有目标再有因地,先目标管理,就是说发愿,就是说你要不断的反省自己,你现在走在一个什么样的跑道,你是跑上了净土的跑道了吗?

  人生真的是有跑道的,就是种性。当然我们刚刚讲过,所有的种子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是可以改变的,但前提是你最好先了解你自己,你现在的内心是走在一个什么样的跑道?跟你未来的目标是不是相应?如果相应了,恭喜你,你修行上路了,继续走下去;如果不相应的,赶紧调整,你还有机会。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64】你最好要先了解你现在的定位!64】你最好要先了解你现在的定位!

  请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面。我们首先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更正。我们二十六面有一个讲表,讲到种子有本有跟新熏,然后又分成有漏跟无漏。有漏当中,又分成名言跟业。那么名言呢,它一条线画下来,是招感等流果。业,业力招感异熟果。请大家把这个名言这个地方再画一条往左边的斜线,把它画到异熟果去。也就是我们的思想,除了产生一种等流性以外,其实我们的思想,在临终的时候会主导我们的果报的。所以唯识学它是思想会引导业力,业力也会影响思想,它这个心力跟业力之间是交互作用,所以这个名言种子,它跟业种子也不完全独立的,这个名言种子,它也会影响到你的异熟果。所以就是为什么会有随念往生嘛,很多人在临终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恶念,就激发了他过去的罪业。所以名言种子对异熟,还是有激发、刺激的效果。所以这个名言种子,我们也可以画一条左边的斜线,它对异熟果也有一种激发效果。

  好,那么我们讲到这个阿赖耶识的缘起。从唯识的角度来谈缘起,阿赖耶识它是一个相续的生命,它很强调生命的相续,那么当然相续,就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时候,它就很清楚的说到阿赖耶识恒转如暴流,它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站在现在的我们呢,我们面对这个生命的水流,首先你要心平气和看看你的过去,就是你这个过去的无量无边的你,留下了什么东西给你。虽然这个生命结束了,但是它有一些种子的功能留给你了,那么它留给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水流,你最好先了解你的定位。

  你这个水流是很容易起烦恼,很容易去伤害别人,是一种三涂种性的水流,它走到了三恶道的跑道,它还是一种自我为是,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善业,走上人天的跑道?还是一种出离心为主导的二乘的跑道?还是一种大乘的圆融平衡的菩萨道的跑道?你最好先冷静的看看你的过去,你才知道你今生要做什么事。如果前生的你留给你的水流是非常好的,是菩萨种性的,我真的要恭喜你,你比一般人轻松多了,你前生留给你的就是一个菩萨种性,你听大乘法一听就相应,如鱼得水,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这是《法华经》上说的。当然如果前生留给你的水流,你不是很满意,但是没关系,你还有很多的时间来调整它,你可以透过忏悔,透过修习止观,来调整这个水流。

  【65】业力的轻重——约心、约境、约相续65】业力的轻重——约心、约境、——约心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水流有两个组成因素,一个是名言种子,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一个是业种子。我们前面谈的,主要的谈到这个种性,谈到名言种子,我们现在谈谈这个业力的种子,善恶的业力,它有这个轻重的差别,那么业力的轻重呢,有三个决定的因素,第一个约心。约心有三个因素,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意乐故重,谓依猛利三毒所作。二、无治故重,谓乃至不于极少时分受一学处,或增上惭愧,心无对治故重。三、邪执故重,谓依止邪见而行造作。

  那么我们在造这个业有轻重的差别。

  第一个意乐,就是以猛利的贪瞋痴的烦恼。就是你造这个业的时候,你的心是非常的坚固,就像石头一样坚固,谁劝你都停不住的,那个烦恼的活动是非常坚固猛利,那么这种业就特别重了。

  第二个没有对治。说这个人乃至于极少时的时间来接受一个宗教的教法或者道德的教法,那么他完全不生一种惭愧心,对内心完全活在放纵的状态。就是有一种人,他所有都不相信,这个人是非常可怕了,他不管做什么都是重罪,因为他是一种极度的放逸,他只相信他的感觉。所以他这个第六意识,他完全没有踩任何的煞车,就是说他完全不受宗教道德的约束,这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得了,都是重罪。这是第二个,无对治。

  第三个是邪执,依止邪见而行造作。这个一般是指外道,他的知见有错误,但是他不知道,邪知邪见,那么这种造罪当然也是很可怕的。

  那么这三种的心,以古人来说,后后超胜前前,就是邪执最重,然后是没有对治心,然后再是猛利的烦恼。因为邪执,你完全不会产生惭愧心,就着业力的角度来说,消除业力最有效的良药就是惭愧,增上惭愧。就着名言种子来说,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对治思想用空观,对治业力用惭愧,这两帖药不一样。所以他完全没有惭愧心的时候,他不认为他做错,那么这个业就很重了,这是约心。

  第二个我们看约境:

  四、由事故重,谓于三宝、圣人、父母、师长、人道众生或大身傍身所作。

  那么你对的所缘境是个三宝,佛法僧三宝,因为三宝有住持正法的功能,所以在三宝当中所造的罪也是犯重,因为你毁坏了三宝的形象。

  第二个圣人,就是圣人他也有这个教育的效果,弘护正法的效果,初果以上的圣人。

  或者父母,他们对我们有生育养育之恩;或者师长,他有这个教导摄受之恩;或者人道众生,因为他好不容易得到人道,他是有机会做一些生命的调整,做生命的超越,结果你把他杀了,你把他唯一生命转变的希望给毁灭了,他好不容易在三恶道里面打滚出来,得到人道,他很可能遇到佛法改变他的生命水流,在生命当中产生重大突破的,结果你把他这个唯一的机会给消灭掉了,所以杀人是犯重。

  或者是大身的傍生,这个傍生就是畜生,比方说你杀一头大象,比杀一匹马重,因为大象的身体比较大。你杀一匹马比杀一条狗的业要重,就是身体越大的,它越有灵性,所以你杀它呢就比较重,这个是从外境来安立。

  我们看第三个约相续:

  五、加行故重,谓于所作,或自作,或复劝他,见同行者意便欣庆,殷重所作,无间所作。

  那么这个是约次数,或者说是内心的相续。或者你自己作,而且你还劝他人作,你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见到大家跟你做的呢,你产生大欢喜乃至于随喜赞叹,那么你殷重所作,无间所作,你深生好乐而且经常的现行,这个也是犯重。这个业力强啊,它表示他临终的时候,一定会起现行,这就很容易得果报了。

  我们一般的戒律跟因果,是不完全一样。你看戒律里面,尤其是声闻戒、还是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乃至于比丘、比丘尼戒,它的轻重都是约外境,这个地方有不足的地方。其实大乘的业果,它主要是你的心识的活动,所以你如果只看戒律,你会产生盲点说,我今生也没杀人,这个人临终的时候,为什么这么重的业障到三恶道去呢?他一生也没杀人。不是你杀人才会到三恶道去了,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你即便是杀一只蚂蚁,但是你每一天经常性的去造作,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深生好乐」,你在杀蚂蚁的时候起很大的瞋心。第三个「无惭无愧」,你自己给自己的理由是这个蚂蚁它来伤害我,所以我只能够把它杀了,你还给自己找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你在这种数数现行、深生好乐、无惭无愧之下,所造的每一个业都是重罪,而且会马上得果报,因为业强,临终的时候,是强者先牵。所以不是说你杀人才是到三恶道,不是这个意思。当然杀人很可能到三恶道,因为他的对境是人也是一个重罪,但是你日常生活里面的小错误,你千万不能够让它形成三种势力:数数现行、深生好乐、无惭无愧,因为它临终很容易得果报,你临终的时候连助念都来不及,因为它业力太强了,可能你连助念的时间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要避免这三种情况。

  【66】什么是果报的种类?66】什么是果报的种类?

  我们再看己二的果报的显现。那么前面我们谈到这个业力,包括名言种子,包括业种子,那么这两个种子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五种果报,我们把它念一遍,把它果报的种类念一遍:

  一、异熟果——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

  二、等流果——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

  三、离系果——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

  四、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

  五、增上果——谓除前四余所得果。

  那么这个果报,我们把它分成五种来说明,第一个是「异熟果」。异熟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说它的果报的成熟,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数目表现出来。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依止我执所作的善业跟罪业,所招感的这种三界的果报,那么这种果报它有一种自类的相续。自类就是说假设你布施它产生富贵,忍辱产生庄严等等,它有它自类的一种等流的招感的相应果报,而且这个果报它会相续,它会有一段的时间。比方说你这个福报享受了十年,你享受了十年的福报然后就没钱了,这个也是有异熟。因为异熟它不是只有一刹那,它会给你一段时间,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十年,也可能二十年,它有一定的相续。那么产生了这种异熟生的无记,这种果报是无记的,果报只论快乐跟痛苦,没有善恶的差别。贫穷不是邪恶,不是罪业,但是它是痛苦的,它是不可乐果报。

  我们看「等流果」,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等流果有两种解释,第一个就是一种善恶的思考的等流。你过去生熏习的是小乘的思想,你今生还有小乘的思想,这个就是等流。或者你前生是大乘的思想,你今生还有大乘思想,这种同类的等流。「或似先业后果随转」,这个地方是指余报。我们造了业,如果业特别重它是先有花报,花报、果报、再有余报。当然如果一般的轻罪,只有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比较重,就像那个地震,特别大的地震,它还有余震。就是说你这个杀生的罪太重的时候,你即便到三恶道回到人间的时候,你还得短命多病,因为那个势力太强大了,你完全没有忏悔,你造业的时候完全没有自我反省的心,没有踩煞车,所以它得果报的时候,它果报受完以后它的势力都还在,但是你这个正报没有了,所以你只好在人间继续的短命多病,这个也叫等流果。但是一般我们讲等流果,不采用这个说法,一般我们讲等流果,偏重思想这一块。

  第三个「离系果」,谓无漏的道法断障所证的善无为法。这是无漏道,当然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了,断除烦恼障、所知障所证得的这种善法相应的无为的功德,比方说初果到四果,乃至于初地二地等等,这叫离系果,这个是讲出世的功德,这个凡夫没有这个离系果。

  第四个「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这士用果,就是说你今生的努力学习所成就的这种果报。一般人虽然你造了善业,但是你也还是要努力,你要靠第六意识的努力,精进努力,才可以把这个善业把它给激发出来,除非你的善业在造的时候非常坚固。你在造善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逆境,别人反对你造善,你还是把它造了,那么这种上品的善业,它得果报的时候不需要努力,你自然生长在富贵的家庭,你一出生就非常富贵,不需要努力,这种少数,就是你这个善业力造得太强,它有主动得果报的力量,它不需要你今生努力了,它不需要用士用果。但是绝大部分我们在造善的时候都带一点勉强了,对不对?你看别人去造善,你也不得已就只好去造了,是吧?所以你这个心不是很坚固的时候呢,你这个善业就有一点不是那么的明确,所以你必须靠努力来激发它。因为它一开始形成的结构力不是很强,所以你必须靠努力,你可能白天去上班,晚上还要兼差,然后你才有钱,这个叫士用果。

  第五个「增上果」,就是除了前面四种以外所得的果报。这个增上果,偏重在共业,就是你所生长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依报了,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跟你有间接关系。比方说杀生,杀生当然它的正报是短命多病,但是呢,你杀生,你就很容易招感那种饮食多诸毒害,生长那个环境,就很多人喜欢喷农药,就是你怎么会投胎在那个地方呢?你有这个杀生的增上果,过去生有那种共业,第一个杀生,所以这个饮食多诸毒害;第二个偷盗,你的财物呢会遭水火风灾所坏,就是这个地震的时候,别的人家都没有破坏,结果你家坏掉了,这个是偷盗的增上果;第三个邪淫,你会招感臭秽不净的环境。你为什么会生长在一个空气质量不好的地方,很污秽的地方?就是有邪淫的增上果;第四个妄语,多诸欺骗,大家都互相骗来骗去,你骗我,我也骗你,彼此不信任,这个是妄语的增上果。

  那么这五种果报当然都是指三界了,这有漏的名言种子、有漏的善恶业的种子所招感的一二四五,第三种是出世间的功德。

  这种果报,当然我们最重要是异熟果跟等流果,这两个对我们影响最大。

  【67】圣道门是以五种果报为目标叫做暇满人身!

