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认识佛教91年

认识佛教


(第六集)


  昨天讲到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讚如来」。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三愿,「广修供养」。

  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是无比的广大,在大乘佛法裡面讲,就是圆满的性德起用。一般菩萨虽然是见性,明心见性了,见性并不圆满,所以这性德的作用是部分的。唯独普贤菩萨性德的起用是圆满的,所以愿愿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跟六度菩萨不相同的地方。他的供养,一供一切供,供一尊佛就是供一切诸佛。这一切诸佛,必须要记住,是情与无情全部包括在其中,而不是指已经成佛的这些诸佛,没有成佛所有的众生,乃至于无情众生,全都包括在裡面,所以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就是普贤菩萨的修学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华严境界,这心量才真正是圆满的拓开了。

  普贤菩萨在经典裡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因为唯有佛法能够教人破迷开悟,能够教人恢复证得圆满的自性,这是其他一切供养布施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法供养当中,是以「依教修行供养」为第一。所以我们在这一次讲席当中,特别提醒诸位同修,佛法是师道,一定尊师重道,依照老师的教导去修学,我们才能够获得究竟圆满不思议的功德利益。

  说到佛法,在古代的中国,隋唐的时代,中国这些高僧大德、日本的高僧、韩国的高僧,几乎一致的认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要把它比较一下,哪一部经是第一?几乎公认的都是《华严经》是第一。《华严》是究竟圆满的教学,这是举世公认的。这些大德们再将《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一个比较,他们说《无量寿经》是第一,把《华严》就比下去了,为什麽?古德曾经说过,《华严》、《法华》在中国,是佛法裡面最重要的两部大经,我们都叫它做「一乘圆教」,一乘圆教只有这两部经。这两部经都是《无量寿经》的引导,都是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的。所以《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第一当中的第一。

  我读到古人这个说法,我是无比的欢喜,因为我自己有体验,我之所以入淨宗,就是《华严经》的引导。我过去讲《华严》,讲过十七年,现在依然没有中断,现在是讲《普贤行愿品》,在台湾讲。在十七年当中,我是从《华严经》裡面入淨土的,就是普贤菩萨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整个《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精华。从这真正体验到,才晓得古人所讲的话是绝对的正确,这是我们的认识。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你把他最好的、最殊胜的拈出来,找到。找到之后,实在说如果不是夏莲居老居士将《无量寿经》做一次整理,这一位老居士也是佛菩萨再来,绝对不是普通人,这五种原译本的会集,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来的。这是菩萨怜悯这一代的众生,也是这一代的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感得大菩萨降临在世间,为我们做出这麽一个好的工作,使这一个法门能够在末法九千年当中,能够大弘其道,要度无量的众生。

  我在北京,夏老居士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送我一张照片,我带回台湾之后,照片是很小的,布文纸的,布文纸的效果就比较差一点,照片是翻印多次,所以就不太清楚。我这次把它放大,印出来了,提供给大家去供养。从这照片上能够看到不思议的感应,他后面是屏风,他头顶上有佛像,而且佛放光,他鞋子放光,不指出,你不太容易看到,一提醒你,你就会看到。虽然是屡次的翻版,还能看得很清楚,他头顶上有一尊佛坐着,底下还有莲花座,你仔细看,看得很清楚。所以我把这张像,最近印了三千张,供给真正修学淨宗的同修去供养。我们不忘这位大菩萨的恩德,他替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完善的经本,提供我们专修专弘。

  《无量寿经》一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们要追根究柢,把第一的第一找出来。现在晓得《无量寿经》是所有一切经中第一,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弘扬这个法门,这是善导大师跟我们讲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换句话说,这部经典是佛度众生最主要的一部经典,其他经典都是辅助的,都是帮助这部经典的,这是真正主要的东西,找来了。

  在本经四十八章当中,以第六章最重要。第六章就是阿弥陀佛所说的四十八愿,第六章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世尊转说就等于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没有两样。我们展开《无量寿经》的全经,释迦牟尼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没有一句是违背四十八愿的,句句字字与四十八愿都相应。这真正是世尊跟我们讲的,诸佛菩萨说法都是依法不依人,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也真正能够相信。这四十八愿还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这也是所有高僧大德们共同承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麽愿?是十念往生,十念、一念决定往生,这才显示出佛法真正到圆融殊胜、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心裡面有个疑问,假如这个人造极重的罪业,立刻要堕阿鼻地狱,佛有没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佛如果没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我觉得佛的智慧、能力还是有限的,我们讚歎佛是「万德万能」,只是讚歎的一句话,不是事实。假如这个人造极重罪业,马上就堕地狱,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没有话说,佛的智慧、神通真的是圆满了,我们不能不五体投地的佩服。念到《无量寿经》,念到四十八愿,果然如此,这才晓得佛的智慧、能力,真的是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

  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问题是他相不相信?他接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过失是在受罪这个人的一边,不是佛菩萨没有能力。这是我们读了《无量寿经》才把这个疑惑解除,才知道「万德万能」是事实,不是夸张,也不是虚讚,是真正的事实。所以从这裡,我们的确把十方诸佛如来度众生的妙法,才真正找出来。所以依照这个法门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昨天晚上跟诸位说的,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那个往生是上品上生的,不是普通的。往生是站着走的,走了还站三天,等他师父来替他办后事,这种人不得了。一句佛号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这就是第十八愿的证明,谁能相信!这个人是大善根、大福德,就跟《无量寿经》上说的,他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才能信受奉行。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劝他,他也不相信。

  阿弥陀佛名号含有无量义,也就是虚空法界的一个名号,所以它无所不包。我们要能够明白这个名号的含义,整部的《无量寿经》就是这一个名号的注解。如果要想了解《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也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再要了解《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今天讲的整部大藏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这样你慢慢去体会,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名号就是全部的佛教,这一个名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包含,所以念这一句名号,一切都念到了。

  在前清有一位慈云灌顶法师,这个法师在中国佛教史上非常有名气,他的着作很多。他在《观无量寿佛经直指》裡面告诉我们,我们世间人求消灾、求免难,或者是用经,或者是用咒,或者是用种种忏法,都有效。假如是极重的罪障,所有的忏法,所有的经法,都没有效了,都不起作用了,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消。你才晓得消灾灭罪,这一句佛号是第一功德,很多人不知道。所以生病了要去念《药师经》,有zai 难了去念《普门品》,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是远远超过所有一切经咒。释迦牟尼佛为什麽不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何必还要说许许多多经咒忏法?实在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这才把最好的、第一等的货,像宝石一样,你不认识、不识货,这东西不值钱,所以再拿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又次一等的,看到这个,这个好。像我们在台湾看故宫一样,故宫裡面最宝贵的是什麽东西?是商周的铜器。你一看,破铜烂铁,一定没有兴趣。给你看看明清的玉器,宝贵得不得了。其实那些玉器跟那个破铜烂铁不能比,破铜烂铁是无价之宝。这是世人不识货,不认识阿弥陀佛的功德,佛才讲一切经。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就没错了。我们真正认识了,专修专弘,实在讲这也是三宝加持,这一个时代众生的机缘成熟。

