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净空法师讲述) 上

观无量寿经疏 第七卷

请掀开经本七十五面第五行。
看这个经文,﹁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个前面我们看到,阿阇王子夺取政权,将他父亲禁闭在深宫里面。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已经三七二十一天了。那么在他想呢,一个人这么长久的时间没有饮食,大概也差不多快死掉了,当然不好意思问死,毕竟是他的父亲。所以这个语气缓和一点,问他这个守卫的,这个他的父王现在还在不在,用这种口吻。这个守门人就老老实实的回报,时守门人白言,大王,
﹁国太夫人。身涂□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这个皇后一次两次,人家不知道。天天这个样子,总是会被发现的。所以他这个秘密被这些守卫的人都知道。知道,毕竟这个国王没有下命令禁止他母亲去看他,没有下这个禁令,所以还是随她往来。这个沙门目连跟富楼那,他们是乘著神通,从空中往来的。这些禁卫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虽然其他的人,跟这个国王确实是隔绝了。但是这三个人天天往来,没有办法禁止他,阿阇王子听了这个话非常生气,知道他的父王还没死,还活著在那个地方,还有这么多人常常天天去安慰他,去接近他。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述说阿阇世王,以恶心对待他的父亲。这个也是大逆不道。今天这段文,接著迁怒于母亲,要加害于他母亲。再看他以恶心对待出家人,目连跟这个富楼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都是证得阿罗汉的。这不是凡夫,圣人,这是从迹相上来说。从应化的迹相上来说,如果从根本上讲呢,世尊给我们说了,他们都是古佛再来,比菩萨地位还高。所以古佛倒驾慈航,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个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里面含著很深的意思。我们不要说是佛,佛在世,这么多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从哪里来的?古今中外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遇到一个传人就非常幸运,那有这么多好学生,太多太多了,真是希有。

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在一生当中传法。这个得法人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六祖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法师。传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一个。这空前绝后,非常不可思议。六祖才传四十几个人。释迦牟尼佛,我们看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因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弟子是诸佛大菩萨再来,拥护释迦牟尼佛,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那么在教化当中,佛只能有一个,老师只能有一个。那些人不能统统都来以老师的身份出现,那这个教学就破坏了。那用什么身份呢?都用作佛的学生的身份,来帮助佛弘法。众生,多灾多难,迷惑颠倒,许许多多要紧的问题,问不出来也不会问。他们假装著代问,把我们要想问的,统统代我们问出来。在这个一问一答当中,我们在旁边听了,明白了,开悟了,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这一些弟子们都是圣人,都是大圣来应化的。阿阇世王这一种举止,就是五逆罪都造了,造得非常之重,这个后面这一句就是破和合僧,这是要想害他的母亲。

﹁时有一臣。名日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是遇到两个大臣,劝阻阿阇王子不可以害母亲。这个父母之恩,母亲的恩最重。为什么呢?这个婴儿时时刻刻需要母亲照顾,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离开了他生命就有危险。所以三年哺乳之恩,从生下来到三岁,一天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这个恩德太大。所以杀父亲,这两个人说,还听说有。但是杀母亲没听说过,这个过失太严重了,这是大逆不孝。我们中国古代在教育里头可以说是,中心的思想就是孝道。教什么呢?教孝。帝王以什么来治理国家呢,以孝治天下。他就是一个行孝尽孝的一个好榜样。所以古礼之中虽然有五礼,祭礼摆在第一位,祭祀祖先。其他的礼节,皇帝可以派大臣代表,唯独祭礼不能够派代表,要亲自斋戒沐浴主持祭典。在从前这个主祭的人,在祭典的前三天要斋戒。那个斋戒是怎么个斋法呢,就像我们佛门闭关的情形差不多,这三天叫斋供。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一切人也不接近。不接近,就像闭三天关一样。那个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像护关的,有人照顾。那么他三天做什么呢?三天把所有念头放下来,想念被祭的这个人,如果是祭祖先,就想念他的祖先,跟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一样。 观想...,想三天三夜,就把他想来了,祭神如神在,他真的有感应道交,在祭祀的时候,感觉到他的祖先到这个地方来接受他的祭祀,这俗话讲,诚则灵,斋戒沐浴是修诚敬之心,不是草草率率,随随便便做个样子就行了,那就不灵了,那一种祭祀,孔老夫子不愿意看的,为什么呢?有形式,没有内容,这个内容是真诚,所以要三天的斋戒,确实他有感应,那么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一尊佛不孝父母,没有一尊菩萨不敬师长的。

本经在后面有明文教给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在基础上要修三福。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你在佛法里决定没有成就。即使有成就,那是外表的,表面的。表面做得再好看,天花乱坠,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换句话说,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明白,所以有人问,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这不孝父母罪过已经很重了,再杀害父母那还得了,这个造的是阿鼻地狱之罪,所以这两个大臣义正严词,这个言语非常之严肃,给阿阇王讲,自古以来听说有王子贪图王位,父亲是国王,他要夺他的位置,这杀害父亲,有,篡位的,母亲并没有干涉政权,与你夺取政权没有关系,没听说杀害母亲的,换句话说,你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开端,这还得了嘛。

“污刹利种”,这刹利在印度是属于王族,印度自古以来阶级制度非常之严,刹利是贵族,皇族,婆罗门,这是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知识份子,这个知识份子的阶级,这个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其余这两种比较上是地位低一点的,一个是从事于商业的,一个是农民,这个是在印度古代社会里面没有地位的,就是我们一般称农奴,奴隶,这个刹地利是贵族,你这种行为染污了这个贵族,这个在刹地利就是重大的污点,“臣不忍闻”,我们不忍心听到这个事情,不忍心看到这个事情,“是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奴隶,这个是奴隶的行为,不懂得,不明理,这样的人才做得出来,那有这是知识份子贵族,受过好教育的人,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呢,国王今天执意要害母亲,这些臣子都愿意离开,不愿意再跟他,所以这两个人说完之后,因为国王手上拿的剑要杀害母亲,他们用按著剑,一面说一面就退出了,就要离开了。

下面是。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是他的弟弟。也是非常聪明有智慧。阿阇世不怕别的,这个杀父害母他不怕,毕竟有一桩事情令他害怕,怕什么呢?众叛亲离,这个底下人都走掉了都散掉了,那他这王位就保不住。他怕这个,所以就很惊怖,以要求的口吻,你们难道不再跟我了,不再帮助我了吗?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这两个人再郑重的劝告他,只要你不加害于母亲,我们可以跟你,如果加害于母亲的话,我们不愿意跟你,我们愿意离开,舍弃这个国家。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这话说是还算是不错,实际上他考量他本身的利益,所以不杀他的母亲了,不杀她,敕语内官,这个内官就是宦官,我们中国人讲太监,宦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把他母亲幽禁起来,跟他父亲一样,把她幽禁起来,不准她跟外面人接触,禁母缘,这一段事真是自古以来非常不幸,尤其是发生在宫廷里面,这个宫廷争权夺利,古今中外,可以说都没有例外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在现实社会里面,我们也时有所闻,现在所讲的权利斗争,甚至于不择任何手段,国王与夫人遭这么大的变故,这种变故他在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的,即使读历史,观察这个现前许许多多权利斗争,毕竟没有临到自己身上就很难体会,这一次是自己亲身遭遇到,所以体会就非常深刻,知道佛讲的,我们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没有好留念的,所以人在大苦难当中往往惊觉回头了,这肯真正肯回头,真正要求佛指导他,出离苦恼的方法。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国王,夫人,跟佛过去平常往来很密切,也常常听佛讲经说法,自己没遭过苦难,这个听了是耳边风,没在意,换句话说,听是听了,也护持佛法,实在讲,不得受用,现在遭了苦难,这个时候心情不一样了,求学的态度也不一样。
我们看底下一段,在八十六面,八十六面第三行。﹁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这是这个王后夫人,被她儿子囚禁。这虽然是没有把她杀掉,这把她关起来了,关起来之后,她非常忧愁,她的忧愁可以说相当的复杂,当然最叫她忧愁的是她的丈夫,这个国王,从今天起没有人跟他偷偷的送东西去了,换句话说,他决定活不了多久,这个是她最牵挂,最忧愁的地方,可是被禁在深宫当中无可奈何。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我们看这一段,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这才想到释迦牟尼佛在城外,在门者门阇耆崛山,就是我们中国人翻作灵山,他住在这个地方,就向著这个方向礼拜,祝祷,在过去,佛不能亲来的时候,也常常派阿难来问候国王夫人,现在他遭这样的大难,想想世尊威德很重,不敢要求佛亲自来,来慰问,只希望佛能够派目犍连,派阿难给我见见面,这就很满足了,心里这样子祝祷,向著这个灵山礼拜,未举头顷,这个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她面前了。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崛山没,于王宫出,这一段是□说佛早就知道她这些事情,这个时候派了目连尊者阿难尊者,而释迦牟尼佛自己以神变的方式出现在皇宫,出现在宫中,佛到那个地方去,这必定是大事因缘,为什么呢,小事不会惊动佛本人的,这佛一去了,那些护法神统统都跟佛到皇宫里去了,这些护法神知道佛到那里去一定讲经说法,这个机会难得,要亲自去听,所以,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两天华,持用供养,这个境界也非常的壮观,这是□述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这时候夫人见到佛来了,自绝璎珞。﹂
她这个虽然被禁闭的时候,她的穿著还像平常一样,身上还配带著璎珞,见到佛之后,惭愧心是倍增,所以把这个璎珞都解开了,﹁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提出这两个问题,我过去生中到底造什么罪业,生这么一个儿子,大逆不道的恶子,这又想想,释迦牟尼佛,你到底是什么因缘,跟提婆达多做了眷属呢,世尊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这个提婆达多是阿难胞兄亲兄弟,他跟阿难是同胞兄弟,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呢,因缘非常复杂,佛通常跟我们讲四缘,那只是从纲领上来说的,如果要细说的话,因缘非常非常的复杂,这个善导大师的注子,诸位自己可以看,大概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他注得很详细,这都是□说□述事的,诸位容易看得懂。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在九十四面,倒数第二行。﹁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韦提希夫人虽然跟释迦牟尼佛,这是请问释迦牟尼佛,她跟她儿子过去究竟是个什么因缘,佛跟提婆达多又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毕竟这还不是她问题的中心,她问题的中心是她真正觉悟到,这个世间充满了罪业,不愿意在这个世间再住下去了,这是她真实的觉悟,所以紧接著向佛要求,求佛告诉她,这个广大的虚空世界,有没有清净的国土,那个地方的人无忧无恼,我想找这个地方,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愿意往生,我不愿意再住在这个阎浮提,阎浮提是我们这个世界,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住,这个世界是浊恶之世,世尊常常提到的五浊恶世,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把她自己心里面的愿求都说出来,那么这一种心愿,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心愿,确确实实在这个世间受过许多苦难折磨的人,都醒过来了,都觉悟了,虽然觉悟了,这个话再要遇不到佛也问不出来,虽然觉悟了,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叫真苦。

