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求道难得是“坐忘”,七阶步步是修真!

求道难得是“坐忘”,七阶步步是修真!

求道难得是“坐忘”,七阶步步是修真!

道教


道教中讲性命双修,论述这一主旨的经典也有很多,《坐忘论》则是其中知名且易懂的一部。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读懂了《坐忘论》,并身体力行之,得道也将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坐忘论》中叙述了修道者从一介凡身而达成道身的七个阶梯,分别是: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和得道。



一、敬信


要想得道永长生,就先要对大道有虔诚的信仰。

一说到长生和信仰,一些无宗教信仰者似乎容易有心理上的抵触,但我们要知道,大道的信仰是什么,长生指的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既是基础,也是终极的目标。

读过道教中一些基本经典的人都知道,大道不是我们烧香拜神求保佑,而是我们去借助于神仙的言行教化,来弄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想清楚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

在道教中,把其称为自然、自性。所以,道法自然讲的是要从我自己的身上,找到我生存的规律、意义和价值。

我们信仰大道,信仰的便是遵从规则行事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遵从规则,那么自然万物和谐、天下安宁。

在求得根本的过程中,我们要讲长生。道教说的长生,通常是指长生久视,而不是长生不死。

如果通达了道的规律,哪怕不出户也足以知道天下事,哪怕生命只有一天也足以知道千万年之后的事情。

因为事物外在的相虽然在改变,但内在的道却是不变的。不论是求长生还是求信仰,都要先保持绝对的敬信,才不会出现恣情纵欲的背道情况。



二、断缘


绝尘缘,不为俗事所累。

一提断缘,可能又要有一些人会反感,认为人若是没有了欲望世界又如何进步呢?这其实是把过度的淫欲、妄欲和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混淆了。

断缘,断的不是我们对外在事物的基本需求,而是要把自己身体所不能承受的一切妄缘断了,回到俭朴、真一之中。

以清静的心面对复杂的尘世,外物终不能扰乱心境的纯一。祖师说“断缘者,断有为之俗事缘也。”关键词是“有为”。

道教讲的无为,是遵循自然本性的为;相反,有为就是违背自然本性的妄为。

把外在的缘减少一些,才能把外放的心收回来一些。由此,也就引出了第三个阶层。



三、收心


心是枢机,心在哪里,道在哪里。

祖师说:“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意思是说,最开始学道的时候,把落在红尘俗事上的心要收回来。

收回来的表现和方法,便是前面两阶所提到的,先要保持对大道的坚定信仰,然后不断减少外事的缘分和侵扰,随着外相的减少而逐渐达到心自回收的境界。

在这里,收心是有两个方面的,

1、是因外缘减少而心无所着,所以自然收回。

2、是主动地去收,去拘系自己的心猿意马,是在强调修行的主动性。

一旦心能生主,那么反馈到外相上,便是慈俭让三宝所倡导的无为主旨了。



四、简事


万事合道,自然而简。

前者说收心分为主动和被动,主动的收心,外在表现上便是对事情的简单化,会更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也即是说,明白做什么事情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和规律。

此时,是在考虑要守住什么样的道,而是不是随着什么样的欲。

所以祖师在文中说,修道养生就要排除掉一些没有作用的事物,比如酒肉、绸缎、名利等等。

这些与俗世无异的追求,只会让自己的心被外物牵引,从而产生攀比、恨嫉、仇杀等等情绪,这不但不利于修道,更不是一个普通善人该有的模样。

世人总是贪多求欲,进而出现多则惑的结局。真正的修道人,心在内,事则简罢了。



五、真


不迷外物,只观大道玄妙。

真观,从字面意思上看,与“假观”相对待。观,顾名思义,是用眼睛看。

我们的眼睛可以分辨出色彩、贵贱。表面上看是区别得了是非,但实际上心中有所好恶,而在行为上却总表现出利弊。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提到了“观”,曰无欲才能观其妙;有欲,则观其徼。

我们多数人只是观到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智慧达明的人则观到了事物运行发展的端倪,而真观的人则会通过万事万物表现出来的情态观到大道的本质。

因为能够实现真观的境界,所以从知一而达万,以小我而通达天地大我。



六、泰定


“泰定”两个字,要实现如泰山一样的安定。

所谓的“泰定”,就是清除一切俗念的最高境界,是获得大道的初步基础,是修习静心的成功标志,是保持安心之事的完成。

做到泰定的人形体犹如干枯的木头,心思如同燃尽的灰烬,不被外界名利所动,也没有任何追求,寂静淡泊到了极点,勿须有意去追求静心,而心无时无刻不处于静寂的状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状态叫作“泰定”。

”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

庄子说:“心境泰定的人,就能发出自然的光芒。”庄子说的“心境”就是我们说的内心,庄子说的“自然的光芒”就是我们说的智慧。

庄子形容得道之人以心如死灰来描述,即清静已经是一种本然的状态了,根本无需再刻意去追求,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寂静的状态。甚至连寂静是什么都已经忘却了。

因此,则称之为“坐忘”,端然冥坐,一切皆忘。



七、得道


“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无匮,谓之道。”

大道,是一种神异之物,它神奇而有特点,玄虚而无形象。无论是跟在后面还是站在前边都无法把它看清,既看不到它的身影,也听不到它的声响,更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是如今这个样子,它产生天地万物而从不会匮乏,人们也就把它叫做“道”。

得道之人的智慧可以明了无限的事物,他们的形体活动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

他们能够综合一切有形事物和无形事物而为自己所用,胸怀造化之力而使事事成功。

得道后也就具备了应对万物的能力。

得道之人,可以超然于事物之外,不为世俗之物所纠缠,更不会去争论一时一事的得失。

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知道什么事该怎么样做。

当他们不想做事的时候,也可以活得自由洒脱。

所以坐忘的这七个阶段就是修炼得道之境界。

当身体力行之时,得道也将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