  我们在最近五、六年当中,《无量寿经》大概总印了有几百万册,各种不同的本子印了几百万册,流通到全世界,我在世界各地方极力的介绍、推荐,欢喜的人、接受的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我们自己得到真正的法喜。看到大家这麽用功,认真的去修学,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安慰,所以所有一切辛劳统统都忘记了。这是今天讲到「广修供养」,依照这个法门修学,推广这个法门,这「广修供养」,我们就圆圆满满的做到了。

  诸佛菩萨接引众生的方便,要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方法、手段,是无量无边的,这是大慈悲的展现,最后统统都是叫你归到阿弥陀佛。即使以密教来说,密教的始祖,他的出现是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了金刚萨埵上师,密法从这裡传下来的。金刚萨埵传给龙树,由龙树传到人间。金刚萨埵也叫做金刚手菩萨,他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就是普贤菩萨。准提菩萨是密宗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德,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就是观音菩萨。

  所以我们凡夫分别心裡面有显、有密,在佛菩萨那裡是完全圆融,自在平等无有分别,这才知道真的是殊途同归。接引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佛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想学什麽就教你什麽,到最后回到家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原来统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明白这个事实,无论对任何宗派、任何法门,我们都要真诚恭敬,知道我们修学的方法不一样,我们到达的目的地是完全相同。

  第四是「忏悔业障」。业障,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动念就造业,业一定就产生障碍,障什麽?障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真心本性裡面有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现在我们的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起作用,什麽原因?就是有障碍。障碍在佛法裡面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烦恼障」,另外一大类是「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我们天天都在造,没把它消除。你想想看,你什麽时候不生烦恼?你什麽时候不起执着?

  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说明一切众生跟佛本来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这就好像医生诊断一个病人,一下就把你的病的根源说出来了,这就是病根。妄想就是所知障的根,执着是烦恼障的根。因此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无量的法门、方法、手段,无非是把我们的妄想、执着打掉而已,所以破二障就见佛性。因此「忏悔业障」在佛法修行裡面是关键、是枢纽,所有一切修学法都是忏悔业障的。

  但是业障真的不容易忏除。有业障是决定不能成就。因此在无量无边法门裡面,我们业障还没有忏除。刚才讲了,带了极重罪业的业障,造五逆罪业,要堕阿鼻地狱,马上就能够成佛,就能够做主。成佛、做主,业障要消除。刚才跟诸位说了,真正发愿,改过自新,念这一句佛号,求生淨土,业障就消除掉了。所以慈云大师讲,「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消一切消不了的业障」,这有道理,这真的是得到了证明,他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在最近(就是过去两年),有人提倡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在台湾念佛人的心裡慌了,在美国念佛人的心裡也慌了。我在一九八四年到达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在飞机场接我,一见我,第一句话就问我,他说:法师,现在有人讲带业不能住生,要消业才能往生,我们这一生念佛,不就白念了,不能往生,这不就完了,这怎麽办?我听了笑一笑,我就告诉他,我说:老居士,带业不能往生,不去也罢。他听了很迷惑,他说:那是怎麽了?我说:如果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麽!他说:为什麽?我说:你老人家想一想,西方世界有没有四土、三辈、九品?他说:这个有,这经上有。我说:假如要不带业,这四土、三辈、九品从哪裡来的?他这听了,就明白一点了。四土、三辈、九品就是你带业多少而分的,你带得多,品位就低一点;带得少,品位就高一点。

  我说:你再想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是等觉菩萨,经上告诉我们,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那是不是业?他听了就笑起来了,那是业,等觉菩萨也带业去的。不带业,就阿弥陀佛一个人不带业,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不带业的。我说:谁说带业不能往生!这他才恍然大悟,这才笑起来了。统统是带业往生。因为说消业往生的这个人也有很大的势力,我们也不能得罪他。所以我后头补充说一句话:说消业也没有错,为什麽?希望你多消一点,少带一点,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一点,这也是好事情,他也没说错。再安慰安慰那一边,不要得罪人。

  我到纽约一下飞机,沉家桢老居士来接我,也问我这个问题,可见得的确是有很多人受了影响,不知道事实的真相。所以你了解之后,我说带业一点没错,消业也是一句好话,也不是坏话。

  这是忏除业障,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正忏悔,但是念的时候,心要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应,愿要与阿弥陀佛的愿相应,解行也要跟阿弥陀佛相应。换句话说,如何做到相应?相应是密宗的密法,密就是讲相应。换句话说,我们念《无量寿经》,要圆圆满满把《无量寿经》的道理、《无量寿经》裡面的教训,我们统统做到,认真努力去做,要把它做到,这就相应了,这才叫真正念佛人。念佛人绝对不是有口无心,口裡念佛,心裡打妄想,没有用处。念这一句佛号,我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一样,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一样,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这是真正念佛人,这才能真正消除一切罪障。

  第五是「随喜功德」。这一愿也是对治凡夫很重的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就是嫉妒,嫉妒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你看婴儿,几个月或者或者是一岁的,没有人教他,给他吃糖的时候,别人多拿一点,他的嫉妒就表现出来了,可见得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这对于修学是很大的一个障碍。所以普贤菩萨特别提出这一愿,教我们要修随喜功德。

  不但不嫉妒人,知道别人的好处就是自己的好处,一定要成人之美。随喜,不但是看到别人善行善事能够生欢喜心,而且还要尽心尽力促成,帮助他,就是儒家讲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这才叫随喜。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没有能力去帮助他,我们有个欢喜心讚歎,也是随喜功德。可是随喜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尽心尽力帮人,这才叫真正随喜。不是我有力量不肯尽力,不嫉妒就可以了,不仅是不嫉妒,还要发心成就,能够成就,这就是成就自己的功德。不能容忍,这是没有功夫,我能欢喜容忍,欢喜别人能够超过自己,这功德就殊胜了。