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社会,跟韦提希夫人说的这个话很相应,在那个时候,浊恶比我们现在轻得太多太多,不要说很远,前清的时代,距离我们不过二百年的光景,那个时候民风还相当的纯朴,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也是真实的,就是前清的事情,有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儿子害了父亲,这个是大逆不道,当时这个大事,这报到朝廷去,朝廷降职的处分是这个地方的县令,撤职查办,从前这个地方作官的不像现在,现在是民主,老百姓是主,从前那个作官叫父母官,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作官的,他三个身份,君是领导人,是个地方上的领导人,是老百姓的父母,是老百姓的老师,你要教导他,你还要养育他,所以这个地方官的责任非常之重,出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这个官怎么做的,所以撤职查办,这个县长上面呢,是省长,在清朝叫巡抚,巡抚记过,受连带的处分,这个处分还不够,从前这个城市都有城墙,这个皇帝下命令,这个地方的城墙撤掉一个角,表示什么呢,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坏人,是你们这一个地一个县的耻辱,这样严重。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报纸广播里面,世界各地大逆不道的人很多,愈来愈多,好像也不是新闻,所以今天社会风气跟从前不能相比了,不但跟古时候不能相比,跟三十年前就大大不一样,现代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实在是可怜,不要看这个物质生活比从前是富足多了,精神生活非常苦闷,最大的这个痛苦,没有安全感,三十年前的人没有想过社会安全的问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脑子里头没这东西,真的是天下太平,现在没有安全感,这个没有安全感就是整个社会重大的动乱,造恶的人太多太多,造作地狱的罪业,这是造五逆十恶,这是地狱罪业,饿鬼的罪业,这是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贪瞋痴的人盈满,什么是愚痴呢?什么是愚痴呢?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颠倒了,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这怎么得了,中国自古以来,古圣先贤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呢,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佛法里面讲呢,这是正知正见,儒佛教育的宗旨就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智慧,智慧破愚痴,一个人有智慧不愚痴,贪瞋自然就降温了,就减低了。

现在人呢,对于古圣先贤这个教育,不要了,这还得了吗,从前的文学艺术,陶冶人的感情,它都有一个标准,总不会离开这个标准太多,现在我们把这个标准舍弃掉了,这个不得了,这个演变必然是天下大乱,所以多不善聚,聚,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团体,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善的少,不善的多,这就是社会世间动乱的根源,古时候教学,它的功能就是防范,防微杜渐,治理国家第一桩大事就是把教育办好,你看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老百姓,把教育办好是第一桩大事情,为了要达到思无邪,正知正见的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儒家用的伦常,这是手段,伦,教我们什么呢,教我们明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五伦,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一定要明瞭,我们在这个家庭,或者在社会,我们是什么身份,应当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人人都能尽到本份,社会是和谐的,天下是太平的,知道这些关系,知道关系怎么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呢,不可能,这个是教育,就是第一个把关系搞清楚,佛法里面也非常重视伦理的关系,其次呢就是道德,这个道德是基本的道德叫常道,叫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什么叫做仁呢,仁,这一个字在中国文字里面叫会意,两个人,想到自己也就想到别人,这个叫仁,推己及人,我喜欢,想到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这叫仁,义是什么,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现在所讲的奉献,不要求报酬,每一个人在自己本份里头,要做你义务的工作,父慈子孝,这是义务,礼是礼节,人与人往来,一定要有礼,礼比法好,这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不是法治,礼治好,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礼尚往来,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理智,不要感情冲动,处世待人接物,头脑要冷静,要理性,不要感情冲动,信与人一定要守信,人无信则不立,就是你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讲信用,这个五条是做人的基本德行,所以叫五常,常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的,你这个五条要是做不到,那就不叫人,所以人与禽兽有什么分别呢,禽兽没有这五德,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这五种德行,这个五德具足。

儒家这五条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没有会商一下,彼此相距这样远的距离,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居然相同,这是我们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出儒佛教育的重要性,与儒佛教育对于世道人心的真实贡献,确确实实有利,今天社会一般人不要了,舍弃了,我们还是要遵守,那怎么要问呢,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呢,人家都不要了,我们还为什么还遵守呢,这是常道,这是真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人还有来生。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告诉我们,人身是怎么得来的,是前世五戒修得好,这一生得人身,换句话说,原来伦常五戒是在六道里面,得人道的真正业因,我们把这个舍弃掉了,拼命去发展贪瞋痴,那佛给我们讲得清楚,贪饿鬼道,那就是来生希望到鬼道里去了,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纵情在贪瞋痴就是修三恶道。

所以韦提希夫人在此地说了,她说这个话,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来看,非常非常的明显,在那个时候,她说这个话,如果我们听了,都觉得她讲得太过分了,没有严重到现在这个地步,现在确确实实造作贪瞋痴的人太多太多了,中国外国,到处这个小圈圈小团体,不善聚的也太多了,韦提希夫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么高的警觉,这是非常的难得,现代人生起这种警觉,这个倒不难,在那个社会里头,那个时代有这个警觉心,真的是不容易,下面这是她提出的要求,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平素听佛讲经,讲得很多,一定知道在这个法界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其中也有清净国土,像释迦牟尼佛这种秽土当然很多,不在少处,但是也有清净国土,那么她今天想求了,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先要忏悔自己的业障,那么我们要问,她到底有些什么业障,我们能不能想得到,能不能体会得到,她的儿子今天做出这样的恶事。
儿子一定不小了,如果在孩童不会做这个事情,儿子长大,做出这样的事情,换句话说,你怎么教的呢,固然过去生中有业因,这一生当中是缘,因遇不到缘,不会结果,教育就是改善缘的手段,善因,我给你善缘,结善果,恶因,我转变你那个恶缘,使恶缘断掉了,纵有恶因也不会结恶果,像西方世界,这带业往生去,那边没有恶缘,虽然带的有恶因,它恶因不会结果,没有恶缘,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恶缘呢,阿弥陀佛的教育办得好,没有别的,教育办得好,这是真的,阿弥陀佛对于学生照顾得周到,无时无刻不在身边,那也许诸位同学要问,这往生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人怎么照顾得过来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他分身变化,可以说是每一个往生的人,他都变化一个身来照顾你,所以你是天天跟西方三圣接近,观音势至,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离开,这个才没有恶缘。

那么她的忏悔,这是忏悔里头,主要的一个业因,那么由这里我们也联想到,在以往释迦牟尼佛常讲经说法没认真听,没有认真修行,这个是罪过,今天这个果报现前,还不是平常没有认真学佛,假如平素认真学佛,不会发生这个事情,听是听经,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决定现前得利益,所以这是她的事情仔细想一想,就是我们本身的事情,不过她的问题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还没有到这个严重程度,确确实实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学佛当中跟她所犯的毛病差不多,这个是要真正忏悔,这个忏悔就是从今天起要发真实心,认真接受佛的教诲,认真的去奉行,做佛的真实弟子,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是向佛祈求可以往生的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她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她愿意去往生。

