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就三个字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就三个字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就三个字

老子道德经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忽然而已。在生命的旅途中,和不同的人相遇,就有不同的感受。

《庄子·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和品行高尚的人交往,如同喝白开水,平淡却让人舒心。和品德卑劣的人相处,像喝甜酒一样,甘甜但让人痛苦。

人到中年,经历了事事浮沉,方才明白,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其实就三个字“不越界”。




行有所止,是为人的修养


《老子·四十四章》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做人懂得知足常乐,才不会心生屈辱;做事明白适可而止,才不会招致灾祸。

看到过一则故事:

商人和县令是朋友,两人平日交情很好。

一年,当地修建运河,资金不够,商人听说后,就把自己家的钱拿出来支援。吃不饱饭,就把家里的粮食拿来给大家吃。

父亲听说后,立刻命令仆人去把煮饭的锅砸了。对儿子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你这样做过了头,会损害你和朋友间的友情的”。

这本是县令应该做的,但是商人做了,如果不马上停止,就会损害他人,破坏彼此的关系,最终给也会给自己带来祸事。

古德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一个人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尊重他人,并把握好分寸,才能有所作为。

大道始然,万物有灵,各司其职,各有其命。顺其自然,是对天地的敬畏;行有所止,是对别人的体谅。

所以,境界越高的人,越是会在行动上有所约束,这不仅是做人的法则,也是刻在骨子里的修养。



言有所界,是处世的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聪明的人,知道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能说。而愚蠢的人,无论能不能说,都说出口。

语言是把双刃剑,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一句话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有个地主,家里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大摆宴席,款待宾客。有两名乞丐,也来讨口饭吃。

见到孩子,第一个乞丐说:“他将来会死的”。地主很生气,让人把他拖出去,打了一顿,最后被饿死了。

第二个乞丐对地主说:“公子面相好,将来一定大富大贵。”地主听了很高兴,便请他上桌吃饭,留在了家里。

即使是真实的话,有些场合也是不能说的,出言有界,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也是将心比心的善良。

一个人心里有他人,懂得换位思考,便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会口无遮拦。

《易经》中说:“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所谓:言由心生,一个人出言不逊,内心必定繁杂,德行不够。自然厄运临门。出言有度,内心定然清明,品德深厚,势必好运连连。



凡事有度,是待人的境界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做事如果能够一直谨慎,不过头,不越界,那么就不会失败了。

一个人做事有分寸,知道平衡之道,合乎人情,合乎道法。才能真正做成大事,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早年间,在朝为官不懂变通,直来直去,导致被皇帝打发回家守丧。

在家期间,他开始学习《庄子》。明白了刚柔并济的道理,后来再次为官。

他一改往日脾性,有官员来送礼,他就挑不太贵的收下。打仗有了奖赏,他就分给部下,不抢占功劳。

久而久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称为“千古一完人”。

曾国藩说:“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凡事留有余地,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物极必反,福祸相依,任何事一旦到了极点,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真正聪明的人,明白待人接物,为人处世,都要有所界限,有一个度。这样才能相处舒服,轻松愉悦。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讲:“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意思是:贤明的人,正直但不刚硬;棱角分明但不伤人;直率真诚但不任性放肆;自带光芒但是不爱炫耀。

他们懂得做人做事的分寸,言有界,行有止,事有度。和这样的人相处如沐春风,令人心旷神怡。

言行是心灵的镜子,懂得分寸的人,是心存敬畏的。心存敬畏,顺应自然,便能得天道相助。


人各有责,行有所止,是对天地的敬畏;

人自有心,言有所界,是对众生的敬畏;

人皆有缺,凡事有度,是对自己的敬畏。


余生,愿我们心怀敬畏,做“不越界”的人,遇到相处舒服的关系。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