  我们中国自古的教学,都是希望后一代(底下一代)的成就超过自己,如果不能超过自己,我们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不是像现在人有嫉妒、有障碍,唯恐别人超过自己,就是教别人,自己也要留一手,不肯完全教人,这叫吝法。吝法得愚痴果报,吝财得贫穷果报,不晓得果报之可怕。所以你看从前在中国,做官的人戴的帽子,那个帽子叫进贤冠。中国这个服装都表法的,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在裡面。这个帽子是两层,像楼梯一样,前面一层低,后面一层高,前面是代表自己,后面是代表后人,念念当中希望后人能够高过自己,无论在德行上,无论在学问上,无论在能力上,乃至于生活水平上,都要不断求进步,不断提升,这才是我们教学成功。社会统统在进步,不是往后退,所以戴的帽子叫进贤冠。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做皇帝的人,心要平等,做大臣的人是希望别人都能高过自己。所以章服(章是文章的章,彰显的,明显的),在服装上都代表我应有的义务、应有的责任,我要认真去做,这非常非常好。

  尤其底下一个时代,是我们教学的时代,这个学生他的德行、他的学问、他的能力,要不能超过我这一代,底下这一代的众生,他就度不了,为什麽?下面这一代众生比这一代还要难度。你看看现在这些小孩所受的教育,他们的社会愈来愈複杂。所以度众生的人,心是愈来愈清淨,智慧愈来愈高,德行愈来愈高,才能够应付得了下一个时代、世纪。所以随喜功德就非常非常重要。嫉妒、瞋恨是严重伤害自性,必须要连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修随喜功德。

  第六是「请转法lun」。我们做一个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要用什麽方法回报老师?老师的智慧、福德都是圆满的,我们供一点供品,实在说这是不能够报答的。我们供佛菩萨的形像,每天中午给他上供,这能报答吗?不能报答。供养佛像,在佛前大供,这种仪式是提醒我们报恩,念念不忘报恩。真正能够报答的,就是我们怎麽样把佛的愿望实现。

  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一切众生都能够依照佛法修学,都能够早一天圆成佛道,这是佛的心愿,满他的心愿,这真正叫报佛恩,所以真正报佛恩就是「请转法lun」。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请这些法师、大德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转法lun就是讲经说法,要礼请。这是我们讲修福最大的福德,为什麽?请一个法师来讲经说法,是对这一个地区的法供养。虽然法师是我们礼请的,我不请他,他也不来,所以启请的人的福报就非常非常大了。

  所以一般讲修福,不管是为自己修福、为大众修福,还是为亡人修福(像为自己的祖先修福),就是像《地藏经》上讲的超度佛事,念经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讲经,功德就更大了。念经,有许多人只种一点善根,实际上这个理并不明瞭。这一讲解,对经典完全理解了,自己欢喜读诵,依教奉行,这福德不知道比诵经增加多少多少倍!

  可是现在我们想请法师来讲经,能讲经的法师少了,请也请不到了。我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听众都讲到:现在请法师来弘法很困难。我就笑着说:请法师来弘法,讲经给你们听,这是果报,有果必有因,你们不修因,就享现成的果报,哪有这些便宜的事情!什麽是修因?修因是要栽培法师。老法师、有名气的法师来讲经,欢喜得不得了,大家都要供养。初学的人讲得不好,就不去听了,不理他了,初学的人气都洩了:讲经太难了,算了,我不学了,我还是去赶经忏、念经。愈是年轻人,愈讲不好的,我们愈要去捧场。捧场,让他觉得还有这麽多人听,大概我还可以,能学得出来,给他鼓励,给他奖励,这就是培养法师。

  所以不要轻慢这些初学的法师,对初学的法师要特别小心谨慎,我来听经,我堂堂都来听,我来听你的经,我不讚歎你。诸位要晓得,讚歎之害人比毁谤大。有的人接受毁谤,虽然很生气,但是真有志气的人,你毁谤我,我要出这一口气,我要努力、要精进,将来叫你另眼相看,反而对他是一种逆增上缘。这一讚歎,坏了,他一听说这麽多人讚歎,大概我不错了,境界到此为止,不会再往上提升了,为什麽?自满了。所以这讚歎是害人,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特别对年轻人、初学的人,决定不要讚歎。还有不要供养,这一供养,财一多了,名来了,就堕落了。所以年轻法师刚出家是菩萨心,被信徒一讚歎、一供养,马上就堕落了。他堕落,谁叫他堕落?你们信徒把他推堕落的,他堕落,将来受果报,你们一个个都逃不了,都有连带关係。

  所以布施供养,真正供养,对什麽人我们才大力的供养?八风吹不动的,你讚歎他,他不生欢喜心;你毁谤他,他没有懊恼心,他的心永远保持平静的,这样的人值得讚歎,为什麽?不会害他。帮他宣扬,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他,更多的人能够相信他,他就能度更多的众生。

  供养与接受供养是非常难的一桩事情。佛门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这个供养怎麽能接受?怎麽能够接受之后又拿去享受?你有多大的福报?实在讲,连诸佛菩萨都不享受这个供养。如果这个供养者是来种福的,要接受,接受之后转供养。

  近代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印祖的皈依徒弟是没有法子计算的,太多太多。多少人皈依不能到苏州去,怎麽办?通信皈依,他有这个方法。所以他的皈依徒弟就太多太多了,可以通信皈依。他把皈依证寄给你,你只要在佛菩萨面前把三皈偈念一念,他皈依证寄给你就可以了,你说这多方便。他老人家接受的供养全部印经,苏州弘化社就是他自己办的一个印经的机构,流通经书,这钱财都是大家对他的供养,他做了这个事情。我学佛之后就完全学印光法师,所有一切供养统统印书分送给大家。我心裡一想,我如果不了道,我不会披毛戴角还,为什麽?你们每一个人拿到经书都要替我还债。这就是把布施的福辗转布施、辗转供养,大家的福报是无量无边,要这样做才如法。如果自己去享受,这是决定不如法的。

  纵然盖庙建道场,盖庙,庙裡头要真正弘法利生,布施供养才真正有功德。假如庙裡头没有弘法,也没有修行的,这个庙就是斗争的道场。从前李老师常说,建立道场的时候,人人都是菩萨,尽心尽力,大家把道场建成,建好了之后,都变成了罗刹,争权夺利,就变质了。所以建道场要特别小心。

  供养法师也要特别小心,佛教给我们供养法师,「四事供养」。哪四事?「饮食」,他是人身,在人间不能不吃饭,供养他一餐饭。「衣服」,他必须要穿衣服,看他衣服破了,他有衣服就不必了,衣服实在破了,供养他一件衣服。生病的时候,供养他「医药」。睡觉的时候,供养他「卧具」,就这四桩事情。所以他生活很清苦,他的心都在道上。

  现在有人供养房屋,又什麽都供养,供养得生活太舒服了,西方极乐世界都不想去了,这不错,还去什麽!道心都没有了。这对于栽培法师、成就法师,实在讲是大损害。法师已经出家了,出家也没有家了,我再送一个房子给你,这就把他害死了,为什麽?又叫他入家了。他本来出了家了,现在又送个家给他,他又所有权、又有财产,完了,退回去了。谁害了他?信徒害死法师,天天在破坏佛法、在损害三宝,不知道,还认为我做了好多功德、我做了好多好事,后来堕地狱见阎王,辩都辩不清的,事实俱在,你辩什麽!