  这个果报我们讲一下,三界的果报是由你的因地创造出来的。从大乘的角度,我们净土宗跟藏传佛教,所谓的圣道门,对于来生的果报的看法是不太一样的。我们是不想要有果报了,我们是希望到净土去,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业力到今生 stop,我们追求的是无生,所以我们的要求比较高了,我们必须在死亡之前让能够有可能得果报的业力,都必须让它在调伏状态,因为你不能让它来障碍你往生,所以净土宗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了,你必须在死亡到来之前,好好的把你阿赖耶识当中强大势力的业力,透过忏悔、透过空观把它沉淀下来,让它是可以带业的而往生的,净土宗的标准是临终的正念,它必须把所有的果报到今生截止了,做一个了断了,所以这个水流不能再流下去了,截断生死之流,净土宗是这个思考。当然这要求是很高了,当然也一定可以做得到,我们后面会说明怎么去做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那么从圣道的角度它不是这样子,它是有果报的,它求增上生。所以从圣道门藏传佛教,他们所追求来生的果报,它必须有五种条件,它是以五种果报为目标叫做暇满人身:

  第一个要善得人身。藏传佛教的修学他必须是生生世世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而这个只有在人道才能完成。因为人道有明显的第六意识,所以它在整个藏传佛教的回向,它不到天上去,它一定要回向得到人的果报,这第一个。

  第二个无诸罪障。在藏系的果报的诉求,它必须六根具足,尤其是第六意识。你不能生出来傻傻的,那就糟了,你完全第六意识不能活动,不能接受教育,那你这个今生就空过了,第六意识;还有眼识也很重要,你眼睛要看经典,藏传佛教它观想唐卡等等;还有耳识也很重要,你要听经。所以六根里面,你说我鼻根坏掉了,没关系,这个对修行没什么关系了,但是请你要保住三根:第六意识、眼识、耳识,这三根对你修行太重要了,就是你必须要无诸罪障,六根具足。

  第三个你要遇到佛法住世。你生长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你的善根不能得到启发,不能增上,那也不行。所以你必须跟三宝结缘,为什么藏传佛教要不断的礼拜三宝,要称念三宝?他是跟三宝结缘,他必须把他的生命跟三宝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三宝去哪里,他就投胎在哪里,因为他别无选择,因为他不到净土去,他必须要保持进步啊,而能够让他进步的唯一的可能就是遇到佛法。所以他必须要透过他的不断的观想忆念,把他的生命跟三宝紧紧的绑在一起,哪里有佛法,他就去哪里投胎,所以他必须要第三个诉求——佛法住世。

  第四个具足善根。他要有着信仰、信心的善根。当然这个善根,某种程度你要有一点智慧的支持。

  第五个上师的摄受。法是要人来弘传的,因为法不能主动的教化你,它必须要靠上师的善巧、方便,所以他必须要皈依上师,由上师的引导才能够把这个法灌到你的身心世界去。

  所以在藏系里面,他对于果报的诉求是五个条件:善得人身、无诸罪障、佛法住世、具足信根、还有上师的摄受,这叫增上生。但净土宗的诉求是不受后有,我们的水流到此要结束了,要把这个水流引导到净土去了,那怎么引导我们后面再说明,这两个是对这个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的目标不同,当然处理种子的方式就有所不同。

  【68】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人生的真相?68】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人生的真相?

  我们再看一段,庚二的识变理论。我们强调业力,我们也讲到果报,那么当果报变现的时候呢,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是有一些变化的,我们来看看果报的受用。前面是讲果报的显现,有等流果、异熟果等等。那么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呢,是怎么个受用法,我们来看看这个识变的理论,先把这个识变念一遍:

  我们在这个果报当它出现的时候,当然是第八识先变现出来。那么第八识变现为什么叫变似呢?因为第八识它本来是个业力,当它成熟的时候,把你的果报变出来的时候,它不是真实的,它如梦如幻,但是它呢又有点像真实,它相似于真实,让你感觉很像真实。就是说它本来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它因为这个相续的力量太紧密了,你感觉好像是常住不变的,所以叫做「变似」。

  那么变似的时候它的第八识变果报的时候,它是怎么变的呀?它两方向的变似,向外变似六根六尘,向内变似前七识,就内因缘跟外因缘,我们来看看外因缘。

  那么外因缘当然它变现的是六根。六根就是你的正报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有一个正报的果报,那么你的依报环境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个是外在的因缘。那么内因缘就是你的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分别。那么你第六意识要依止你的正报的根身,然后去受用外在的六尘。

  那么你的第六意识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的时候,第一念是本质相分,然后呢第二念变成影像相分,这叫自变自缘,我们把本质跟影像解释一下:

  我们过去累积很多的业力,对不对?到今生的时候,可能你前生哪一个业被激发了,然后它变现出来了。变现出来的时候,它有三个程序叫三能变:

  第一个「异熟能变」。那么我们刚开始去接触外境的时候,比方说你看这个花,你第一念看到花的时候,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 ,异熟能变。当然异熟能变是指你自己的异熟,不是别人的异熟,就是说你有你的阿赖耶识,他有他的阿赖耶识,是吧?那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的善恶业不同,所以你的阿赖耶识看到这个花,这个花是众生的共业,这众生的共业是本质了,大家共同的业力把这个花招感出来,这叫本质相分。但是你看到这个花的时候,你得到你自己的影像,这个叫做影像相分,这个第一念。这第一个影像相分,就是阿赖耶识的异熟能变。

  但是你还有第二念「思量能变」。你会认为我看到这个花,你那个我的概念开始生起来,这个花是我来受用的,第二能变了,产生一个我的概念了。它本来是一个花而已,还有一个明了的心嘛,结果你在花跟心中间,变一个我出来,这个思量能变。然后你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就多事了,就开始分别了:这个花在哪里买的?怎么样怎么样,你就开始打妄想了,就是「了境能变」。

  所以我们为什么看不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说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就是说你受了八识的影响。第一个第八识把它变了一次,第七意识又把它变一次,前六识又变了很多次,那么这样子是说明什么事呢?我们一个人叫做自变自缘,我们永远活在自己的水泡,你走不出这个水泡的。我们自己变似一个影像,让自己来受用。我们一般人,没有修空观的人,你永远活在你的妄想,永远!就是你的业力变一次,你的我执又变一次,你的妄想又变一次,然后你把你心中看到的东西都当真的,这个就是识变。

  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人生的真相,没有一个人。

  所以这个唯识学的意思,就是人生是恶性循环,我们过去做错了,有执著,然后今生就会因为过去的错误又把今生给毁了。因为你今生又受到八识的影响,八识是你把它创造出来的,它又再把这个今生的因缘又变一次给你看,直到有一天你学佛了,你开始回光返照了,你不向外攀缘,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水泡才破裂了。

  所以你得到的影像,完全是你自己的过去的业力跟今生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你感到痛苦是你自己的影像让你痛苦,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感到快乐也是你自己的善业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的结合让你快乐的,跟别人也没关系。因为你不能够超越你心中的妄想,你走不出你的水泡的,别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这个唯识的生命观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来看相分,它有本质相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这本质相分是众生的共业,就是众生的阿赖耶识所生的实种之法,「实种」就是它完全是种子变现出来,没有经过你的分别执著的,包括你的正报的根身、依报的环境。所以本质相分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得到,因为它是众生的共业,我们只能看到的是个人的影像,影像呢,前五识是由第八识变现出来,然后第六意识是由法尘变现出来,第七意识是第八识的见分变现出来,那么自己在自己的心识当中变出相状,自己去攀缘。总而言之每一个果报,你都经过三个阶段的变现,异熟能变,思量能变,加上第六意识的妄想的了境能变,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一种果报的情况。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谈到这个业,到果报的显现,到果报的受用,那么已经把这个生命的现象,慢慢的把它描绘出来了,大家有没有问题?

  【69】往生到西方以后我们八识的种子在什么地方处理?69】往生到西方以后我们八识的种子在什么地方处理?

  问:师父慈悲!既然那个自我的概念是第七意识变现出来的,那我们应该就没有一个「我的」所谓我的第八意识、我的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是谁的或者是……?

  答:第七意识它跟第八识是分不开的,因为它们俩是在一起的,因为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为我,所以只要有第八识在,就一定有第七意识的影子在里面,第七意识向内执著第八,向外干扰第六。所以你讲第八的时候,你不可能离开第七的。只是说我们在分析事情的时候,把它切开来,但是现实生活两个是挤在一起的,你有第八就一定有第七在,所以你有果报,你一定有一个自我概念。

  问:请问师父,这个种子在什么情况下灭了?您说这个生,我们知道了,是可以本有或者新熏,这个刹那生灭,它是在什么情况下灭?

  答:我们今生不可能让它灭了,因为金刚道后异熟空嘛!只有成佛才完全灭掉了。但是我们是让它沉淀,我们现在只是说把它变成一个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就好了,你不可能把它灭了。灭了就是业尽情空,那是成佛嘛!你看我们前面讲到第八识的转变,金刚道后异熟空,那金刚道后是谁呢?是佛陀。所以我们带业往生,我们不能把它灭了,就是说它在调伏状态。

  问:这个调伏是透过忏悔或者说空正见?

  答:对,忏悔,就让它睡眠,它在睡觉,就种子就睡眠状态。你可别把它唤醒,让它继续睡下去。

  问:那它刹那生灭指的是……?