佛日,日是赞叹之词,在这个,我们这个世间太阳的光明最大,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光明,称为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个观就是修学,我要用什么方法修学,才能够生到清净的处所,那么她都把她的愿求都说出来了,释迦牟尼佛也非常非常的难得,佛没有介绍她一个地方,没有指定她一个地方,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佛放光,这个光明是从眉间,眉间就从白毫放的,佛的这个眉间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很长,但是它是旋转卷在一起,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珠珠一样,不是珠,两根白毫,从这个地方放光,其光金色,在光明当中,金色光是最殊胜的,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这是这个光,光是先照,照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然后这个光回来,聚集在佛的顶上,形状像须弥山一样,这个光现在这个佛顶,十方诸佛国土都在这个光中出现了,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这个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水晶在佛经里面称玻璃,这个玻璃发明很晚,所以这个凡是经上看到的玻璃都是水晶,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韦提希想求一个好地方去往生,佛就把十方诸佛的国土,统统展现在她的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这个方法好,佛不主动介绍,让她自己看。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她在诸佛国土里面,这个一一国土都看清楚了,都看明白了,最后她选定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她自己选的,实在讲呢,她也是代我们大家选的,选择的非常正确,因为这个地方是十方一切诸佛,为众生宣传的一个地方,当然她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诸佛国土虽然微妙,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呢,这是先决条件,韦提希夫人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很清楚,她一定看到,实在讲这种选择在我们想像也不难,为什么呢,你看到的时候,这个地方去的人太多,很多很多人去,世界确实是好,看看去的人有菩萨,也有造罪业的人,那想想我还有份,假如看到那个国土去往生的人都是菩萨、阿罗汉,一个凡夫也没有看到,自己想想,这个我还不够那个身份还去不了,所以从许许多多的方面,能够观察到这个地方实在是好,而且我们凡夫去的人很多,跟我们同样身份的人,同样有业障的人,同样有罪业的人,他们能去,当然我们也能去,何况这个地方,比起诸佛净土也不差,这个就是在我们推想当中,我们选择一定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这些是什么,非常现实的问题,选择纵然好的地方自己去不了,那也是枉然,那就不容易了。

下面呢,这倒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请教,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两句就是求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极乐世界看到了,我也选定了,怎么去法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请翻开一百零一面,看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我们看善导大师在此地对我们的开示,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我们先看这一段,思惟跟正受都是这个法门里头,重要的修学方法,实在讲呢,也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说的,忆佛念佛,是一个意思,在这个楞严经里面讲的是,忆佛念佛,在这个此地就是讲的,思惟正受,这个定前方便,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前方便就是准备的功夫,修学的基础,为什么呢,假如没有得念佛三昧就不能往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念佛三昧里面包括我们平常所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统统叫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里头,功夫浅深不相同,这是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思想忆念彼国依正庄严,把其他的念头统统舍掉,统统放下,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就叫功夫成片,有这个功夫就决定得生,发愿求生西方世界就决定得生。

这个功夫,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人人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你愿不愿意做,不像其他法门,提出修行那个方法,有些我们确实做不到的,这个就是,换句话说,把你平常心里面这一些思想忆念的,统统换成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最具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经,读经是什么呢,读经就是思想忆念依正庄严,读就是忆念,忆念就是读诵,所以诸位不要是一面念著经,一面去想那就错了,读诵就是忆念,假如说读诵放下来,专门去想,那就是观想念佛,但是观想念佛一定要依这个十六观经,这个想法,佛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如果不是依照十六观的方法去想呢,那都是邪思惟,那你全想错了,因此我们用读诵持名的方法,那个效果跟此地讲的这个思想忆念,意思完全相同,而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用这个方法打掉,初学的人,特别是知识份子,一定要从读诵下手,读诵不但能修定,同时能开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了,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读经读久了会开慧,但是不能打妄想,你就一直读,依是依报,正是正报,正报里面有教主的庄严,有同参道友的庄严,我们讲主伴,所以是两种庄严。

依报是我们修行的环境,环境里面也有两种,一种是人事,一种是物质,物质的庄严是样样都不缺乏,这是物质庄严,人事的庄严就是前面讲的,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你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这个是你人事环境的庄严,所以说是依报正报两种庄严,常常萦回在我们自己心中,自自然然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再看底下正受,正受是得定,正受就叫三昧,梵语叫三昧,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叫正受,也翻作禅定,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所以我跟大家同学说,你读经的时候不要去想它,你想什么,这个念头很粗,不容易成就三昧,我读,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想它,你这个觉观慢慢就细,慢慢细的时候,容易成就念佛三昧,也就是我平常讲的,容易达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呢,就是一心不乱,这个都叫正受,都叫做三昧。

到觉想俱亡,觉是能,想是所,能所都逐渐逐渐离开了,这个心真正达到清净平等,虽然还不敢讲是真实的清净平等,但是与真实,真正的那个清净平等相应了,相似了,这个境界非常好,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前境就是讲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逐渐逐渐感觉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在眼前,到这个时候,你自己对于往生是充满了信心,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自在,非常快乐,法喜充满,这是我们现前可以得到的,所以人,为什么人说能预知时至,能够不生病的往生,道理统统在此地,你为什么还有病苦呢,你的妄想没有断乾净,原因在此地。
自古以来,许多法师大德,临终还有病苦,你们问,他为什么呢,我们看到的也有很多在家居士的时候,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的,那些法师们度众生的悲悯心还存在,那也不行,他还有众生可度,我能度那是我所度的,这个念头都不行,都要把它丢得乾乾净净,真的要做到度而无度,无度而度,那才行,事上可以做,心里面不能留痕迹,这一点非常重要,心里头还有一点痕迹,没有把它去掉,那就是,走一样能走,也能往生,还要留一点那个病的样子在,不能那么痛快,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TOP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八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一面,一百零一面最后一行﹃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大段,在科判里面,这科判在一百零三面第一行,这是科判里面是第六大段,就散善显行缘,这一段就是本经的,定散二善,这一段是讲的是散善,经文分五个小段,我们刚才念的是第一个小段。
前面,这个韦提希夫人,见到了十方诸佛的刹土,这个是仰仗世尊特别的加持,也是她的机缘成熟了,展现出十方的佛土,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请求世尊教给她,修往生的方法,这个尔时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世尊微笑了,这个微笑是表示非常的欢喜,欢喜她选择得正确,没有选错,欢喜呢,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如果要去请求,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个法门,他必定就是说这个法门,这法门他没有说,这个夫人选中了,因此非常欢喜。

在这个时候佛放光,这个不是常光,是从口,这个光从口出,无色光,从口出,这个光放出来呢,照著频婆娑罗国王的头顶,我们晓得国王也是被幽禁在七重的内室里头,前面我们看过了,国王现在的际遇是夫人最关心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没有答覆,韦提希夫人之前,先放光照这个国王,这就是对于韦提希夫人的安慰,这佛是面面俱到,国王虽然幽禁在深宫里面,这个佛光没有障碍,佛光一照,在这个韦提希宫里面也见到国王了,好像我们今天讲这个透视了,彼此能看见,当然频婆娑罗王也见释迦牟尼佛了,见到非常欢喜,头面作礼,礼拜释迦牟尼佛,他没有大心,没有求出离三界了生死,没有发这个愿心,所以这个佛光照注,也帮助了他证得了小乘三果,小乘三果也算是很不错了,夫人的心量大,不愿意住这个娑婆世界,要找一个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地方,这个心量大,所以每一个人的求愿,佛都满他的愿,佛都满他的愿,你发大乘心,满你大乘愿,你发的小乘心,满你小乘愿,统统满愿,这个叫作圆满功德。

这是说明频婆娑罗王证得了斯陀含果,这个阿那含果,尔时世尊,告韦提希,这转过来就答覆,韦提希夫人的请求了,这一段经文在本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段,这个观经两段经文非常重要,后面上品上生章,在此地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三福,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修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开始,我们果然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修行,就决定往生,这佛就叫著韦提希夫人﹃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凡夫佛说甚深的道理境界,我们很难体会,因此佛在说法里头,说了许许多多的比喻,我们从比喻里面能够体会到佛所讲的真实义,这个是说法的一种方便,也是说法的一种方法,她见到阿弥陀佛国土了,也发愿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佛就问她,你知不知道,阿弥陀佛去的距离我们这个地方不远 ,弥陀经上讲,十万亿佛国土,十万亿佛国土确实不远,到后面我再给诸位来介绍,下面这就提出这个要紧的方法。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这是教课的方法,净业一定能够成就,这一段善导大师给我们开示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老人家开示的在一百零五面,我们看这一段文,一百零五面第四行,我们把这一段注解念一念,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文,正明,正是明白的告诉韦提希夫人,许说,言阿弥陀佛不远者,正明标境以住心,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是修行的纲领。

境是境界,西方极乐世界,住心,就叫我们的心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叫住心呢,实在讲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有净土,你心里头真有了,心里有了就是常常放在心里,而不会把它忘记掉,不会把它失掉,是你心里头真有了,你心里面有净土,你就决定得生净土,这个很重要,有许多人天天念佛,心里头没有净土,心里面还有些什么东西呢,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有这些东西在,如果这个东西一现前呢,这佛就不要学了马上就走了,可见得他心里头没有净土,心里面真有净土,其他的东西统统放下,统统都舍掉了,这叫真的有净土了,这就叫住心,这个是能不能往生,就是决定在这一句里头,这一句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一个意思,真信切愿,就是住心,就有了,所以永明说有净土,善导说住心,澫益大师讲信愿,这三个人讲的言语不同,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一个意思,可见得它非常重要。

这一句里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分齐不远,这里说出来了,从此此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过十万亿刹,这十万亿佛刹,即是弥陀之国,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十万亿个佛国土能说不远吗,下面说了,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这一念就到了,这能算远吗,所以确实不远,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特别是在华严经里,华严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念劫圆融,这个十玄门里头所讲的,这个地方给我们讨论的,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时空在佛法里面说都叫做,不相应行法,我想学佛的同修,要稍稍涉及到唯识法相,唯识法相入门最浅的东西是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作的,天亲菩萨作这部论,目的是接引修学大乘的同修,它是根据瑜伽师地论所作的,瑜伽师地论将一切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还是太多了,六百六十法对于初学人来讲,还是相当烦琐,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归纳成一百条,那么百法里面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心法,第二愿是心所法,第三类是色法,第四类是不相应行法,第五类是无为法,一共分成这五大类。