  所以佛门裡面修福要有真正的智慧,这是应该要说明的。很多法师不愿意说明,说明了,你不供养了,怕你跑掉。我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不想在这裡受罪,所以我跟大家讲真话,我不怕你们不供养,你们不供养最好,不供养,我省事。所以我跟简居士(替我印经的),办了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专门印经,赠送经书。我告诉他一个原则:供养多,多印;供养少,少印;没有供养,不印,最好,没有事情最好。大家供养多了,还得要选哪几种书先印,怎麽个印法,还得要操一点心。没有供养,多清淨、多省事。所以这是一定要晓得。不求供养,不求道场,什麽都不求,心就清淨,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淨心,帮助别人修清淨心,这才是真正的佛法,绝对远离名闻利养。

  要成就年轻的法师,要照顾他这些。法师要让他吃苦头,不要说看到他吃苦,我们不忍心,你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那麽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一个个都把他拉回来,还得了!所以佛教给我们,经上讲的「以苦为师」。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他才有真正道心,才有念头要超越这个世间,所以苦是好的。你们自己不愿意吃苦,看到别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把他拉回来,这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你能够栽培法师、成就法师,你才能请得到法师,才有真正好法师到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

  「请转法lun」主要的目的是宣传佛教,把佛教普遍广泛介绍给大众,只能达到这个目的。如果要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学真正得到成就,请转法lun是不够的。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一生听一次经、两次经就开悟、就证果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佛陀以后没有了,所以必须要「请佛住世」。我们要请好老师常住在我们这个地方,天天教导我们,我们要接受长时间的薰陶才能够得到成就。

  在过去,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有一天要我们这些学生各言尔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样说:你们每一个人的志愿、愿望,都说来给我听听,每一个人都说各人的志趣。他问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说:我希望将来能够到处去弘法利生。他听了之后点点头,他说: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说: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别人。我说:为什麽?他说:你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所以他就告诉我,他老人家在台中住了四十多年,所以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他说:如果我到台中,一年来讲个一天、两天,不可能有一个成就,这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听了明白这个道理,确实如此。但是这个事情要有缘分,佛家讲缘分,「佛不度无缘之人」。到处去宣扬,这个缘浅,容易;住在这一个地方教化众生,那个缘很深。

  所以我是这麽多年来,统统都在外面游化,对自己真的有很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对这个「家」(一般人有家的观念),对这个完全冷澹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馆,哪个地方有家?没有,确实没有家,到处都住旅馆。虽然自己有个道场,一年也不过住个把月又要走了,统统像住旅馆。这个观念打破了,这对自己也是一个解脱,很不容易的一个解脱,自己真正能够体验得到。住在这个地方,要与这个地方有很深的缘分。

  所以大众要想成就,一定要请佛住世。佛不在了,佛的弟子,或者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这是居士身分),他真正是有修、有学、有德行,足够给我们做榜样,能够指导我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这个地方常住。常住,这一个地方得他常期的薰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所以接着「请转法lun」之后,有「请佛住世」,这是要想成就不能够缺少,一定要真正发心。所以我们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们自己要带头,要请法师、大德常住在这个地方,尽心尽力来供养。供养真正大德,生活都非常简单,很容易照顾,这是一定的道理。

  道场的庄严是为了接引大众。譬如说我们在这裡建一个道场,这个道场不庄严,人家一来看,这大概没有什麽了不起。如果这个道场建得富丽堂皇,人家一看,这个地方大概是不错。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内容,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个样子,才能够接引广大的众生,这都很有道理。真正识货的人不讲求外表,但是对于接引一般大众,庄严的道场就有必要了。道场虽然庄严,在道场裡面住的出家人,还是住得很简陋。所以你到大陆去看就晓得了,大陆的寺庙是宫殿式的,非常庄严,你去看看出家人住的寮房就很简单,方丈和尚,他们住的房子在旁边,寺院的后院,很简单,很朴素,可见得庄严的场面是接引大众。这些我们都要细心把它观察到,然后才知道什麽样的态度、什麽样的方法、什麽样仪式,请佛住世,佛法真正在这个地方生根茁壮、开花结果。

  普贤十愿,前面七条是菩萨的愿行,后面三条是菩萨的迴向行。所以第八,「常随佛学」,这是给我们说出修学的一个榜样,学习的一个典型。我们学佛就是要以佛为我们的榜样,以佛为我们的典型。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经典留在世间,依照经典来修行就是常随佛学。所以学的时候,要取最高的标准。

  第九,「恆顺众生」。这是指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定要顺,「顺」是非常非常难做到的。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孝,孝底下要讲顺,不顺就不孝了。学佛乃是尽大孝、顺众生。在恆顺当中观察机缘,诱导他断恶修善,帮助他破迷开悟,这一定要知道时节因缘,什麽时候我该怎麽样做法,这才能够恰到好处,才能够收到圆满的效果。所以这要智慧、要有善巧、要有方便,这才能够恆顺。

  最后「普皆迴向」。是把我们自己所修、所学的功德,毫髮都不保留,都把它迴向给一切法界众生,迴向菩提,迴向佛道,把自己的心量整个拓开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到这才是真正究竟的大圆满。这是普贤十愿,简单跟诸位报告出来了。

  我们修淨宗所提倡经典的依据是淨土五经一论。修行的方法,提出了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非常简单,非常明瞭,一点都不複杂。我们一生遵守这个原则来修学,决定成就,真是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你要有理论的依据,要有修行的方法。这五个科目,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用什麽样的心态、用什麽态度,对人、对事、对物,遵守这五个科目就决定不错。然后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认识佛教


(第七集)


    前面将佛法修学的依据以及行门的纲领介绍出来了,现在再谈谈佛法教学的善巧。「善巧」,他的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我们如果不知道,就很难学到佛法真正的东西。也就是前面说过,不懂得方法是很难修学得到成就的。

  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信、解、行、证」。第一个要相信,能信就是缘成熟了。我们常常听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麽叫缘?就是他能信。能信,这缘成熟了;不能相信,缘没成熟。所以佛度众生,一定是度能够相信的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的地方,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不是这麽说的,「信」是你可以入门。

  信了之后一定要「解」,一定要理解。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经所说的就是这一桩事情,到真能够理解之后,然后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我们理论没搞清楚,方法也不懂,怎麽「行」法!「行」就是常说的盲修瞎练,那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论的基础、有真实的方法。