  答:刹那生灭只是它的相貌,它是一个生灭,它只是说它是一个生灭相,它不是一个不生灭法。

  问:那假使有一个人,他带业往生到西方以后,那他那些种子是在西方,是在净土里处理掉呢,还是要返回娑婆再处理掉?

  答:你到净土,阿赖耶识就跟你去了,因为你的生命,你往生当然不是身体往生,是一念的心识往生嘛。你把八识全部带过去了,带过去到那里,阿弥陀佛有办法让你灭掉了,但是你得有本事让它临终不障碍你,是这个意思啊!

  问:师父慈悲!种子有两种,一种是本有,一种是新熏,请师父再解释一下,本有种子是怎么样?

  答:这是唯识学不足的地方了。因为你学性宗的人,那说本来就有这个种子,那你这个人「生而不平等」呀,这个是唯识学它一个不圆满的地方,但是也不能怪它,因为它的思想就从阿赖耶识讲起。那么你有阿赖耶识,你里面总有些东西吧。唯识学不讲真如,对不对?它生命的第一个开始就是阿赖耶识。那么你一个大海,你不能里面什么都没有,一定得有个水分子,阿赖耶识一定有一个本来的种子。其实我们本来是清净嘛!但是从唯识的教理它要合乎逻辑,它必须要安立本性住种,要不然就不合逻辑了,是吧?它要自圆其说嘛,但是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真的有些种子是很坚固,不可破坏。我们取其义就好了,抓它的义理。因为唯识学它提供一个非常清楚的业果相续的概念,虽然它不像真如那么圆满,但是它会让我们看清楚业果的流动、业果的变化。但是它的盲点就在于,当然学真如的说:你怎么可以说是本来就有这个种子呢?这个是它的一个不足的地方,的确是不足的地方。

  【70】总相忏或别相忏,对于破坏业种子的效果有什么差别?70】总相忏或别相忏,对于破坏业种子的效果有什么差别?破坏业种子的效果有什么差别

  问:师父慈悲!请问一下,在事修上面我们用忏悔的方式来破坏那个业种子,那我们有总相忏或是别相忏,那它对于破坏业种子的效果,有什么差别?

  答:当然你针对一个业来忏会比较快。但是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也要有一些总相忏,因为你不知道你前生做了什么,所以一般两个都要,针对你今生你可以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就是用总相忏,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到了忏悔的时候,会详细的说明,就是说其实忏悔,它的重点还不是把业障给忏了,其实这个不是重点。它是培养你一种忏悔的心态,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个心态到临终的时候,非常重要,忏悔的心。

  所以一个临终的人能够往生,面对业障现前,他为什么能够产生扭转?他一定要起忏悔的心。你看看净土宗的往生的人,每一个人都生起大惭愧,然后再提起正念,没有例外。其实忏悔业障,师父要你们每天拜八十八佛,重点还不是说你能够忏悔多少,其实你的业是忏不完的,但是非常可贵就是你透过拜忏当中借相修心,你培养一种惭愧的心,这个对你非常关键,非常可贵。

  就是说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但是他跑不出来;有些人业障现前,他能够突破业力,迎向弥陀的光明,因为他有忏悔的心。我们临终的时候,可能不是很平静,因为阿赖耶识会现前,它会跟你算帐!腊月三十算总帐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了,因为你要一次结清嘛,对不对?因为你要离开三界了,阿赖耶识要跟你算帐了,知道吗?那么我们不知道我们阿赖耶识是不是有重大的罪业,当然你忏悔,它的业力会降到最低,但是最关键是什么呢?这我们下堂课会讲到,就是说你必须在第六意识培养一种反转的力量,这个非常重要,往生的关键就在这里。你有本事在堕入到黑暗的业力当中,你自己能够爬起来。你不要老是观想你临终的时候一定是很自在的,喔,有一个冷气吹,身心安乐,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那是理想状态哦。你去看看临终的人,没几个这样子的,都是放不下的。你身体插满了管子,内忧外患,知道吧?内有妄想执著,外有病痛的干扰,弄得不好还有亲情的哭泣,你怎么办?你怎么从这个逆境当中突破出来,跟弥陀感应道交?

  这个就是说,我们不知道我们临终会发生什么事,但是你最好能够养成一种反转的力量,所以我们后面的事修,为什么要培养一些善根,要忆念?就是说你必须要让你自己在堕入到万丈深渊的过程当中,你有本事跳出来。我们必须要养成一种反转的力量,这个就是你修行的真正目的了。

  因为你不知道临终的时候,会有什么障碍出来。所以我们后面会开始讲到,怎么样去透过第六意识来调伏第八识。其实修行只有两件事,就是第六跟第八两个在抗拒,临终的时候,你第六意识薄弱,那你就跟第八识走,对不起,「随业流转」了;你第六意识强,第八识听你的,「随念往生」,只有两种情况。

  问:师父慈悲!我想请问:常常听见说「转识成智」,请问转哪一个识?阿弥陀佛!

  答:当然你这个识有八识,对不对?我有没有讲过一句话,「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有没有?转,先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一转,第七意识就跟着转,这个因地转了,然后最后的结果呢?第八识再跟着转。第八识一转,前五识也跟着转,因为前五识是受第八识影响的,它是业力所变现的感受,所以五识跟八识是一组的。所以你只能够先转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能够去学习,可以如理思惟,可以产生善根力。第六意识是我们最大的本钱,是你人生唯一的希望,就是你的思考能力。所以你必须先改变你的第六意识。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我们下一堂课再上一次,然后在下个礼拜二,就会把这次的阿赖耶识所建立的这种因果相续的缘起做一个研讨。如果你有问题请你在下一次来的时候,把你的问题交给教务长,那么在学人离开之前,请教务长交给我,那你的问题才有可能会在下礼拜二研讨,跟大家讨论。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一

  【71】果报你不能选择,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选择的!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面,我们讲到庚二识变理论。那么我们这一大科,主要是研究唯识学的因缘观。唯识学在解读人生,它把人生分成两块:一个是果报的受用,一个是业力的造作。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当中,我们只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你在受用果报,你活在快乐跟痛苦的感受当中,这是第一件事情,你在享受种种的受用;第二个你同时也在造作很多新的善恶的业力。那么受用果报跟造业这两块,在唯识学它们两个是分工的,果报的受用是第八识管的,造业这一块是第六意识管的。所以当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是不得自在,第八识它是不跟你商量的,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你今生会有什么样的遭遇,这件事情第八识是不跟你商量的,你没有主导权的,那完全是过去的业力的释放。

  所以第八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你是不得自在的,你能够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认命随缘。当然人生也不是如此的悲观,你还有第六意识,你在面临生命的果报的时候,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造善,你也可以选择造恶。所以我们在造因地的时候,你有选择权的。有些人在逆境当中,他选择了自暴自弃,有些人在逆境当中,他选择了奋发向上。所以果报你不能选择,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它是第六意识主导,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果报跟造业两个交互的作用。

  那么当然这个当中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因为你造业又会得果报,这个果报又会牵动你造业,所以因果之间它是一种循环。所以唯识学的人生观是建立一种无量的生命观。当然生命的相续必须由业果相续来支撑,那么因果的相续,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业到果之间,它必须有一个桥梁让它相续下去,因为它们两个都是生灭的,你享受快乐的时候,它也是一时的,你造业的时候,它也是一时的,当因果都刹那生灭以后,到底谁能够做因果的桥梁呢?那就是「种子」了!这是唯识学最大的成就,它建立了一种种子的概念,它如实的保存我们的业力,等待适当的时间变现果报。

  所以我们一个人,只要你要追求解脱轮回,你迟早要面对你的种子,因为它是你背后一个很强大的引导的作用。它虽然无形无相,它虽然潜伏躲在背后,但是它的确有一种力量在主导着我们,那就是我们无量无边的种子,恒转如暴流,恒常相续,刹那变化,没有形相,但是它的力量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我们的目标临终正念,提起佛号跟弥陀感应道交,但是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之前,你必须要面对你自己的种子,你不能够完全忽略它的存在。所以你既然迟早面对它,从佛法的角度你早一点了解它,早一点调伏引导它,对我们是最好的,你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你再充满了惊讶,到时候来不及了。

  【72】我们怎么去了解我们的种子呢?

  唯识学它在主导我们去认识种子,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时候,它把种子分成两块:第一个是属于思想的种子;第二个是属于业力的种子。你必须面对你这两块种子,这两个都是我们过去生长时间的生命的经验而累积下来的。

  首先我们要面对的是我们思想的种子,我们的思想从唯识的解释,有很多的宝藏,当然也有很多的地雷。什么是宝藏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善根,学佛法的善根,这个是前生的你留给你的宝藏,你要好好利用。

  当然每一个人的宝藏善根不一样,佛性的确是平等的,但是我们把佛性转成人性的时候,它又是不平等的。人性的善根是有差别的,比方说有些人他一学佛法,看到佛法讲苦谛、讲到无常,他生大欢喜,发心学佛,这个就是你的宝藏,你的善根点就在苦空无常无我;比方说有些人听到空性的道理,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生大欢喜,这个就是你的宝藏;有些人讲到大悲心,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他生大欢喜,这个就是你的宝藏。

  诸位,刚开始不要追求圆满,先要知道你的善根在哪里?因为它是你一个学佛的触发点,先求有再求好。你不要跟人家一昧的追求圆满的教法,它不见得适合你。佛法的修学很强调意乐,如果你修行起来,老是很沉闷,没有法喜,没有好乐,你今生很难有成就的。

  所以你永远要知道哪些法门是能够触动你善根的,你必须要善用这个法门,因为它会给你很大的意乐,你必须从这个地方出发。当然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目标,你要知道你圆满的善根是在哪里,但是你可别忘了,你今生的定位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跟过去做连接的,我们不能老是活在佛性的理想当中,你迟早要面对人性,就是你无量的轮回当中,前生的你留给你什么样的宝藏,你要先从这个地方出发。

  所以《法华经》为什么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没有一个人直接契入真实相?先从你的务实的善根下手,所以佛陀也说:「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再到无所求。所以我们不要一下子就马上追求最圆满的善根,不要这样,先知道你需要什么,哪些法门能够触动你的欢喜的,让你很勇猛的去拜忏,很勇猛的去持戒,很勇猛的去念佛,这个对你太重要了,这个对你太重要了,这就是你修行的动力。所以你要了解你的定位,就是你的善根在哪里、你的报障在哪里?先把这个开关启动起来,然后再慢慢的透过佛法的修正,让它更圆满。

  当然讲到人性就有盲点,你最好能够务实的知道你的盲点在哪里——财、色、名、食、睡。前生的你他留给你的善根,但是他给你留下了很多的盲点,我们心中有很多盲目的不合理的追求,这些你必须要调伏的。因为它临终的时候,它会生起来活动,来障碍你的正念,破坏你的往生。所以我们从思想的种子,我们知道我们前生到底留下我们什么东西,哪些是可以我们利用的,哪些我们必须要赶快做调整的,这个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思想的种子——「名言种子」。