时间空间是属于第四大类,叫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绝非事实,不是事实,我们今天讲空间讲十方,我们就讲四方,譬如说我们是以台北市为中心,基隆在我们的北方,新竹在我们的南方,假如我们以高雄为中心,那新竹就变成北方了,那就不是南方了,可见得这个方位不是真的,没有一定的标准,时时刻刻在变化,不是真的,同样一个道理,时间亦复如是,这个时间是一个假的抽象的,过去人还不太容易认识清楚,现在方便,现在大家常常出国旅行都晓得时差,我们这里是白天,在美国是晚上,我们是晚上它是白天,那你说中午,我的中午午时,纽约晚上巳时,在这一个地球上,时间就没有一定了,离开地球之外,那就更不相同了,如果我们拿月亮来说,月亮自转一周,就是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正好是一个月,在月球上一天一昼夜是我们地球上一个月,每一个星球都不相同,所以佛给我们讲,时间空间是我们抽象观念当中产生的东西,没有事实,因此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就是长时间可以变成短时,短时间也可以变成长时,可以变成无量劫,这个我们一下也想不通,也不能体会,我想我们同修不少从前在学校念国文,念过黄粱梦,那个黄粱梦里面所描绘的,岂是不是几十年的时间变成几秒钟,那作梦时间只有几秒钟,他在梦境里面,真的就感受过了几十年,醒过来黄粱还没熟,黄粱是什么,高粱米,小米,那个小米煮东西很容易烂,很容易化,还没有煮熟,他梦醒了,已经在梦中过了几十年了,说明了时间确确实实是可以浓缩,可以展开的,这些在华严上是不思议的境界。

因此从事相上来说,西方世界距离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佛国土,事实上讲呢,一念即到,这个一念,不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尽虚空□法界统统到,我们再问,这一念到底是多长时间,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现在用科学仪器测量不出来,佛在经上常常说,那是粗说,那不是细说,粗说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叫一念,如果你要是明白体会到这个事实,这一念就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再一念就回来,咱们就这么算法,这一秒钟,可以西方极乐世界十万八千次的来回,它哪里算远呢,很近是不是,一秒钟可以往返十万八千次,所以它就不远了。

这个是事实,你要问为什么呢,虚空法界是我们心性变现的,所以一念,必定是涵盖圆满的心性,那哪有不到的道理,所以西方世界真的不远一念就到,这个第三个意思,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这一句我们要注意了,如果没有这一句,这个法门是世尊专门对韦提希夫人说的,她能得利益,我们则未必得利益,因为有这一句那就行了,未来世,这未来世,我们现在对佛来讲,是佛当时的未来世,有缘众生,这个有缘很重要,什么叫有缘呢,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就叫有缘,你对于净土法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你真的相信,真的想去,真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你就是有缘的众生,有缘众生,这个缘要加强,当然没有缘,给你讲的你不相信,你不会接受,给你一说,你很喜欢听,你还会点头,这就证明你有缘,你不反对,你可以接受这个法门,缘要加强,怎么加强呢,要注心观念,这个就是把这个缘加强,定境相应,这个定境相应,是讲功夫的成就,也就是我们常讲,一心不乱,这相应就是一心不乱,成就成就,行人自然常见,这个常见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极乐世界,你在现前就能见到,这个常见是指的这个,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这里面含著这三层意思,所以佛说阿弥陀佛的国土距离我们不远,我们把这个经文底下一段再念下去,我们才好讲话。

一百零二面,第四行最后一句,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这一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看佛讲这一句话的语气,也非常的肯定,使我们看了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再看善导大师的开示,一百零五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言汝当系念,这个以下说明了,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这是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凡是凡夫,六道凡夫,我们生在现前这个社会,读大师这一段开示,感触尤其是深,惑是迷惑,障是业障,我们确确实实迷惑,业障深重,什么是业障呢,我要把这个迷惑跟业障,简简单单给诸位报告出来,迷惑就是心不定,妄想多,这个妄想是什么,自己也不晓得,就是这个妄念一个一个接一个,永远不停止的,这是惑,业是我们错误的造作,我们对佛法,对世法,对人对事对物,想错,看错了,做错了,得的许多苦果,这个不善的果报,这就是业障,这两种都深,这个深字是贯彻两个字,迷惑也深,业障也深,这个是大师在此地一语把我们病根说破了,心多散动,这个散是不集中,我们常讲,我们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动是定不下来,这是大病,有这种现象,无论修学那一种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

我在讲席里,常常给同学们报告,佛法的修学无论大乘小乘,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你要问它修的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修定,统统是修定,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修定的方法无量无边,修定的门径无量无边,统是修定,这个心多散动,你就定不下来,定不下来就没成就,不但是禅宗著重定,那一个法门不著重定,我们念佛著重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所以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只要是佛法,决定都是修定,戒定慧三无漏学,它是以定为枢纽,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现在有这么多毛病在,这就障碍我们得定,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这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那没有这回事情,总要收敛一点,这个收敛也有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只要它不散不动了,这就行了,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了,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了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接受了,有这么个条件就行了,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要断掉。
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他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念佛的人占的便宜太大太大,依照佛经的说法,这个修定真正得定,定有浅深等级不同,在我们六道里面,这个定功分八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这八个等级,不能出三界,到第八定,那个入定的时间,经上说八万大劫,他入定在定中能够住八万大劫,出不了三界,必须再往上提升一层到第九定,第九定是阿罗汉所证的,他住在这里,像这个四禅八定,前面讲的频婆娑罗王,证得阿那含果,那他的境界是四禅八定的境界,不是第九定,四禅八定的境界,世间禅定没出世间,可见得难,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个我们放心了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呢,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了,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这个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了,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也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致于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美好的一个机会错过了,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我们修行为什么不能得定?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烦恼,妄想,习气,就止不住,这个原因在那里,此地给我们说明了,若不顿舍攀缘,原因就在攀缘心,大师在此地教我们,你只要把攀缘心放下,你念佛二三十分就很容易拿到了,这是六七十分不容易拿到,二三十分很容易拿到的,要把攀缘心舍掉,这个攀缘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不但世间的缘我们不攀,我们放下,出世间的缘也放下了,这是说你真正想往生,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你就得要这样做法,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广学多闻,为什么广学多闻呢,没找到门路,什么门路呢,一生当中决定超越轮回,圆成佛道的门路没找到,他几时一找到了,他就统统放下了。

像莲池大师,我们看莲池大师的传记,那也是个了不起的人,通宗通教,什么都修,什么都学,他找到这一条门路了放下了,不但世法放下了,佛法也放下,他老人家说的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反省,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三藏十二部放下了,不要了,八万四千行饶于别人行,这些修行的方法,让你们去修,他自己怎么样呢,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成功了,这就叫顿舍攀缘。
再看蕅益大师,再看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看到这些人,还不觉悟,那就迷障太深,都麻木不仁,所以真正想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一定要懂得顿舍攀缘,因为你要不能够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这个净境是什么呢,清净心,换一句话说,你的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诸位要知道,心净则土净,自己真的得清净心,你才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才能够感应到西方净土的现前,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心不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了,这个境界是魔境,你没这个功夫都现前了,这不是好境界,境界一定与自己修持的功力相等,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个境界不相等的话,绝对不是好境界,那魔变现来欺骗你,所以这个修清净心是太重要太重要。

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这个就是佛教给我们修学净土的方法,修学净土的纲领,我们怎么样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经上,安在一个佛名号上,所以这一部经,净土五经都可以选择,五经都是指归净土的,你喜欢那一部经,专持这一部经,这个太重要了,你说五经都好,我五经都持,是好,心散乱力量不能集中,这个不可以不知道,五经偶而读一读可以,意思都瞭解了,我只选择里面的一种,持一部就可以了,执持名号,这个名号六字,四字都一样都好,一直念下去,我们的心安了,我们的行住了,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就是安住在一部经,一个名号永远不变,永远不动了,你的心当然就定了,我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这个心不定,还有同修写信给我,他要修净土法门,告诉我,他很有野心,住就不野,野就不住,那那里能成就呢,不能成就,这野心是狂妄愚痴,大概这个野心在学佛的人,最有野心的时候不外乎两个,一个就想通宗通教,什么都要学,另外一个就做佛官,做佛教会理事长,那是野心做佛官,不外乎就这两种,这两种心都不定。
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你能够依照祖师教给你的方法,这就是净业成就了,换一句话说,你决定依照这个方法,虽然现在功夫还没有成就,就可以给你讲,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因为你虽然还没有开步走,你这个路对的,方向正确的一点不错,只要走去一定就到达,你没找错路,是决定得生,底下大师特别告诉我们,亦令未来世的众生,这一句话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包括尽了,由此可知,这一个法门,这个经典,不仅仅是为了韦提希夫人一个人而说,她不过是一个引子,是引发释迦牟尼佛为一切大众宣说这一个法门,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经典里面,世尊给我们开定散二善,定善就是经里面讲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散善就是讲这一段,三福以及后面,第十四观。