  「行」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证」,「证」才是真正得受用。什麽叫做「证」?简单的说,就是把你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着了、用上了,这就是「证」。譬如我们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裡面所说的,就是我们所想的,就是我们所行的,我们所行所想的就是经,经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这是「证」,这叫真如,佛法可贵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它的次第,「信、解、行、证」。「信」,第一个要相信自己,这也是佛家讲「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宗教第一个是要你信神,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佛法最重要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先要相信自己。如果常常觉得我自己罪业、烦恼深重,恐怕我不能成就,这个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为什麽不能成就?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萨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帮助他,也不行。佛菩萨帮助人,是帮助能站得起来的人,站不起来的人,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说第一个是「自信」。

  第二个是「信他」,「他」就是指佛法。佛在经典跟我们讲的这麽多道理、这麽多方法,我们相信,我们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自己决定成就,所以先「信自」,后「信他」。蕅益大师又把它扩充,我们相信「理」(这些道理),相信「事」。宇宙之间,许许多多无法计算的、不可思议的这些事相,从哪裡来的?「事」从「理」上来的。「理」是清淨心,「理」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有一切万象都是从「理」显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怎麽会显现出来?这裡头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连锁的,因果是循环的。前面一个因结了果,果又是因,下面又有果,所以因果是循环,因果是重叠无尽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能够明瞭,都要能够相信,从这裡建立信心。然后我们求「解」,求一切通达明瞭,这样自己修行才没有疑惑,修行才会有快乐,不会有障碍。

  学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亲近一个老师,这是自古以来,无论中国、外国,求学是不能离开老师的,所以一定要亲近一个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来修学,这是一条正路。

  在中国古代,佛门裡面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五年是一个期限,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裡面的律藏,不是说这个,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守老师的规矩。老师对学生要负完全责任,这个学生将来学习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责任,这叫「师道」。现在说老实话已经看不到了,为什麽?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所以现在师道真的已经看不出来,这是这一个时代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就他的那一种愿望、那一种的关怀。

  五年学戒,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师承」,学的是什麽戒?简单说就是培养你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有别的东西教给你。所以像禅宗,拜了老师,这五年中,他叫学生干什麽?叫你去做工,分配一个工作,老老实实去做,教你一个很简单的修行方法,决定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就觉得枯燥无味,我在道埸做了五年工,什麽也没学到。其实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他不知道。学到什麽东西?烦恼少了。他叫你这个也不准看,那个也不准听,限制很多,你统统都能遵守,这五年下来是福慧双修。福是什麽?天天在做工,寺院裡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为你出家,身上也没有钱布施,天天做工,用劳力在布施,在修布施波罗蜜,在修供养,天天在修布施供养,修福。每天这个也不能听,那个也不能看,六根都给堵起来了,心得定,心得清淨。所以老师是教你修福修慧,修戒、修定、修慧,他教你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往往没有痕迹。

  在教下也是一样的。譬如法华宗(天台宗的),你到天台宗道埸去修行,你拜了老师之后,老师也是将寺庙常住工作分一样给你去做,或者叫你扫地,或者叫你挑水,或者叫你到厨房做打杂,一个工作给你做。然后叫你背经,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把《法华经》给你去念,念五年念到会背。工作的时候,经就放下来,没有工作的时候,赶快就读经,其他的什麽都不能听,讲堂不准你去听,就专门做打杂,这样做五年,这是真正的修学。绝对不是说初来的人,把他当作佣人看待,不晓得是真正定慧等学,这是真正修学的基础。五年下来,他有福有慧,福慧都有了,再让他到讲堂一听经,听个一年、两年,他开悟了,他明心见性了。

  所以我们看看《高僧传》,看古人的教学,往往到那个寺庙没多久,他就证果了,他就开悟了。现在人在一个道埸住上三十年、五十年,住一辈子都不开悟。天天听讲经,为什麽不开悟?没有定慧的基础,所以听一辈子也不能开悟。你去读经,你就算把三藏十二部统统都念了,你还是不开悟,顶多你得到一些佛学常识,看得多,记得多,得到佛学常识。对于你断烦脑、开智慧是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亲近老师,老师指一条路给你走,这一条路在刚刚走的时候是枯燥无味,但是走过去之后,欢喜就不可思议,是你真正有东西得到了。

  所以我们今天修学就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是广学多闻。我在前面讲过了,人家一开头是断烦恼,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掉了,就是定慧完成了,这时候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现在人犯的过失就是不断烦恼,就开始来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法叫有解无行,光在解的层面上去下功夫,对于自己真正功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不去修清淨心,他的结果是增长邪见,你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都不是正知正见,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清凉大师这个话是在《华严经疏钞》裡面说的,我们不能不留意。

  学佛从哪裡学起?就是从念一部经下手。要不要懂意思?不要懂。因为你所懂得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错误的。念这一部经,为什麽要老念这一部经?诸位要晓得,念这一部经跟禅宗裡面参究修禅定没有两样,跟密宗裡面三密加持没有两样,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诸位也晓得,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在读经的时候,心裡面不会乱想,当然诸恶就不做;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没有比这个更善了,所以读经就是众善奉行。念经的时候,戒律就圆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总修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的时候,从头到尾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慧,这就是修慧。所以念经是修戒定慧。如果我念经去研究,就把佛经当作世间书去研究了,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这不叫修行。所以读经是修行,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修行入门,如果是用经典,就从这裡下手。你一天念一个钟点,你修一个钟点,念两个钟点是修两个钟点,当然修的时间愈长愈好。

  我在台湾跟达拉斯的道埸,有不少同修,《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他们大概都念到两千遍以上,所以经念得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念十遍,他一天差不多在这裡修戒定慧的时间,有五个小时到六个小时,有这麽长的时间来修,修上几年,他的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了以后再去看经,眼睛都放光了,为什麽?一看意思就明瞭,就懂得。佛经是佛从清淨心流出来的,我们自己的心也清淨,清淨跟佛一样,佛讲的东西我们怎麽会不懂!今天我们看不懂佛经,就是佛心是清淨的,清淨心流出来的,我的心是散乱的,散乱心跟清淨心不一样,所以他讲的东西我听不懂,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你真正要懂得亲近一个善知识、一个好老师,他教给你的方法不会骗你,不会错。老老实实选一部经,修淨土的选《无量寿经》,修天台的选《法华经》,修华严的就选《华严经》。你修哪一宗、修哪一派,就修本宗主修的经典,就学这个,就是一门深入。先把这一部经老老实实念五年,换句话说,我五年当中一定要把烦恼捨掉,把心恢复到清淨,这是学佛的开头。五年之后,我心得清淨了。