  另外一块就是「业种子」。我们面对业种子,当然业力很多,有些东西你不着急处理,但是有一种业,你必须要早点处理,就是——强大的业力。诸位,带业往生,你最好清楚什么业是可以带,什么业是不能带的,不是所有的业都可以带业往生的,不是这样子。你没有那个本事把所有业都带走,你没有那个本事,你没有证得空正见嘛!所以我们最好在有限的生命当中,要区分哪些业是不能带的,你要赶快把它处理,把这个业从一个重大的业力变成一个调伏的业力。

  什么叫做「重大的业力」?有三个条件,你最好自我反省一下:

  第一个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深生好乐。你曾经在你的生命当中,造某一个杀盗淫妄业的时候,你内心是非常大的意乐,谁劝你都不听的,你的心就像石头一样的坚固,非做不可。

  第二个数数现行。你经常的去造作,起码你有一段时间是经常造作的,数数现行在古人的开示,三次以上就叫数数现行,达到第四次就叫数数现行,次数在四次以上。

  第三个无惭无愧。你事后根本没有忏悔,就把它放着,这种业你是不能带走的。

  第一个你造业的心如此的强烈;第二个次数如此的频繁;第三个你根本无惭无愧。那么这种业它一定会障碍你往生,所以你必须趁早处理。所以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人,我们临终一定要面对阿赖耶识的种子,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会跟你算账的,你的业力、你的思想,这两关你都必须过,你要忏悔业障、调伏烦恼、正念分明,才能够提起佛号、趋向弥陀的光明。所以唯识的缘起观,让我们了解自己,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烦恼、跟我们的业障到底在哪里,让我们能够趁早做好准备,是这个意思。

  【73】我们的果报是怎么受用的?

  好,那么这个地方的识变,前面我们比较偏重在造业这一块,这个地方讲到受用果报。就是说我们除了我们今生在造业以外,我们的果报是怎么受用的?当阿赖耶识把业力释放出来的时候,落实到我们的身口意的时候,变成一种快乐痛苦感受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有一个偈颂很重要,在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那么这个偈颂解释,我们看附表第九,我们把它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说过的一些道理,再用这种果报的受用这一块,来做一个解释:

  由一切种识,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所有的果报的触发点是「阿赖耶识」,或者异熟识的种子出发的。阿赖耶识,在第九页,我们看这个最上面那个第八识,Page 第九是不是有一个表,有一个表最上面有一个圆圈,这个左边写「异熟识」。那么当我们在今生投胎的时候,第一个能变就是「异熟识」,它会把最强大的业力,已经成熟的业力,释放出它的果报出来,你的正报的根身,你的依报的人事、山河大地、所有的环境,它就把它变现出来了。那么当然第八识它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第八识变现出来以后,接下来如是如是变,这个如是如是变,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要起现行的时候,它是三种变化。

  第一个『异熟能变』,它从业力的角度变现一次。

  第二个它『思量能变』,你在你变现的果报当中,它本来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它本来只是一个能量的释放,但是你自己捏造一个自我,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然后有一个「我」就有「我所」,这些是我所受用的,那么你就把一个平等的法界,本来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果报的平等一真法界,你把它切成两块:一个是「我」,一个是「我所」。这个是谁弄出来的呢?第七意识——『思量能变』,由我去执著这一切的我所。当然每一个人的执著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外境的执著是很重,有些人是比较乐观,比较轻薄,这个我、法二执,每一个人当然不太一样。总而言之,我们一定会在生命的果报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概念出来。

  然后第三个『了境能变』,就是你的名言的思考,有些人会比较做正面的思考,它在变现果报创造自我以后,他会以一种感恩的心、宽容的心,来面对人事,这种人的人生,他比较容易生起快乐的感受;有些人会用一种比较刻薄的心、批判的心来面对人事,这种人不容易生起快乐。所以当阿赖耶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让你受用果报的时候,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经过三次的变化以后,以展转力故,三种力的交互作用,「异熟」「思、量」「了境」的三种,你各种感受就出现了,就到最后变成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今生的感受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第二个是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质好不好。比方说我们之前讲过这个《前世今生》,有一个凯萨琳居士,这个是一个女众居士,她在果报的受用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出了差错,就是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她产生极度的恐惧跟痛苦的感受,当然这个感受从什么地方来?事出必有因,诸法因缘生,一定有道理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来,我们来看看三、能变:

  第一个『业力的变现』。其实从人的果报来说,水不应该是有伤害性的,不应该,因为它不是刀剑,它不是毒药,所以从客观的条件,从业力的角度,水是没错的。就算每一个人福报不同,他看到的水,顶多就是质量差一点,不至于说伤害,所以异熟能变,这个问题应该不大。

  第二个『思量能变』,这个有点问题了。她应该有很坚固的执著。那么问题最严重就是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因为她过去生的生命经验,她把水安立一个非常不好的名言,她认为它是一种毒药,它是来伤害她的,所以水果然变成了一种伤害的角色,所以她这个是思想出了毛病,后来她经过心理医师的辅导,她开始把过去的名言给转变了。所以说我们在变现果报的时候,有客观的业力,也有主观的你的思考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然后『以展转力故』,各种快乐痛苦的感受『彼彼分别生』。所以我们今生的快乐痛苦,取决于第一个你的善恶业,第二个取决你的心理素质。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果报的受用。

  【74】果报受用的差别——因缘变跟分别变

  好,我们再翻到讲义的第三十面,那么这个果报的受用,我们来看看它的差别。这个差别有两种,第一个从自身的角度,有「因缘变」跟「分别变」;从跟他人的互动角度,有「共变」跟「不共变」。我们先看看从自身在受用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因缘变」,我们把它念一遍:

  因缘变——谓随因缘势力故变,即五八识随增上异熟因,即先业为缘,名言实种为因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境不借能缘之分别力,唯从自种因缘任运而生,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即性境摄。

  那么我们在受用果报时,阿赖耶识把这个业力变现果报的时候,第一个是『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善恶的业力,就是随顺第八识的这种善恶业力的因缘的势力而变现,也就是前五识跟第八识它随一种增上的『异熟因』,就是我们有很多业力,对不对?有一种业力已经成熟了,它的势力很强大了叫『增上』,那么已经成熟的业力,就是过去的业力为因,还有你的名言种子,你前生临终的一些思想,你起的是善念恶念等等的思想为因,那么过去生临终的思想,带动你的业力而变现出来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它没有假借你的第六识的分别跟第七意识的执著,它完全从自类的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那么这种有色心果报的实体实用,它是可以去受用的,你眼根可以去受用色尘,乃至于耳根去受用声尘等等。这种是一种真实的境界,不是你的心捏造出来的。

  『因缘变』就是当你的明了心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你的心还没有起分别的时候,这个就是『因缘变』。你的思想还没活动之前,第一刹那,我们一般的因缘变只有一秒钟的时间。你看我们喝咖啡的时候,我们也就是真正跟咖啡接触的时间就第一秒而已,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真实感受到它的滋味。当然如果你善业很强,你会感到很甜美的,是你欢喜的味道来滋润你;如果你过去生有罪业,你感受到是一种痛苦刺激的味道。那当然这只有第一念,我们真正跟外境接触的也就这么一念而已,就是『因缘变』。那第二念以后就不一样了,因为仁者心动,这个时候一念方动乌云遮,那人生就变化了。所以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缘变」落到「分别变」,我们看第二段:

  分别变——谓随分别势力故变,即六七识随自计度分别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有二类: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既无能生种子,亦无所托本质即独影境。二、带本质亦有能生种子,然借能缘之分别力故,不称境之自相,无色心之实用,即带质境。

  那么前面的「因缘变」,是我们还没有生起妄想执著之前,我们真的跟外境接触了,我们真的接触到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但是当第二念以后,我们第六识、第七识这个「思量」跟「了境」就开始活动了,把这个外境又做了两重的变化,就是第六、第七识各『随自计度分别』,该执著的执著,该安立名言就安立名言,那么又把这个境相又做了变现,那么这个变现有两方面:

  第一个『偏随能缘』的分别力,『既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叫独影境』。这个就是你完全在打坐的时候,在打妄想。『独影境』这个『独』就是第六意识,它完全没有靠前五识的帮忙,它自己在心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让你自己快乐。就你自己捏造一个妄想的境界,让你自己快乐,让你自己痛苦,就是它完全没有依托外在的本质。所以人生的快乐痛苦,也不完全是外境决定的,有时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这就是『独影境』,完全是你捏造出来的。

  第二种就是说它也带本质,又夹带妄想。比方说你在晚上走路的时候,你看到一条绳子,这个绳子就是一个「因缘变」。它本来是个绳子,但是你的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因为光线不足,你第六意识做了错误的思考,你认为它是条蛇,对你来说,你认为它是条蛇,可能对别人来说它是个绳子,但是你自己的妄想把它变成一条蛇,所以你心中受用的是一个蛇的影像,你非常害怕,这个就是『带质境』。就是说你依托外境,又自己捏造影像,这两种都是分别。只是说一个靠外境,给你一个影像,你再打妄想,

  一个是你自己不用靠外境,就打妄想,反正你得到的影像都不对的。按照佛法的角度,我们后面讲「无分别智」,就是说你刚开始学佛,你要把人生恢复到本来面目。按照佛法的角度就是说你现在对人世的认知完全是错误的,你看佛法的意思,先否定再肯定,按照唯识的角度,你对你的认知要全盘的否定,要把人的生命先归零,否则你这一辈子,都没有看到人生的真相。

  所以人是很可怜,可能只有小时候会得到人真正的感受,因为小时候你的妄想执著没有那么的重,第六意识势力没那么大,一个人一旦成年以后,你大部分的时间都活在妄想,大部分的时间,你从来没有一刻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从来没有,你就是第一念,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样。第二念以后,那就是一念方动乌云遮,你完全受你的思想的主导。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最后修止观的时候,要把人生还它个本来面目,只能够修「无分别智」,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要彻底的归零,否则你根本走不出你的妄想。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我们人生业力已经够麻烦了,又要加上自己的妄想执著,这人事为什么这样复杂?因为它经过了三重的变化,第一个业力本来就很复杂,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恩怨;第二个加上你的执著,你又再创造一个自我,你把人生切成了人所的对立;再加上你的虚妄分别,所以人生无解,无解了,业力加执著加妄想,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这个就是我们今生的果报的受用,就是这样子来的。

  【75】果报受用的差别——共变跟不共变

  那我们跟众生是怎么互动呢?前面是讲到我们生命的个体,个人的一个情况,那我们谈谈我们跟众生。我造我的业我打我的妄想,那你也有你的业你的妄想,那么人跟人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面有「共变」跟「不共变」「共变」就是有「共业」。,这个因缘你可以受用,我也可以受用;或者是「不共变」,有些因缘是个人个人受用。那么我们把它做一个问答,我们把它念一遍:

  问:如前所述,诸识所缘,唯识所变,然则吾人不看山时,山还存在。又吾人死后,识既离身,遗尸犹存,其义云何?