第十五观讲的,九品因果,这是属于散善,这个一百零六面,倒数第四行,我们看大师这一段开示,从第二个字看起,机有二种,这个机就是众生的根机,也就是众生的根性有两种,一种是定,一种是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假如佛只用这个定善,来接引十方众生,定善接引十方众生就不能普遍,这个尽就不完全的意思,你只能接引一部分,不能够圆满的接引,为什么呢,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够往生,换句话说,它跟大乘其他法门没有两样,这个法门就不能算为第一法门,好在它除了定善之外,它还有散善,我们把它念下去,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这一句话就好,佛给我们开了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叫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得度了,所以诸位想想看,定善讲修定,我们对于修定来说呢,实在讲没有把握,真的没有把握,不要说是出世间的禅定,就是世间四禅八定,不要多了,初禅,最起码的初禅,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初禅不过是升到色界天而已,我们都没有能力,初禅要什么条件呢,我们讲得最初一点,色界不是欲界,必须把欲断掉了,才能到色界,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心里头确实没有这个念头,这五欲念头确实没有了,这才能够升初禅天,假如你修定修得不错,可以在那里盘盘腿面壁,一个星期不出定,两个星期不出定,如果你对于财色名食睡,念头还有一点放不下,换句话说,初禅没份,你才晓得这个事情是真难,这不是假难,事上放下不行,要不动心不动念头才行,就明瞭完全用定善没有几个人能往生。

这个散善就方便,能令三途地狱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下面就给我们说出,修行的具体方法,请看经文,一百零二面,第五行从最后一句看起,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段经文,每一个字都不能够疏忽,尤其是最后一句,三世是过去一切诸佛,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那我们要问了,一切诸佛修行成佛,依那一个法门呢,绝对不是统统依净土法门,统统依净土法门,佛何必说那么多经典呢,一切诸佛修行所依的,那是无量的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成佛,依无量法门,这无量法门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个三条,是所有一切法门共同的基础。
换句话说,你学教也好,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你念佛也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好像盖房子,这是打地基,地基是一样的,地基上面盖房子,你想盖什么样子就盖什么样子,想盖多高就多高,地基是相同的,没有两样,这是真正的基础,所以初学的人常问我,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他一听了就觉得奇怪,这孝顺父母那是佛法呢,这经上明明讲的,第一个孝养父母,你不从这里学起,你从那里学起,奉事师长,这个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法是教育,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他会尊敬师长,没有那回事情的,那如果说不孝父母,会去巴结师长,那一定是居心叵测,别有企图,为什么呢,违反了人情,不顺人情的,所以是一定是先从孝顺父母,父母对于自己恩德最大,这个其次才是老师,一个人能够一生能够成就,要靠父母,要靠师长,所以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父母老师的恩第一大,这个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佛在此地也不例外,直截了当的告诉韦提希夫人,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一定先从三福下手,从这里修起,为什么从这里修起,末后就说了,这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瞭,要深深牢牢的记住,要认真把佛这一段的教训,彻底把它做到,这样才行,才能够成就。

三福第一福四句,第二福是小乘福,是声闻缘觉,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报,所以这个三条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好像盖房子一样,三层楼,第三层一定包含下面两层,第一层不一定包括上面两层,这就是说明了,你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了,还想成佛吗,没有这回事情,学佛要从学做人开头,这个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这个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作参考,我们这个注解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这个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得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么呢,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了,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个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于这一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何以说它不深刻呢,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呢,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了,你会勇猛精进,为什么呢,出家,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么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也非常之广,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怎样能叫父母快乐呢,那里这个因素就很多了。

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了,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了,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才明瞭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那有那么简单,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了,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然后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全部,真的。

中国这个孝字,这个字就造得好,在我们中国这个造字,造字是有六个原则叫六书,它这个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现在世间人讲,现在有所谓代沟,代沟是什么呢,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叫尽孝,所以这个孝字,真正做到圆满了,做到究竟了,给诸位说,在十法界里头只有一个人,成佛才能做到,为什么呢,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名没有破尽,那就是孝道还有一个缺陷,还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孝道做到圆圆满满是成佛,所以我们出家,在家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道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是尽孝,何况俗语说,一子成佛九族升天,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么个道理呢,是因为他的儿孙当中,有一个作佛的,他儿孙作佛,他作不了佛,为什么呢,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福报不能分给你,不,这个功德不能分给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给你,佛有福报,一听说那一尊佛的父母,那还得了吗,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这个便宜,所以纵然堕落在恶道,这个恶道里头,阎罗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恶道,请他到天上去享福去了。

这个天到那一层天呢,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是什么,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没有功夫,你只有福报,只有福报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刚才讲的未到定,他虽然定没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较上要清净,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没有功夫,凭福报是到忉利天,我们俗话讲沾光,是这么一回事情,可见得我们世法里头人情关系,在六道里头都有,六道里头都有人情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处世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这一个范围包括得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一个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个什么,就说一个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都不能出这一个字的范围,所有一切经教法门是这一个字圆满的相状,把它摆在第一,第一句叫,大根大本,从这里下手到最后还是圆满孝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始终不离孝道,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要把老师所教导的,我们统统做到,事是承事,老师对我们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对于老师的孝敬,也跟对父母一样,现在这些观念淡泊了,事相也见不到了,从前这个学生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诲,父母忧虑,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师的要不能把学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没有尽到孝道,现在跟大家讲这些事情,这讲故事,从前是这样,现在没有了。

我这个年龄还沾了一个边,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我记得我念过四个月的私垫,以后就改成小学了,才有学校的设立,早年没有学校,六十年前,我那个私塾是我一个亲戚的祠堂,大概学生有二三十个人,一个老先生教学,我父亲送我上学的那一天,带了很多的礼物,就是供养老师的,进了学校见了老师,先到礼堂,礼堂里面供奉著,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供了一个牌位,在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行最敬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著在后面,先拜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坐,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老师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你知道这个礼节多隆重,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恭敬,不认真教导这个学生,怎么对得起人,他真的对不起人,他会受良心责备,家长诚心诚意用最恭敬的心情,把这儿女付托给你,所以管教就很严格,小孩不听话,有时候被老师打,被老师处罚,回家去了,打的时候哭哭啼啼,回家去了,家长知道,第二天买了礼物去谢谢老师,现在还得了现在按铃告状了,从前教育跟现在不一样,真正得到老师教育的恩德,小学教育里头著重在德行,因为知识没有开,培养德行,是以这个为主,我们今天教育里面讲的四育,这个是德育,在小学这个时代培养,这个知识那必须是要年龄大了之后,差不多十三、四岁以后,知识渐渐开了才讲学,才研究讨论,所以从前这个小学呢,大概六七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就是背书,老师督促在那里看著,这个书,每一天所上的书,要念一百遍,要念两百遍,前面所教过的温习一遍,今天所教的要念一两百遍,这样念熟了之后,一生都不会忘记,到以后用处就很多了,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能够在这个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付一切事物的时候会得到启示,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个做法,这叫师道,尊师重道,老师不是叫你这么尊敬,一定要你这么尊敬我,不是的,是你自己对于道业学业看得重,你才这样做,你因为看得重,别人在旁边帮助你辅导你,不敢掉以轻心,掉以轻心对不起你,你自己对老师不尊重,换句话说,对你的学业道业不尊重,无所谓,老师对你也就不要太认真了,为什么呢,你根本就不需要,何必认真去指导你,我跟大家讲讲这从前的事,现在看不到了。

可是诸位细细想一想,如果在今天要想自己道业学业的真正有成就,恐怕还是这个老路子有效果,这个新的教学法,我没有看到多大的效果,还是老方法有效,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TOP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九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二面,第六行一百零二面第六行,这个三福第一条,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前面这个讲到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有两句话非常重要,在一百零八面第二行,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这个两句话非常重要,后面他续说一则公案,这个是出在佛经上的,从这一段公案我们就真正瞭解,这个父母之恩非常非常大,这一段文希望同修们自己好好的去看。

第二句奉事师长,我们的身体得之于父母,人与其它动物不一样,就是受过教育,如果讲聪明智慧,这个动物里面也有聪明智慧很高的,甚至于它的智商不亚于人类,那么它跟人类不相同的,它没有受教育,虽然有与人类同样的智商,但是没有受过教育,依然是在畜生道,教育是开发智慧的,得自于老师,所以师长恩德,自古以来是跟父母相同的,特别是在古礼上,我们看得很清楚,古礼里面最重的礼是丧礼,这个父母过世守孝三年,那么老师要过世的话,要心丧三年,就是不穿孝服,除了不穿孝服之外,跟父母之丧是相等的,只是没有孝服,由这个地方能看到,古时候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另外一个从称名上也能够明显的看出来,古代只有童子可以称名,叫他名字,可以称名,成年就不可以,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就是戴帽子,童子不戴帽子,女子十六岁成年,十六岁行冠礼,就是梳头了,梳头了,成年不可以叫她名字,不可称名,男子他二十岁生日在行冠礼戴上帽子,表示他成年了,这一天他的平辈这个名,是出生之后父母起的,父母起的,在童子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称,成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同辈你的兄弟,同学朋友这一天送你一个字,所以中国有名有字,字我们讲别号送一个字,从今天起大家都称字不称名,不称名,这即使是祖父母,伯叔父母,都称字不称名,如果以后你在朝廷作官,见到皇帝了,皇帝也称你字不称名,这是对你的尊敬,那么什么人称名呢,你的父母,所以成年之后,你的名只有父母两人称,祖父母跟你是隔一代,对你要客气尊重不称,皇帝也不称名,除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可以称你名的,永远称你名的老师,你就晓得老师跟父母的地位完全平等,那要称你名成年之后称你名是骂你,皇帝要称你名的时候,你就犯罪,要判刑的,不像现在,现在一见面连名带姓都称,时代不相同,时代不一样,这个是我们从这个地方晓得。