  实在讲五年在从前是可以,现在不行了。因为从前的人心地染污得少,染污的程度很轻,五年清洗就差不多,可以洗乾淨了,现在染污太严重了。而且从前人染污,从十几岁才染污,为什麽?他才懂事,他才会有是非人我,才有贪瞋痴慢。儿童不知道,儿童活泼天真,他不懂事,他没有贪瞋痴慢。现在小孩不得了,两、三岁就有贪瞋痴慢,他从哪裡学来的?他从电视上学来的,天天在看电视。所以现在人不幸福,童年没有了,不仅是缩短,没有了。

  从前人有童年,像我长在农村,我从十三、四岁才懂事,很晚,所以我童年的时间很长。童年不懂事是真快乐,世间什麽苦乐我们都不知道,整天就晓得玩耍,到山野地方去玩耍,是真快乐,童年是真快乐。一懂事的时候就不快乐了,为什麽?会看人颜色,这就很难过了,就不快乐了。所以现在人没有童年,人不能做了,从前的人可以来,现在的人不能做了,太苦了,所以这要认识清楚。

  等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开了,这时候就参学,就是什麽都可以看,什麽都可以听,什麽都可以接触,因为你自己有定,不会被外面环境所转,你自己有主宰,你见得愈多、听得愈多,增长智慧,增长定力。定力是从哪个地方增长的?不为境界所动,这是增长定力,样样清楚明瞭是增长智慧,所以那个时候也是定慧更往上提升。这是古人教学的方法,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后参学再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先要修无知,先五年我什麽都不知道,然后再一接触社会的时候,什麽都知道,这是无所不知,是用这样一个次第、这样一个方法来达到的。

  所以中国过去古大德不仅仅是遵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这些规矩,更以儒家的基础做为基本的修学。这是因为中国把小乘捨弃掉了,以儒家来代替小乘,特别以孔老夫子的德行做为我们入佛门的根基,就是《伦语》上讲的夫子五德,「五德」是温厚、善良、恭顺、节俭、忍让。《伦语》上讲的夫子之德,「温、良、恭、俭、让」,以这做为基础的基础,在这上面再建设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样达到一个真正究竟圆满。这样一个架构在整个大乘佛法,无论哪一宗,无论哪一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基础,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换句话说,无论修学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成就的,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这一次在此地,跟诸位介绍的完全是原则性的,是适合于各宗各派的,都不能离开这一个修学的原则。所以教给我们从五德、六和上打基础,这是中国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学上还有一个非常进步的做法,这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找到,就是进修教育。佛当年在世,他的声闻弟子,也就是说在身边还没有毕业的,还不能独立的,这要跟佛在一起,不能离开佛。己经有成就的是菩萨,所以菩萨不常跟佛在一块,菩萨要帮助佛教化一方,就是代佛去弘法,到各个地方建道埸,去讲经说法来推广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时间,又回到佛的面前来。这就好像我们今天讲的暑假,放暑假了,学生放假了,老师没放假,老师还要去进修再教育,不是老师也放假,老师再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这三个月叫「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就是把佛在四方教化的这些学生,统统召集回来,听佛讲经说法,使他们自己定慧、德学更增长。而且还在一起研究讨论,你在教学一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你用什麽方法来解决,彼此互相提出来做为参考,做为改进。这一种教育方法在我们中国历代是很少见的,暑期进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称歎的。

  现在结夏安居在台湾还有这个形式,但是已经没有这种精神了,精神、利益已经见不到了,只有少数地方有形式而已。但是与这个类似的,像许多寺院裡,或者是居士团体,办夏令营、冬令营、佛学讲座、打佛七、打禅七,这也很类似进修教育,所以这是值得普遍去提倡的。这样的教学法,确确实实在我们这个世间,现在是非常非常的少见,说出来也不可能被人接受。实在说,他的教学法是非常非常的殊胜,非常有效果。

  但是现在人由于观念上不一样,现在人总是一开始学,总觉得学得愈多愈好,殊不知这个结果的确是不一样、不相同。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他真的是有他的长处,几千年来用这种方法,不知道多少人成就。现在新的这些方法,充其量能帮助一个人得几个佛学博士,得一点名闻利养,实在讲与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难很难,这是我们应当深深反省的。

  底下讲到佛法教学的艺术,这也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佛当年在世到处讲学(讲经说法就是讲学),跟我们中国孔老夫子没有两样,孔老夫子也是周游列国,也是到处讲学。传到中国来之后才有寺院,后来才有丛林,在印度没有。在印度的时候,佛的这一个大团体,等于说是哪一个地方邀请,到哪一个地方去,都不是久住,讲一个时期之后,别的地方邀请,又去了。佛不是一个人去,是带了一千二百五十人,团体很大,所以邀请也很不容易,真的要有财力、有物力,要接待那麽多人,不是少数人。

  佛法传到中国来,才有固定的居处,因为佛教到中国来,是中国帝王迎请到中国来的。印度托钵,是社会上大家对托钵的人很尊敬,都恭敬供养。中国人当托钵是要饭的,这是最瞧不起的。皇帝迎请来的客人,以后皇帝又拜他作老师,哪有皇帝的老师让他到街上去讨饭!这怎麽样也行不通的。所以到了中国来之后,佛教就变成中国化了,就不再托钵了,不再树下一宿了。就盖好的房子给他们居住,而且宫廷派专人侍候供养,不要那麽辛苦了。所以到中国来,生活就改善很多很多了,没有那麽辛苦了,这我们要知道。

  到以后发展成丛林,丛林是唐朝时候发展。百丈大师跟马祖(这不是马祖庙的马祖),这是禅宗道一禅师,道一俗家姓马,他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就是惠能的徒孙,惠能的学生怀让,他是怀让的学生,所以是中国禅宗第八代。他俗家姓马,就称他马祖,不是我们台湾马祖庙的马祖,一定要搞清楚。所以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裡面所有一切规矩都是百丈大师草拟的,他们两个人建立中国丛林。

  丛林是什麽?丛林就是佛教大学。这就是真正有规模了、有制度了,把佛教教学制度化了。不像从前,从前是私人私塾互相传授,规模很小,不是一个制度化。从马祖之后,中国佛教走上了制度化,完全变成学校了,大规模的学校。丛林很多都变成了专科大学,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丛林是外国没有的。

  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没有一样不是达到最高艺术境界,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凋塑、建筑以及其他的,诸位如果稍微留意一点,你都能够发觉。到今天这许多非常美善的教学,现在也都失传了。今天我们所听到的佛门梵呗,实在讲都已经变质了,都不如从前来的完美。佛教在这一代是非常缺乏人才,不但缺乏艺术人才,艺术人才要有高深佛法的修养,他所表现的东西,裡面是活的,裡面才有真正的内容。就像世间的艺术一样,世间艺术裡面,如果不充实哲学的内容,他的东西就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一幅画、一首诗,或者一首曲,它裡面都有高度的哲学修养在其中,所以显现出来的是真善美慧。