  答:此中应知,赖耶种子变现万法,有共变,不共变之别。

  我们解释一下,那么唯识的意思就是『诸识所缘,唯识所变』。就是前七识所攀缘的这种境界相,这山河大地是第八识变现的,你自己的第八识自变自缘,第八识把它变现以后,你自己就你业力变现的这一块,再去执著,再去分别。但是这个地方,有人就提出一个质疑,说我自己把它变现,然后自己再去攀缘,那就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了,但是我呢,我现在我不去攀缘,我不去看山,我也不看河,但是山河还是存在啊!乃至于我们人身体死后,我的心识已经不活动了,但是我的尸体还在啊!那你怎么能够说万法唯识呢?因为我的识已经不在了,但是物质世界还在呀。既然一切都是我内心的活动,都是我心识变现出来的,我的心识经过三重能变,「异熟」 「思量」「了境」、、,都是我个人的事情,但是我死了以后,我的三种识,「异熟」「思量」「了境」八识全部离开了,但是我的尸体还在,至少它还保存一段的时间,这怎么回事呢?

  因为阿赖耶识变现种子的时候有「共业」跟「不共业」的差别。诸位你的身体,不完全是你的业力在支持你,不完全,还有别人的八识在支持你的身,因为你的身体别人也可以看得到,对不对?因为你的身体别人也可以受用,至少他眼睛可以受用。所以你的身体不完全是你的业力在支撑,还有你的家人,还有你的邻居,你的朋友,他的识在支撑你的身体。所以我们来看,那么当然这就比较复杂了,我们看「共变」跟「不共变」,共变里面,共中共我们这里改成「共中之共」,共变中的共,一个是「共中不共」,我们把它念一遍,「共变」这一块把它念一遍:

  共中之共——如人类中无主山河大地等。共中不共——如有主田宅等,它虽共变不得共享。

  那么这个『共中』的『共』,就完全是「共业」,这个东西是没有人的,比方说没有人的这种山河大地,这个是完全「共业」。山河大地,不是你变现的,也不是我变现的,是大家变现出来的。从唯识的角度,诸位你们知道吗,比方一座山,它是八千公尺,你认为它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这样讲好了,当有一个人投胎,有一个人死掉以后,你认为他的高度会不会变化?

  会变化!

  是的。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欢迎有福报的人来投胎,真的是这样,一个有福报的人投胎到你隔壁,你真的是算你幸运,他来投胎以后,他一搬到你隔壁,你们家的花就长得更漂亮,「共业」是吧?真的是这样子。你隔壁住了一个业障很重的人,就糟了,你这个花怎么种都种不好看,「共业」。所以你看佛在世的时候,那就福报大了,佛在世的时候,共业如牛头栴檀,那不得了,烧一铢,四十里内皆闻其香,现在都没有了,因为众生平均的「共业」,它的水平不断的在降低,所以世间的好东西不断的消失。所以我们欢迎有福报的人他出生在我们的附近,因为他有『共中之共』,当然他『共中』有『不共』,就是说虽然山河大地,是你也可以享受,我也可以享受的。但是还有一种是有主人的,虽然是『共变』但是它不能共用。以你为主,比方说你家的花园,别人走过去,也可以欣赏看几眼,但是以你为主,所以多分来说,是你业力支撑的。所以你看到你家的花凋零了,树死掉了,你不要怪邻居,你要去忏悔,因为以你为主;如果这棵树是公家的,那大家都得忏悔。这棵树是你的,那你要先忏悔,因为它是『共』中之『不共』,你是主因缘,其他是次因缘。

  我们再看『不共变』『不共中共』 『不共中不共』,,,那么『不共中』的『共』就是比方说,我们把它念一遍:

  不共中共——如个人浮尘根,他人亦得缘之而受用。不共中不共——如个人净色根,唯自识依,非他依用。

  那么『不共』就是个人的意思。个人中的共用,比方说我们身体里面的『浮尘根』。这个根有「浮尘根」跟「净色根」「浮尘根」是属于色身,比方说你的眼球,眼根就是眼球,它是一个肉体,你的耳根就是耳朵,乃至于鼻子等等,那么虽然是以你为主,但是别人也可以分享。因为别人也可以看得到,这是『不共中共』。在个人的「别业」当中,也有他的「共业」,就是你的五根身,那么完全属于个人的,『不共中不共』,完全是个人的个「业」就是「净色根」,就是你的神经系统,你的经脉,完全是你自己的心识变现的,这个是完全别人不能受用的。所以真正的唯识所变、唯识所用,属于你个人的部分,就是你的经络,这个经络学在中医是很提倡的,认为人是有经络的,但是西医他一直找不到经络。从唯识的角度就是说,因为你西医要找经络是要解剖,你不可能把活人抓来解剖,是吧?肯定是死人,但死人有个问题,他全身冰冷以后,他的识离开了,所以他穴道完全关闭了,他的经络完全没有了。因为他的经络跟穴道,完全是他的识变现出来的。你看有些人的经络,他的穴道很通畅,他身体质量很好,他全身慈悲的业特别强。所以这个经络,为什么西医一直找不到经络呢?

  因为他只能够抓死人来做解剖,古人在画经络的时候是入禅定,在活人的时候就看到经络的穴道的活动,所以这个经络穴道这个「净色根」、这个神经系统,是完全是你自己的识变现的,这个是「别业」中的「别业」。那么总而言之这个业力是我们自己变现,自己攀缘。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谈一谈,有一个观念,就是这个世界末 ri的概念。其实佛法讲世界末 ri,它是讲这个地球,宇宙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它是在「坏劫」的时候才破坏,不是在「住劫」。也就是说佛法在讲宇宙缘起的时候,当入「坏劫」的时候,是所有的众生都离开了,他跟这个地方的环境缘结束了,所有的众生都投生到其它的地球去了,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心识的支持了,这个地方才完全毁灭了。它不是说你人还在的时候就毁灭。在佛法的解释,「依报」是你变现出来的,哪有人说自己变现,自己把自己破坏掉了?在「坏劫」到来的时候,它只破坏世界不能破坏众生,在佛法的角度,众生都离开了,它跟这个地方的缘结束了,都离开了,所以这个环境得不到心识的支持,色法要得到心法的支持,所以大家的识都离开以后,大家的业力都带走了,这个环境没有业力的支持,就破坏了,这个就是佛法说的世界末 ri,「坏劫」到来,是所有的心识都离开了。好,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所有的物质的世界它必须由心识的业力来变现,也是由心识的分别来受用。所以你的一生当中,都是你内心的世界的活动跟受用。

  好,我们来看下一段,业果的相续,我们上一科,讲到缘起,我们个别的分成业力的造作跟果报的受用,把它切割出来。果报的受用是第八识管的,业力的造作是第六意识管的。但事实上业力跟果报,它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是有交互作用的,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无量无边的轮回,因为业力跟果报它会互相的牵动。

  就一个凡夫来说你生长在什么环境,你就容易生起什么样的想法,就容易造业。因为我们很容易心随境转,所以果报跟造业,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牵动关系。你不可能说境随心转,不可能,我们现在只有可能心随境转。

  所以你只要还活在心随境转的时候,那么就一定有业果相续的问题,就有轮回相续的问题。这个业因跟果报,它们一定会交互作用。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亡以后,一定会有来生,因为你把业力跟果报牵合在一起了。本来是一个独立的事情,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业力跟果报产生牵动呢?到底是什么原因?本来是一个个别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力量把它串起来,形成一个无量的轮回呢?我们待会儿再解释。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二

  【76】是什么力量让业果相续的呢?

  我们讲到缘起篇的第二个重点——业果相续。

  前面一科我们讲到业果的形成。业力是第六意识造作的,果报是第八识释放的,本来是一个独立的事情,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把业力跟果报串起来而构成轮回的力量?这一点我们真的要知道。因为今生的痛苦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不能接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因为我们对望的未来,我们有无量的生死,而每一次的生死,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夹带了老病死的痛苦,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轮回的可怕不是它今生给你多大的痛苦,而是它展转相续无有了期,所以这种痛苦它没有止尽。它不知道哪一天是个头,生死大海一望无涯,你到了大海的中央,你看你的过去是无边的痛苦,但过去就过去了,关键是你看你的未来又是无边的大海,这个是最可怕的。就是说轮回给我们最大的压力是它不会自己结束,这最麻烦了。它这种相续的力量是最可怕的。那么当然我们希望把这个相续断掉,就是断相续心,你一定要知道它的问题出在哪里,什么力量让它相续的?诸法因缘生,一定有一个环节出差错了嘛!好,我们来看《唯识三十颂》,它对轮回的相续天亲菩萨是怎么说的,我们把这个偈颂念一遍: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那么轮回为什么会相续呢?因为当我们的第八识累积很多的业力,当然这个业力是有漏的,依自我意识,你在造业的时候呢,你心中是有所求有所得的,你希望按照这个业去得果报,你布施你希望透过布施,来生由我去受用这个快乐,或者持戒你有一种自我概念来推动所有的善业,这种都是有漏业。由第八识的有漏善恶业再加上第七意识的执取,二取这包括能取的我跟所取的我所,那么当这个第八识的业力跟第七意识的执著爱取结合的时候,糟了!我们的生命本来是个点状的生命就形成一个无量无边的恒转如暴流的水流了,一种相续的一条直线的生命,就使令『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是你今生结束以后来生会马上得果报,你一定要得果报的,因为你两个因缘都具足,第一个,你的业力还没消;第二个你的执著还在。所以这两个是轮回的因啊!

  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处理两件事情,第一个忏悔重大业力,你不能忽略业力这一块。诸位,我一再强调,很多净土宗的人不把生死业力当一回事,我劝你不要高估了自己。当你临终重大业障现前的时候,你是提不起正念而且你几乎没有时间让你提起正念。如果你这个业造的很重,你连助念的时间都没有,不要说保持正念了。你的临终地狱火马上现前,当然你也可以说《观经》下品下生他往生了,这个我们要讲到有些人他虽然造业,但他有强大的善根力,他能够产生反转力。所以为什么要持戒念佛呢?就是你不能在生命当中,创造一个重大的业力来障碍你,所以第一个业力是一个障碍往生的因素了,不能有重大业力出现。

  第二个你不能对娑婆世界有坚固的执取,这就是为什么要发愿愿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在这里。你必须把你所有的希望都放到来生去,做为一个凡夫我们不可能无所求,这有点强人所难。你心里有一个安住处吧,你为了什么去修行,你心中总有一个依靠吧,伟大的弥陀就是说你必须把生命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来生去。

  所以净土宗是为来生而活的,你今生要完全放弃。如果你今生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必须把今生的希望完全放弃。因为你今生有所求,你一定会在轮回当中继续得果报。你对娑婆世界不能有任何的希望,即便来生让你变成一个大修行者,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个希望都不可以有,因为执取也是轮回的因缘。

  所以诸位不要再错怪第六意识了!我们从轮回的根源当中,我们看不到第六意识的影子,对不对?业力是第八识管的,执著是第七意识。所以我们以前都是用错地方,我们以前念佛老是对治妄想,其实妄想根本没障碍你啊,关键是有些妄想是带有执著的妄想,这才可怕,但是不是所有妄想都带执著。我们以前念佛就是打妄想就开始念佛,你等于是对所有法界所有因缘宣战,那么你能量完全分散了,该对治没对治,不该对治的你对治。我们再把它念一遍看看这个轮回的问题在哪里: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使令我们前面的生命结束以后,再在三界里面又生起一个生命。所以你就知道生命死亡的时候到投胎是两种力量的牵动:一个业力,一个是执著。诸位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的生命有限,你要把重点放在哪里?是业力还是执著?