这个古时候师徒如父子,这个大师在此地这个解释虽然不多,但是这个涵意非常非常之深,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顶天立地,是要父母跟师长密切配合,才能把他教成人,这个恩德从这个地方来的,诸位如果不晓得,老师那有那么大的恩德,你会怀疑,老师教学生教孝,这个父母对儿女这个话说不出来,我是你父母,你要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些话从第三者来讲,那谁给谁的责任,谁给谁教,老师教老师教的,老师自己也不能说,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老师你要尊敬我,这话也说不出口,但是父母教子女要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回家要孝顺父母,是两个人彼此合作来教,这样才能够把一个人教成功,现在的教育就不谈了,这从前这个教学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古时候教育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古时候教育著重于德行,著重于启发智慧,著重在这些,不像现在教育,跟现在这个教育方式不一样,师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给儿女选择一个好老师,启蒙的老师,关系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启蒙的老师非常重要,这个老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德行,不在乎他的学问,重要是他的德行,因为教小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学门,那个时候学生是跟老师生活在一起。

换句话说,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这个一直到现在,大家都晓得,小孩模仿大人,这个老师就是小孩模仿的榜样,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少成若天性,他小时候有一个好的典型,好的模样,他在那里模仿学习,将来就跟天性是一样的,所以重视老师的品德修养,老师教学的重点是有二个,一个是教你做人,这就是德行的基本教育,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让你从小就有这概念,你知道父子关系,你知道兄弟的关系,你知道朋友的关系,然后才知道什么样身份应该尽什么的义务,从小训练这些观念,至于读书老师只负责教句读,教你念书,只教你念,没有讲解,所以这个不会错误的,只叫你背诵,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破,古时候的书没有句点的,念的时候要圈,老师替你圈,圈这个句子,没有圈错,字没有念错,这个就行了,老师督促你一天念一百遍,念二百遍,为什么念这么多遍数呢,这个里面有很深的道理,这个小孩是同样的,如果没有东西约束他,他也会胡思乱想,他想著去玩也胡思乱想,他那个头脑不休息不停止的,由此可知,中国从前教学跟佛法教学都著重在定,定功是从小就要培养,由定才能生智慧,换句话说,尽可能把他的妄想,减低到最低的限度,这叫做读书,读书就不会打妄想,打妄想书一定就念错,用这个方法来训练他,每天念三个小时,念四个小时,那就是在修定,在我们佛门里面,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诵三学是一次完成的训练,非常重要,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把主要的经典,全部都背过了,而且都背得很熟,这是小学教育,小学这个受了几年教育,虽然年岁很小,他一举一动都很稳重,都像一个大人一样,学得非常稳重,现在人看的时候也许看的不太习惯,现在人看小孩应该活活泼泼,乱蹦乱跳的,古时候不可以,要斯斯文文,一举一动都要有礼节,从前是这样的训练法,小学上面没有中学,就是大学。

古时候叫太学,这是国家办的,只有小学,然后就进太学了,小学里面所训练的,是根本智这个是佛门的术语,根本智是什么呢,根本智是无知,这是训练心地清净,不希望你有知,但是到太学呢,那个地方就是有讲学了,开讲,从前是光念背,到太学这是开讲,讲完之后有研究讨论,所以那个教学方法不一样,那是我们佛门讲的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先学无知,然后才能达到无所不知,那个学起来很快,为什么呢,听老师讲一个道理,他能够联想会贯通,从前背诵许许多多的经典,他能够引证他能够有悟处,所以容易开悟,道理在这个地方,佛法对于老师更是重视。

诸位看语录,语录大家看的少,尤其是我们念佛的人,看看六祖坛经,坛经也是语录的一种,后人对它特别尊敬称它为经,实际上却是六祖大师的语录,我们可以从这个坛经里面看到,古代的教学,可以能体会到古代的师承,佛门无论大乘小乘,决定不可能这个没有师承,而能够成就的,这个情形自古以来没见到的,坛经上有个比喻,无师自通,那只有在什么情形之下呢,威音王之前,威音王以后,无师自通的都叫天魔外道,那个威音王是什么时候人呢,佛在经上里说,是久远劫之前,换一句话说,简单讲这个无师自通,佛法里是不可能,是讲不通的,纵然自己是再来人,那是诸佛菩萨示现再来的,也要示现寻师访道,给后学的人做一个榜样,也不可以示现无师自通,不可以这样说法,不可以示现这样子。

像永嘉大师,那是个再来人,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确确实实开悟了遇到玄策禅师,玄策是六祖的学生,他跟这个玄策两个论道,玄策佩服的五体投地,就劝他一定要找一个善知识印证,这是师承,永嘉很客气他说你给我印证就可以了,玄策说我的份量不够,在佛门里面这个地位,身份份量不够,那我去找谁呢,那我介绍我的老师,六祖大师,在这个南方开辟道场,弘法利生,你去亲近他,介绍他到曹溪去参访六祖,他到曹溪见到六祖把自己来意说明,六祖立刻就给他印证,这一印证就是老师,就是他的学生,就是六祖的学生,他印证之后,他马上就要走,六祖就说了,为什么去的这么快呢,留一天吧,他在曹溪住了一晚,所以叫一宿觉,这是永嘉大师是亲近六祖大师,就是亲近老师只一天,就在曹溪住一晚,所以这个是这是讲师承,他要没有六祖给他印证,换一句话说,他所悟的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没有人敢说,六祖给他一印证,这就是证明他这个见解思想,所说的完全正确,也就这是俗话常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印证,这是大恩大德,使你的心真正得到自在,断疑生信,必须要这样的大善知识,才能够把你疑根破除,帮助你信心清净,这个是老师的功德,必须敬重尊师重道,尊师你像这个永嘉,千里迢迢到那里去请教,请老师印证一下是为了重道,为了对自己道业的尊重,对老师的礼敬。

第三句,慈心不杀,接著下面一句,修十善业,这个不杀是十善业里的第一条,第一条里不杀生,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身三善业,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十善业,十善业里头最重要的是不杀生,所以把不杀这一条特别提出来,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小乘佛法都是建立在慈悲心上,尤其是大乘佛法,叫大慈大悲,这个慈悲称之为大,就是平等的慈悲,离开一切分别执著的慈悲,这个叫大慈大悲,因为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贪生怕死的,因此这个杀害众生,是恶行里面最大的,不但是现恶,更麻烦的是被你杀害的众生,它有怨恨心,它有冤仇,这个冤仇不容易消失的,换一句话说,将来一有机会它就要来报复,冤冤相报,这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们今天无论在世法或者是学佛,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事情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是冤家债主来障碍,冤家债主怎么来的,是过去跟人家结的这些缘,杀业,所以非常非常的可怕,这是佛在所有一切经典里面,都教给我们不可以杀生,说明杀生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对自己带来决定的不利,但是世间人的观念,不是这样想法的,许多世间人,认为这个动物是应该给我吃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对于世间人,或者对于初学佛的人,劝他不杀生他未必能接受,劝他要不吃肉,那他会提出严重的抗议,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我们劝人,要有善巧方便,你要是跟他说,你杀它,将来它杀你,你吃它将来它吃你,这个冤冤相报,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掉过头还说你迷信。