  我们今天这些梵呗不错,词都是古人做的,唱出来的时候,因为心不清淨,所以唱出来的音也不清淨。心裡没有达到证悟的境界,所以唱出来,灵感也没有了,显得俗不可耐,甚至于还不如ji 督教的圣诗那样的能够感人,这是佛教之衰。佛教的人才缺乏,缺乏真正修行人,我们要了解这一点,不是佛教没有内容,不是佛教没有真实的东西。

  像绘画的艺术,诸位如果到大陆上看看敦煌的壁画,看看云岗石窟,这些凋塑的艺术。最近在北京房山发现的石经,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代表作,诸位要有机会不妨去看一看。是整部的大藏经,比我们现在的大藏经内容还要丰富。因为晚期翻释的经典,有些还没有收到藏经,那裡都有,它都收进去了。是用这麽厚的石头,像大长桌,一块一块的,两面凋刻,全部大藏经凋刻出来,字有大姆指这麽大,字是非常之美,凋了四百年。你一看,实在讲不亚于万里长城,一共有几万块石头,最近被发现,是一部完整的,大概还没有完全拿出来,它分藏在七个山洞裡,只开放了两个。我们进去看的时候,歎为观止,不能不佩服古人的用心,怕佛教经典遗失,用这个方法保存下来传给后人,对待后世的子孙真正是尽到了责任。

  佛教寺院的结构就像我们今天学校跟博物馆合在一起,他是这一种教学法。我们现在是博物馆跟学校分开了,不在一起,它是博物馆跟学校在一块,是这一种特殊的结构。所有的一切艺术都是高度教学的艺术,所以你不能够把它看作一个单纯的艺术品,它含着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有很高的灵性智慧,这是我们平常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来的。譬如佛菩萨的造像,有很多人不了解,看到佛教这麽多的神像,以为这是低级宗教、泛神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哪裡搞得这麽乱七八糟的!他不知道佛教裡面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有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像、一种方法没有办法完全表达,所以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它是这个意思,它是教育上的意思。所以这要认识清楚,它不是神教,真正搞清楚,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就是本性裡头本来具足,佛是代表性德。所有一切菩萨、罗汉是代表修德,你不修,性德虽然有,不能够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一定要靠修德。菩萨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门裡一般供养佛像,都是一佛二菩萨。这一尊佛代表本性,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本性是空的,本性什麽都没有,所以「万法皆空」是讲本体。讲一切都有,这是讲「起用」。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

  所以在《华严经》裡面佛不说法,本体当然没有话说的。菩萨就说法了,菩萨起作用就有得说了,从相上有得讲,从作用上有得讲,从「本体」上一句话都没有,什麽都没有。本体不但不能讲,念头都没有,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是从本体上说的。所以佛代表「体」,供一尊佛。

  「用」,为什麽用两尊?「用」可以分两大类,无量无边的相用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知,一个是行,就是一个是解,一个是行。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就是从佛教裡来的。佛家讲「解行相应」,他老人家把名字换一换,「知行合一」,他搞他的哲学去了,其实他的哲学完全从佛法裡头脱胎过去的,这要知道。一个代表「解」,一个代表「行」,就是一个代表「理」,一个代表「事」。

  通常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代表本体。释迦佛的两边,在一般是供养两个罗汉,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是迦叶尊者,这两个人供在旁边。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叶尊者代表实行,他是禅宗初祖,他代表实行。也有地方将释迦牟尼佛供在中间,旁边是文殊、普贤。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贤菩萨代表行,一个代表解,一个代表行。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而言之,不外乎「解、行」两大类。淨土中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代表本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代表「行」,大势至菩萨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意义的,不会供两个佛三个菩萨,不是这样供法的,一定是一佛二菩萨,所以你要知道它的意义。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个部分,但是诸位要晓得,每一个部分都是究竟圆满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释迦牟尼佛都从名号上说的,诸佛菩萨都没有名号,名号都是显德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对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对人。「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寂默就是清淨的意思。对自己是清淨。什麽人最有福?心清淨的人最有福。对人慈悲,对自己要求的是清淨,这是释迦牟尼佛代表的,这是我们性德本来具足。像阿弥陀佛名号,这统统是梵音翻过来的,「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什麽无量?一切都无量,没有一样不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寿命无量,样样都无量。无量的无量当中,寿命是第一,要没有寿命,一切的无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定要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

  这无量的无量,我们要怎样才能够真正获得?无量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六祖讲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都不缺,什麽都有;「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就是无量的意思。用什麽方法得到这个无量?你就照观音、势至这两个人的方法去修行就得到了,观音教我们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一心念佛。大势至教我们「淨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句佛号就能成就。但是单是一句佛号,就是小乘,加上观音就变成大乘。观音就是大慈大悲,对别人大慈大悲,对自己一句佛号专念,你就一定得到无量寿了。一定开发性德,无量无边的功德统统都现前了。所以供佛是表这个意思,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代表佛教裡一种修行的方法,代表宇宙之间一种真理。

  在佛教的建筑方面,我们看到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两层,裡面是一层,这都是有代表意义的。从外面看是真俗二谛,裡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意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其实是一致的,其实没有两样的,它代表这个意义。

  另外我跟诸位简单介绍(这一讲,讲不尽,时间很短,说不尽),我给诸位介绍一个天王殿。佛教正规的建筑,一定是一进山门,你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叫护法神,裡面供养四大天王,当中供养弥勒菩萨。天王殿是护法,护谁的法?护我们自己的法,也代表什麽样的人才有资格入佛门来学佛,说明了学佛必须具备的条件。

  你一进山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弥勒佛。弥勒佛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你看他的样子,笑咪咪的,这就是告诉你,你想学佛吗?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第二个,你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麽?什麽都能包容,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所以他代表的,教给我们要生平等心,要成就喜悦相。对待任何一个人、任何事物,都要欢欢喜喜,心裡头平平静静,不要跟任何人计较,这个条件才可以入佛门。所以他是面对着大门,你进来就告诉你,要像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旁边的四大天王是护法,分东、西、南、北,四大天王。东方天王代表的是负责任,他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你持家,这是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持家。你主持一个公司的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是总统。你要怎样去做?一定要负责尽职。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他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圆满满,这社会和谐,这国家一定富强。他教给我们这一桩事情,所以叫「持国天王」。

  第二尊,南方叫「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这个时代是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我们的学问要增长,我们的智慧要增长,我们的才艺要增长,我们的能力要增长,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门不落伍,佛门真的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它不是跟着时代走,它是领导时代走。怎样才能够把这两桩事情做得很圆满?后面两尊天王教给我们方法。