  对了!诸位有善根,这个地方一错就糟了。你一个人的生命只要方向错了你今生就毁了!业力你不可能忏干净的,我们只能够抓重大的业力来忏悔忏除,因为它带业往生嘛!你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拜忏,不可以,它不是正行。但是你要拜忏,因为它有些重大的业还真的要拜,但是它不是主轴,关键在于爱取呀,执著这一块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智慧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临终的正念拜忏只是一个兼带的助行。临终的正念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跟往生的愿力,就是心理的问题,不是业力的问题,就是你要观你的心理,就是考验你的心理素质,关键在这里。就是你的智慧水平,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你对未来是怎么想的,你是继续执著娑婆世界,还是把所有的希望求生净土,这个影响到你所有的佛号的去向。到底这个佛号是随愿力走,还是这个佛号是随业力在三界得果报,让你今生得到一个糖果,那么,这个业力是由你的思想来引导的。

  所以这个二取,你的执著是关键。你怎么把这种执著成功的调伏、成功的引导把它变成往生的愿力,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做的这件事情,因为你不可能面对所有的业力,不可能。但是我们要选择性的把几个重大的业忏一忏,但是,你要把大部分的精神体力用来对治你的执著,凡是三界所有的执著,都要对治。欲界,五欲的快乐;色界,禅定的快乐;无色界,空亡的快乐,什么都没有的那种快乐,这三种快乐都要对治。

  那么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我们必须把心往哪里引导。也就是说其实整个我们净土宗的所有的功课都在对治第七意识,你要把重兵压在第七意识,因为你精神体力有限,把一部分的精神用在忏悔,把所有的精神用来对治你对娑婆世界所有的爱取,因为它是成败的关键。

  【77】因果相续是经过哪三个阶段呢?

  好,我们把它后面的这段文,我们把它念一遍:

  是故由赖耶种子,生起诸法之现行,复由现行熏成种子,如是展转相续,形成有情众生之业果相续,此中有三法,二重因果之别。

  好,先到这里。所以也就是说呢,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诸法的现行,就是从前世的种子变成今生的果报的受用,然后再由今生的造业,再熏成一个新的种子去得果报,所以前世今生跟来世就构成一种业果的相续。这当中有三个次序,三种次第。到底因果相续是经过哪三个阶段呢?第一个种子生现行;第二个现行熏种子;第三个种子生种子。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种子生现行,谓八识诸善不善种子,众缘合时,能生起各自果法,名种子生现行。二、现行熏种子,由此现行果法,于生起刹那,再熏习各自种子于第八识中,名现行熏种子。三、种子生种子,由前念旧种子,引生后念新种子,自类相续,犹如川流,是名种子生种子。

  那么这三个阶段形成业果的相续,我们先解释然后我们再举例说明。首先我们看业果之所以相续,第一个条件因为种子生起现行。就是第八识当中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的种子,在因缘和合的时候,生起今生的五蕴的身心的果法,叫种子起现行,就是前世创造了今生,这叫「种子起现行」。这个地方也没有错,这个地方问题也不大,业力变现果报,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现行熏种子。由今生的果法我们生起了分别、执著。你今生活的快乐、你今生活的痛苦都不怪你,那是前生的你造成的,但是你问题出在哪里呢?你面对快乐痛苦的时候,你不能去攀缘它、执著它,问题出在这里。当你去攀缘今生的快乐跟痛苦的时候,好了,你今生又跟来生做连结了,又熏起一种新的生死业力种子,叫「现行熏种子」。就是你面对人事的因果的时候,你仁者心动,你动了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分别跟第七意识的执著,就使令这个种子生种子,就使令这个种子开始活络起来。种子本来就应该让它沉淀,净土宗的人最可怕的就是搅动种子,你不能搅动它。种子它本来是睡眠状态,你不能去刺激它,让它活动。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种子生种子,由前念的种子引生后念的种子,『自类相续,犹如川流,名为种子生种子』。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轮回呢?就是你把这个生死的种子,给它激发起来了,它本来睡觉睡得好好的,你把它唤醒了,你唤醒了生死业力的种子,让你自己来生再得果报。所以我们的攀缘执著在唯识学上说你产生了两个作用:第一个发业,第二个润生。你去执著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很可能造业,因为发动身口意,因为你的分别执著,很可能你一开始本来是仁者心动,到最后变行动,心动变成行动。所以你的妄想执著如果不停止的话,第一个很容易造业,但是最可怕还不在这里,最可怕来自于润生。因为你第六意识在执著的时候,它会激发其它的生死业力,让你的生死业力活动起来,这就糟了,这跟往生是背道而驰的。往生的人必须做一件事情,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让它沉淀下来,你必须让你的生死业力,全部沉淀到大海的底层去,你必须做这件事情。那么现在刚好反其道而行,种子生种子。所以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生死业力是怎么回事儿,我们还是用第九页的附表来说明:

  那么这个地方牵涉到三世二重因果,过去世跟今生一重因果,今生到来生一重因果。诸位,过去生到今生,我说过问题不在这儿,但是我们要了解,首先我们看过去生是怎么释放业力的。这个我们刚刚讲过了,首先第八识释放业力,异熟能变;第二个第七意识产生我法二执,你在因果当中,创造一个捏造一个自我的概念,然后第六意识再去分别,然后产生了感受,到这里你的果报已经受完了。但是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这个感受,它本来是快乐跟痛苦,它又会回来刺激,前面是由上往下,现在我们看由下往上,这个感受又去刺激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你有两种选择了,第六识是关键了,你面对人事的时候,有些是如意的感受,这个叫做快乐;有些感受对这个自我概念是违背的,就不如你自我意识的,叫做痛苦。那么不管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它刺激第六意识的时候,它有两种可能:第一个触动你的地雷,触动你的烦恼,你产生不如理作意,糟了!第六意识一旦不如理作意,它一定启发第七意识的执著,一定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是先有分别再有执著,在受果报的时候,是先有执著再有分别。所以我们没有选择权,第六意识没有选择权,因为第六意识是受第七意识影响,受果报的时候是先有第七意识,再有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是很被动的。但是造业你有选择,你是先分别再执著,第六意识是中性的,它是自由的它是自由意志,但是你要是带动了烦恼,虚妄分别的时候,第六意识它肯定触动第七意识的执取,然后就激发了第八识的业力了,这是第一种情况,由快乐痛苦的感受刺激到你的烦恼的活动。

  第二种由快乐跟痛苦的感受,结果激发你的善根,这个最好,激发你的空正见,激发你的出离心、菩提心、往生的愿力,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对第七意识是一种调伏的状态,然后它就不再刺激第八识的业力,相反的它会让第八识的业力沉淀下来。所以诸位知道这个关键在第几意识吗?对了,第六意识是你唯一可以操作的希望。因为第七意识,你根本就拿它没办法,第八识也不归你管,前五识的快乐痛苦也不归你管,那是前生的业力,你要快乐痛苦也是业力决定的,所以我们现在能够操控的就是第六意识了。

  【78】智者大师把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但是第六意识它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内外的问题。

  我们谈谈它内外的问题。它对外有感受的刺激,对不对?你一天要面对很多的感受,酸甜苦辣,外有感受内有执著,第六意识后面还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那个地方撑着,这还不够,内忧外患,还有它自身有问题,它有善根跟烦恼,我们来谈谈第六意识好了。

  我们生命中反转的唯一希望在第六意识。那么智者大师把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这个要知道:

  第一个根钝遮轻。有些人没什么善根,但是他也没什么烦恼罪业,他善业强。就是有些人喜欢做慈善事业,或者外道的修行者,他虽然信奉外道,他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没有往生的愿力,他善根薄弱,但是他也没什么烦恼罪业,这个人活得很快乐,但是不可能出离轮回。因为他没有善根,他就不可能学习佛法,没有学习佛法,他一定触动自我意识,触动自我意识,他一定激发生死业力。所以这种人是在快乐中活着,至少今生很快乐,然后准备轮回,就是根钝遮轻。

  第二种人是根利遮重。善根强烦恼也重,这种人末法时代很多。他来到三宝的地方,他的善根就表现出来,回去的时候继续放逸。但这种人有希望,他如果善用他的善根,因为善根是真实的,因为善根是合乎本性的,烦恼是虚妄的,所以真实其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你只要先把善根激发起来,你先看看你的善根点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法能够激发你的善根,让你的善根先运转起来,你就有救了。所以根利遮重的人,在天台智者大师说,他一定要先遇到逆境,在逆境中反转。因为他有烦恼罪业,他一定要罪业烦恼起现行了,去刺激到他的善根,就善根发动了。一个人不怕你有黑暗,但是关键你得有光明。其实理论上善根不怕烦恼,但是你要有本事把它激发起来。因为善根是称合本性的,是真实的功德,烦恼罪业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完全是一种虚妄的境界。所以根利遮重的人,他是有反转的希望,但是他也必须要面对很多的逆境。

  第三种人是最好的根利遮轻,比方说正法像法时代,他们都能在很顺利的环境学佛,很顺利的环境成就圣道,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在家就福报很大就很快乐,学佛以后七日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了生死好像活得很快乐,也没有人说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怎么的吃多少痛苦,完全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就圣道,因为他根利遮轻。

  第四种人是最糟糕的,根钝遮重。善根也没有烦恼也很重,那么这种人在轮回当中,他大部分是处在三恶道的下阶的生命中过活。

  那么现在就是说,现在我们在轮回当中,我们一方面从上而下受用果报,一方面由下而上在造业的时候,关键在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有善根也有烦恼,但是关键是你怎么去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两件最重要的关键。