但是现在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他最重视,对于青春长驻那他更注意更重要的,我们不妨从这里下手,肉食现在科学也证实,许许多多的疾病是从肉食里头来的,我们中国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有道理啊,确实百分之八九十的病因,都是从饮食来的,素食的人这个得疾病的机会就减少了很多很多,素食确确实实带给了人类的健康长寿,现在这些呢,都被科学证明了,逐渐逐渐大家都觉悟了,所以现在外国有许多吃长素的,他不是学佛的,他为什么吃长素呢,为了身体健康,这个就很有道理,世间人著重于卫生,这个在全世界已经普遍的,被大家公认的饮食要讲求卫生,卫是保卫,生是生理,保卫生理的,所以要吃新鲜的,要吃乾净的,那么人除了生理之外,还有情绪,大家有没有想到呢,这个饮食可以影响情绪,我们佛门里头知道,yi si  lan教回教他懂的,所以他们的饮食不但是著重于卫生,还要加一个卫性,保卫好的情绪,凡是性情不好的这些动物,他不吃,他要选择性情非常温驯的牛羊,他们牛羊是肉食是主食,这他比一般人要高明,佛法这个饮食是最高明的,为什么呢,植物里面也有性情不好的,诸位都晓得学佛的人不吃五辛,五辛是蔬菜,不是动物,为什么不吃呢,辛它能够防害性情,楞严里面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
佛讲的五辛有五种,在从前中国这个地区只有四种,现在呢统统都有了,五种都具足了,第一个是□,第二个是蒜,第三个就是小蒜的焦头小蒜,第四种薤菜,第五是兴渠从前中国没有,现在有了就是洋葱,所以现在这五种是统统都有了,佛告诉我们,这五样东西生吃容易动肝火,它刺激肝火容易发脾气,动瞋恚心,熟吃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因为这个原因不可以吃,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个佛门道场,决定不吃这个东西,这个在家同修,你们家里面吃素食,家里头还有没有信佛的,常常拿这些东西当做佐料,佐料来用的,取它的味道,这些东西都不用了,这个菜是一点味道都没有,很难下咽,换一句话说,算了我还是吃肉吧,诸位想想看,我们如果叫他放弃肉食吃蔬菜,这些东西配起佐料的,可以的,所以一定要晓得通权达便,何况这些东西,这个学佛要明理,佛叫我们活活泼泼的学,绝对不叫我们死在句下,这个死在句下这个就错了,不可以死在句下,这些东西吃到要相当程度才起作用,你们吃大蒜,吃了就发脾气吗,吃几粒,吃个两三瓣,辣的不得了就吃不下啦,那会发脾气,不会的啦,那要怎么吃法呢,像山东人吃花生米一样,山东人吃大蒜瓣,吃花生米一样,一餐吃那么一大碗,那是有问题,他的量,他要达到那个量,就像酒一样要超过你的量他才会醉,你份量太少了不起作用,所以这个是,你配佐料,在菜里面配佐料,这个没有关系,跟这个料酒同样的道理,酒是五戒里头之一,比这个五辛那还重要,你吃五辛不算破戒,你喝酒是破戒,但是酒佛为什么制定有酒戒呢,酒醉了乱性,会破其他的戒,是因为这缘故,才制定酒为重戒之一,是这道理,但是它的开缘特别多,你在生病的时候,像我们中国中药,有很多药是用酒作药引的,可以用,这个不算破戒,叫开戒,这个开缘,这个年岁大的,即使是出家人,七十岁以上,体力衰退血液循环不好,酒能够帮助血液循环,所以对于老年人有开缘。

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也常走一些寺庙,但是我不是走很多寺庙,台北市有两三家,我常常走的,我就见到一个老和尚,因为我常常中午晚上,在庙里面吃饭,老和尚都喝一杯酒,那个时候我就很奇怪,酒是五戒里头不饮酒,是不是,为什么老和尚每一天吃饭喝一杯酒,也不敢问,一直到以后,到台中遇到李老师,谈到这个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才提起来,李老师就跟我说这是开缘,年岁大了帮助血液循环,他当药用,我就明瞭,原来喝酒那个老和尚也七十多岁了,快到八十岁了,这个我晓得,那么还有那个穿皮衣服,像我们现在一般穿这个,羊毛衣,那是剪下来织的没有杀生,但是皮袍皮革的时候,那是杀生,那个穿皮袍,那就跟吃肉是一样的意思,但是他也有开缘,年岁太大了,这个绵不能保暖的时候,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一定要皮才能够保暖,在这种情形之下呢,可以开缘可见得佛所为我们制定的这些,都是很合乎人情的,在某种情形之下非用不可的时候可以用,能够不用的时候最好不用,在必须要用的话可以用,所以这个菜里面用料酒,这个酒不会醉的,这个是不会醉人,这个可以用,像这些常识我们明白了,知道佛制戒,他的真正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他防范的是些什么,我们在生活,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圆融了,就能够自在了,就不会死在戒条之下,不过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如果是贪吃那这就错了,是为身体的健康,营养的必须的摄取统统叫开缘,那么肉食,这个在家同修最好能够记住不杀生,这就是佛在戒经里常常讲的三净肉,五净肉那两种,我们今天讲求是卫生,纵然有也不会要的,那个五净肉后头两种,一个是自己死的,一个是鸟残,就是野兽吃剩下来的,这个我们现在看到都不卫生,这个决定不会要的,但是决定不杀生,你到市场去买冷冻的,他这个确实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叫三净肉,这是在不得已之下,就遵守这样的教戒,能够不吃呢,当然是最好,当然最好素食里头养份,也确确实实够用,何况心愈清净,你的能量消耗就越少,不需要太多的这个热能,这个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消耗在妄想上,所以妄念多烦恼多,那你这个消耗就多了,消耗多,当然你要有足够能量补充,如果补充不足,这身体就会生病,这都是一些常识,世法佛法都讲求。

十善业第二个是不偷盗,不杀得长寿,所以不杀生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爱护动物的寿命,也延长自己的寿命,不盗得大富,这个富是讲财富,不盗是得大富,这些话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的,这个经过去我们也印的很多,也讲过很多遍,老同修还能够记得,这个经文里面这些话,这个盗叫不予取,没有得到主人同意,你就拿到了这都叫盗,这个盗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一条戒很不容易持,但是这个地方是讲善,他没有讲戒,善跟戒不一样,不相同,善是得人天福报,修这十善得人天福报,如果持戒的话,戒是得定的,持戒的目标是得定的,修善的目标是得福报的,所以这个项目虽然相同,他这个目标不一样,果报不相同,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因为这个五戒前面的五条,跟这个十善前面五条,完全相同,但是善跟戒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要记住,这个偷盗是损福。人在一生当中无论是个人,家庭乃至于踏进社会,领导大众都需要福报,没有福报,什么事都不能成功,有福报的人做起来很顺利,没有福报的人去做,就处处都是障碍,我们修福都来不及了,怎么能把自己的福报毁掉呢,偷盗就是毁自己的福报,这个不是一个聪明智慧人所做的。

十善第三个是不邪淫,这是讲在家的同修,有正当的夫妻,这个不算邪淫,夫妻之外的统统算邪淫,这个过失非常之重,十善刚才讲了,是得这个人天福报,十条都是修福你才修到圆满的福报,如果有欠缺,你的福德就不圆满,后面四条是口业,不妄语,不欺骗人,不两舌,是决不挑拨是非,两舌是拨弄是非,恶口是说话粗鲁容易伤人,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叫口四种过失,犯这四种过失,在社会上就得不到大众对你的信任,我们中国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了,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信用就不能生存,不能立足于社会,中国社会从前非常守信,超过外国人哪,外国人两个人办事,要签约要订合同,有这个文字作凭据啊,中国古时候没有就是一句话,不需要这些手续,但是现在的社会不行了,从前中国人非常守信,认为这个欺骗人,那是莫大耻辱,外国像美国,完全是法治的国家,信用摆在第一位,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他这个人民一般生活的,最重要的就是贷款你没有信用的话,你就借不到钱,你借不到钱的话,那你生活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那个信用卡,真叫有信用,没有信用的时候,在国外生存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信用看作比什么都重要,比财富重要,没有钱没有关系,没有信用就不得了,这个口业,所得的是社会大众对你的信任。
意三业呢,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在果德上讲呢,你会得到心地清净平安自在,因为什么呢,这三样东西叫根本烦恼,你这个东西没有了,烦恼断掉了,烦恼断掉,当然心安理得,所以这是人天之福,我们在人天这两道当中,要想得圆满的福报,你只修这四句就行了,你一定可以得到,佛专门为我们讲解的十善,有一部经叫十善业道经,那十善业道经呢,这是本经,三福末后这一句,修十善业的详细说明,这是三福,第一福。
第二这个就是讲的,小乘的福报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诸位同修在这个地方,必须细心去体认学佛不容易,学佛有成就更不容易,原因在那里呢,因为佛法建立在人天福德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讲受三皈,三皈是建在前面孝亲,尊师,慈心,十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这些没有,三皈纵然给你受了,假的不是真的,你所受的是形式样子,真正三皈有没有,没有,为什么没有呢,你没有基础,我给你一杯甘露你用手捧著不行,你拿不到,你一定拿个杯子来盛,前面这个人天福报,就是盛甘露的杯子,所以你没有,没有你就得不到,这是许许多多的人,不明瞭而疏忽掉了,所以虽然发心学佛,学了多少年,都没有成就,依旧是茫然啦,原因在那里呢,都在这几句上,受是接受,持是接受之后要保持,永远不能失掉,三皈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是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方针,换一句话说,我们这学佛了,有人来问我,你学的是什么,我们总要能答的出来,你学什么,你修什么,三皈就是我们所修学的,三皈诸位知道是佛法僧,什么叫佛,什么叫法,什么叫僧,你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还罢了,这当中产生了误会,那个麻烦就大了。

佛是什么,佛像,坐那里的佛,法是什么经典,僧是出家人,那这个完了,这俗话常讲,泥萨过河自身难保,你要依靠他,那怎么能靠得住,泥塑木雕的佛靠不住,经典也靠不住,过去大陆红卫兵那个时代,所有经典都烧光了,自身不保他怎么能保佑你呢,所以一定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的三皈,这个授就是传授,就是教给我们,是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不是外面的三宝,是自性里面的三宝,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在印度称内明,佛法是向心性里面求的,不是向外求,向外求的变成外道了,这个外道在佛法的定义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六祖大师说的好,他老人家唯恐授受三皈,怕大家误会,所以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这样说法,怕大家误会,因为佛法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他说这个这三句话的意思,所以他老人家传授三皈,他叫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个觉正净,这个觉正净,我们听起来不会误会,然后他老人家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正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这个意思,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你今天学佛学佛是什么,佛是觉的意思,我今天开始要学觉悟了,我不再迷惑了,学佛是这个意思,现在许许多多人对于学佛这两个字没搞清楚,没搞清楚,他不学佛,不肯学佛,反对学佛,那如果你换一句话讲的时候,你要不要觉悟了,觉悟听不懂,你要不要明白呢,那不明白不就糊涂了,他要明白他要觉悟,那就对了,你学明白学觉悟就是学佛,印度话叫佛,我们中国话叫觉悟,所以从糊涂,从迷惑,从颠倒回过头来,这叫回归,回过头来依靠觉悟,依靠明瞭,这叫皈依佛,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个意思,清清楚楚的了,那一个人敢说不学佛,他要敢说不学佛,岂不被别人笑话吗,这佛法那有迷信,都是在里头产生了许多的误会没搞清楚。