  「西方广目」,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叫我们多听。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讲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看别人的优点,我们採纳;别人的缺点,我们改进。我们能够「捨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了。这叫真正的护法,所以它代表这个意思。这些塑像放在那裡,实际上是给我们上课的。你要懂得,一看就晓得,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应当要这样做法,所以佛教裡头面哪有迷信!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有道具,道具也是表法的。所以诸位以后看到佛像,你就会晓得它含的什麽意思,这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东方天王手上拿的琵琶(弹琴的乐器),这代表什麽意思?代表凡是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像弹琴一样。琴的弦鬆了,弹不响;紧了,它就断掉了,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所以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它代表这个意思。我们负责尽职,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要做太过头了,也不能做不及,这就非常圆满。

  南方天王是代表「日新又新」,代表增长的。手上拿的是剑,这个剑叫智慧之剑。我们中国人讲「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脑,取这个意思,所以它代表智慧,宝剑代表智慧。

  西方广目天王的身上缠着是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什麽?代表变化,龙是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代表这一个现实的社会、这个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你要统统把它看清楚,你才能够应付它,所以表这个意思。

  北方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伞是盖,要防止,不要被染污,取这个意思。你看广学多闻裡头要保护自己的清淨心,要不受染污,要对于现实社会完全能够理解,你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我们应该用什麽态度、什麽方法来应付,会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天王殿教我们这些的,不是神明,烧几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你才晓得佛教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佛前面供一杯水,供一杯水干什麽的?表法的。这一杯水供在这裡,水是乾淨的、清淨的,代表我的心要像水一样乾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代表这个意思。看到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这个一样,它取这个意思。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头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供养的水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我们希望得什麽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麽样的因。所以一切设施处处是提醒自己,佛菩萨也不闻这个,也不吃这个,什麽都不要。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样不是教育。

  现在学佛的人,对这些东西,你问他,统统不知道。你为什麽要烧香?你为什麽要供这些东西?都不知道,所以统统都变成迷信。社会上说我们学佛的人迷信,说我们学佛的人都是神经病,他说得没错,我们真没搞清楚。搞清楚了,你跟他讲清楚了,他也要学。我在大陆跟他们讲清楚了,他们也要学,他们说:这麽好的东西,我们不晓得。真的是好东西,所以不认识它很可惜。

  总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实的智慧、无量的大觉,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真正的快乐,这是离苦得乐。佛以无尽的悲心教化一切众生。自古至今,无论是显教,无论是密宗,就是不管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我们看看佛教史,每一个朝代,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行的人,成果非常殊胜,这不是假的。这一代是衰了,衰了是因为大家把佛教迷失了,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所以成果我们看起来就比较少了。凡是真正成就的人,无不是如理如法。

  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比较重,所以念佛法门特别的殊胜、方便。念佛的殊胜,就是它简单容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仪式。无论什麽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所以这一个法门在近代成就的人特别多。

  我们在台湾,台湾这个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这四十年当中,我最保守的估计,一点不会夸张的,真正依念佛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至少有五百人,这了不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去成佛了。这麽小的地方,这麽多人去,真正是宝岛。大陆上那麽大的地方,那麽多的人,我们看到宽律法师写了一本《近代往生传》(这个本子我们也寄到美国来了,我是在新加坡得到这个本子,在台湾大量的翻印流通),他能够知道在大陆上念佛往生的,大概有一百多人,当然不知道的一定还有,一定还有漏掉的。这是讲淨宗成就的殊胜。

  淨宗成就,诸位一定要记住,这特别提醒诸位同修,五经一论,这是理论的依据。经典上明白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重要的方法。只要依据理论,掌握方法,我们没有不成就的,这是说修行果德的殊胜。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裡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迷、邪、染,这是恶业,这是本来没有的。佛性、正知,这是本,是本来有的。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把它断掉。因此我们就明瞭,罪业是迷是邪,是本来没有的,罪业一定可以消除。佛道是本有的,佛道一定可以证得。这是我们在理论上找到了根据,业障确实可以消除。

  所以我们必须把心中的旧习,这些不好的习气,就用一句阿弥陀佛,要用苦行来坚定我们的志向;用真诚,我们这个佛号就念得恳切了。念的时间久了,自自然然得念佛三昧,也就是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到那个时候,身心自在,万境如如,这是功夫现前成就。

  往生西方,实在讲,不但古人,今人也有,自在往生。什麽叫自在?想哪一天去就哪一天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也不妨碍,这叫自在。人家能够得到,我们为什麽得不到?不是我们得不到,是我们的功夫不够。也许大家要问了:要念多久,功夫才够?我老实告诉你,这是根据古来的经验,许许多多的人,三年就够了,就自在了,那个时候,你住在这个世间不害怕,心安理得。如果遇到第三次大战,原子弹在头上爆发,你笑咪咪的:嗨!我到极乐世界去了。不受苦,不惊不怖,真得自在了。这才是经上讲的「惠予众生真实之利」。

  欧阳竟无大师说「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正面教学有利益了,就用正面的;反面教学有好处,就用反面的,所以教学手段上是变化多端。可以用正,可以用反,可以用顺境,也可以用逆境,但是它只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打骂也是教学的手段,像禅宗的棒喝,这是我们要晓得,那叫真正慈悲。一切虚妄、感情、迷惑、执着,这统统都不是佛法,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

  这一次在迈阿密的讲座,我没有启讲《地藏经》。今年我们在美国有两个道埸新成立,新道场成立,我的习惯都是讲《地藏经》,因为我们有了地,有了地要讲求心地的建设,所以要从《地藏经》学起。在每一个地方统统讲《地藏经》,到此地来,为什麽忽然变了?因为他会翻释,我在每一个地方都没有人翻释,他会翻释。所以想起来,「认识佛教」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多同修对佛教的观念都错误了。过去虽然讲得不详细(「认识佛教」是在马祖庙讲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所以讲得很简单),这一次还是那个大纲,我详细给诸位介绍,让他翻译整理出来,将来有一份英文的《认识佛教》,有一份中文的《认识佛教》,我们把它印行,广泛的流通,帮助初学,把对于佛教的错误观念纠正过来。所以这一次到此地来讲这一个题目,原因就在此地。《地藏经》因为讲了很多遍,将来那一边的录音带都可以寄到此地来,也都供养诸位,不会让诸位感到失望的。

  这一次虽然是用了这麽长的时间,实在是言未尽意,这裡面的意思太多、太圆满了,还是说不尽,但是比上一次在马祖庙详细多了。我们这一门课就到此地圆满结束,希望诸位同修都能够欢喜。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