  【79】轮回的相续分成旧种现行跟新种

  好,我们回到讲义,那么我们看这个总结的第三十三面。

  三十三面把轮回的相续分成旧种现行跟新种。旧种到现行是前世而变现的今生,这是第一重因果,因果同时;第二个今生的现行创造了新种,这今生又创造了来世,又是一重因果。当然前世的业创造果报,是第八识决定的,这一块我们必须要完全接受,但是今生的因缘在创造来生的种子的时候,是第六意识决定的,这个是你可以主宰的。

  所以我们看最后一个现行,就是所生跟所熏。我们先看第一个所生的地方,是种子生起现行,所以我们今生的果报是所生,这是很被动的,这是业力的种子成熟了,变现今生的果报。那么当我们这个果报又开始在造业的时候,这是第六意识决定的。这能熏的第六意识,发动了所有的身口意的善业跟善根在熏习种子,这个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可以产生生命的反转的是第六意识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业力它面临了第六意识的抉择。第六意识你是选择发动烦恼,还是选择启动善根,这个是生命的关键了。你如果跟着感觉走触动了烦恼,那你就走上了轮回的道路了。这是前面说的,『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如果你面对感受的剌激,你选择启动善根,那生命就反转了。

  【80】业果转变——增长业、不增长业

  好,那么我们看到业果的相续跟不相续的两种因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业果的转变。当然这当中第六意识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我们先面对业力的问题。我们前面说过,轮回要出离,除了佛力的加持以外,我们必须面临两个因缘的逆转:一个业力的逆转,一个思想的逆转,这两个都必须靠第六意识。我们先谈谈业力的逆转,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增长业跟不增长业: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此中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

  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

  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好,我们先在面对业力的时候,我们要先做业力的反转,要把业分成两块:第一种是增长业,第二是不增长业。什么叫「增长业」呢?就是我们前生或者今生在造业的时候,会创造一种强大的势力,使令这个业产生相续的增长,就是让这个业力激活起来,就是「增长业」;让这个业有强大得果报的力量,就是「增长业」。反过来虽然有些业我们造了,但是它本身不能激发业种子,那么这个就是它不能创造一种轮回的召感力量,这个叫「不增长业」。

  这块的业我们可以暂时的不管,比方说你有时候开车,开车去downtown,结果你压死很多蚂蚁,这个业会障碍你往生吗?不会的,当然你也不能无惭无愧。就是说你生起惭愧心,我不是故意的,这样子。这种业你每天在造,但是它不会障碍你往生,因为你没有深生好乐,没有意乐嘛!所以你也不要对所有业都很害怕,有些业是不障碍你往生的。当然你要清楚,哪些业对你往生是有威胁的,有障碍的,哪些业它是不障碍的,你最好把它区分清楚,你在忏悔的时候,你才有一个目标嘛!我们先看看增长业,它一定会让来生得异熟果,不增长业就不一定了,它势力薄弱,除非你后面再刺激它,它是不决定得果报的。那我们先看不增长业,然后把不增长业再反过来推,推论,就知道什么是增长业了。

  不增长业有十种情况,这十种情况以外的叫「增长业」。

  第一个梦中所作业。因为梦中意识是暗钝的,不管你梦中梦到什么样的罪业,完全不障碍你往生,但是在菩萨戒的角度,你醒来后要忏悔。你一旦醒来后念念的随喜,就是增长业了,醒来后只要忏悔就好了,然后它就不会障碍你往生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无知所作业。你被催眠了,或者你是梦游的状态去造的罪业,你是在无知觉的状态所造的业,或者被鬼神所摄受,有鬼神障来激发你去造罪,这个业都不能够让你能够产生临终的障碍。

  第三个无故思。就是你不是故意的,就像我们刚刚举的例子,你虽然开车去downtown,那你没有杀害众生的心,但是你虽然杀死很多众生,是无故思,你没有一种杀生的意乐。

  第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你曾经造过一个罪业,但是这个业有它环境的逼迫,而且你造了以后你马上忏悔,从此以后不再造作,这种业是不能让你得果报的,也不能障碍你往生。第一个你偶一为之,第二个你造业的时候,你烦恼没有很粗重,这种业你只要忏悔一次就好了,就把它放下了,让它沉淀下来就好了,它不是很猛利,次数也不是很多,不是很多我们讲过,三次以内就叫做不数。

  第五狂乱所作业。你是在精神错乱的情况所造的业,这个业也叫不增长业。

  第六个失念所作业。就是一时的失念。你本来都保持正念,但是人生总有一时的失误,你只是一时的失误,那么事后马上忏悔,这个也不能构成增长业。

  第七非乐欲所作业。你是被逼迫的,别人用生命来威胁你,那你不得不做,做了以后马上忏悔。在一种强大的压力、生命的威胁之下逼迫所作的业,不是你的本愿,这个不增长业。

  第八个自性无记业。它本来就无记了,你是在无记的状态,走路、散步了,踩死蚂蚁,这个叫无记业。

  那么前面八种都是自然产生的。第九个是透过修行,悔所损业是最重要了!忏悔,忏悔业障,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都可以透过忏悔使令它沉淀下来,变成不增长业。

  第十个对治所损业,就是空性的智慧,无分别智把你的执著调伏了。

  那么跟这块有关的业,也会变成不增长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的力量,名为「增长业」。

  那么也就说呢,第一个我们尽量不造增长业,我们要面对过去的增长业,必须做两件事:第一个忏悔业障,第二个调伏我们的执取。

  忏悔业障有三个:责心忏、作法忏跟取相忏。「责心忏」是面对于下品微小的过失,我们呵责自己;第二个「作法忏」,你必须对一个人,或在佛菩萨面前对首;那么比较重的就必须「取相忏」了,这个最重要「取相忏」。它的好处,它是空间上通忏身口意十罪业,在时间上它通忏过去、现在,不是今生,前生的业都可以忏。所以取相忏是我们很重要的法门,就是在调伏重大业力的时候,这个八十八佛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们最好一生当中在你往生之前,要有一百天很诚恳的拜忏。我们相信我们无量劫来到现在,你的阿赖耶识,合理的推论你一定有增长业存在。你第六意识不去面对它,它也存在。所以你与其等到临终它来障碍你,你最好现在把它忏除掉,这最保险的方法。当然第二个就是对治了,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以无分别智的空性的智慧,来调伏心中的爱取,这个是更微细了。对娑婆世界的爱取,也会启发生死业力,就是立定誓愿、严持净戒、修习止观,断绝恶念的相续。

  这样讲好了,我们从临终的正念,我们用临终的正念这四个字,你去看《净土圣贤录》,你会发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修行者的往生非常顺利,他也没有业障,也没有颠倒,他临终的时候是正念,是在结跏趺坐的时候顺利往生的,这种人是不多了。我们一般带业往生的人,你看凡是夹带业力往生的,夹带执著往生的,他临终能够往生,他一定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在业力的情况产生反转,第二个在颠倒的情况产生反转。有更多往生的实例,都是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但是他透过他的忏悔、皈依、发愿,把业力反转。有更多人临终的时候是放不下的,但是经过别人的开导以后,他空性的智慧生起,无分别智生起,放下万缘,提起佛号。

  所以诸位,我们最好是先假设自己是业障凡夫,先假设这样了,就是说,我们也可能临终的时候,会先业障现前,我们也可能临终的时候,是颠倒妄想的执著先现前,我们必须从这个地方反转,然后才可能面对弥陀的光明。也就是说其实忏悔的意思,重点还不是说你把业障忏多少,养成一种忏悔、皈依、发愿的善根,临终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临终的时候,不管你去触动哪一个重大的业力,只要你这个三种善根现前,所有的业力都能够让它松脱,它就不能够障碍你。

  第一个你起惭愧心,增上惭愧。业力最怕你惭愧,业力你一旦一坚固就糟了,你的心一旦刚强坚固,这个业就糟了,你就完蛋了。你只要调柔下来,忏悔,再大的业都禁不起你忏悔。你只要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你临终能够想到这种忏悔的概念,业力不能障碍你。当然大乘的忏悔它是包括三块,它除了调伏它还有引导,它有皈依,对过去的忏悔,对阿弥陀佛的皈依,第三个对未来的发愿,把他这个忏悔的心,导归净土,导归菩提,这忏悔、皈依、发愿,你在八十八佛你可以完全得到栽培,因为它的结构就是包括忏悔、皈依、发愿,它整个结构就是这样训练你。我们不知道我们临命中的时候会不会起业障,我们真的不知道,但是你心中如果有这忏悔、皈依、发愿的善根,所有业障都不能障碍你。

  第一个,临终的正念你最好能够产生一种业力反转的善根,这第一个;第二个我们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触景生情,可能有人在哭泣也可能,也可能你想到过去生某一个影像,触动你的感情,这个时候怎么办?它不是业力它是颠倒。因为临终的时候就看电影一样,你过去生所发生的事情,会让你看到,或者别人的一句几句话,或者你看到什么景象,也可能会触景生情,这个时候你的无分别智,就扮演重要的角色,赶快踩刹车,这条路不能走下去了,情执一牵动你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这块我们对颠倒妄想的反转,我们后面会说明,但是我们今天先讲到在业障现前的时候如何全身而退,产生反转,忏悔、皈依、发愿,先讲到这里。

  【81】怎么样的因造成众生会有共变跟不共变的业?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还有大概十分钟,大家可以就这今天的主题,包括业果相续跟业果转变提出问题。好,请说。

  问:师父慈悲!请问一下上堂课讲到那个共业的问题,那个就是就着果报的立场来讲,就是有共变不共变那个问题,在因地上怎么造作的,什么样的因造成众生会有共变跟不共变的业?

  答:因地的话,比方你今天你要布施,你去找三个人跟你一起布施,对不对?当然造业是可以选择,那你主谋者功德最大,得果报的时候最殊胜,其他的人有一点勉强,你打电话去他也不好是不跟你去,对不对?他就勉勉强强去做,他也得一份果报,但是不庄严不殊胜,这个也有共业。造业也有共业,大家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完成,造善的时候也有共业,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也有共业。

  问:师父,另外一个问题,请教师父刚提到那个世界末 ri,那个共业的问题,从理上来讲就说众生的心识先离开之后,这个世界才坏。但是在事相上看起来,是不是它可能会在事相上显现,是以zai 难发生的方式……

  答:它可能是局部的zai 难,它不可能毁灭全世界,不可能,因为共业中有别业嘛。某些人业障起现前,那是少数的个案,但是你不能够所有人都毁灭,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刚好所有业力都起现行不可能,所以世界末 ri在唯识学是说不通的。我们可能说某一个区域起zai 难了,那他们的共业起现行,但是你不能够说全盘的毁灭,不可能,没有这回事情。因为众生的阿赖耶识还在嘛,共业中有别业嘛,不可能所有业都起现行,除非所有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心识来支持了,那这个业这个地方自然毁灭掉了。

  问:师父最后一个问题,请教在理上共中不共跟不共中共这两个它明显的判断是什么?一个是说财色房子是共中不共,那身体是不共中共。但是,它是不是有另外一种教理上的判断来分别这两个?