法正知正见,简单的讲,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你的思想见解没错这叫法,佛教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靠正确的想法看法,这叫皈依法,第三这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个叫皈依僧,学佛从那里学起呢,佛教给我们就从这学起,你修什么呢,修觉正净,这个就是佛教导我们的,觉正净修到圆满了就叫佛,你开始学,开始学这就是在大乘法里面讲,这就是菩萨了,初发心的菩萨修到圆满了,菩萨圆满就成佛了,所以佛法无论大乘小乘修什么,修觉正净,这个不可以不知道,那你用什么方法修呢,方法就很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这许许多多方法,修什么,统统修的是觉正净,所以佛门里才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方法虽然不一样,所修的方向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修觉正净,那有差别啊,没有差别,那我们念佛的人用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修觉正净,宗门里面用参究的方法修觉正净,教下用读诵大乘的方法,修觉正净,密宗里面用持咒三密相应的方法,还是修觉正净没有两样,是一样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那里会错,老师把佛法的,最高的修学指导方针,传授给我们了,我们要保持,这叫受持,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换一句话说,我们念念都是向觉正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这就是佛的意思,这个才叫受持三皈,这是诸位一定要懂的。

所以三皈总而言之,佛是觉而不迷,法就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佛法里修的,就是修这个东西,那我们现在要问了,什么样的标准才叫觉呢,我几时才真正觉悟呢,这问题就来了,觉正净这三个字要互相解释,什么时候你觉了呢,你心正心清净就觉了,什么时候我心正呢,你心清净,心觉悟了就正,什么时候我心清净呢,那你觉悟了心正了就清净了,一而三,三而一,换一句话说觉正净这三个字,你只要得到一个那两个都得到了,因此在修学方法上,古大德就不会三个一起修了,修一个,一个成功了统统成功了,好像我们这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可以进来,觉正净三个门,无论从那个门进来,都一样,你就全都得到了,所以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里面,禅宗、性宗走觉门,他专门修这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宗门是从觉门进来的,教下除了禅宗之外,都叫教下,偏重在经典上的修学,像天台贤首,三论法相,这些都是重视经典的,这叫正门用经典来修正我们知见,我们怎么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有错误呢,拿佛经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一样,那我们的知见就是正,正确的,如果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那我们一定是错的,根据经典修正过来。

所以教下这觉正净三门它走正门,觉门要天赋,这叫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没份,你去参禅参一辈子也不会开悟,所以中下根性没有份,这个教下的方法真的,中下人都有份,它好像爬楼梯一样,爬一级就升一层,但是这个路太长了,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很麻烦要很长的时间,这个觉门快速,是顿超顿门,教下是渐门是渐渐往上修,顿渐两种根基,如果这两门都入不进去,你这个觉门吧,我们程度不够业障太重,走教下时间太长,我们寿命太短,这怎么办呢,还有一个门净门可以走,净土宗跟密宗这两宗是走净门,净门上是修清净心,实在讲,这个三门比较起来修清净心,比较容易,在清净心上下功夫,心清净了知见自然就正,自然就觉悟了,就开悟了,所以这个三皈依就变成了,大乘所有宗派入道之三门,这个一定要晓得,走一个门就行了,就能成功不必要禅净双修。

禅密净三修,那说起来很好听,进不来的,你要不相信,我们这个佛堂有两个门,你同时走两门进来,你走进来看看,进不来的,一定是一个门进来,双修到最最后还是舍掉一门,从一门进,三个一起修到最后舍掉两门,从一门进,他要不肯放弃,他决定进不来,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三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授受三皈,这个法师是代表僧团,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传授给你,你从今之后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我一生遵守这个方针,遵守这个方向,我认真来修学,这叫接受三皈,这个才真正受三皈,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那个誓词念几遍,你就皈依了,那叫装模作样,那不是真的,假如你们没有真的,去遵守这目标方向去修学,你那个三皈是骗人的,骗自己,骗大众又骗佛菩萨,这个不能不清楚,所以这个受三皈不如法,就是造罪业,变这个大妄语了,那三宝这个自性三宝非常重要。

自性三宝外面有住持三宝,这个住持三宝,我们要尊敬,为什么要尊敬呢,因为没有住持三宝,这个佛法就不能常住在这个世间了,佛法弘扬,佛法承传需要住持三宝,我们对住持三宝要尊敬要护持,佛灭度佛不在世间了,这个住持的佛宝就是佛像,我们前面这尊佛像是铸造的,就是金属铸造的,后面这个木雕的,或者泥塑的,或者是彩画的,我们见到佛菩萨形象,要把它看作真正佛菩萨在,以这样恭敬心来对它,见到佛像,已经受过三皈依的人,立刻就要联想到,我要皈依觉,所以佛像有一个好处,好处大了,大在那里呢,时时刻刻提醒你,你见不到佛像忘掉了,他又迷惑颠倒了,一见到佛像,我发过誓我要觉而不迷,这马上就提醒,所以这个住持三宝最大的德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法宝是经典,无论是什么经典,一看到经典,我要自性正,我皈依正,见到出家人穿著出家人衣服,你也不必去想他,是持戒,破戒,是好出家人,不好,不要去想,这个打妄想,那你就有罪过了,一见到出家人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棈净一尘不染,他是提醒我的,他是提示我的,这就是我的善知识,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住持三宝,拥护住持三宝,我们供养住持三宝,这个供养就是家里面陈设,你家里的有佛像,有经典,有菩萨像,菩萨像,菩萨是僧,这个我们供养西方三圣,家里有本弥陀经,三宝具足,你每一天一看到这个,就要想到,我曾经已经发誓了,我要学佛,我要修觉正净,这个是我们对待住持三宝的态度。

万万不可以,我皈依这个法师了,这个法师是我的皈依师,那一个不是,我对待我的皈依师要好,那个我不要理他,你这个叫皈依迷,不是皈依觉,你这个思想是邪知邪见,是污染,是染污,你所皈依的是迷邪染,你没有皈依觉正净,唯恐自己迷邪染还不够深,还要再加深一层,所以后来的果报,不是到极乐世界,是到阿鼻地狱,这个我在传授三皈,都跟大家讲明白了,讲清楚了,你们再要错想了,责任是你们自己负,我不负,我不受这连带的责任,我话讲清楚了,你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的,我只是佛法这个修学纲领方针传授给你,你应该依照这个修学才对,所以这个是同修们,一定要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三皈误会了,不是在今天,其来已久,我们看到五戒相经笺要,这个本子我看我们现在印的也不少在流通,是近代弘一大师编的,弘一大师对于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里面所引用的大概都是澫益大师,蕅益大师明朝末年人,对于戒律也下了很大的苦心,所以才在当时,人家称他做律师,他对戒律很研究,那么他在三皈里面就讲了很清楚,可见得在那个时候,这差不多距离,我们将近五百年,大家受三皈观念都错了,都皈依某一个师父,已经不是皈依三宝了,都搞错了,所以他在这个经里头给我们纠正,印光大师老人家非常慈悲,你看在这个上海息灾法会开示里面,最后一天讲这个,传授这个三皈五戒,他三皈那段文后面,也讲的清清楚楚,我给大家授三皈,我是僧团里的代表,并不是皈依我某一个人,都讲的清楚,很可惜,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时候,这一段都删掉了,这不知道是什么人删掉,如果诸位找原本,原本上有,这个香港曾经印过一次,是照原本印的,那个本子后头有,我在台湾看到有好几种本子,这一段删掉了,真的,这真正善知识讲的清清楚楚,给你传授三皈的时候,我们就像你们入党一样,我们是资深的党员来给监视,给你做证明,不是皈依我,这个的一定要搞清楚,如果这个观念错误了,罪过很大,什么罪过,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破坏僧团的制度,这还得了,所以这个罪过堕阿鼻地狱的,这个经典讲到这里受持三皈,特别把这一点重要的意思,要介绍大家,这个出家人跟在家人,传授三皈要清楚要明瞭,我是做证明的,我发给诸位同修的皈依证,后头注明是三皈证明阿阇黎,我是给你们做证明的,阿阇黎就是我们普通讲的老师,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印度话叫阿阇黎。

底下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这个戒是戒律,戒律范围包括很多,不仅仅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这些戒律,我们要遵守,我们要明瞭,要遵守,现在世间法里面,佛所没有讲到的,没有讲到意思都圆满包含的,国家的宪法,法律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这些全都是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一句话说持戒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就是守法,要培养成守法的观念,要认真去做到,不犯威仪,这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风度,礼节礼貌,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当然这个这个礼节,古今中外都不一样,我们是现代人,要遵守现代人的礼节,我们打交道的是现代人,不是古人,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明瞭,才懂得什么叫不犯威仪,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