  答:它的问题在前面两个字,一个是共中,一个是不共中,它大方向是共,共中不共它的大方向还是共业,它大方向还是判断共业,就是环境它跟你的关系比较没那么密切,你今天少一块土地,你没有直接痛的感觉,当然有些人会有了,但是正常人是不会有,但是你少一个指头,正报那就不一样了。它大方向是不共,就是正报跟你的感受是比较亲密的,你少一个指头,你是很痛的,你少一块泥土你不会痛的,它没有一种密切的感受的一种生命的共同体。所以山河大地它大方向是共业,但是把共业中再区分成别业,但是我们的身体大方向是别业,从别业当中再分成共跟别,因为它跟你的关系密切,先看大方向再看小方向。

  问:阿弥陀佛!师父刚刚有提到一个环境没有心识的支持,才会进入坏劫,这个心识有善恶的分别吗?

  答:有啊!所以现在大家的福报差了,zai 难很多啊,所以当然有区别啊。因为这个是大家的业力在支持。

  问:所以应该就是比较恶方面的心识在支持产生作用,所以像破坏地球上这样的环境……

  答:所以我们欢迎有福报的人来投胎,就是你这城市欢迎有福报的人过来。因为有福报的人来啊,整个鸟语花香啊是不是?因为他会释放一个业力嘛,来跟你做平衡。那你一天到晚跟业障重的人在一起,那就糟了!他的磁场把你拖下去了是吧?

  问:所以这个心识是指恶的心识?

  答:善恶都有。

  问:我的意思是说,环境或者地球进入坏劫的话……

  答:坏劫那就不一样,坏劫的话是所有众生都离开了。

  学员:就没有善恶之分了。

  师父:所有的人都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地球才会毁灭,所有的生物都离开了,包括这个畜生道通通离开了。

  学员:谢谢师父。

  学员:那个识跟根的话,唯识讲识对不对?那《楞严经》是说,在还没生起识的时候用根就制止它……

  师父:《楞严经》的根啊,它的定义跟唯识的根是不一样。

  学员:那我们实际上在操作念佛的时候,我怎么知道用这根或识?你不可能永久不用识,比如我们在逢缘逆境时我要用识解决。

  师父:其实唯识《楞严经》讲舍识用根,那个根它有点像无分别智,知道吗?

  学员:那无分别是不是一定要入禅定才可以?

  师父:不是。无分别那是一种智慧,智慧的观照跟禅定没有关系。一种智慧的观照我们后面会讲过,怎么样入分别智,它是一种观想方法。

  学员:那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这样讲第八识,个别有各人的第八识,还是说它可能不依不异,也就说可能共业不共业,所以每个第八识每个人自己有一个……

  师父:没有,你有你的第八识我有我的第八识,然后大家就混在一起了。因为第八识不是真如,真如的话是大家都一样,因为你离一切相我也离一切相,你是清净本然我也清净本然,那就是一个东西,那不可能两个东西嘛!你清净本然我也清净本然,所以一如无二如。但第八识它不是清净本然,它有业力,这个人就各有各的第八识了。

  学员:所以上次师父提到,就像我们第八识是一个仓库,东西把它清理掉最后再把它破掉,那就是它的意识就对了。

  师父:对,我们要破,破阿赖耶识破合和识断相续心,但是破从第六意识破起,因为第六意识只要不跟着第七意识走,但是破要从第七意识破起,因为第七意识的支持第八识,才会不断相续下去,所以要破第七意识靠第六意识修观。

  学员:那师父成佛以后,是不是佛就是一尊或多尊?

  师父:你看八十八佛就八十八尊了,是吧?佛共用一个法身,他的法身是一尊,但是他有应化身,他过去生发的愿不同,他从空出假了、从本垂迹了,他来到人世间各有各的缘,他过去跟谁结的缘他就来到哪个地方。所以佛也有共也有别,共是同一法身;别,他有他的自受用报身跟他的应化身这是不一样的。

  好,那么没问题了,我们下一堂课会把这个缘起,就是阿赖耶识的缘起,其实我们讲到现在已经从缘起的角度、业力的形成、思想的形成,它们是怎么到在一起的,为什么业力跟执著连在一起就产生轮回,乃至于怎么去对治它,我们已经讲了一个阶段了。当然我们现在只针对业力处理的这块,怎么从业力里面跳脱出来忏悔、皈依、发愿,那么思想这块我们后面会说明。我们讲到空正见,讲到圣道门的广大的菩提心,你发菩提心对你了生死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个忆佛念佛净土的往生心。我们后面会讲到三块,空正见菩提心跟往生的心,来转变一种思想。那么我们下一堂课针对业力这块,业力创造了缘起,那么我们怎么从业力里面做一个摆脱,我们来做一个研讨。

  好,今天先上到这儿。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三

  【82】我们必须把第六意识跟真如做一个连结!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放掌。

  我们研究唯识学,基本上祖师是把它分成两块:一个是唯识相,一个是唯识性。就是心识它的一个活动的相状跟心识的本体。那么当我们在看唯识的一个活动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结论就是说:万法唯识。那么从唯识相呢?它强调一个概念,就是当我们的生命出现的时候,这一切的因缘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没有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人生当中只有两件事情:第一个叫自变,第二个叫自缘,人生只做两件事。自变就是阿赖耶识把我们过去的善恶的业力,在我们的心中变现出来,所以我们只能够受用我们心中的影像,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楞严经》上说,我们只能够活在我们自己的小水泡,我们每一个人都走不出心中的水泡,这个水泡就是业力,我们只能够在自己的业力的影像里面活动,你超越不了你的业力。因为阿赖耶识它会变现影像来束缚我们,那么在变现过程当中呢,第六意识再去攀缘、再去造业。

  那么这样讲呢,人生就是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了,从变现的角度当然第八识是主角,从攀缘的角度第六意识是主角。所以我们人生就构成了业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看是业力强还是你的心力强?你如果是业力强,那么你就是心随境转,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如果你心力强,那么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定胜天!

  那么在这个业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当中,如果把这个概念套到净土宗来说,我们也是两种力量:一个是第八识的生死业力,一个是第六意识的往生的愿力,愿力跟业力的交互作用。我想我们净土宗的人,当你要追求来生到净土去,就是你的心跟净土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围墙,就是你要跨过生死的业力,带业往生,你怎么把你无始劫的业带到净土去,这是很重要的关键。有些人的业是带不过去的,有些人的业是可以带过去的,所以超越你生死的业力就变成是第六意识的一个主要的工作了。

  所以在唯识学当中它告诉我们说,人生的无奈来自于第八识的业力的释放,这一块是你无奈的,你必须要继承你的过去,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过去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消失掉的,全部被第八识记录下来。所以人生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今生才有生命,那这个生命很好解决啊,你才活了几十年而已嘛!是吧?关键是我们要托着过去来开创未来,你必须要继承过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过去的无始的业力把它好好的调伏,你才能够带业往生。那么当然我们的优势来自于你得到人身,你遇到佛法,你第六意识有很强大的思考能力,有很强大的自我观照反省的能力。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要擅用第六意识的思考。从唯识的角度,一个人不喜欢思考,你就很难进步了,因为你要改变业力,唯一的就靠第六意识的思考,如理思惟。你什么都不想,你就是保持原状了,你就活在生命的等流性当中。但是第六意识的思考,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它也有障碍,因为第六意识有时候如理思惟,有时候不如理思惟,所以它有时候思考错误以后呢,它又创造很多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初学者,老是在修行当中进进退退,因为第六意识是我们唯一的依靠,而身为第六意识,它又如此的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因为第六意识的所有的种子,都是第八识提供给它的。

  所以在研究唯识以后我们发觉到第六意识的无奈,因为第六意识虽然有善根,但是它也有很多妄想。所以伟大的佛陀在讲唯识以后,他讲出了一个真如的概念,这个对学唯识的人是一个非常大的加持力。当你用第六意识来调伏第八识业力的时候,你觉得无奈的时候,你必须把第六意识找到家,因为第六意识以第八识为家是不好的,所以在《楞严经》里面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新的概念叫正念真如,我们必须把第六意识跟真如做一个连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也就是说当你面对无始业力的时候,你第六意识要先想一件事情:你本来没有业力的,这件事情对你非常重要,生死的业力如此的强大,因为它无始劫熏习而来,我们修行的时间很短暂,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因为你的优势是当你在修行的时候,它是随顺真如本性的,它是真实的功德。虽然无始业力如此的势力强,如此的庞大,但它完全是虚妄的,因为你当初是,就像佛陀说的就像祖师说的,你用攀缘的虚妄心去攀缘一个虚妄的境,然后造作一个虚妄的因缘出来,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虚妄的。

  诸位,我们今天修行是称合本性的,我们以前的放逸是不称合本性的。有一个猎人,他在森林当中抓到一只老鹰,他把这老鹰养在家里面跟他的鸡养在一起。那么这个老鹰它从小就耳濡目染,因为它这个老鹰也有第六意识,它也受熏,所以它的熏习就是它跟鸡弄在一起,它觉得它就是一只鸡,它只是比较强壮而已,所以慢慢的失掉了老鹰的本性。所以当主人要训练这只老鹰的时候,它老是飞不起来。它说我就是一只鸡,我怎么能够飞呢?鸡顶多能够在地上跑,是吧?所以这个猎人就很失望了,就跑到高山上,就把它放掉,让它自由落体。但是本性是不能失掉的,身为一只老鹰它遇到挫折,将面临死亡的时候,它的本性启动了,它展开它的翅膀,从即将坠地的那一刹那飞上了高空。虽然几年来它都跟鸡在一起,但是我们要强调一个概念,本性就是本性。

  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告诉我们自己,虽然我们以前一念不觉而流浪的虚妄的生死,但是你要不断的告诉你自己,这个是不正常的,身为一念心性,我们这是错误的操作。心性的设计它本来的意思是要我们成就波罗蜜的,成佛才是正常的。所以你必须把第六意识跟你的真如做一个密切的结合,你会得到很大的加持力,这个叫做大乘的善根,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唯识学,假设不跟性宗结合,这个唯识学就很难修了,因为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的,它本来就靠不住,它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但是性宗没有唯识学的如理思惟,性宗也很难找到下手处,因为你没有靠第六意识强大的思惟能力,你老是正念真如,你不能做出因缘的改变。

  所以第六意识的思考能力必须跟真如本性的不生灭性做一个结合,那这样子就圆满:理观安住、依止真如,事修思惟靠第六意识,这样子你站在真实的角度,来面对对方的虚妄,不管它势力多大,你永远不要忘掉它是虚妄的,一百颗石头跟一千颗石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但是本质都是石头,虽然你只是一两黄金,但是它是黄金,它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在修行的当中,虽然我们面对了一个广大的阿赖耶识的业力,但是你不要怕,它们是虚妄的,只要你坚持真实的,虚妄就会慢慢的消失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